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廿二史札记   》 卷十四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Zhang Yi

  皇太孙
  礼记有适子无适孙,注谓「冢子,身之副也。」家无二主,亦无二副,故古未有称皇太孙者。
  汉宣帝时,元帝为太子,生成帝,为世嫡皇孙,宣帝爱之,名之曰「骜」,字曰「太孙」,此以之为字,非立为太孙也。
  惟晋惠帝、齐武帝、魏太武帝、唐高宗、辽道宗、金世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皆有建立。
  然晋惠帝、齐武帝、金世宗、明太祖皆以皇太子先卒,故立皇太孙以系正统,此事之不得已者。
  晋惠帝立子遹为皇太子,后为贾后所杀,赵王伦废后,复遹位号,乃立遹子临淮王臧为皇太孙,未几,伦又害臧,乃立臧弟襄王尚为皇太孙,寻薨。
  齐武帝以皇太子长懋先卒,乃立长懋子昭业为皇太孙,其东宫官属悉改为太孙官属,太孙即位,以无道废为郁林王。
  金世宗先立嫡子允恭为皇太子,寻薨,乃立允恭子璟为原王,后立为皇太孙,谕之曰「明德皇后嫡孙,惟汝一人,故建立在朕,保守在汝。」后即位,是为章宗。
  明太祖先立嫡子标为皇太子,先薨,乃立标子允炆为皇太孙,后即位,是为建文帝。
  魏太武、辽道宗、元世祖则虽东宫先卒,大位已属嫡孙,然尚不设皇太孙之称。如魏太武则号其孙曰「世嫡皇孙」,辽道宗则封其孙曰「燕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元世祖则付其孙以皇太子宝,俱未尝有皇太孙之号。
  魏太武帝先立子晃为皇太子,寻卒,乃封晃子浚为高阳王,后以皇孙世嫡不宜在藩,乃停封号,号「世嫡皇孙」,后即位,为文成帝。
  辽道宗皇太子浚为乙辛谮废被害,诏封浚子延禧为燕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帝崩,遗诏燕国王即位,是为天佑帝。
  元世祖先立嫡子珍戬为皇太子,珍戬卒,命皇孙铁穆尔镇北边,授以皇太子宝,帝崩,皇孙入即位,是为成宗。
  乃唐高宗则当中宗在东宫时,即立重照为皇太孙。明成祖亦当仁宗在东宫时,即立宣宗为皇太孙,皆非礼也。
  唐高宗屡废太子,立英王哲为皇太子,太子生重照,帝喜,立为皇太孙,武后时杖死。
  明成祖先立高炽为皇太子,是为仁宗,在东宫时,子瞻基性英睿,成祖乃立为皇太孙,是为宣宗。
  又梁武帝当简文太子在东宫时,亦立简文嫡子大器为宣城郡王,而无皇太孙之称。
  高宗立重照时,尝以问裴敬彝、王方庆,皆对曰「礼有嫡子无嫡孙,晋立愍怀(即遹)子为皇太孙,齐立文惠(即长懋)子为皇太孙,皆居东宫。今有太子,又立太孙,古所未有。」帝曰「自我作古,若何?」遂立之。是唐时犹有能据礼以争者。乃明永乐中竟未闻有以此为过举,而举朝寂然无声,可见明臣不读书、不知故事之陋也。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太王)长子太伯,次虞仲(仲雍),少子季历。季历子昌,有圣瑞,太王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让季历。季历立,是为王季,而后昌为文王。」是父为子择嗣,周已有之。
  皇太弟
  皇太孙之称,已非古法。晋以后,更有所谓皇太弟者。
  晋惠帝皇太孙臧及尚俱死,因河间王容奏,乃诏立成都王颖为皇太弟(惠帝弟),后颖兵败,又废之,而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亦惠帝弟),既即位,是为怀帝。
  刘渊死,其太子和为刘聪所害,聪让位于弟北海王乂,乂固请聪即位,乃立乂为皇太弟,后又为聪子粲所害。(刘渊建国号「汉」,刘粲为靳准所弒,族人刘曜自立,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慕容暐(前燕)为符坚(前秦)所擒,官于长安(坚封暐新兴侯,署为尚书),后暐弟冲起兵,高盖等立冲为皇太弟,檄书与坚,自称「皇太弟致书,请奉送家兄皇帝出城。」
  苻丕(符坚之长庶子)败死,其子懿奔于苻登(符坚之族孙),时登已称帝,乃立懿为皇太弟。
  此古来所创见也。
  唐文宗崩,中尉仇士良等立颖王瀍为皇太弟,即位,是为武宗。
  僖宗崩,军容使杨复恭立寿王为皇太弟,即位,是为昭宗。
  此皆仓猝拥立,非预建为储副者。然兄终弟及,名号尚非不经。
  又南唐元宗李璟,立弟齐王景遂为皇太弟,然未尝传位。唐武宗崩,宦官马元贽立光王为皇太叔,即位,是为宣宗,此又古所未有。安乐公主请中宗以己为皇太女,则更不经之甚矣!
  元成宗崩,无子,其兄子海山镇漠北,海山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怀州,入京监国,迎海山即位,是为武宗,武宗即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又泰定帝崩,武宗二子在外,长曰和世竦镇漠北,其弟图帖睦尔在江陵,亦先入京称号,迎和世竦即位,是为明宗,明宗亦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明宗寻被害,皇太子仍即位,是为文宗。
  按武、明二帝皆以其弟为储副,则皇太弟之号实属相宜,乃反立为皇太子,是直以弟为子矣!盖元人不知有皇太弟故事,但知皇太子为继体之号,而不知其为对君父之称也。
  帝王行三年之丧
  三代后帝王行三年之丧者,咸称晋武帝、宋孝宗,然尚有晋康帝、姚兴(后秦)、魏孝文帝、后周武帝、北汉刘承钧,世未之知也,今摘于后:
  晋文帝(司马昭)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武帝亦除,然犹练冠蔬食。及谒崇阳陵,仍以衰绖从行,裴秀奏「既除不宜复服。」乃止。羊祜曰「三年之丧,汉文除之,毁礼伤义。今主上至孝,若因此复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群臣异议,乃止。群臣又请易服复膳,诏曰「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俟纷纭也。」遂蔬素终三年。后王太后殂,帝居丧一遵古礼,既葬,有司请除服,诏曰「前代典礼,质文不同,何必援近制,使达丧阙然乎?」竟素服以终三年。
  武帝杨后崩,既葬即吉,尚书奏「皇太子宜复古典,以谅暗终制。」从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康帝纪,有司奏「成帝崩已一周,请改素服,进膳如旧。」诏曰「权制之作,出自近代,虽曰适事,实敝薄之始,先王崇之,后世犹怠,而况因循,又从轻降,义不可矣。」是康帝亦行三年丧也。
  按成帝崩于咸康八年六月,立帝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为帝,康帝崩于建元二年九月,在位仅二年。兄终弟及,而服丧三年,非礼也!又在位仅二年,如何行三年丧耶?
  姚兴母蛇氏死,兴哀毁过礼,群臣请依汉魏故事,既葬即吉。李嵩疏曰「孝治天下,先王之令典也,宜遵圣性以光孝道,既葬之后,仍素服临朝,率先天下。」尹绎驳之曰「帝王丧制,汉魏为准,嵩矫常越礼,请付有司论罪。」兴曰「嵩忠臣孝子,有何咎乎?其一依嵩议。」(晋书载记)
  魏孝文帝遭文明太后之丧,欲行三年之丧,群臣固请依遗诏过葬即吉,帝不许,乃以衰服过期,终四节之慕。明年正月,始听政于皇信堂。又明年,遇文明太后再周忌日,哭于陵左,绝膳三日,哭不辍声。(魏书)
  后周武帝皇太后叱奴氏崩,帝诏曰「三年之丧,达乎天子,古今不易之道,朕宜遵前典以申罔极,百寮以下,仍遵遗令。」公卿固请过葬即吉,帝不许,于是遂申三年之制,五服之内,亦令依礼。(后周书)
  北汉刘承钧于干佑七年遭其父世祖之丧,承钧谓「以日易月,非礼也。」始行三年丧,至干佑九年冬,始除服。(十国春秋)
  宋孝宗遭高宗之丧,诏「朕当衰服三年,群臣自遵易月之令。」自是每七日及朔望,皆诣德寿宫。至大祥,帝以白布巾袍御延和殿,若诣德寿宫,仍绖杖如初,葬后帝亲行奉迎虞主之礼,自是七虞、八虞、九虞,卒哭奉辞皆如之。又下诏曰「朕欲衰绖三年。群臣屡请御殿,故以布素视事,虽诏『俟过祔庙,勉从所请。』然稽诸典礼,心实未安,行之终制,乃为近古,宜体至意,勿复有请。」于是遂终丧三年。将内禅时,密谕两府「欲禅位退休,以毕高宗三年之丧。」届期吉服,御紫宸殿行内禅,礼毕,仍返丧服,驾诣重华宫,至服阕始除。(宋史)
  孝宗崩,光宗病,不能执丧,宁宗即位,已服期,欲大祥毕,更服两月,御史胡纮言「孙为祖服已期矣!今欲加两月,不知用何典礼?若谓嫡孙承重,则太上皇(即光宗)圣躬久已康复,在宫中自行三年之丧,而陛下又行之,是二孤也。」云云。是光宗亦行三年之丧。(朱子语类)
  女后之贤
  洪容斋标三女后之贤,谓:
  王莽女为汉平帝后,自刘氏之废,称疾不朝会,莽敬而哀之,欲嫁之,不肯。及莽败,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死。
  杨坚女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及禅位,愤惋愈甚,坚内愧之,欲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
  李昪(弁)女为吴太子琏妃,昪既篡,封为永兴公主,妃闻人呼公主,则流涕而辞之。
  三后之事略同,可畏而仰也。然此三后犹人所知,容斋所记,尚有遗漏。
  汉灵帝崩,子辨即位,是为少帝。董卓废为宏农王,寻进鴆弒之。临服鴆时,与妻唐姬泣别。姬还颍川,父会稽太守瑁欲嫁之,誓不肯。后李傕遣兵钞关东,掠得之,傕欲妻之,不听,而终不自名,献帝闻之,诏迎姬拜为宏农王妃。
  晋愍怀太子遹妃王氏名惠风,王衍女也。太子既废,衍请离婚。及刘曜陷洛阳,以惠风赐其将乔属,惠风拔剑拒属曰「我太尉公女,皇太子妃,岂为汝逆胡所辱?」属遂杀之。
  苻坚奔五将山,为姚苌所擒,其张夫人自杀。
  苻登妻毛氏,壮勇善骑射,为姚苌所袭,营垒既陷,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十人与苌交战,力屈被执,苌欲纳之,毛氏骂曰「吾天子后,岂为贼羌所辱?何不速杀我!」苌怒杀之。
  吕绍为吕纂所弒,妻张氏色美,吕隆欲污之,张氏自投楼下,二胫俱折,诵佛经而死。(以上皆晋书列女传)
  吕纂既篡,为吕超所诛,其妻杨氏色美,超将娶之,使其父语之,杨氏曰「大人卖女与氐以求富贵,一之已甚,其可使女辱于二氐乎?」乃自杀。(北史)
  西魏废帝后,宇文泰之女也,帝为泰所废,后以忠于魏被祸。(北史)
  此皆亡国后妃之贤者,摘出以补容斋所未及。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
  南北通好,尝藉使命增国之光,必妙选行人,择其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以充聘使。如:魏游明根尝三使于宋,李彪尝六使于齐。齐武帝以裴昭明有将命之才,特命使魏。皆以能称使职也。其后益以使命为重。
  (北史)李谐传,谓「南北交聘,务以俊乂相矜,衔命接客,必尽一时之选,无才地者,不得与焉。梁使每入,邺下为之倾动,贵游子弟,盛饰聚观,馆门成市。魏使至梁亦如之。」一时风尚如此,凡充使及伴使皆不轻授。
  邢邵在魏,为一时文人之冠,特以不持威仪,遂不令出使。(邢邵传)
  北齐李纬与崔暹不协,尝曰「虽失贵人意,聘梁使不能舍我!」后果使梁。(李纬传)
  崔瞻曾经热病,面多瘢痕,然雍容可观,词韵温雅,遂出使于陈。(崔瞻传)
  此出使之精于选择也。
  其出使而增重邻国者:
  魏游明根使宋,宋孝武称其长者,迎送礼加常使。(游明根传)
  高推使宋,宋称其才辨。(高允传)
  李彪使齐将还,齐主亲至琅琊山,命群臣赋诗送别。(李彪传)
  北齐崔将使梁,曰「文采与识,不推李谐;口颊翩翩,谐乃大胜。」乃以李谐、卢元明、李业兴出使,梁武谓左右曰「卿辈尝言北方无人,此等从何处来?」(李谐传)
  李浑聘梁,梁武曰「伯阳之后,久而弥盛,赵李人物,今实良多。」(李浑传)
  魏收与王昕聘梁,昕风流文辨,收词藻富逸,梁君臣咸敬礼。(魏收传)
  周使崔彦穆聘陈,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为江表所称。(崔彦穆传,以上皆魏书)
  此皆出使之有光者也。
  其邻国之接待聘使,亦必选有才行者充之。
  魏使至齐,齐以宗史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宗史传)
  王融有才辨,乃命兼主客接魏使。房景高、宋弁以融年少,问主客年几?融曰「五十之年,已踰其半。」景高曰「在北闻君曲水诗序,实愿一见。」融乃示之,弁曰「昔观相如封禅,知汉武之德;今览王生诗序,用见齐主之盛。」(王融传)
  刘绘以才辨奉敕接魏使,事毕,当撰记,绘曰「无论润色未易,但得我语亦难矣!」(刘绘传,以上皆齐书)
  齐永明中,魏使至,诏选朝士有词辨者接使于界,乃以范岫往迎。(范岫传)
  魏使刘善明聘梁,梁使朱异接之,预燕者皆归化北人,善明欲见王锡、张缵,乃使锡、缵入宴。善明遍论经史,锡、缵随而酬对,善明深叹服之。(张缵传,以上皆梁书)
  齐使刘缵至魏,文成命李安世接之,安世善举止,缵叹曰「不有君子,岂能国乎?」(李安世传)
  李谐、卢元明聘梁,梁武以萧撝词令可观,令受币于宾馆。(萧撝传)
  梁使至魏,陆卬每接燕,即席赋诗,卬必先成,遂以敏速见美。(陆卬传)
  刘孝仪聘魏,魏诏邢昕迎于境上。(邢昕传)
  徐君房、庾信聘魏,名誉甚高,选接待者,皆一时之秀,卢元景之徒,皆降阶摄职,更递司宾。(祖珽传)
  梁使至北齐,齐每令裴让摄主客郎接待之。(裴让之传)
  陈使傅縡聘北齐,齐令薛道衡接对,縡赠诗五百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薛道衡传)
  陈使贺彻、周濆相继聘隋,隋每令卢昌衡接待之。(卢昌衡传)
  隋陆爽博学有口辨,每陈使至,文帝尝使爽迎劳。(陆爽传)
  此又可见伴使者,亦必慎选也。
  今按刘缵聘魏,指方山问接伴李安世曰「此山去燕然远近?」安世曰「亦石头之于番禺耳!」(李安世传)
  魏李绘使梁,与梁人泛言氏族,袁狎自谓出自黄帝,姓在十四之限,绘曰「兄所出虽远,当共车千秋分一字耳!」(李绘传)
  李业兴使梁,梁朱异问「洛中委粟山是南郊耶?」业兴曰「是圆丘,非南郊。」异曰「北间郊丘异地,是用郑义,此中用王义。」业兴曰「江左用王义,除禫应是二十五月,何以王俭丧礼仍用郑义二十七月?」(李业兴传)
  梁徐陵使东魏,宴日甚暑,魏收曰「今日之热,当由徐常侍带来。」陵曰「昔王肃至魏,为魏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陈书徐陵传)
  此等犹不过以言语文学见长,无大关系。
  若事涉朝政边事,而能以片言全国体折敌谋,则尤有足尚者。如:
  魏太武南伐,宋太尉江夏王义恭、安北将军武陵王骏守彭城,太武使李孝伯至城下劳问曰「主上有诏,诏太尉、安北,可暂出相见。」宋张畅出对曰「有诏之言,何得称之于此?」孝伯曰「邻国之君,何为不称诏于邻国之臣?何至杜门绝桥?」畅曰「二王以魏帝营垒未立,此间精甲十万,恐相凌践故耳。」孝伯曰「主将令行禁止,何待绝桥杜门?又何必以十万夸大?我亦有良马百万,可以此相矜乎?」孝伯应答如流,风容闲雅,畅甚相嗟赏。(魏书李孝伯传)
  宋人亦称孝伯足辞辨;北土之美畅,随宜应答,音韵详雅,北人美之。(宋书张畅传)
  刘缵使魏,市肆交易金玉甚贱,缵曰「当是山川所出。」李安世曰「我朝不贵金玉,故同于瓦砾耳!」缵初将大市,闻安世言,惭而罢。(李安世传)
  齐高帝篡位,使车僧朗于魏,魏主问「齐王何故夺宋天下?」僧朗辨对甚明。(齐书车僧朗传)
  魏文明太后崩,齐使裴昭明来吊,欲朝服行事,不肯丧服,魏成淹折之曰「玄冠不吊,童稚共闻。昔季孙将行,请遭丧之礼。何得以朝服行吊?」昭明言「我高帝崩,魏遣李彪来吊,不丧服。」淹曰「彪本请丧服以行,及至齐,齐已即吉,君臣皆鸣玉行庭,使臣何容衰服?今我皇方亲行丧服,岂得以此方比也?」昭明遂以丧服入。(成淹传)
  及魏使李彪报谢,则入宴辞乐曰「我皇孝性自天,除缞后尚以素服从事,使臣不敢闻乐。」齐不能屈。(李彪传)
  齐明帝废,海陵王自立,魏孝文来伐寿春,城中遣王庆远出与孝文语,遂退兵。(齐书萧遥昌传)
  陈文帝弟安成王顼在梁,魏克江陵,随例迁长安,宇文泰欲归之,遣杜杲使陈道意,陈文帝大喜,即赂以黔中及鲁山郡。后杲送顼归陈,帝曰「家弟得归,实贵朝大惠,然不还鲁山,恐未能如此。」杲曰「安成在我朝,咸阳一布衣耳!然是陈之介弟,其贵岂止一城?我朝亲睦九族,推己及人,所以送归。今谓以土地易骨肉,何以闻之四方?」陈帝大惭曰「前言戏之耳!」后杲又使陈,宣帝谓曰「若欲合从图齐,当以樊、邓见与。」杲曰「合从图齐,岂惟敝邑之利?必须城镇,宜待得之于齐。今先索汉南,使臣不敢闻命。」宣帝甚敬之。(邢杲传)
  此等使臣,实能为国家折冲樽俎之间,使邻国不敢轻视,真所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又不徒以言语文学见长而已。宜是时南北皆以选使为重也。
  后魏追谥之滥
  有天下追尊其先世,礼也。然不过两三代,独后魏则无限制。
  道武帝建国称帝,既追尊其始祖力微为神元皇帝。
  自神元以下:沙漠汗曰文帝;悉鹿曰章帝;绰曰平帝;弗曰思帝;禄官曰昭帝;猗迤曰桓帝;猗卢曰穆帝;郁律曰太祖平文帝;贺曰惠帝;纥那曰炀帝;翳槐曰烈帝;什翼犍曰昭成帝,凡十三帝。
  又从神元而上,追尊极远之祖:毛曰成帝;贷曰节帝;观曰庄帝;楼曰明帝;越曰安帝;推寅曰宣帝;利曰景帝;俟曰元帝;肆曰和帝;机曰定帝;盖曰僖帝;侩曰威帝;邻曰献帝;诘汾曰圣武帝,又共十四帝。
  则不惟谥号遥加,并名讳亦出于追制,苟欲崇其祖先而至于滥亵已甚,此不经之甚者也!
  按汉制:开国之君称祖,以下则俱称宗。
  自曹魏始三代称祖,武帝称太祖,文帝称高祖,明帝称烈祖(明帝庙号乃生前所定,尤属不经,故孙盛讥之。)
  晋亦三代称祖,司马懿追称高祖,昭追称太祖,武帝称世祖。
  慕容氏亦三代称祖,廆追称高祖,皝追称太祖,隽僭号称烈祖。
  姚秦亦三代称祖,弋仲追称始祖,苌称太祖,兴称高祖。
  至元魏则更有两太祖,道武既追尊平文帝为太祖,及道武崩,其庙号又称太祖,此列朝所未见也。其后太武帝称世祖,献文帝称显祖,孝文帝称高祖。
  北齐则高欢追称高祖,文宣帝称显祖,武成帝称世祖,亦三代称祖。
  周宇文泰追称太祖,武帝称高祖。南朝则宋武帝称高祖,文帝称太祖,孝武帝称世祖,亦三代称祖。
  齐高帝称太祖,武帝称世祖。梁武帝称高祖,元帝称世祖。陈武帝称高祖,文帝称世祖。
  祖以功,宗以德,原非必一祖之外,不得再称祖。然亦须揆其功而祖之。创业中兴,有大功于世,祖之可也。如魏明帝、宋文帝、孝武帝、后魏献文帝、北齐武成帝诸君,不过蒙业继体,在位仅数年,无功可纪,乃亦以祖为庙号,僭伪之朝,苟为崇奉,固不可为法也。
  保太后
  礼记曾子问篇: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欤?」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鲁昭公少丧母,有慈母良,及死,公欲丧之,有司以为非礼,公乃以练冠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然但练冠以居,而孔子已以为非礼。
  按慈母亦有不同。或子幼母死,父命妾长育之者,父卒而遭此妾之丧,尚有三年之服,以重父命也。若但父使之保抱,则不过保母而已。
  晋书顾和传:成帝以保母周氏有保育之劳,欲假以名号,和奏谓「古无此例。惟汉灵帝以乳母赵娆为平氏君,此末世之私恩,非先王之令典。」乃止。是古未有崇奉保母之制也。
  乃后魏自道武创例立太子则先杀其母,以防母后预政。自是遂着为令。而帝即位,皆无太后,于是转奉保母为太后。
  太武帝保母窦氏,本以夫家坐事没入宫,明元帝命为太武保母。太武既立,尊为保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后。太后登崞山,谓左右曰「吾母养帝躬,死必不为贱鬼。然于先朝无位次,不可违礼从葬园陵。此山之土,可以终托。」故殁后遂葬崞山,从其志也。
  文成帝乳母常氏亦有劬劳之功,文成即位,尊为保太后,再进为皇太后。是时文成妃李氏生献文,后将立献文为太子,常太后依故事令李氏条记在南兄弟,付托其宗兄洪之,痛哭而死。以保母而能主宫闱之政,赐死太子之母,则当日之尊,竟同皇太后可知也。
  文成帝又极尊奉封太后之兄英为辽西王、弟喜带方公、三妹皆县君、妹夫皆公侯,又追赠太后祖为公、父为王、母为王太妃,可谓滥矣!
  亲母则必赐死,保母转极尊崇,魏法之矫枉过正,莫不善于此。
  异姓封王之滥自后魏始
  太武帝即位,封:长孙嵩-北平王;奚斤-宜城王;长孙翰-平阳王;叔孙建-丹阳王;司马楚之-琅琊王;杜超-阳平王;穆寿-宜都王;长孙道生-上党王;楼伏连-广陵王,自是功臣无有不王者。
  文成帝封周忸-乐陵王,杜遗、闾若文、刘尼、杜元宝、源贺、闾武皮、常英、闾毗、闾纥、尉眷、乙恽、李峻俱进爵为王。又封陆丽为平原王,丽乞以让父,帝曰「吾岂不能以二王封卿父子也?」乃封其父俟-东平王。后丽之子睿事献文帝,又封东郡王。一门之内,遂有三王。
  献文帝又封慕容白曜-济南王;韩颓-襄城王。
  孝文帝亦封陈建-魏郡王;苟颓-河东王;王叡-中山王;张佑-新平王。太和十六年,始诏「诸远族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者,皆降为公;公为侯;侯为伯,其子、男仍旧。皆除将军之号。惟长孙道生以大功特不降。」自是名器稍重。
  至北齐武成帝时又极猥亵,奄人邓长容、韩宝业、卢勒叉、齐绍、秦子征、陈德信俱封王。
  后主纬时,庶姓封王者尤多:穆提婆-城阳郡王;高阿那肱-淮阳郡王;韩长鸾-昌黎郡王,皆幸臣也。张景仁以侍书封王,传谓「仓颉以来,八体进爵,一人而已。」
  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北史谓「张景仁出自寒微,本无识见,诣国学摹石经,侍天子笔砚,坐致通显,不思其本,自许贵游。自仓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已。」
  又有仓头陈山提、盖丰乐、刘郁斤、赵道德、刘桃枝、梅胜郎、辛洛、周高、舍盛,至武平时皆封王,其不及武平者,亦追赠王爵。齐书谓「诸仓头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后主时,已是先朝勋旧,故致此叨窃。」又有乐人曹僧奴及其子妙达,以能弹琵琶,亦封王。
  此外官阶,更不可数,计:开府千余、仪同无数。诸贵宠追赠祖父,岁一进官,位极而止。马及鹰犬皆有郡君、仪同之号,如: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君之类,甚至斗鸡亦号开府。官爵之滥,至此极矣!故当时受之者不以为荣,且反有以为辱者。阳休之为中书监,封燕郡王,谓人曰「我非奴,何忽有此授?」可见人之贱之,至不齿于人列也。荒乱之朝,何所不至?固不可以常理论矣!
  后魏以铸像卜休咎
  北史魏后妃传序云「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否则,不得立也。」
  道武帝妃慕容氏有宠,帝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为后,后薨,
  又宠刘氏,以铸金不成,不登后位。
  明元帝妃姚氏铸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礼之如后,薨,遂赠为后,加谥焉。
  然非特立后用此法也,
  尔朱荣以明帝崩,将有所立,乃以铜铸孝文及咸阳王禧等五王之子孙像,成者当立为主,惟庄帝独就,乃迎立之。
  及河阴之役,荣欲僭位,铸金为己像,数四不成,乃止。
  齐高洋欲僭位,群臣皆意以为不可,铸像卜之,一写而成,遂决意僭号。
  盖当时国俗然也。(魏书、北齐书及北史)
  按晋书载记「冉闵遣常炜使于慕容隽,隽使封裕问之曰『闻闵铸金为己像,坏而不成,何得言有天命?』炜言『此事非实。』」此又在元魏之前,则不始于魏矣。盖本北俗故事,至拓跋而益尚之也。
  后魏百官无禄
  后魏未有官禄之制。
  其廉者贫苦异常。
  如高允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府中惟盐菜,常令诸子采樵自给是也。(允传)
  否则,必取给于富豪。
  如崔宽镇陕,与豪宗盗魁相交结,莫不感其意气,时官无禄,力惟取给于人,宽以善于结纳,大有受取,而与之者无恨。(宽传)
  文成帝诏「诸刺史每因调发,逼人假贷,大商富贾,要时射利,上下通同,分以润屋,自今一切禁绝,犯者,十匹以上皆死。」
  明元帝又诏「使者巡行诸州,校阅守宰赀财,非自家所赍,悉簿为赃。」
  是惩贪之法,未尝不严,然朝廷不制禄以养廉,而徒责以不许受赃,是不清其源而徒遏其流,安可得也?
  至孝文帝太和八年,始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久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今宜班禄,罢诸商人以简人事,户增调绢二匹、谷二斛九升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俸以十月为首,每季一请。」后以军兴用不足,又诏「百官禄四分减一,以充军用。」
  至明帝时,于忠当国,欲结人心,乃悉复所减之数。此魏制官俸之大概也。
  按文成诏中所谓「商贾邀利,刺史分润」,孝文诏中所谓「罢诸商人,以简人事」,盖是时官未有禄,惟藉商贾取利而抽分之,至见于诏书,则陋例已习为常矣!崔宽并交结盗魁为受纳之地,既取利于商贾,自并及于盗贼,亦事之所必至也。上下交征如此,何以立国哉!
  后魏刑杀太过
  后魏起北方,专以刑杀为政令。
  自猗卢为代王,即严刑峻法,诸部人多以违命得罪,凡后期者,举部戮之。或有宗室相携,悉赴死所,或问何往?曰「当就诛戮。」其威严如此。
  道武帝以秦王觚使于燕为所害,及克中山,收害觚者傅高霸、程同等,皆夷五族,以大刃挫杀之。其讨刘卫辰,收其子弟宗党,无少长五千余人,尽戮死。末年,每朝臣至前,追其旧恶,辄杀之。其余或以颜色动变;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词失措,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道武时,尝有神巫谓帝「当有暴祸,惟灭清河,杀万人,乃可免。」帝乃灭清河一郡。尝手自杀人,欲其数满万,或乘辇手剑击担辇者脑,一人死,一人代,每一行,死者数十。有爱妾名万人,与帝子清河王绍私通,惧事发,乃弒帝,临死始悟「清河、万人」之谶,在此二人也。)
  太武虽诏「有司按律令,务求厥中。」然如崔浩之诛,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亲党,尽夷其族,甚至僮吏亦夷五族,同修史者亦族诛。(浩传)史臣谓「太武果于刑戮,后多悔之。」则亦仍其祖父旧法也。至孝文帝始诏「一人为恶,殃及合门,朕所不忍,自今非谋反大逆及外奔者,罪止其身。」寻又诏「五族者,降止同祖;三族者止一门;门诛者止其身。」于是刑戮稍减。然自先世以来,冤死者已不可数计矣!
  按猗卢为其子六修所弒,道武为其子绍所弒,及身之报已属显然。其后亡国时,北齐文宣帝问元韶「光武何故中兴?」韶曰「为王莽诛诸刘不尽。」
  文宣乃诛诸元、哲、景、武等二十五家,男子无少长皆斩,所杀三千人,余十九家并禁之,韶亦入地牢,绝食啖衣袖而死。
  寻又大诛元氏,壮者斩东市,婴儿投于空中,以槊承之,悉投尸漳水,剖鱼者多得爪甲,都下为之久不食鱼。
  文宣尝令诸囚自金凤台各乘纸鸢以飞,最远者免死,元黄头独能至紫阶,宜得免矣,仍付御史狱饿死。凡昭成以下并无遗焉。然则元魏之后竟无遗种,实好杀之报也。
  高允曰「皋陶至德也,其后英、蓼先亡,刘、项之际,英布黥而王,经世虽久,犹有刑之余衅,况凡人乎?」后周宇文氏之后为隋所诛杀殆尽,史臣亦谓「渚宫制胜,阖城孥戮,茹茹归命,尽种诛夷,周祚不永,或由于此。」是则天道之报施,固有昭然不爽者也。
  舜有天下,举皋陶为大理(职掌刑法),正平天下罪恶。禹立,举皋陶而授以政,皋陶先卒,乃封其后于英、六。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诸侯,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为世大僇.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生患,竟以灭国!」
  按族诛之法,本起于秦。
  汉高祖入关,所谓父老苦秦苛法,「诽谤者,族」是也。
  后汉书杨终疏亦言「秦政酷烈,一人有罪,延及三族。」(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张晏曰「父母妻子兄弟也。」)
  是族诛本秦酷政,汉高约法三章,则已除之,然韩、彭之诛,皆夷三族;购季布,敢匿者罪三族;捕贯高等,敢有随者罪三族。是仍未尝除也。
  故崔實政论,谓「高祖使萧何定律,有夷三族之令,至文帝始除之。」杨终疏所谓「文帝至仁,除去收孥」是也。
  然文帝虽除,而其后如李陵、王温舒等仍坐罪族诛。则此刑故在。
  至魏晋之际,益惨酷无人理。
  司马懿诛曹爽支党,皆夷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爽传)
  王凌之妹为郭淮妻,凌被诛,淮五子向淮叩头流血,淮不能忍,乃致书懿免之。(淮传)
  毌丘俭之诛,其子甸妻荀氏应坐死,其兄顗乞其命,乃诏离婚,而荀氏所生女已嫁刘子元,亦当坐死,以怀妊在狱,荀氏乞为婢,以赎女命。(按荀氏之女,则俭孙女也,而亦不免,是诛及四族矣!司马氏之酷如此。)程威乃上议曰「已出之女,父母有罪,既须追刑;夫党见诛,又须从戮,是一人之身,内外受辟。男不得罪于他族,女独婴祸于二门,事属不均。请在室者从父母之诛,出嫁者从夫家之罚。」乃改此制。(晋书刑法志)
  其后解结被戮,其女适裴氏者,明日当嫁而祸起,裴氏欲认活之,女曰「家既若此,我何活为?」亦坐死。夫以将嫁而夫家来认之,即可不死,则已稍轻于毌丘俭之案矣!
  然一人有罪,害及无辜,秦汉以来,以此法枉杀者,不知凡几?又况后魏之诛及五族耶!
  尔雅「内宗曰族,妻则曰党。」是古所谓族者,专指宗姓而言。故孔安国称尚书九族,谓「自高祖至元孙」,即丧服小记所云「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也。后世乃误以父母妻为三族,以致滥杀益多。顾宁人谓「始于(晋)杜预以外祖父母、从母子及妻父母、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当之。」然汉书张晏三族注,谓「父母兄弟妻子也」,如淳注则曰「父族母族妻族也」,则此误不自杜预始矣。今按司马氏之诛曹爽、王凌、毌丘俭,虽极惨毒,然尚止于姑姊妹及女子之适人者,至魏太武之诛崔浩并及于卢氏、郭氏、柳氏,皆夷其族,则于本族之外,延及于母党、妻党、出嫁之女党,安知非如淳、杜预之注之遗害耶?故落笔不可不慎也。
  魏以奄人为外吏
  后魏多以奄人为外吏。杨范传,谓「灵太后临朝。中官贵者皆许以方岳,故宦寺多为外吏。」
  今考魏书,不自灵太后始也。盖魏时籍没之制甚严,凡官吏有罪者,一经籍没,则妇女入掖廷,男子小者即为奄寺,故其中往往有士人子孙,知义理有才具者。
  如仇洛齐,其祖本殿中侍御史,洛齐在太武时为奄人,因绫罗户不属,守宰多隐漏,乃奏请悉归郡县。后出为冀州刺史,有能名。
  王瑀先世晋豫州刺史,瑀被刑入宫,历事数朝,志在公正,出为冀州刺史,年老致事,孝文时随迁洛,以家贫特蒙赐帛。
  赵黑先世本晋平远将军,黑没为奄人,官选部尚书,能自谨厉,当官任举,颇能得人。献文欲传位京兆王子推,黑愿以死奉太子,孝文以是得立。后出为定州刺史,克己清俭,忧济公私,有欲行赂者,黑曰「高官厚禄,足以自给,敢卖公营私耶?」孝文闻之,特赐绢谷。
  孙小父本姚秦护军,守城殉节,小没入宫刑,后出为并州刺史,州内四郡百余人诣阙颂其政化。后迁冀州刺史,清约自守,当时牧伯无能及。
  他如抱嶷以忠谨被擢,后因老疾乞外禄,乃出为泾州刺史,自以故老前宦,为政多守法。
  王质解书学,出为瀛州刺史,在州十年,风化粗行,察奸纠慝,究其情状,民庶畏服之。
  此皆在灵太后之前。而阉寺为吏,亦有能勤于其官者。
  自灵太后后,杨范为白水太守,王温为巨鹿太守、瀛州刺史,然皆无可称。盖亦视朝政之盛衰为贤否,朝政肃则刑余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朝政弛则士大夫亦多贪纵,况此辈乎?(俱见魏书奄官传)
  魏孝文迁洛
  魏孝文帝以国俗沿上世之陋,欲迁洛以变旧风,恐大臣不欲,乃发京师步骑百余万南伐,至洛阳,帝戎服执鞭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曰「今者之举,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若不南伐,便当都洛。」乃议迁移之计。
  次年,至平城宫部分迁留,又临太极殿,喻在代诸臣迁移之略。(本纪)时旧臣多不欲行,帝先与彭城王澄议之,谓「平城乃用武之地,非可兴文,须光宅中原。」澄力赞之,乃决。(澄传)
  帝又谓元赞等曰「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弟博见多智耳!若永居恒北,卿等子弟,不免面墙也。」(面墙而立,一无所见也)。
  又尝问于烈,迁留孰便?烈对曰「圣略深远,非愚管所及,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中半耳!」帝曰「卿不鸣异同,朕深感不言之益。」
  时穆泰、陆睿以畏迁谋反,泰欲推阳平王赜为主,事败赐死。(泰传)
  迁洛后,太子恂守金墉,畏河南暑热,召牧马欲轻骑奔代,元徽勒门阻之,乃止。帝遂废恂为庶人,寻亦赐死。(恂传)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或不可革;三十以下,见在朝之人,语音不许仍旧,违者免所居官。」
  又诏革衣服之制。尝出行,见妇女仍夹领小袖,乃责咸阳王禧等。(禧传)
  又诏「迁洛人死者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皆为洛阳人。
  又诏改国姓为元氏。(本纪)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其先道武帝遣贺狄干至秦,为姚兴所留,因在长安读书,通尚书、论语,举止似儒者。后归,道武见其类中国人,遂杀之(贺狄干传)
  明元帝时,或言「国家当迁都邺。」崔浩曰「非计也!今居北方,若山东有事,则轻骑南出,谁知多少?百姓望而远服,此国家威制四夷之长策。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崔浩传)
  此又开国君臣之深识远虑也。
  顾宁人言「中国风俗多有不如外藩者。」
  辽史言「契丹生计,仰给畜牧,绩毛饮湩(乳汁),以为衣食,狃习劳事,不见纷华,故家给人足,戎备完整。」
  金史,世宗曰「女真旧俗虽不知书,然其祭天地、敬亲戚、尊耆老、接宾客,皆出自然。」乃禁女真人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犯者抵罪。又曰「辽不忘旧俗,朕以为是。海陵习学汉人,是忘本也。若依国家旧风,乃长久之计也。」
  金史食货志亦谓「金中叶以后,鄙辽俭朴,袭宋繁缛之文;又惩宋宽柔,用辽操切之政,是弃二国之所长而专用其所短。迄金之末,国用易竭,民心易离,实由于此。」
  作法不慎,变法以救其弊,祇益甚焉,此又操化权者,所当加意也。
  魏孝文帝文学
  古今帝王以才学著者,曹魏父子、萧梁父子为最,然皆生自中土,绩学少年。惟魏孝文帝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此岂有师儒之训,执经请业,如经生家所为?乃其聪睿夙成,有不可以常理论者。
  史称其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以后,诏册皆帝文也,余文章尚百余篇。史论亦谓帝钦明稽古,焕乎其有文章。谥之以经天纬地,信不虚也。
  今就各列传所散见者撮叙之:
  帝宴宗室于皇信堂,命任城王澄为七言连韵诗,帝往复极欢乃罢。(澄传)
  帝征悬瓠赐宴,与从臣联句,帝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勰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郑懿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邢峦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郑道昭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帝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帝乃命邢峦总集叙记。(郑道昭传)
  冯熙造寺于北邙山,贾元素作碑文,帝游寺见之,称为佳作。熙卒,帝亲为作志铭。(冯熙传)
  帝以冯诞为司徒,亲为制三让表并启,将拜,又代为谢章。诞卒,又亲为碑文及挽歌,皆穷美尽哀。(冯诞传)
  又常游幸息大松下,谓彭城王勰曰「汝可作诗,比至吾间令就也。」勰去帝十步,且行且作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未至帝所已成。
  帝又尝御清徽堂,与群臣讲丧服,李彪曰「古未有人君亲讲丧礼,臣得亲承音问,千载一时。」(勰传)
  刘昶出镇彭城,帝赐以御集,曰「虽则不文,然欲罢不能,故以相示,聊为一笑。」(勰、昶二传)
  崔挺至行在,帝谓曰「别卿以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挺传)
  可见帝深于文学,才藻天成,有不能自讳者,虽亦才人习气,然聪睿固不可及已。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盖发于性灵而不自止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廿二史札记卷一 史记 汉书卷二 史记 汉书卷三 史记 汉书
卷四 后汉书卷五 后汉书卷六 三国志卷七 三国志 晋书
卷八 晋书卷九 宋齐梁陈书卷十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卷十一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卷十二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卷十四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卷十五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六 新旧唐书卷十七 新旧唐书卷十八 新旧唐书卷十九 新旧唐书
卷二十 新旧唐书卷二十一 五代史卷二十二 五代史卷二十三 宋辽金史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