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俗化方式廢棄的是中國的價值觀
《紅樓夢》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因此,它的翻譯極其睏難。即便這樣,外國翻譯傢也是前赴後繼地艱苦前行,剋服了巨大的文化隔閡,展現出極其精彩的翻譯藝術,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外國人對待《紅樓夢》是多麽用心、認真和嚴謹。
第41回,有一段,“不一時,衹聽得簫管悠揚,笙笛並發;正值風清氣爽之時,那樂聲穿林渡水而來,自然使人神怡心曠。”
大傢不要小看這句話,它凝聚了我們中文的獨特魅力,曹雪芹形容音樂聲,不直接去寫,而是擬人化描寫,“那樂聲穿林渡水而來”,讓人感到音樂聲會走,會飛,會奔跑,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簫管悠揚,笙笛並發,風清氣爽,穿林渡水,具有中文獨特的韻律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也正是曹雪芹作為語言大師的魅力所在。
在霍剋斯的英文譯本裏,這樣翻譯到:
“And presently, in the cold, clear air of autumn, the ululation of flutes rising above a drone of pipes and organs came stealing through the trees and across the water, ravishing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ose who heard it.”
霍剋斯的英文翻譯爐火純青,他用 rising above,stealing through,ravishing, 再現了中文的韻律之美,英文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這段英文,不僅有音律之美,而且,色彩盎然,天馬行空。更可貴的是,霍剋斯理解了曹雪芹的擬人化手法,用了一個“stealing”,完美再現了原著中的擬人修辭,所以說,這段英語譯文堪稱《紅樓夢》翻譯中的絶唱。
一個外國人能夠準確、生動、完整地再現中文的魅力,對《紅樓夢》癡心執著到如此地步,很讓人感動。從另一方面說,也唯有如此癡心,才能有好的英文版《紅樓夢》出現。
從弗朗茨·庫恩、霍剋斯,到日本人蘆邊拓,我們看到的是對待《紅樓夢》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弗朗茨·庫恩和霍剋斯,他們把《紅樓夢》當作文明溝通的橋梁,並超越了《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而惡俗化方式,則廢棄了《紅樓夢》中體現的中國古典思想文化價值觀,一個沒有中國古典思想的《紅樓夢》還是“紅樓夢”嗎?一個充滿了謀殺和陰謀的《紅樓夢》,還是“紅樓夢”嗎?
《紅樓夢》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所承載的中國傳統價值觀。我們傳承傳統,就是要傳承古典作品中的價值觀,就是弗朗茨·庫恩所說的“信奉孔子和菩薩的中國人具有的社會觀念、人類的思想和仁愛”,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今天倍加呵護和珍惜的。青春偶像劇《紅樓夢》,《紅樓夢殺人事件》,都是在顛覆中國的價值觀,以此來作為一種嘗試註定會碰壁,因為,我們環顧世界,對《紅樓夢》的尊重和基本判斷,已然是國際公論。霍剋斯說過,“對於這本中國小說所給予我的樂趣,哪怕我衹能使讀者體會其中一小部分,我這一生都不算虛度了。”霍剋斯們在傳播、傳承《紅樓夢》,而有的外國人卻在惡搞和侮辱中國的古典文化,他們都是外國人,都與《紅樓夢》發生了思想的邂逅,然而,有的人認真嚴謹,讓我們感動,有的人輕狂自大,讓我們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