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貼近中國人的教養:教養可以這麽浪漫 Close to the Chinese people's education: education can be so romantic   》 第15節:主動探索 科學與創意(2)      李偉文 Li Weiwen

  有創意的親子互動準則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創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是很重要的,於是往往到處尋找哪裏有教創意或教科學的補習班。大傢似乎都忘了,其實兒童本來就都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壓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裏的光芒一天天黯淡下去……
  要孩子有創造力,保存好奇心,關鍵在於傢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裏,有沒有註意到以下幾點:
  (一)鼓勵,然後聆聽他們發問。
  父母不必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衹要熱情地響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二)編故事,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衹是單純的事實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時間去想。
  缺乏耐心等待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衹等一秒鐘,孩子若是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我們卻期待一個孩子在一秒鐘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習慣。
  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贊美等於暗示着討論已經完畢,標準答案已經找到了。建議傢長可以換個說法,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下去,纔會有更多的想象與新的可能性産生。
  要教「為什麽」,不要衹教「是什麽」。好奇與發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創意的培養要養成以下幾個習慣:1. 重新定義問題及虛擬各種解答;2. 打破模式,跳出原有框架,嘗試新組合;3. 運用所有感官去體會問題;4. 暫停、放鬆,讓問題沉澱到潛意識。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製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麽還有可能存在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節:推薦序 老師也驚奇第2節:作者序(1)第3節:作者序(2)
第4節:媽媽的心聲第5節:孩子的心聲第6節:臺灣囝仔未來競爭力(1)
第7節:臺灣囝仔未來競爭力(2)第8節:舒壓 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1)第9節:舒壓 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2)
第10節:音樂欣賞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1)第11節:音樂欣賞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2)第12節:衹有片段知識,沒有邏輯思索(1)
第13節:衹有片段知識,沒有邏輯思索(2)第14節:主動探索 科學與創意(1)第15節:主動探索 科學與創意(2)
第16節:英文愈早學愈好嗎(1)第17節:英文愈早學愈好嗎(2)第18節:讓孩子出國值得嗎?(1)
第19節:讓孩子出國值得嗎?(2)第20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1)第21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2)
第22節:善用現有的公共資源(3)第23節:哭與笑,痛苦與承擔(1)第24節:哭與笑,痛苦與承擔(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