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劉緒義 Liu Xuyi

  一句話,平王東遷,實是無可奈何的周平王的一着臭棋,每每讀到這裏,筆者心裏總感慨萬分:這一遷,真是歷史不能承受之變!
  秦公受封
  幽王之亂,受惠最大的當數秦國;平王東遷,受益最深的也當數秦國。
  早先,秦僅衹是嬴姓的一支遊牧部族,原居於犬丘(現在的甘肅禮縣東北),周孝王封以秦邑,就是把現在的甘肅張傢川東邊一塊地方封給他們居住,作為附庸。其始封之君是非子,伯爵。也有學者認為,秦部落原本也屬於東夷族,大概是在周朝剛興起時,遷到了關中。《史記·秦本紀》也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這當年是不可能的,顓頊的孫女女修織布時,一隻鳳從天上掉落一枚蛋,女修吃了這枚蛋,生下兒子。吞鳥卵而生子,可能是以鳥為圖騰的一種印跡,由此産生了這種傳說。
  這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但更多的學者都傾嚮於前一種。原因是在於,太史公把天下諸侯的祖先都追溯到三皇五帝名下,仿佛他們的後代都了不得,哪有那麽巧的事呀?這極有可能是太史公為順應漢時那種"大一統"的觀念,而刻意做的文章。事實上,從文化淵源來看,我們至今看不出秦人與東夷族的確鑿關係。直到後來孔子出來,他老人傢周遊列國,已經走到了秦國的邊境,都不願意跨入秦國,認為是"秦之野人"。
  "秦",本意為黍。1978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了一期農業文化遺址,該遺址位於"秦"邑之西約30公裏處,兩地屬於同一個文化社區。在距今8200年前的大地灣一期遺址中,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了已碳化的糧食作物黍和油菜籽的殘骸,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旱作𠔌物黍之一。大地灣黍和油菜籽的發現,改變了過去人們對中國農業文明起源的看法。考古實物與研究表明,黍在甘肅地區已有八千年的種植史。正因如此,這一地區也就得名"黍",象形文字後來演化為"秦"。秦之所以得名,原由就在於非子被封在"秦"(黍)這個地方。
  根據《水經註·渭水註》的記載:"(秦)水出大隴山秦𠔌,二源雙導,歷三泉合成一水;而歷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經學者考證,秦邑位於今甘肅天水市東北的張川縣城西南一塊長6公裏、寬1.6公裏的河𠔌平川上。此地地勢開闊,依山傍水,西有後川河;東北部有六盤山支脈大隴山,其勢十分雄偉。山水均可作為當時抵禦西戎的天然屏障,秦邑是阻擋北方戎族入侵的天然要塞。山水之間是由秦水衝積而成的河𠔌川地。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十分宜於農牧經濟,而且至今仍是張川縣最富庶的産糧區,是設庸建邑的最佳選擇。秦邑扼守着出入關中的交通綫,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宗周的西陲亭障和防範西戎的前沿陣地及橋頭堡。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並邑之於秦,就是從這個戰略角度出發的。非子為周室放牧傢畜有功得到周孝王的賞識、裂土一方,但當時的秦人最多也衹能算是周王腳下的一個封邑、一個附庸兼小部族,與"國傢"這個概念差別甚大。
  秦國的發傢史頗有些類似於周當年之西岐。西岐原來也是商的一個屬國,秦之祖先原來也臣事商王,"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後來纔成為周人的附庸。《史記·秦本紀》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齋
  西戎是當時生活在西方的遊牧民族的一種泛稱,自周穆王時起就是宗周西方的一大強敵。至周宣王晚期,犬戎的威脅更是令統治者寢食難安,"宣王中興"最終歸於失敗,一個直接原因就在於戎患。所以在周宣王的後期,為了抵禦戎患、打擊戎人的囂張氣焰,自然而然的想起了鎮守隴山通道、且日益發展壯大的秦人。《竹書紀年》雲:"自秦仲以前,本無年世之紀。"意思是說秦仲以前的秦部族尚無年代世係的記錄,可見此前的秦人在周王朝中還是個無名無份的附庸小族。秦人自非子受封秦邑起,經秦侯、公伯,至秦仲一代纔得到了一次真正堪稱為崛起的發展機會。
  所以,後人說秦人原是替周王養馬的。孝王想把大駱之女賜秦,遭到了申侯的反對;但孝王仍然分土於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