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古代社會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何茲全 He Ciquan
研究一下周代的農業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對深刻理解周代社會經濟是有意義的。這種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和周代土地制度都是協調的、一致的。和周代社會階級構成、社會階段也是協調的、一致的。
周代農業生産工具,主要是耒、耜。耒耜,是很古老的農具①。甲骨文中有耒字或由耒組成的耤。耤字在甲骨文中有如下諸形:
●●●●●
周金中也有耤字,字形和甲骨文中的耤字差不多,如令鼎中的耤字:
●
一邊偏旁為耒、月、◣、ㄉ、◢,一邊偏旁像足趾。耤字,像一人舉趾踏耒而耕狀。
金文中有耒字:
●●●
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出現和耒字在金文中的出現,說明【87】耒這種農具在商周時期的使用。
耜與耒同為刺土或起土之農具。徐仲舒先生認為金文“●”即耜之本字。甲骨文作“b”僅兩見,從●之字絶不見。但“耜”多次見於《詩經》。如:《周頌·載芟》:“有略其耜,”《良耜》:“畟畟良耜,俶載南畝”。《豳風·七月》:“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耒和耜本是兩種農具,但自漢朝以來,就把耒耜混為一個。京房說:“耜,耒下耓也;末、粕上句木也。”(《周易·係辭傳》釋文引)。鄭玄說:“耒,耜之上麯也;耜,耒之金也”。(《周禮·月令》註)。把耒和耜當成一個農具的上、下,耒是上的木柄,耜是下面的刃,入土部分。
照徐仲舒先生所說,耒和耜功用雖同,都是發土或刺土的農具,但卻是兩種農具,耒行於東方殷民族居住的地方,耜行於西方周民族居住的地區,揆諸甲骨文中有耤,《詩經》中有耜,徐先生的看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由於耒和耜的功能是一樣的,都是用來發土播種或更原始一些是用來刺地播種,這就决定了它們的形製的同一或相近。從記載上看,耒和耜的柄長都是當時的六尺左右。(《考工記·匠人》和《呂氏春秋·任地篇》)。它們的區別,可能就在下端,耒是歧頭,耜是一刃。“耒為仿效樹枝式的農具,耜為仿木捧式的農具”(徐先生語)。
這種微小的區別,使它們很容易合二而一。
刺地播種,耒和耜都是能完成任務的。但如果要翻土播種,耒雖然因為是歧頭要比耜好些,但效力也不太高。經驗使人們認識,刺地播種不如翻土播種。由於鬆土的關係,能使生産效力更高,耒和耜都必然嚮利於翻土的方向發展,尖端嚮着圓首平面方向發展。這一步發展,耜比耒的變化比較顯著,因為在翻土上耜不如耒,因而它就特別需要變。同時,這一變化又必然是和金屬在農具方面的使用分不開的。【88】
耒和耜,最初都是木製的。《周易·係辭傳》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神農是傳說中的人物,無論有無此人,耒、耜等農具在傳說時代即原始社會就已出現,還是可信的。木製是耒和耜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在耒和寺的下端入土部分加上金屬刃。《詩經》所說:“譚耜”、“有略其耜”、“畟畟良耜”,註傢一般都把“譚”、“略”、“畟畟”釋為鋒利。但對鋒利的理解,各時代又有各時代的標準,因此很難根據耠的鋒利來推定耜是木製或金屬製。春秋以後出現的金屬貨幣如布、錢,都是托形於農具的。從形製上看,布有可能就是耒和耜的仿製品。出土的布,都是春秋後的;西周時期,是否已有金屬製的耒、耜下端,還難以肯定。《詩經·臣工》:“命我衆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如果沒有後人的改動,這詩說明西周已有金屬農具,有金屬製造的錢鎛,也就可能有金屬製造的耒耜。清人倪倬《農雅·釋器》中說:“案《易·係辭傳》,惟言斵木為耜,不言用金。……然《周頌·臣工》‘庤乃錢鎛’,傳:‘錢,銚也’,已用金。……銚,耜屬,則耜用金,其昉於周歟?”見解是值得重視的。
鐵農具的出現,是農具史上的革命,也是耒、耜形製和使用上的革命。鐵,使耒耜合一,由兩種農具合為一種農具。這種變化也可能是銅製耒、耜出現後就開始的。鐵,又使耒耜嚮兩條道路上發展,一條道是嚮犁上發展,一條是嚮鍬上發展。用耒耜耕地翻土,是腳踏耒耜一步步嚮後退的。《淮南子·繆稱》篇說:“織者日以進,耕者日以卻”。卻,就是後退。犁耕是用牛力、人力拉犁嚮前。沿着這條綫,耒耜發展為犁。有了前進的犁並不能完全排除嚮後退的耒耜的使用,不能用犁的地塊仍須使用耒耜。沿着這條綫,耒耜發展為臿、鍬。《說文解字》(捲六上)就說:“◆(耜的異體字),臿也。”臿,發展為鍬。但這些發展變化都是戰國以後的事了。【89】
由《詩經·臣工》:“庤乃錢鎛,奄觀銍艾”看,耒耜之外重要的農具還有錢、鎛、銍等。錢是起土的農具,和臿、鍬是一類的農具,鎛是除草的農具,銍是收穫用的農具。
古代文獻中,常提到“耦耕”的耕作方式。《詩經·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耦。”《載芟》:“千耦其耘”,《左傳》昭公十六年:“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什麽是耦耕?古今人提出過不少看法。我寫過一篇《談耦耕》,講了我的看法(文章巳收入《讀史集》)。鄭玄註《考工記·匠人》條說:“古者耜一金,兩人並發之。”我同意鄭玄的解釋。耦耕,是兩人共執一耒耜,
同時用腳踏耜上的橫木推耜刃入土。耦耕的出現,完全適應耒耜的落後性。在木製農具時代,兩人共踏一耜而耕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因為是兩人共踏一耒,就要求兩人在身材高矮、體力強弱等方面能相適應,因此纔有“比偶”、“合耦”的必要。耦耕說明當時農業生産的落後。(參看《談耦耕》,原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已收入《讀史集》)
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産,關係極為重要,在古代更是如此。周人是個農業民族,對灌溉是從來就很重視的。《周禮》、《考工記》對溝洫制度有詳細記載。據《遂人》條所記,夫與夫之間有遂,十夫有溝,百夫有洫,千夫有澮,萬夫有川。《匠人》條記:夫與夫之間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裏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達於川。《遂人》、《匠人》講的是兩種居民區的不同田製,一是十夫製,一是九夫製,但田間的灌溉水渠——遂、溝、洫、蒯、川,由小到大,制度則是一樣的。灌溉係統,同時也是排水係統。灌溉用水,主要來自河流。《詩經·小雅,白華》說:“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池即滮水,在西周京都豐鎬附近。水利灌溉,也有人工給水,由水井供【90】應。灃西張傢坡西周遺址的井,深九公尺以上。井口呈長方形或橢圓形,足以並置兩個容器,可能已有兩個容器一上一下的裝置。(考古研究所1962年,《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劉仙洲《中圍古代農業機構發明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年)。用古代工具挖掘九公尺深的水井是不容易的。井水在灌溉水源上恐難占重要地位。農田用水主要仍靠天然雨水。《詩經·小雅·大田》篇:“有渰萋萋,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農民對雨水的希求。
西周時代的農田,有所謂菑田、新田、畲田。《尚書·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播,矧肯獲。”《詩經·周頌·臣上》:“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有求,如何新畲。”《小雅·采芑》:“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於此菑田。”對於何謂菑田、新田、畲田,史傢有不同意見。徐仲舒先生認為這是村公社的三田製,在徐之前,劉師培已把它解釋為歐洲中世紀的二田製、三田製。楊寬先生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菑田、新田、畲田是“三種墾耕不同年的農田。”“菑田是初開墾的荒田”,“不是當年就能播種的”。“新田是經過一年開墾後,到第二年已經能夠種植的新田”,“畲田是第三年耕種的舊田”(楊寬:《論西周時代的農業生産》,見《古史新探》,上海人民版第14頁)。許倬雲教授也認為,“二說相比,楊說較為合理”(見許著《西周史》第238頁)
二說何者為優,無研究,不敢妄說。我所註意的是周代農田耕作使用的落後性。二說都反映周代農業的落後面。初墾不耕的荒地也好,休耕的荒地也好,都說明周代土地不是年年耕種的。荒地待墾,墾地待休。
木製的耒耜生産工具,或者在耒耜的下端刺土部分已用上金屬利刃的生産工具和實行輪休製的耕作制度,是周代的主要農業生産工具和耕作制度。
————————————————————
①參看徐仲舒先生《耒耜考》,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本文論耒耜,多采徐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 (二)國人 | (三)衆、庶、民 | (四)私徒屬 | (五)隸臣妾 |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 |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 (三)公田和私田 |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 (二)城邦國傢 | (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 (四)禮、刑、兵、稅、役 |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