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林語堂次女自傳:女王與我   》 戴眼鏡秘辛(2)      林太乙 Lin Taiyi

  在公元一千年,就有人用放大鏡閱讀小字。眼鏡是在十三世紀由一名意大利僧人發明的。到了十四世紀,威尼斯已經大量生産眼鏡。後來近視遠視眼鏡都有得買。一四五○年,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術之後,戴眼鏡的人隨着看書的人越來越多。最早的鏡片是用手托住的。到了十六世紀,纔有人在鏡框上加綁帶,綁在耳朵上。後來,一名巴黎商人在鏡框上加了框腳,長衹及太陽穴,因為那時買得起眼鏡的都是地主階級人士,而他們都戴假發。一七三○年,美國商人施卡雷特(Edward Scarlett)賣框腳長及耳朵的眼鏡了,而在一七五二年,愛斯科(James Ayscough)發明了安裝鉸鏈的框腳。
  隱形眼鏡則是一八八七年由瑞士醫生費剋(A. Eugen Fick)發明的,以玻璃鏡片蓋住眼球。到了一九三八年,人們以塑料取代玻璃,在一九五○年生産的隱形眼鏡就衹蓋住角膜。
  明朝時代,西洋傳教士將眼鏡傳入中國,受惠者之一是劇麯傢孔尚任。那時孔氏的視力衰退,幾乎盲目。他買了一副澳門進口的眼鏡,戴上之後,整個世界變得清晰明亮,即使傍晚站在窗口,也看得清楚小字。他因此可以繼續寫作,幾年後著《桃花扇》。
  據說,人過四十,眼睛的水晶體開始硬化,使眼睛越來越遠視。世界上百分之五十二的人都須要用眼鏡矯正視力。
  歲月不饒人。幾年前,除了近視遠視眼鏡之外,我還配了一副中視眼鏡,是供切菜燒飯時用的。我做事有規有矩,看書做針綫的眼鏡放在書桌或沙發椅邊的小桌子上。做飯時用的中視眼鏡放在廚房裏,出門時用的遠視眼鏡放在靠近大門的桌子上。但事實上沒有那麽簡單,有時我會戴着中視眼鏡做針綫,戴着遠視眼鏡切菜,等到覺得不對勁,就要從飯桌、爐子、水槽邊找到書桌、床頭、沙發椅、書架上,纔找到適當的眼鏡。
  如果要出門,那更不得了,因為我還有三副黑眼鏡。天氣好的話,外子和我喜歡到公園去散步,看報。氣候難測,所以六副眼鏡都要帶。因此出門之前要把它們都找到,放在各別的套子裏。因為套子看起來都差不多,我在上面縫了小布標,註明老大,老二,老三和大黑,中黑,小黑。外子等得不耐煩會抓起眼鏡隨便放在哪個套子裏。在公園裏坐好要看報時麻煩就來了。大黑套在老二裏,老三套在小黑裏。
  “小黑呢?我在找小黑!”
  “什麽大黑小黑?你呀!最好去配副三焦點眼鏡!”
  我摘下三焦點眼鏡,揉揉脖子說,“脖子酸疼,受不了。”
  “你那樣猛然擡頭低頭,脖子當然會酸疼。我不是跟你說過,要看遠處的時候,眼球嚮上,頭自然會擡起來,要近看,眼球嚮下,頭也自然低下來。”
  “我要是透過近視焦點偷看一下窗外的物景怎麽辦?”
  “怎麽會是偷看呢?”
  “因為那是超越界綫,是違規。”
  “什麽界綫呀?”
  “遠視,中視,近視間的界綫。從近視跳到遠視,不顧中視,就像在公路上開車起綫,不顧中間的綫就從左邊駛到右邊。不守規矩的事我不做。我想念老大,老二,老三,還有大黑,中黑,小黑。”
  他長嘆一口氣,“那麽把它們找出來吧。”
  “問題是,老大放在小黑的套子裏呢,還是在老二的套子裏?老二收在小黑的套子裏,還是在老三的套子裏?”
  “我們退休了,應該過逍遙自在的日子,”他嘆道。
  “凡事不必明察秋毫,恍恍惚惚過日子,不也很好嗎?”
  就這樣,我變得凡事眼不見為淨,隨遇而安。但是如果你在路上看見我迎面而來而我不與你打招呼,請勿見怪。我並不是目中無人。我找不到老大,戴在鼻子上的是老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湖北人民出版社
如今仍是小學生天真無邪(1)天真無邪(2)買票
橡皮擦(1)橡皮擦(2)遠遊(1)遠遊(2)
琦君與我都怪徐志摩不好(1)都怪徐志摩不好(2)都怪徐志摩不好(3)
回顧在《讀者文摘》工作的日子戴眼鏡秘辛(1)戴眼鏡秘辛(2)蒼蠅與狗狗
胖與瘦動與靜何謂美術老雞老排骨
上海湯包和醋泡面頌(1)泡面頌(2)土蚯凍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