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大乘无量寿经 》
第11品 国界严净
支娄迦 Lokakasin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往生论》的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那个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个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荆棘、沙漠、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菩萨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诸难’又叫八难:(一)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二)畜生难。(三)饿鬼难。(四)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冰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鱼又能动了。(五)北俱卢洲,那儿佛不去,困难。(六)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吧,这都很难。(七)世智辩聪难。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就属于这一类,要成道很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略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铁围山是周边。日月围著须弥转,四天王天在这个须弥山的半腰,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帝释天。须弥山以上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在空中了。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况。
但在极乐,须弥山、铁围山都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地是七宝跟黄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说是自然。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显现。七宝的名称各经不同,这无所谓,这些宝只是打比方而已。因为极乐的美妙,世人无法想像,只好用世间的宝来作譬喻。本经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至于地的形态,则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宽’是宽阔,‘广’是广大,‘平’是齐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没有边际。因为它‘不可限极’,所以《疏钞》说‘分明在目前’。极乐世界的天时没有寒暑阴雨之别,一味是温和晴朗,大地上没有山河险阻,一片是平坦宽广,这都是由于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昙鸾大师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极乐众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所以天时地形无有差别;法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极乐国土不可限极;法性普具善美,穷微极妙,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难思中的难思。‘丽’就是华丽,‘奇’是奇特,‘奇丽’就是独超无比的美妙和华丽。《观经》说,极乐大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有五百色光,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悬在空中。极乐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处在于整个极乐都是清净庄严。世间也有许多惹人爱恋喜悦的东西,如诱人情欲的邪香、郑卫之声的音乐、令人狂乱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欢,令人中毒。但极乐国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悦而无染著,境与心都是‘清净庄严’。清净是无染,庄严是具德;清净令人心静,庄严令人心敬。这就因为极乐国土是清净本性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说到这儿阿难就问了:彼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在哪儿存在著?阿难是按这个世界的现况发问。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就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夜摩天(从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啊?这些天界住于虚空并不依赖须弥山,你为什么认为必须依须弥山呢?阿难答: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业’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学生在家中应做的功课练习,叫做家庭作业。俗话中事业的‘业’也是这个含义。行善的业叫做善业,作恶的业叫恶业。善业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恶业就有出生恶果的力量与作用,这就是业力。阿难是说,从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不依靠须弥山能住于虚空,是因众生不可思议的共同业力所造成的现象。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佛就对阿难说:不思议业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总起来说,是指过去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感得的结果与回报。佛接著又说:‘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业报’指业因与果报。《普贤行愿品》:‘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据《俱舍论》恶业势力最为强盛,虽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很深很深。临济禅师说:‘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又说:‘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道神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口能说话等等,都是神光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这个是临济的语录中的精华。禅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语:‘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是说:凡人的心总是随著外境而转动,这本是妄动,但是这能随外物而转动之处,实在是幽深奥妙。若能认清了这个转处,那就是随著流转而认识本性了,识了自家本性,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都碎了,还有什么叫‘喜’叫‘忧’。以上‘听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间歇’、‘随流识性’,皆直指众生的善根,实在是超情离见,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门,若论教下,亦复如是。《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显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宗镜录》:有五种力不可思议,佛法威德力是五种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议,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议。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底下都有,树影子也能作佛事,声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呀!最后还有一句话,最重要,赞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往生极乐的人没有断烦恼就得涅槃,这样的殊胜方便怎么能思议!这正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国。‘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兼修,有种种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安住极乐就是‘住行业地’(住于弥陀行愿成就之地)。进一步据昙鸾大师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法得平等意业。住于如来身口意,这就是住于如来行业地。由于往生众生有殊胜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极乐学习弥陀所行,更加上导师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赖须弥山。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禀白说:这个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疑惑。极乐世界以无比殊胜的因,得无比殊胜的果,我没有疑惑。我是为将来的众生,替他们破除疑惑,代替他们提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编辑说明 | 前言 | 经题 | 后记 | 第01品 法会圣众 | 第02品 德遵普贤 | 第03品 大教缘起 | 第04品 法藏因地 | 第05品 至心精进 | 第06品 发大誓愿 | 第07品 必成正觉 | 第08品 积功累德 | 第09品 圆满成就 | 第10品 皆愿作佛 | 第11品 国界严净 | 第12品 光明遍照 | 第13品 寿众无量 | 第14品 宝树遍国 | 第15品 菩提道场 | 第16品 堂舍楼观 | 第17品 泉池功德 | 第18品 超世希有 | 第19品 受用具足 | 第20品 德风华雨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