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歷代興衰演義   》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呂撫 Lv Fu

  詩曰:
  虎鬥竜爭勢若何,百年豪氣苦無多。
  將軍老去秋江上,手拈銀髭作浩歌。
  卻說漢高祖高皇帝,姓劉,名邦,帝堯之後。母劉媼,嘗息大澤之中,夢與神遇,雷電大作,太公往視,見蛟竜踞其上,遂産高祖。高祖既奪韓信軍,改封信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以黥布為淮南王。韓信至楚,召漂母,賜以千金,召辱己少年,以為中尉。告諸將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豈不能殺之耶?但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此耳!”齊田橫聞項羽已滅,懼誅,與其徒五百餘人,入居海島中。帝恐其為亂,使人赦橫罪,而召之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不來,且舉兵加誅。”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至戶鄉,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為亡虜,恥甚矣。”乃自刎。
  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帝以王禮葬之。二客亦自刎,餘五百人在島中者,聞之,皆自殺。齊人婁戍隴西,過洛陽,因虞將軍求見上,說上遷都關中,上是之。即日車駕西幸長安,徙都之。號敬為奉春君,賜姓劉氏。張良謝病闢𠔌。趙王張耳卒,子敖,因其相貫高、趙午等謀反,事覺,坐廢。
  楚王韓信之國,陳兵出入。人有告信反。帝用陳平謀,偽遊雲夢,信謁上,上令武士縛信,械係信以歸。至洛陽,赦之。封為淮陰侯,封蕭何酇侯,張良為留侯,陳平為戶牖侯。封從兄賈為荊王,弟交為楚王,兄喜為代王,微時外婦之子肥為齊王。帝微時,其嫂嘗嘎羹,恨之,不封伯氏之子。太公纍言之,乃封其子為嘎羹侯。帝大封諸功臣為列侯,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傢令說曰:“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莊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而使威令不行乎?”後上朝太公,太公擁篲,迎門卻行。上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亂天下法。”上乃詔尊太公為太上皇,賜傢令金五百斤。帝起草莽,禮從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說上起朝儀,於長樂宮成,朝賀行之。帝曰:“吾今乃知皇帝之貴也。”拜通為太常。匈奴單於頭曼,欲殺太子冒頓,而立少子。冒頓遂弒頭曼而自立,因棄其母。以強暴雄於諸國,屢入寇邊,上自將擊之,率兵三十萬衆,北至平城。
  冒頓以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用陳平計,使畫工畫美女,遣人遺閼氏雲:“漢有女如此,今皇帝因厄,欲獻之。”閼氏畏其奪己寵,因說冒頓,使解圍去,上乃得脫。(單於,猶中國所稱皇帝。閼氏,皇后也)。代相國陳豨反,帝自將擊之。太尉周勃從太原入代地,陳豨軍敗。淮陰侯捨人弟謝公着,嘗獲罪於信,信欲殺之,於是告信欲反。呂後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當強入賀。”信入,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信臨斬,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言,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上之擊陳豨也,徵兵於梁。梁王稱疾,使將將兵詣邯鄲。上怒,使人讓之。梁王恐,扈轍勸王反,王不聽。上使使掩縛王,囚之洛陽。有司治反刑已具,上赦為庶人,傳處蜀。
  至鄭,逢呂後從長安來。彭越為呂後泣,自言無罪,願處故昌邑。呂後許諾,與俱來。至洛陽,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是自遺患,不如誅之,妾與之俱來。”遂夷越三族,醢其肉以賜諸侯。淮南王黥布大恐,發兵反。上自將擊之,與布兵遇於蘄西。布兵精甚,大戰良久,布軍敗走。吳臣誘與走越,殺之。上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及還長安,崩於長樂宮。在王位四年,在帝位八年,壽六十三歲。葬長陵,太子盈即位,是為孝惠皇帝。尊呂後為皇太後。
  初,高帝最寵戚夫人,生趙王如意。欲立之,不果。呂後最怨戚夫人,至是,太後鴆殺趙王如意,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瘖藥,使居厠中,號曰“人彘”。居數日,乃召惠帝觀人彘。帝見之,問而知其為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於太後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帝以此日飲酒為淫樂,不聽政。在位七年崩,無子。
  初,呂太後命張皇后取他人子,養為惠帝子,而殺其母。至是即位,謂之少帝。呂太後臨朝稱製,拜呂臺、呂産、呂祿為將,將南北軍,諸呂皆居中用事。以審食其為左丞相。食其自少通於太後,高祖知而不問,太後最寵幸之。至是,公卿皆因而决事焉。少帝年漸長,自知非皇后子,乃曰:“後安得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太後廢而幽殺之,立恆山王義為帝,更名宏。宏亦他人子。太後封呂臺、呂産、呂祿,俱為王。
  於上巳日,太後祓禊而返,見物如蒼犬,據太後掖,忽不見。
  卜之,雲趙王如意為祟。遂病掖傷而死,臨朝者八年。越二百年後,赤眉兵發諸陵,凡有水銀玉匣殮者,率皆顔色如生,四肢柔軟,乃裸呂後屍,衆行淫穢訖,棄地腐爛無存;其兇惡之報歟!
  時諸呂欲為亂,而未敢發。朱虛侯劉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告其兄齊王襄,令發兵討諸呂。呂産等遣灌嬰將兵擊之。嬰至滎陽,與齊連和。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使酈商之子酈寄說呂祿,以兵屬太尉,而身歸故,高枕而王千裏。祿從之。太尉周勃得入軍門,乃以兵千餘人,與朱虛侯章入宮擊斬呂産、呂更等,盡誅諸呂,無少長皆斬之。遣章告齊王罷兵,灌嬰亦罷兵歸。群臣迎薄姬所生高祖之中子代王恆即位,是為文帝。寬仁恭儉,專務以德化民,定賑窮養老之令;除收孥連坐、誹謗妖言之法;親耕籍田,除肉刑,除天下田租。每上朝,郎從官上書疏,未嘗不止輦受其言。言不可用,則置之;言可用則彩之,未嘗不稱善。是以海內富庶,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緻刑措焉。在位二十三年崩,壽四十六歲,葬霸陵。
  太子啓立,是為景帝。御史大夫晁錯,見諸王強盛,幾分天下之半,屢功上削其地,方議削吳。吳王濞,約膠西王邛、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王闢光、楚王戊、趙王遂,俱反。
  罪伏晁錯,帝用袁盎言,斬錯於東市,無少長皆棄市,而七國仍反。乃以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討之。亞夫言於上曰:“吳楚兵輕剽,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絶其糧道,乃可製也。”上許之。亞夫乘六傳,會兵滎陽。至霸上,趙涉說曰:“吳王知將軍且行,必置人於郩、澠之間。兵事尚神密,何不右去,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直入武庫。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太尉然其言。至洛陽,使人搜郩、澠間,果得吳伏兵。
  吳攻梁急,亞夫堅壁不出,使輕騎出淮泗口,絶吳兵後路,塞其餉道。吳糧絶,卒饑,數挑戰不出。吳楚士卒多饑死叛散,乃引去。亞夫出精兵追擊,大破之。吳王棄軍走渡淮,保東越,東越人殺之。楚王自殺,齊王飲藥死,膠西王自殺。膠東、濟南、菑川王皆伏誅。帝躬行節儉,一遵孝文之業,移風易俗,黎民淳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然景帝廢薄後,廢太子榮,而立膠東王徹,弟梁王以憂卒。黜申屠嘉,殺晁錯,殺功臣周亞夫,則不如文帝遠矣。在位十六年崩,壽四十八歲。孝武帝徹立,時始有年號,曰建元元年。
  初,景帝妹長公主嫖,陳午尚之,以女嫁膠東王徹,遂譽徹之美,勸景帝立為太了。及徹即位,立陳氏為後。陳後驕妒,擅寵而無子,寵漸衰。上嘗過姊平陽公主傢,悅妓女謳者衛子夫。主奉迭入宮,恩寵日隆,皇后怒恨,幾死者數矣。子夫同母弟衛青。青本姓鄭,父鄭季為縣吏,給事平陽侯傢,與侯妾衛媼通而生青,故冒姓衛,為侯傢騎奴,召為侍中。既而以子夫為夫人,青為大中大夫。後陳後以挾媚事覺,收璽綬,退居長門宮。長公主慚懼,稽顙謝,上慰諭之。公主有私人董偃,使侍上酒,上悅之。因為主置酒宣室,使謁者暗納偃。因東方朔諫,改置北宮。自是公主貴人,多逾禮製矣。衛子夫生皇子據,上立衛氏為皇后。上自初即位,招選天下文學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上書言得失,上簡拔其俊異者寵用之。莊助最先進,後又得吳人朱買臣、趙人母邱壽王、蜀人司馬相如、平原東方朔、吳人枚臯、濟南終軍等,並在左右,每令與大臣辯論,大臣數屈焉。內惟東方朔,觀上顔色,時時直諫,有所補益。時汲黯數直諫,上每優容之,稱為社稷臣。每不冠,不見黯。上表章六經,置五經博士,而天下之人,始得以五經公相授受,無所秘藏。始行夏之時,以正月建寅為歲首。上慕長生之術,始親祠竈,遣方士求神仙。起柏梁臺,作承露盤,鑄銅為仙人,高二十丈,以掌承露,和玉屑飲之,雲可長生。宮室之修,自引日盛。通南夷,置犍為郡(今四川敘州等地);通西夷,置一都尉(今邛州、黎州等地);通西南夷,置蒼海郡(今遼東地)。使將軍路博德、楊僕等平南越,置南海、蒼梧、鬱林等九郡(今廣西、廣東及瓊州、安南等地)。擊東越,東越以衆降。上以閩地蛆嶮反復,悉徙其民於江淮間,遂虛其地(東越即今福建地)。使車騎將軍衛青等擊匈奴,取河南地,立朔方郡,募民居之(即今河套地)。
  時衛青數擊匈奴,斬獲甚衆,上寵幸無比。青姊與傢奴霍仲孺私通,生子去病。年十八,從大將軍擊匈奴,以八百騎棄大軍趨利,所殺過當,封冠軍侯。自後去病日見親幸。匈奴渾邪主降,上用汲黯言,徙之隴西、朔方、雲中、北地、上郡之外,置為五屬國。帝又遣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徵匈奴。李廣失道自殺,青亦少功,惟去病擒匈奴賢王將相等八十餘人,斬首七萬四百四十餘級,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瀚海。於是匈奴遠遁。漠北無王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等郡,即今涼州、甘州、肅州地。而去病寵過衛青矣。上將封禪,乃親帥師,幸邊。出長城,北登單於臺,勒兵十八萬,旌旗十餘裏,單於大恐遠遁,乃還。使張騫通西域,大夏、大宛、大月氏、康居、烏孫、於闐、安息、身毒等,凡三十六國。於是自陝西玉門關,西達蔥嶺,直窮河源矣。遣中郎將郭昌、衛廣平南夷,為牂爿可郡,今四川烏蒙等地。又置越嶲、瀋黎、汶山、武都等郡,今四川越嶲、黎州、成都府茂州、陝西鞏昌府階州等地。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乃以為益州郡,今雲南地。遣將軍苟彘等擊朝鮮,置樂良、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又闢交趾,置十三部刺史。
  上遣蘇武等至匈奴,匈奴留之。上復遣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
  別將李陵以五千兵深入,先勝後敗,遂降虜。司馬遷為之辯白,上以姦律,下遷腐刑。上求長生,喜延方士。公孫卿言見仙人跡於緱氏城上,上幸緱氏。觀大人跡,禮祭中嶽,東巡海上,求神仙,封泰山,禪肅然,至碣石而還,周行一萬八千裏。又廣為宮室,高作樓臺,東徵西討。國用不足,乃任用酷吏義縱、王溫舒、趙禹、張湯等;又任桑宏羊等,利析秋毫,置平準於京師,受天下委輸,貴則賣之,賤則買之,使富商大賈,無以得大利。又令天下入粟補官,及罪人贖罪,使世傢子富人,更相牽引,名株送徒,入財者得補為郎,不入財者罪之。又禁民釀酒,官自開置而取其利。昔高祖封功臣為列侯,凡百四十有三人。至是令其獻金助祭,悉以金色不足奪爵,見侯纔得四人。
  於是民怨盜起。帝使範昆、張德、暴勝之等,衣綉衣,持虎符,發兵擊之,散亡復聚。無可奈何,乃作沉命法,曰:“盜起不發覺,發覺而捕不滿數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一時二千石以下,誅殺殆盡。上居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竜華門,命收之,不獲。上怒,斬門侯,發三輔騎士,收上林,索長安城,十一日乃解。而坐蠱事起矣。
  初,上立皇子據為太子,後衛後寵日衰。然太子仁恕溫謹,衛後善於防閑,雖無寵而禮遇不衰。時方士女巫,多聚京師,率皆左道惑衆。而女巫往來宮中,教諸美人度厄,每屋輒埋木人,祭祀之。因妒恚駡,更相訐以為詛咒。上嘗晝寢,夢木人數十,持杖欲擊上。上驚寤,因此體不適。江充與太子有隙,因言祟在巫蠱。上命充治其事,充言於太子宮,得木人尤多,又有帛書,所言不道。當奏聞,太子懼,充持之急,因用石德謀,收捕充等斬之。上大怒,使丞相將兵捕太子,太子亦勒兵自衛。合戰五日,太子兵敗出亡,衛後自殺。太子東逃至鬍,匿泉鳩裏。主人傢貧,賣履以給太子。事覺,吏圍捕。太子自刎,皇孫二人皆並遇害。一時太子妻妾男女皆遇害。惟孫宣帝,以年幼係獄,得不死,留待後話。
  田千秋上書訟太子冤。上悟,憐太子無辜,族江充傢。乃深悔從前之非,省靡費,凡方土之候神仙及有害於民生者,悉罷之。有司請於輪臺東募民屯田,以威西國。上曰:“輪臺西於車師千餘裏,前擊車師,因道遠,死者數千人,況益西乎?
  朕不忍聞。從今務在禁苛暴,止橫斂,無乏武備而已。”自是不復出軍,惟以養民為事,而民得休息矣!初,鈎弋夫人趙氏,生皇子弗陵,時年一十四歲,上以事遣鈎戈夫人賜死,而立弗陵為太子。使霍光、金日禪、上官傑等輔之。上在位五十四年崩,壽七十一歲。太子弗陵立,是為昭帝。或曰:昔武帝巡狩河北,見青紫氣,自地屬天。帝使求之,見一女子,在空屋空棺中,姿容殊絶,兩手皆拳。帝令開其手,數百人擘,莫能開,上自擘,手即開,能言語,由是得幸,號為拳夫人,進為婕妤,居鈎弋之宮。解黃帝素女之術。善采補法,因以教帝,大加寵幸,孕十有四月而生昭帝。因命其門曰“堯母門”。後至甘泉,因幸。告帝曰:“妾當屍解,在前途候帝。”上怪其言語不倫,呵叱之。夫人遂卒。既殯,上哀思之,又疑其非常人。發棺視之,空棺無屍,惟衣履存。香聞十餘裏,帝亦隨屍解去,蓋皆仙也。傳載武帝崩後,能於陵寢幸禦宮人,玉箱玉杖,凡隨殮隨葬者,復能出在人間,則成仙可知矣。昭帝即立,霍光秉政。
  光知時務之要,輕傜薄賦,與民休息。至是匈奴和親,百姓充實,稍復文景之舊焉。
  蘇武仗漢節,牧羊於匈奴十九年,至是得還。上以為典屬國。初,霍光女為上官傑子安妻,生女年甫五歲,安欲因光納之宮中,光以為尚幼,不聽。傑因蓋長公主私客丁外人,言於公主,立安女為後。傑因為外人求封侯,不許,怨霍光。燕王旦自以為弟兄、不得立,常懷怨望。御史大夫桑宏羊,為子弟求官,不得,亦怨霍光。於是,蓋主、傑、安、弘羊,皆與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霍光大閱武備,揀宿衛之士於道上,僭用天子警蹕之製,擅調益幕府校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候光出沐日奏之,傑欲從中下其事,宏羊與大臣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明旦,光聞之,不敢入。上問:“大將軍安在?”傑曰:“以燕王告其罪不敢入。”詔召大將軍入,光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職知是書詐也,將軍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往廣明都門,大習郎官,調校尉以來未有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且將軍為非,不須校尉。”
  是時年方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傑等懼,謀益急。會蓋主捨人父燕倉知其謀,以告大司農楊敞,敞以告杜延年,延年以聞,詔捕上官傑、上官安、桑宏羊、丁外人等,並宗族悉誅之。蓋主、燕王皆自殺,皇后以年幼不與謀,亦因霍光外孫,故得不廢。時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僵柳自起生,有蟲食柳葉,曰:“公孫病已立。”又有流星,大如月,衆星皆隨西行。帝在位十三年,壽二十二歲而崩。無嗣,大將軍光承皇后詔,迎武帝之孫、昌邑哀王髆之子賀入即位。
  尊皇后日皇太後。王居喪無禮,淫戲無度,霍光與田延年、張安世等以太後詔廢之,議立賢嗣。
  初,衛太子納史良娣,生子,號史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子病己,號皇曾孫。曾孫生數月,遭巫蠱事係獄。丙吉受詔治獄,心知太子冤,哀皇曾孫,擇謹厚女人收養之。望氣者言獄中有天子氣。武帝遣使者治獄,無輕重皆斬之。使者至,吉閉門不納,曰:“他人無辜,猶不可殺,況親曾孫乎?”使者還以聞,武帝亦悟,乃赦之。張安世之兄張賀,嘗言衛太子,為之聘暴室嗇夫許廣漢之女為妻。至是,丙吉言皇曾孫之美材,年十八,通經術,行安而節和。光然之,因白太後,立為昭帝嗣,是為宣帝,立許氏為後。初年,霍光秉政,天下稱治。光夫人顯,欲貴其少女成君,會許後懷孕而病,女醫淳於衍者,入侍疾。顯謂衍曰:“將軍素愛成君,今皇后當娩身,若投毒藥去之,成君即為後矣。事成,富貴共之。”遂合藥丸以飲後。
  後曰:“我頭岑岑,藥中得無有毒藥?”對曰:“無有。”遂加煩懑而崩。會有人告諸醫侍疾無狀者,皆收係詔獄。顯恐甚,即具語光,曰:“既失計為之,毋令吏急衍。”光大驚,欲自發舉,不忍,奏上,光署衍勿論,顯因勸光納其女入宮,遂以為後。及光卒,上始親政。霍顯及霍禹、霍山、霍雲,日見侵削,數相對哭泣。謀令太後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斬之,廢天子而立禹。事露,雲、山、明友自殺,禹腰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十傢。皇后霍氏廢,封告者為列侯。帝之少也,實賴丙吉而生,而吉絶口不道前恩。會掖庭宮婢,自陳嘗有阿保之功,詞引使者,丙吉如狀,上親見問,然後知丙吉有舊恩,而吉終不言。上大賢之,封張賀子、彭祖及丙吉等皆為列侯。宣帝勵精圖治,賞罰必信,綜核名實,政平訟理,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郡縣久於其任。用趙充國為將,而羌虜平,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而邊患息。以朱邑、龔遂、尹翁歸、黃霸、張敞等為太守,而漢世良吏於此為盛。惜以趙廣漢之廉明,蓋寬饒之清直,韓延壽之恩信,楊惲之廉潔,而不免於見殺,則上用申韓之刻也。皇太子仁柔好儒,見上多用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宴,從容言:“陛下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漢傢自有制度,俗儒不達時務,好是古而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傢者,太子也。”以太子出於許後,故得不廢。帝寢疾,以史高、蕭望之、周堪受遺詔輔政。上在位二十五年崩。太子奭即位,是為元帝,立婕妤王氏為皇后。
  初,宣帝時,皇太子奭所幸司馬良娣病死,太子忽忽不樂,帝令王皇后擇後宮傢人子,得元城王政君,送太子宮。政君,故綉衣御史王賀之孫女也。是歲生成帝驁,至是立為後,驁為太子,而王莽之禍始此。元帝牽製文義,優柔不斷。時蕭望之、周堪與劉更生及侍中金敞等同心輔政,宦者宏恭、石顯忌之,奏望之、堪、更生朋黨相稱着,欲以專擅權勢,請召緻廷尉。上不省,召緻廷尉為送獄,可其奏。後上召堪、更生,左右對曰:“係獄。”帝大驚,令出視事,恭、顯等復讒之,竟罷免。
  上器重蕭望之不已,欲以為相,恭、顯等讒之,復召下獄,望之自殺。元帝不食,涕泣,哀動左右,然終無如顯等何。是歲恭卒,遂以顯為中書令。時京房學《易》於焦延壽,屢言災異有驗,天子悅之。嘗晏見,與上語,微言石顯之亂天下。上曰:“已諭。”顯知而讒之,遂下京房獄,坐棄市,妻子徙邊。匈奴郅支單於殺漢使者,西走康居。西域副校尉陳湯,矯製發兵,與都護甘延壽襲擊匈奴郅支單於於康居,斬之,傳首京師。匈奴呼韓邪單於聞郅支既誅,且喜且懼。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上以後宮良傢子王嬙字昭君賜之。單於稱謝歸,號昭君為寧鬍閼氏。甘延壽、陳湯至京師,將論功行賞,石顯加以矯製擅興師之罪。劉嚮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上在位十六年崩,太子騖立,是為成帝。以皇后王氏為太後,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石顯有罪免官,歸故裏。道死。帝以許廣漢之侄女為後,與班婕妤並有寵。班婕妤至賢,常輔上以正。
  後上過陽阿主傢,悅歌舞妓女趙飛燕,召入宮。大幸。女弟合德復召入,姿性尤醲粹,姊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譖告許後、班婕妤詛咒上。許後坐廢,考問班婕妤。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將欲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上善其對,赦之。班婕妤恐久見危,乃求供養太後於長信宮。帝許之,遂立趙飛燕為後,合德為昭儀。帝內惑於淫後妖妃,外製於外傢姦佞,政事皆决於王鳳。王鳳卒,以王音為大司馬秉政。音卒,以王商為大司馬秉政。商卒,以王根為大司馬秉政。王根以病免,遂以王莽為大司馬秉政。時有大風如血,又有兩月相承,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之異。莽欲名譽昭著,愈折蘆為儉約,賞賜邑錢,悉以享士。劉嚮屢為上言之,上不能用。帝素強無疾,以趙合德淫之無度而崩,在位二十六年。皇太後詔王莽雜治皇帝起居病狀,趙昭儀自殺,尋廢皇后為庶人,後亦自殺。上無嗣,以元帝之孫、定陶王之子欣入繼為嗣,是為哀帝。追尊定陶共王為定陶共皇,尊定陶王太後傅氏曰定陶共太後,尊生母丁姬曰定陶共皇后,立傅太後從侄女傅氏為後。封丁明、傅晏皆為列侯,俱官拜大司馬,掌朝政。遣新都侯王莽,罷官就國。
  侍中董賢,年少美麗,得幸於帝,賞賜巨萬,封高安侯,貴震朝廷。賢妻及賢妹皆有美色,帝詔賢妻,得通籍入宮,又召賢妹為昭儀,夫妻兄妹並寵,言無不聽,至有法堯禪舜之語。
  丞相孔光等趨承拜謁,而權與人主侔矣。帝欲收攬大權,屢誅大臣,然內製於太後,外寵於董賢,信讒疾忠,漢業遂衰。在位六年崩。無嗣,太皇太後王政君召新都侯莽佐理喪事。收董賢印綬,罷歸第,即日與妻皆自殺,傢屬徙合浦。太皇太後以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迎元帝庶孫、中山王箕之子衍即位,是為平帝。
  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盛稱莽功德比周公,於是群臣鹹頌莽功德,號為安漢公。帝聘安漢公莽女為後,莽長子宇勸莽歸政。帝外傢衛氏私與衛寶通書,事露,莽殺其子宇,盡滅中山王後傢衛氏。又殺敬武公主,及泛鄉侯何武,故司隸鮑宣等數百人,海內大震。以安漢公莽為宰衡,加新息、召陵二縣,及新野田,偽辭不受,加九錫。時帝益壯,以母傢衛氏為莽所害,常不悅。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命於泰峙,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於殿前,敕諸公莫敢言。帝在位五年,為王莽所弒而崩,壽十四歲。
  前輝光郡謝囂,奏武功長孟通瀎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曰:“安漢公莽為皇帝。”於是群臣奏太後,請安漢公踐位,謂之攝皇帝。太後不可,太保王舜謂太後曰:“事已如此,無可奈何。”太後力不能製,詔曰:“可。”莽遂南面朝群臣,郊祀天地,贊曰假皇帝。平帝無子,莽立宣帝玄孫廣成侯勳之子嬰為皇太子,年方二歲,號曰孺子。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起兵討莽,從者數百人,進攻宛,不剋,死之。東郡太守翟義與都尉劉宇、陳豐等舉兵西,誅不當攝位者,立宗室子孫嚴鄉侯劉信為天子,移檄郡國,衆十餘萬。莽聞之,惶懼不能食,乃使王邑等擊義。莽曰:“昔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叛。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聖人猶懼此,況臣莽之鬥筲乎。”
  群臣皆曰:“不遭此變,不彰聖德。”莽依周公作大誥,諭天下以反位孺子之意,於是吏民攻義,破之。義戰死,信逃亡。三輔豪傑趙朋、霍鴻起兵應翟義,王級等擊滅之,諸縣悉平。莽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矣。梓潼人袁章遊於長安,素無行,作銅匱以獻,署其一曰天帝行璽,其一曰赤帝璽,謂上帝與高祖傳位於莽也。莽遂即真天子位,定號曰新,自稱新皇帝。時孺子未立,璽藏太後長樂宮處。莽使人請璽於太後。太後不肯與,怒駡之曰:“汝屬父子宗族,蒙漢傢力,富貴纍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時利便奪取其國,不顧恩義,天下豈有汝兄弟耶?我漢傢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
  何能與汝!”舜謂太後曰:“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後能終不與耶?”太後恐莽脅之,乃出璽投之地曰:“我老且死,今知汝兄弟滅族也。”莽更號太皇太後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廢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后為定安太後。孺子未立,在虛位三年。西漢凡十三帝二主,起高祖乙未,終孺子嬰戊辰,共二百一十四年,為王莽所篡。徐鄉侯劉快起兵討莽,不剋,死之。東漢光武建武元年,平陵人方望等起兵,立孺子嬰為天子,淮南王遣將擊斬之,此是後話,且聽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盤古王一出世初分天地第二回 至三皇傳多氏漸剖乾坤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製立法第四回 堯讓舜舜讓禹總為斯民
第五回 夏後氏四百年一十七世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第七回 成周氏至平王遷都洛邑第八回 齊桓公晉重耳五霸稱尊
第九回 簡王後至靈王時生孔子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第十一回 周社稷八百年三十七世第十二回 九州島中諸列國並入強秦
第十三回 秦無道四十年止傳二世第十四回 六國人並楚漢起義爭衡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第十六回 二百年遭王莽篡國鴆君
第十七回 漢光武復中興一十三帝第十八回 二百年曹操起漢室三分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第二十回 漢歸曹吳入晉取次銷沉
第二十一回 司馬晉五十年五鬍大亂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第二十三回 宋齊梁傳陳國俱都江左第二十四回 索頭魏分齊周北地稱尊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