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记 》 我是湖南人 》
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王纪卿 Wang Jiqing
气节长存,不重名利重功名。
大概不会有人怀疑,经过湖湘文化熏浸灵魂和塑造精神世界的湖南人,会有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
了解湖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湖南人不很看重财富,湖南这块土地上,很少出现巨商富贾。
近现代文人汤增璧曾说:“湖南人士矜气节而喜功名。”
湖南籍学者章士钊说:“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中国历史上的大商人,从来没有出在湖南。“不韦迁蜀,世有《吕览》。”吕不韦这个大商人是北方人。“陶朱、猗顿之富”中的陶朱公生活在沿海地区。范蠡是浙江人,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带着西施泛舟江河,做生意去了,大发了,世称陶朱公;猗顿贩运食盐,开设炼铁业发了财,富有程度仅次于范蠡。
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绩溪,也是一个大商人。他和湖南人左宗棠往来频繁,也有交易,连他的红顶也是左宗棠给的,但左宗棠是不做生意的,他只是借胡雪岩手中的银子来补充军费。
左宗棠奉曾国藩之命率军来到浙江之后,决心肃清浙江和福建两省的太平军。他不缺乏斗志,也不缺打仗的士兵,缺的就是钱和粮。这时候,胡雪岩毛遂自荐,要为他的军事事业投资。胡雪岩希望左宗棠去救他的政治靠山王有龄,同时也想在官场中另找一座政治靠山。
胡雪岩与左宗棠携手合作,给湘军奉献军粮,深受左宗棠看重。左宗棠任命他为军中的总理粮台,还保荐他为候补道,后来又奏请皇帝给他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使他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左宗棠在浙江和福建能够顺利地消灭太平军,后来又能够在中国西北部旷日持久地对付回民起义,在财政上大大得益于胡雪岩的鼎力支持。当然,胡雪岩也从左宗棠那里得到了不少回报。
左宗棠与胡雪岩的关系,可谓官商勾结了。但是,左宗棠却没有从中获取金钱私利。他把官位给了胡雪岩,却没有从胡雪岩那里拿钱来中饱私囊。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权钱交易。
但是,左宗棠和胡雪岩的关系,毕竟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很多人并不了解湖南人不重财利的价值观,横竖不相信左宗棠在经济上是干净的。左宗棠在西北时,朝中官员频频把他告到两宫太后那里,其中有一条致命的指控,说他袒护浙江富商胡雪岩套购军火,向八国借款,从中渔利,为国家留下沉重的外债。
这还了得!朝廷饬令户部和吏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前往浙江和福建两省,要彻底清查胡雪岩与左宗棠的交易。结果怎么样?他们发现,在各省饷银不能及时到达陕甘两省时,湘军所需的费用,全靠胡雪岩的康卓钱庄调动各地的头寸。没有胡雪岩,湘军在西北的用兵简直寸步难行,更不用说购置洋枪洋炮和浮动炮台了!
后来,胡雪岩遇到了最大的难处,左宗棠便投桃报李,雪中送炭。胡雪岩为了扶持民族工业,与法国人进行蚕丝大战,大伤了元气,眼看就要支撑不住,康卓钱庄面临倒闭。他请求左宗棠借用军队饷银周转一下,应付挤兑风潮。当时,左宗棠陕甘总督账上有一百八十万两银子可以暂时挪用。挪用是非法的,但这时挪用合乎情理。左宗棠要胡雪岩帮忙,胡雪岩就倾尽全力;现在胡雪岩遇到了麻烦,且是为民族工业,左宗棠能坐视不管吗?要是胡雪岩垮掉了,西部作战所需的银子今后又靠谁呢?湖南人是讲义气的,于是左宗棠做出了不合法但合乎情理的选择。胡雪岩挪用这笔银子解决了困难,随即又将借支的银两打回到陕甘总督的账上,左宗棠并没有贪污受贿一分钱。
联合调查组写的调查材料厚厚一本,直把慈禧太后看得眼睛发花。她很感慨左宗棠对朝廷一片忠心,念他如此暮年,还在西北沙漠征战,办了这么多实事,却惹来一大堆非议。她想,如果惩办了这样的大臣,以后还有谁会真心替朝廷办差呢?
正在这时,李鸿章淮系的几位大臣,又在叫喊着筹饷困难,指责左宗棠乱花钱。慈禧听了大为生气,当即严词厉色训斥他们,随即对满朝文武下了一道口谕:“三十年不准奏左!”
三十年内,任何人都不许告左宗棠的御状。慈禧担心大臣们不信,把这道口谕转为公文,下达全国各地,给足了左宗棠面子。这道上谕唯独没有寄往左宗棠的营中。慈禧知道自然会有人向这位大臣转达她的上谕,而他会更加感激自己的隆恩。这样,他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委屈呢?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吧?
“三十年不许奏左”,慈禧的态度如此强硬,也是因为她手里掌握了可信的调查报告,知道左宗棠的确是廉洁奉公,否则她也没有这么足的底气。
那么,湖南人为什么不重财利?他们和外省人有什么不同呢?
沿海一带多财团,蒋介石谋取政权,靠的就是江浙财团。广东人会做生意,因为广东很早就开通了商埠。江浙和广东,靠的是海岸线的优势。既有通商的条件,就没有不做生意的道理。沿海省份的人养成了经商的智慧,也有经商的本钱。
安徽出现过徽商,山西出现过晋商,都是中国著名的商贾,而且留下了传统。因为这两个省很穷,穷则思变,思积聚。从商业中获得的利润,能使他们过上温饱富足的日子。而且他们那里交通方便,与外省四通八达,具备做生意的条件。
四川很少发生战争,即便有,也是小规模的,其民安足,善于积聚。四川人有钱,会过日子,但并不以善于经商而著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交通上的便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湖南却不一样,《史记·货殖列传》说,湖南湖北一带,地广人稀,饭有稻米,菜有鱼汤,地广人稀,可以火耕种植旱地作物,也可以养殖水产,蔬果和鱼虾,不用去买就能满足需求。这里的田地足够供人种植粮食,没有吃不饱饭的担忧。湖南人是勤劳的,历史上少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这是因为战祸频仍,积聚了财富未必很安稳,既没有经商的便利,也没有经商的动力,所以湖南人不爱财,不重利,也不想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多么富丽堂皇。
湖南人不重利,重什么?重功名。功名是荣誉,能给饿不死也发
不了财的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可是,功名是很难博取的。湖南古属南蛮,湖南人在朝廷里没有背景,北方王者之气的时代,湖南人要争功名是先天处于劣势的。何况,本地话外省人很难听懂,就连和朝廷里的皇亲国戚沟通起来都有困难。唐朝以前,湖南很少出大官,很少出大将,也很少出大学问家。湖南人去搏,做的都是无效劳动。于是这里的人形成一种稳妥的观念:人生在世,唯耕与读。这也可以叫做耕读文化。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充实了自己,可进可退。进可以谋取功名,退不至于饿冻妻儿父母。这种耕读文化,大约就是湖湘文化最安定的因素了,它是湖湘文化在太平盛世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耕读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小看湖南的农民。湖南的村夫野老之中,常可见到一些见识不凡的隐者,他们知书达理,博古通今,只是不愿走出农耕生活来到繁华的都市争名利。
湖南人在太平盛世唯有耕田读书,但是一旦遭逢乱世,当入世济用建立功名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湖南就会变成一块热血沸腾的热土。这时候,屈原的遗产就会被湖南人拿出来摆在祭坛上。他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就会点燃湖南人心中的烈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书海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湖南少年歌 | 第3节:欢迎湖南人的精神 | 第4节:湖南人的尊严(1) | 第5节:湖南人的尊严(2) | 第6节:湖南人的尊严(3) | 第7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1) | 第8节:为什么可以自命不凡?(2) | 第9节:什么是血性?(1) | 第10节:什么是血性?(2) | 第11节:什么是血性?(3) | 第12节:风水育人才(1) | 第13节:风水育人才(2) | 第14节:风水育人才(3) | 第15节:不重名利重功名(1) | 第16节:不重名利重功名(2) | 第17节:不重名利重功名(3) | 第18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1) | 第19节:吃辣椒成为精神的象征(2) | 第20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 | 第21节:与国际接轨的先锋(2) | 第22节:霸蛮和灵泛(1) | 第23节:霸蛮和灵泛(2) | 第24节:霸蛮和灵泛(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