|
|
作家评传 》 路遙十五年祭 》
第15節:第一輯歷程(14)
李建軍 Li Jianjun
路遙更多地想起了二十年與𠔌溪一同經歷的風風雨雨,他忽然動情地說:"𠔌溪,你就像咱們陝北黃土山坡上的一卜菅草,個兒不大,葉子不美,色彩灰暗,也不開俏麗的花朵。但根紮得很遠,生命力極強,即使掏出來在太陽地裏曬上三天,衹要埋到土裏,下一場雨,又生葉紮根,固定着不讓黃土流失,維護着黃土裏的馬茹茹山丹丹藍花花金豆豆一撥一撥地開放……"
𠔌溪的眼裏熱辣辣地,眼鏡片後邊閃爍着晶瑩的光,他說:"我是個平凡的老百姓,就做這麽些吆雞關門的打雜事,能讓別人衝到前邊就很滿足。你還能記起我在延川二排18號的窯洞裏給你說的話嗎"
"什麽話"路遙問,"你在那個窯洞裏說的話很多,不知你如今指的哪一句"
𠔌溪說:"我說過,你的才能比我大,我做你的鋪路石,你踩着我的肩膀上……"
"這話太絶對。"路遙打斷𠔌溪,"不能說我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比你才能大。比如寫詩,後來,我感到詩歌這碗誘人的湯水不適合我的脾胃,就改行塗抹起了小說,但你一直癡心不改,始終熱戀着你的繆斯……我當時要寫黃土高原抒懷,至今都沒寫出來,而你就寫出來了,寫成了《啊,這個海》:呵,這個海,好氣派!千重峻嶺望不斷,萬架大山並肩排,山似江河嶺如浪,波瀾滾滾天際來……"路遙說着說着,就朗誦起來。
"不要取笑我了,你是不寫詩了,要是寫,我哪裏是對手我給你講詩的時候,衹知道個形象思維,連個意象都解不開,就衹會個比喻和押韻,還因為咱這陝北土音把韻都押到半坎坎上。"
路遙沉思片刻,接着說:"我說的是真話。你後來顯然不滿足於初期的山歌野調,試圖用自由度更大的歌喉,唱出對生活更豐富的感受。溪水奔涌出狹小的山𠔌,開始在較為寬闊的河床上流淌。我甚至有一種河流突然改道的感覺,聽見某種宏大的聲勢在你詩歌的河流中喧響。"
𠔌溪說:"那時我也沒有想到你是未來的茅盾奬的獲得者。你讓我這個朋友覺得驕傲,你日後還不知道要怎麽驚天動地……"
"一切都已經在昨天結束了。我想未來我寫作的精神自由度會更大一些。這個奬與其說是一種收穫,還不如說是一種解脫。"路遙自言自語似的說道,"對作傢來說,所謂現實,同時也就是未來,也就是歷史,因此,必須有更具深度的思想,纔有可能進入真正有價值的勞動。"說着他擡起頭,對着城墻上遙遠而深邃的夜空凝視,燦爛的銀河已橫陳在頭頂,無比的絢麗,他忽然對着𠔌溪背誦他在北京領茅盾奬時的講演詞:
"……人民生活的大樹常青,我們棲息於它的枝頭就會情不自禁地為此而歌唱,衹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纔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纔有可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無數胼手胝足創造偉大歷史偉大現實偉大未來的勞動人民身上領悟人生的大境界、藝術的大境界應該是我們畢生的追求。因此,對我們來說,今天的這個地方就不應該是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起點……"
拍電影《人生》的時候,路遙重返榆林和綏米佳吳清,上了一次佳縣的白雲山。古剎名寺集中的這座名山,坐落在黃河桃花渡的岸畔,毛澤東東渡黃河指揮大反攻之前,就到這裏站在善男信女中間看戲,據說還在祖師爺老子的聖殿裏抽過一簽,簽語是什麽,我們不知道。對偉大領袖來說,這衹是一種文化消遣。對於一位作傢來說,抽簽問卦也許是一種有意識的生活體驗。聽說省城裏一位名記者對白雲山的神靈抱有着文化人通常持有的蔑視,在老君殿後撒了一泡尿,坐車回省城的半路上,去解大便,有一隻棗核卡在屁股眼裏拉不下來,這事兒被傳成了神靈靈驗的一個有力的佐證。也許就是懷着這樣的好奇,路遙抽了一簽,很好,那是大吉的上上簽:鶴鳴九霄。簽語關於謀望一節有四句卜辭:幾年鬆下惜羽毛,不肯低頭謁富豪,今日奮身騰碧漢,纔知志氣比天高。這也許是一種偶合,當真說盡了路遙此時的飛黃騰達,蜚聲四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世界出版社 |
|
|
| 第1節:人們為什麽懷念路遙(代序) | 第2節:第一輯歷程(1) | 第3節:第一輯歷程(2) | 第4節:第一輯歷程(3) | | 第5節:第一輯歷程(4) | 第6節:第一輯歷程(5) | 第7節:第一輯歷程(6) | 第8節:第一輯歷程(7) | | 第9節:第一輯歷程(8) | 第10節:第一輯歷程(9) | 第11節:第一輯歷程(10) | 第12節:第一輯歷程(11) | | 第13節:第一輯歷程(12) | 第14節:第一輯歷程(13) | 第15節:第一輯歷程(14) | 第16節:第一輯歷程(15) | | 第17節:第一輯歷程(16) | 第18節:第一輯歷程(17) | 第19節:第一輯歷程(18) | 第20節:第一輯歷程(19) | | 第21節:第一輯歷程(20) | 第22節:第一輯歷程(21) | 第23節:第一輯歷程(22) | 第24節:第一輯歷程(2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