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傅佩榮 Fu Peirong

  在今日看來,就是凡事都要有“法源”,依法辦事,纔可維護公共秩序。我們看到立法機關字斟句酌、二讀三讀,就會想到孔子的“正名”思想確有道理。少說為妙
  孔子是謹言慎行的人,不喜歡嘩衆取寵或標新立異。《論語》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意指孔子很少談到“利、命、仁”。有人認為這句話中的兩個“與”字,並非連接詞,而是動詞,結果念成“孔子很少談利,卻贊許命及仁”。事實上,這句記載是弟子多年觀察的心得,他們發現老師很少主動談到“利、命、仁”,至於老師是否贊許命及仁,則不易作出判斷。
  我們暫且接受“利、命、仁”同位的解釋,說明孔子為何罕言之。第一,就“利”而言,孔子並不盲目反對利,而是強調“見利思義”(《憲問》),衹要合義,則又何樂不為?但是,如果經常談利,難免局限心思於謀利的手段與方法,並且欣賞得利之人,久而久之,忽略了義與利之間本末輕重的關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裏仁》)面對人生處境,着眼點是義還是利?孔子立場十分明確。
  其次,就“命”來說,所指的是人生際遇的窮達順逆以及生老病死等無法主控的限製。孔子認為,人應該憑着自己的能耐,努力完成天賦的潛能,不僅要發揮知、情、意的豐富內涵,還須堅持既定目標,“知其不可而為之”。如果多談“命”,難免使人妄圖僥幸或灰心喪志,以為既然一切註定,又何必做無謂的掙紮?儒傢的理性精神與剛健態度,如何能與大談命理的玄誕之風並存呢?當然,孔子所謂的“命”,兼指命運與使命;命運是盲目及被動的,使命是清明及主動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為政》),必然十分珍惜,同時也不是輕易說得清楚的,不如少說為妙。
  第三,就“仁”來說,《論語》中,“仁”字出現多達一百零四次,怎能算是“罕言”?在此可作兩點說明:其一,《論語》衹能代表孔子言論的精彩樣本,是弟子與再傳弟子高度選擇之後的結果。正由於“仁”說得少,所以大傢爭相輯錄,有言必載;其二,若以“仁”代表道德理想,則孔子很少談到,因為道德以“實踐”為主,多談無益,反而讓人覺得“滿口仁義道德”,有些惡心。如果真去行仁,也要小心,因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陽貨》)。善意可能成為別人嘲弄的對象。
  人有兩耳雙目,衹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蘇格拉底總之,“罕言”表示謹慎去說,並非像“子不語”一樣,完全不談。何以要謹慎?因為,多談“利”,將使人忽視義;多談“命”,將減低理性成分及奮鬥意志;多談“仁”,於事無補,因為“仁”必須終身力行。孔子因材施教,對弟子幾乎有問必答。由《論語》所載弟子問仁次數之多,亦可反證孔子“主動”長篇大論地宣講仁的機會,應該是很少的。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