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放虎归山   》 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李零 Li Ling

  在《战争论》的第一篇第一章中,克劳塞维茨讨论过"什么是战争"。他的讨论很抽象,先 是以搏斗为喻,讲三种"极端",即暴力无限,绝对制伏,全力投入,否定"计算战争", 否定"不战"。这是理想化的战争。然后再放入现实中修正,说指挥艺术可以引进概然性( 比 为赌博),改变这种绝对化的倾向,并且战争最终总是受政治制约。前者是趋向极端的升级 ,而后者则是从极端状态下降或使上升中断。他主张"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 继续",但实际论述却是先把政治抽象掉,然后再重新装回去(见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3-47页)。这和中国古代兵家的讲法不一样。中国的兵家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先 计而后战"(《汉志·兵书略》),是把"伐谋"、"伐交"、"不战而胜" 看做理想状态,而把 举兵加之,破军毁国视为不得已。孙子论兵,"庙算"继以"作战","作战"继以 "攻城",逐步升级。但恰好在攻城白热化,"将不胜其忿"的节骨眼儿,却大讲"上兵 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争于天下"(《孙子·谋攻》)。 战争始于"谋"而终于"谋",整个讲法 顺理成章。BHLiddell Hart给Samuel BGriffith译《孙子兵法》写的前言中说克劳塞 维茨太晦涩,易滋误解,使人以为他是主张滥用暴力。原因就在于他是反着讲。
  在《战争论》的这一部分中,克劳塞维茨提出过一个"两极性原理",很重要。但可惜的是 他在书中未能来得及展开论证。两极化在人类生活中很常见,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这 是一种理想态。"好人和坏人"的故事,不仅小孩爱听,大人也爱听。词人擅长夸张,政客 偏爱蛊惑,群众运动总是一浪高一浪,奥妙都在这里。它的特点是排斥"第三条道路",排 斥"中间色",强调对立面要同构对称(不然就无法顶牛,就没戏)。战争总是壁垒分明,你 死我活,在这方面当然很典型。但就连战争也是有升有降,势弱当避敌,善和、善降、善 走;势强也得允当则归,见好就收。否则求荣得辱,欲益反损。
  在现实生活中,灰色和混沌状态是大量的。在战争问题上,人们一般看重也易于理解的是" 两极化"的形成过程,而常常忘记其负过程,即冲突的化解、矛盾的稀释。其实在战争史上 ,妥协、媾和、谈判,甚至诈降、叛变,从来都是"大战略"的一部分,其难度一点也不比 野战、攻城来得容易。特别是人活一口气,总是带情绪的。中国人有"吐痰效应",喜欢起 哄。扬汤止沸,人多了去;釜底抽薪,影也没有。正合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
  意大利的汉学家石施道(Krzysztof Gawlikowski)教授说,西方的军事传统是来源于"决斗 " ,和这一传统有关,欧洲,特别是拉丁民族,有一种"男子汉"的概念,西班牙语称为"Ma cho"(见所著《孙武和中国的军事传统》,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1992年)。我觉得如果能把中国的"男子汉"和西方的"Macho"做个对比,这对了解中国人 的行为特点和军事传统将会很有帮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新版序言(1)第2节:新版序言(2)第3节:放虎归山(代序)(1)
第4节:放虎归山(代序)(2)第5节:汉奸发生学(1)第6节:汉奸发生学(2)
第7节:汉奸发生学(3)第8节:汉奸发生学(4)第9节:汉奸发生学(5)
第10节:汉奸发生学(6)第11节:汉奸发生学(7)第12节:纸上谈兵--装孙子(1)
第13节:纸上谈兵--装孙子(2)第14节:纸上谈兵--装孙子(3)第15节:纸上谈兵--装孙子(4)
第16节:纸上谈兵--装孙子(5)第17节:纸上谈兵--装孙子(6)第18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1)
第19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2)第20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3)第21节:说名士,兼谈人文幻想(4)
第22节:万岁考(1)第23节:万岁考(2)第24节:传统为什么这样红(1)
第   I   [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