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中國建築史   》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      梁思成 Liang Saicheng

  隋文帝以周長安故宮“不足建皇王之邑”,詔左僕射高窣熲,將作大匠劉竜等,於漢故城東南二十一裏竜首山川原創造新都,名曰大興城[1]。城東西十八裏餘,南北十五裏餘。城內北部為皇城;皇城內北部又為宮城;即文帝之大興宮也。自兩漢南北朝以來,京城宮闕之間,民居雜處;隋文帝以為不便於民,於是皇城之內唯列府寺,不使雜人居止,區域分明[2],為都市計劃上一重要改革。後世所稱頒之唐長安城,實隋文帝所創建也。
  文帝又於岐州營仁壽宮,避暑多居之,晚年每歲自春至秋,以在仁壽宮為最多。“自京師至仁壽宮置行宮十有二所”[見註1]。然帝性儉約,此外少所營建。
  煬帝即位(公元604年),即“於伊雒營建東京”[3]。“東都大城周回七十三裏一百五十步。..宮城東西五裏二百步,南北七裏”[4]。城中街衢整潔,如“端門街..闊一百步,旁植櫻桃石榴兩行。..民坊各..開四門,臨大街門並為重樓,飾以丹粉。..大街小陌,縱橫相對”。宮殿以乾陽殿為正殿,“殿基高九尺,從地至鴟尾高二百七十尺,十三間,二十九架,三陛軒。文■鏤檻,欒櫨百重,楶拱千構,雲楣綉柱,華榱璧璫,窮軒甍之壯麗。其柱大二十四圍。倚井垂蓮,仰之者眩■。..大業殿規模小於乾陽殿,而雕綺過之。..大業,文成,武安三殿..殿庭並種枇杷,海棠,石榴,青梧桐及諸名藥奇卉”[見註4]。又有“元靖殿,周以軒廊,即宮內別供養經像之處”[見註4]。“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秘閣之書’,東屋藏甲乙(經、子),西屋藏丙丁(史、集)。又聚魏以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績臺,藏古畫”[5]。以圖書美術相提並論,特為營建,如後世圖書館美術館之觀念,實自煬帝始也。
  煬帝“西苑周二百裏,其內造十六院,屈麯繞竜鱗渠。..每院門並臨竜鱗渠,渠面闊二十步,上跨飛橋。過橋百步,即種楊柳修竹,四面鬱茂、名花美草,隱映軒陛。其中有逍遙亭,八面合成,結構之麗,冠絶今古。..苑內造山為海,周十餘裏,水深數丈,其中有方丈、蓬萊、瀛洲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高出水百餘尺,上有宮觀..風亭月觀,皆以機成,或起或滅,若有神變”。又有甘泉宮,“一名芳潤宮,周十餘裏。宮北通西苑。其內多山阜,崇峰麯澗,秀麗標奇”。亭觀橋殿甚多;“遊賞之美,於斯為最”[見註4]。
  唐因隋舊,即大興城為長安城(第18圖)。皇城宮城一仍前置;城北禁苑,即隋之大興苑也。禁苑東南之大明宮,太宗所置,為唐初建置之最宏偉者。
  宮城亦稱西內,東西四裏,南北二裏餘,隋故宮也。南面正門曰承天門。其北入嘉德太極二門,而至正殿太極殿,即隋之大興殿也。太宗於太極門殿兩側,東隅置鼓樓,西隅置鐘樓,蓋於正殿前庭角樓而置鐘鼓者也。殿外左延明門之東有宏文館,武德四年置,聚天下書籍,蓋為隋觀文殿之後身。其傳統至清北京故宮之文淵閣,其與太和殿之關係,仍大致相同也。太極殿後兩儀殿為日常聽政視事之所。太宗命閻立本圖畫功臣二十四人像,傳名後世之凌煙閣,則在宮城之西北部焉。宮城內更有山水池,景福臺,球場,亭子等等,蓋為遊玩而置。乾化門內之佛光寺,則為供養經像之處[見註2]。
  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部,其西南角與宮城之東北角相接。宮正南丹鳳門內含元殿,即竜首山之東趾也。“殿左右有砌道盤上。謂之竜尾道。殿陛上高於平地四十餘尺,南去丹鳳門四百步”[6]。“元正鼕至於此聽朝也。夾殿兩閣,左曰翔鸞閣,右曰棲鳳閣,與殿飛廊相接”[7]。在含元殿南北中綫上,更北為宣政門及宣政殿,紫宸門及紫宸殿,蓬萊殿等,最北即宮墻北面之玄武門也。宮內西北部有麟德殿,三面,形製特殊,南有閣,東西皆有樓,各有障日閣,玄宗與諸王近內臣宴會多在此殿。宮中又有太液池,有山林之勝焉。
  玄宗開元初,以藩邸為興慶宮,其地實皇城東南,外郭一坊之地;並於附近坊裏,賜第諸王。宮中西南部有勤政務本之樓,花萼相輝之樓,帝時時登臨。其正殿曰興慶殿,玄宗聽政亦在是焉[8]。
  唐亦以洛陽為東京。太宗貞觀初,治洛陽宮[9]。竇璡“為將作大匠,於宮中鑿池起山,崇飾雕麗,太宗怒,遽令毀之”[10]。高宗“敕司農少卿田仁佐因東都舊殿餘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11]。然東都營建之功,實以武後為盛。武後“毀乾元殿,於其地作明堂。以僧懷義為使,凡役數萬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竜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以木為瓦,夾紵漆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橕■,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像,號曰萬象神宮。又命懷義作夾紵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起天堂五級以貯之,至三級則俯視明堂矣”[12]。天册萬歲元年,天堂火延及明堂,比明皆盡,於是命更造明堂天堂,號曰通天宮。
  武三思又率四方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紀功德。天樞之製若柱,“其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徑各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竜麒麟索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竜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見註12]。又鑄九鼎,其一高一丈八尺,其餘高一丈四尺。置於通天宮。又鑄“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至玄宗開元元年,詔毀天樞,取其銅鐵,充軍國雜用。末年,詔將作大匠康■毀則天明堂,“拆上層,於舊製九十五尺,又去柱心木,平坐上置八角樓,樓上有八竜騰身捧火珠,又小於舊製五尺,覆以真瓦,依舊為乾元殿”[13]。
  唐代諸帝所造離宮頗多,高祖造仁智宮於宜君縣,造太和宮於終南山[14]。太宗以隋仁壽宮為九成宮,將作少匠薑確所作[15],帝所常幸。命閻立德建襄成宮於汝州西山,宮成煩燠不可居,帝廢之以賜百姓[16]。於驪山置溫泉宮,亦閻立德所作也[見註9]。玄宗改溫泉宮“為華清宮,驪山上下,益置湯井為池,臺殿環列山𠔌,..即於湯所置百司及公卿邸第焉”[見註2]。宮之寢殿曰飛霜殿。禦湯九竜殿在其南,亦名蓮花湯,製作宏麗。湯中陳白玉石魚竜鳧雁及石蓮花,石梁橫亙湯上,蓮花纔出水面,雕鎸巧妙,殆非人功。更置長湯數十間屋,環回甃以文石。此蓋宮之中心建築也。此外尚有重明閣。倚欄可北瞰縣境。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荷,池中鑿井,每盛夏泉極甘冷;朝元閣為開元皇帝降聖之處,其南老君殿,有玉石老君像,製作精絶,長生殿則史劇史詩中最浪漫之所也。安史亂後,天子罕復遊幸,唐末遂皆圮廢,至五代石晉遂改為道觀焉[見註2]。
  唐代私宅制度本有規製。“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常參宮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栿,乳梁”[17],然恐徒具公文,未必嚴格施行也,當時顯要貴幸營建私宅之風甚盛。天寶中,楊氏姊妹及國忠等均恩傾一時,大治宅第。安祿山宅“堂皇三重,皆像宮中小殿。房廊■■;綺疏詰屈,無不窮極精妙”[見註2]。元載則於“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又於近郊起亭榭,帷帳什器,皆如宿設。城南別墅凡數十所”[見註2]。馬璘營宅於皇城南長興坊,“重價募天下巧工營繕,屋宇宏麗,冠於當時”[見註2]。中宗女長寧公主西京第,則“左俯大道,右屬都城,作三重樓以憑觀。築山瀎池”[見註2]。安樂公主則與之“競起第捨,以侈麗相高,擬於宮掖,而精巧過之。..作定昆池,延袤數裏,纍石象華山,引水象天津”[18]。至若忠臣廉吏,如魏徵“所居室屋卑陋。太宗欲為營構,徵謙讓不受,洎徵寢疾,太宗將營小殿,遂撤其材為造正堂,五日而就”[19]。又如李義琰“宅而褊隘,雖居相位,在宮清儉,竟終方丈之堂。高宗聞而嗟嘆,遂敕將作造堂,以安靈座焉”。
  平民居捨,或隱居小屋,則白居易之廬山草堂,可為其例。堂面香爐峰,腋遺愛寺,“三間兩柱,二室四牖。..洞北戶,來陰風,防徂暑也。敞南甍,納陽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墻圬而已不加白。磩階用石,幂窗用紙。竹簾紵幃,率稱是焉。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是居也,前有平地,輪廣十丈;中有平臺,半乎地;臺南有方池,半乎臺。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20],可略見佈置及結構焉。
  唐代陵墓,多因山為陵。太宗昭陵因九嵕山為之,周以圍垣,前建獻殿,以功臣密戚陪葬,刻番酋之形,琢六駿之像,以旌武功,立於北闕。規模宏大,為唐代之最。其六駿刻石,尤為著名。高宗乾陵因梁山為之,其石刻番酋六十一人像,並石馬,石麒麟等,皆唐代雕刻之重要遺物也[見註2]。
  佛道教建築至隋唐而極盛。隋文帝大崇釋氏,敕建捨利塔於天下諸州,蓋均木塔也[21]。大興城中,寺觀林立,多者一坊數寺。其“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者,莫如大興善寺。寺盡一坊之地,其大殿“曰大興佛殿,制度與太廟同”[見註2],殿內壁畫至妙,相傳劉焉所畫[22]。“天王閣其形高大,為天下之最”。京城西南隅之大莊嚴寺,隋文帝所立,“宇文愷奏請於此寺建木浮圖,崇三百三十尺,周回一百二十步,大業七年成”。天下伽藍之盛,莫與於此寺。其西“大總持寺,煬帝為文帝立,制度與莊嚴寺正同”[見註2]。
  唐長安城中,佛寺道觀大都創建於隋,傳記所載,其創建於唐代者,反不若隋之多。唐代創建,功德最盛,而傳統至今者,以大慈恩寺為最著。寺為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為太子時,為母文德皇后立,故以“慈恩”為名。寺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七間。會昌毀佛時所詔留,得幸免於難。寺西院浮圖,“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沙門玄奘所立,初唯五層,崇一百九十尺。磚表土心,仿西域窣堵坡制度,以置西域經像”。塔上層以石為室,南面有太宗及高宗聖教序碑。興工之日,師“唯恐三藏梵本,零落忽諸,二聖天文,寂寥無紀,所以敬崇此塔,擬安梵本,又樹豐碑,鎸斯序記”。師親負箕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成此正業[見註2]。其後塔心內卉木鑽出,漸以頽毀,長安中(公元701—704年)“更拆改造,依東夏剎表舊式,特崇於前”[見註2],現存塔即此次所建。唐岑參登慈恩寺浮圖詩:“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與現狀相符。但章八元則謂其“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則較現塔多三層。《西安府志》謂十層塔兵餘存七層,未知是否事實耳。
  唐代佛寺道觀,功德所註,多在壁畫塑像。兩京寺觀,幾無不飾以壁畫,吳道子,尹琳,楊廷光,韓幹之流,均以壁畫名於當代,而楊惠之、竇弘果之輩,則以塑像名著也[見註22]。安史亂後,至唐末五代,兵燹頻仍,會昌顯德兩次滅法,建築繪塑遂遭大厄,加之以木構之難永固,吳楊遺作至今遂蕩然無存。
  佛塔建築,其初雖多木構,至唐以後,磚石之用漸多,故今遺物亦較夥。各省各縣總計或在百數十之數。長安慈恩寺塔,薦福寺塔等皆現存唐塔中之著名者也。
  魏齊以來,鑿崖造像建寺之風,至隋唐尤盛。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乃至四川各地,隋唐窟寺均甚多,其中最著名,工程最大者,則莫如洛陽,竜門武後所建之奉先寺。敦煌千佛洞唐代造窟數目亦甚多。
  長城工程在隋唐兩代,均極受註意,屢發丁夫數萬至百餘萬築之,此期所築,其着重點乃在自榆林以東部分。其所用材料,蓋乃為土築也。
  [1]《隋書·文帝本紀》。
  [2]《長安志》。
  [3]《隋書·煬帝本紀》。
  [4]《大業雜紀》。
  [5]《隋書·經籍志》。
  [6]《兩京記》。
  [7]《唐六典》。
  [8]《讓皇帝傳》。
  [9]《舊唐書·太宗本紀》。
  [10]《舊唐書·竇璡傳》。
  [11]《舊唐書·高宗本紀》。
  [12]《舊唐書·武後本紀》。
  [13]《舊唐書·玄宗本紀》。
  [14]《舊唐書·高祖本紀》。
  [15]《舊唐書·地理志及薑確傳》。
  [16]《舊唐書·閻立德傳》。
  [17]《新唐書·車服志》。
  [18]《資治通鑒·二○九》。
  [19]《長安志》引《封演見聞錄》。
  [20]白香山《廬山草堂記》。
  [21]《仁壽捨利塔銘》。
  [22]《歷代名畫記》。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百花文藝出版社
第一章 緒論·為什麽研究中國建築(代序)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中國建築之特徵
第一章 緒論·第二節 中國建築史之分期第一章 緒論·第三節《營造法式》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一節 上古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二節 春秋戰國
第二章 上古時期·第三節 秦第三章 兩漢·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築活動之大略
第三章 兩漢·第二節 漢代實物第三章 兩漢·第三節 漢代建築特徵之分析[1]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築之大略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築活動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第四節 南北朝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築之梗概第五章 隋·唐·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五章 隋·唐·第三節 隋·唐之建築特徵[1]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第七節 宋·遼·金建築特徵之分析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