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思考 》 世界文學史:文學史綱 》
第15節:猶太文學(2)
約翰·阿爾伯特·梅西 John Albert Macy
我們也許不會像先人那樣,每天都要誦讀一章《聖經》並且還將其爛熟於心。不過,學者和文學愛好者們,把誦讀《聖經》當作受過教育的人的必要修養課,像研究希羅多德和吉本一樣來研究《聖經》的歷史部分,像欣賞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歌德的作品一樣來欣賞《聖經》中的詩篇。從文學和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種態度是非常有益處的,而從最廣泛意義上的宗教方面來說,也沒有什麽害處。如果僅僅因為教派的衝突,就在法庭上規定禁止公立學校使用《聖經》的話,這對人類高尚趣味來說簡直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不太理解《聖經》,或在演講中,或在文學作品中對《聖經》中那些非常簡單的事實都弄不明白,那麽,他對自己的民族精神,肯定也不會瞭解多少,對自己本國的文學也不會真正理解,也難真正欣賞了。
《舊約全書》是希伯來文學和猶太教的根基,也是基督教的根源。也是那些信仰基督教國傢的基礎,因此,這是那些基督教民族文學的萬書之源。在人類思想的整個歷史中,沒有一本書能與《聖經》媲美,其他民族的人們也從中吸收了宗教的,文學的豐富養料。與此相映成趣的例子還有誕生於印度的佛教,與她的發源地相比,她在中國、其他國傢和印度以東的地方發展得更繁榮。當希臘、羅馬和北歐的所有宗教都被基督教所壓服的時候,《舊約全書》內部又分化出兩個互相對立的宗教。猶太人和基督教對共同的淵源抱着共同的尊敬,卻在《舊約全書》的最後一句上分道揚鑣,成為互相敵對的陌路人。回顧一下人類思想的歷程,的確讓我們感到很驚異、很有趣味。
在這點上,讓我們對猶太人的文學做個簡短的小結,當然不是那麽充分。這是在基督徒們攜着《新約全書》與攜着《舊約全書》的猶太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之後纔發展起來的文學。正如基督教《聖經》的第二部分是《新約全書》一樣,猶太教《聖經》的第二部分也以《猶太法典》進行了補充。《猶太法典》收錄的是律法和各代猶太法學博士對律法的解釋,這是以口頭傳統為基礎的,而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摩西。時至今日,正統的猶太人仍把她看作神聖的經典。為了維持其宗教和種族的安寧,歐洲的猶太人和非猶太教的人進行了不屈的戰鬥,他們始終堅持自己傳統的法律,並且投入了大量的優秀學者來研究它們。因為《猶太法典》影響了一個繁盛的種族無數人的生活,凝聚了其中最優秀思想傢的智慧,所以成了世界上偉大的書籍之一。但是,由於猶太人在思想領域比較孤立,《猶太法典》對周圍的文學幾乎沒有産生過什麽影響,讀過這本書的非猶太人也極少。《猶太法典》的英譯本共有二十捲,而與她有關的研究著作則算得上是汗牛充棟了。其中有許多諺語早就被異邦人的文學所引用,而在描寫猶太人的小說裏,我們經常會看到引用此書中的話語。
《舊約全書》共有三十九章,如果我們把“塞繆爾記”、“諸王記”和“歷代記”歸在一起的話,那麽就衹有三十六章。為什麽人們都認為上述各章是《舊約全書》的“正典聖經”而把其他的章節當作是非權威,而編入“經外書”呢?這個問題值得神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好好研究。從我們文學的角度來看《茱迪絲的故事》和《德訓篇》這兩章,不管它們是否編入正式的經典,其中所體現的精巧智慧以及濃厚的文學趣味都是不可否認的。
一般認為《舊約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法典、先知的書和包括《路得記》和《約伯記》在內的性質不同的雜集。這種分類是依據題材不同而劃分的。除了法典,即“摩西五書”是最初的“五書”之外,其排列的順序並不是很恰當。比如“路得記”就排在“士師記”之後,而“雅歌”則排在“以賽亞書”之前。關於排序這個復雜的問題,學者們的意見也各不相同,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說,這些分類和排序似乎不是很重要。一般的讀者可以把它當作是莎士比亞的戲劇或者是狄更斯的小說一樣來看,把《聖經》每一章分開來欣賞,而且這樣看《聖經》似乎更合適,因為它本身就是許多作傢的作品,它的章節和單元的設定都是人為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前言(1) | 第3節:前言(2) | 第4節:書籍的製作(1) | 第5節:書籍的製作(2) | 第6節:書籍的製作(3) | 第7節:書籍的製作(4) | 第8節:文學的起源(1) | 第9節:文學的起源(2) | 第10節:神秘的東方文學(1) | 第11節:神秘的東方文學(2) | 第12節:神秘的東方文學(3) | 第13節:神秘的東方文學(4) | 第14節:猶太文學(1) | 第15節:猶太文學(2) | 第16節:猶太文學(3) | 第17節:猶太文學(4) | 第18節:猶太文學(5) | 第19節:猶太文學(6) | 第20節:猶太文學(7) | 第21節:猶太文學(8) | 第22節:猶太文學(9) | 第23節:希臘的歷史及其歷史學家(1) | 第24節:希臘的歷史及其歷史學家(2)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