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子》心得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傅佩榮 Fu Peirong

  不過,莊子身為道傢,他反對調解辯論的理由,自然不一樣。他最後說出了重點。
  莊子說:“辯論是非的聲音是互相對立纔形成的,要想化解這樣的對立,就要以‘自然的分際’來調和,順應無窮的變化,然後可以安享天年。以自然的分際來調和,又是怎麽回事?就是:是與不是一樣,對與不對一樣。是如果真的是,那麽是與不是的差別就不需爭辯了;對如果真的對,那麽對與不對的差別也不需爭辯了。忘掉生死,忘掉是非,讓一切都止息於無窮,也長處於無窮。”
  在此,所謂“自然的分際”是指:與其在言詞及觀念上斤斤計較,不如觀察及理解萬物的變化。也許換個角度及立場,是與不是,對與不對,其實並無差別。若是從整體的眼光看待這一切,將可領悟超然的意趣。莊子喜歡提及“無竟”,亦即無窮無盡的領域,有如我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甚至還可以跨出海與天,抵達無邊無際的自在逍遙境界。
  聽了莊子這番話之後,我不但不想做調人,連平常與人辯論的興致都化解於無形了。【引文】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莊子?齊物論》朝三暮四
  有些我們朗朗上口的成語,意思與它原先的用法不太相同。“朝三暮四”就是一例。現代人說這四個字,是批評某人心志不堅、操守不定,有見風轉舵、隨風搖擺之意。但是,古人的用法並非如此。
  比較完整的版本是《列子?黃帝》所記載的。故事大意是:宋國有個養猴子的人,時日久了能與猴子互通心意。他省吃儉用來照顧猴子,後來實在沒錢買足夠的慄子,衹好減少猴子的食物供應,但是又怕它們不再聽話,於是心生一計。他對猴子說:“以後給你們吃的慄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可以嗎?”猴子聽了都很生氣。他再改口說:“那麽,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可以嗎?”猴子聽了都很高興。
  接着,列子總結說:“聖人以智籠群愚,亦猶狙公之以智籠衆狙也。”名與實並沒有什麽改變,但是可以左右衆人的喜怒。
  列子原名列禦寇,在時代上早於莊子,所以《莊子》書中還有一篇,名為《列禦寇》,而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及此人。不過,現在通行的《列子》一書,則是晉朝的人所編成,資料未必可信。無論如何,我們要指出的是:莊子也曾使用同樣的寓言,而他的意思又遠遠超出了前面所說的。
  在《莊子?齊物論》談到“朝三暮四”之前,先說了一段深奧的道理:“因此之故,像樹枝與屋梁,醜人與西施,以及各種誇大、反常、詭異、奇特的現象,從‘道’看來都是相通為一體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毀滅,所以萬物沒有生成與毀滅,還會再度相通為一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