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楊樹達 Yang Shuda

  《漢書?賈誼傳》:誼上策曰:凡人之智,能見己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為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雲禮雲”者,貴絶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纍子孫數十年;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絶。是非其明效大驗邪?(《大戴禮記?禮察篇》文同。)
  《史記?酷吏傳》曰: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製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姦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洽若救火拂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劉嚮《戰國策?敘》曰:始皇兼諸侯而有天下,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敗壞,民不見義,而懸於不寧。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潰,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苟以詐偽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天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
  《史記?孝文帝紀》曰: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傢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藉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禦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勿下吏。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後漢書?魯恭傳》曰:拜中牟令,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訟人許伯等爭田,纍守令不能决,恭為平理麯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亭長從人藉牛而不肯還之,牛主訟於恭,恭召亭長敕令歸牛者再三,猶不從。恭嘆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綬去,掾吏泣涕共留之,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恭賞不問。於是吏人信服。
  又《劉寬傳》曰: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己,終不加苦。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經對講。見父老,慰以農裏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禮記?麯禮篇》曰:人生十年曰幼,學。
  又《內則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朝夕畢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鄭註云:成童十五以上。)舞象,學射禦。
  《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小學,使王大子、王子、群後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見小節焉,踐小義焉。年二十,入大學,見大節焉,踐大義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