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從大陸到臺灣(2)      周兵 Zhou Bing

  翁文灝一開始不同意杭立武提出的遷臺計劃。內閣是11月3日提出總辭的,杭立武找他商議轉移文物時,他還是內閣的行政長官。作為行政長官,翁文灝必然要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當時徐蚌前綫戰事激烈,如果這時將大批國寶轉移至臺灣,消息傳出去,民心軍心勢必動搖。
  這個觀點,與當初九一八之後北平市民反對文物南遷相似,但時局日壞,古物不能不搬,否則悔之莫及。幾經考慮,翁文灝也覺得文物遷臺是個可行的計劃,因此當杭立武提出由他出面主持召集故宮理事會商議此事時,翁文灝同意了。
  為慎重起見,正式開會之前,翁文灝把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當時中國文化學術界中最具權威的幾位人物請到了自己傢中,請他們與自己一起來决定文物的最終命運。
  1948年11月10日,翁文灝、朱傢驊、王世傑、傅斯年、徐鴻寶、李濟、蔣復璁和杭立武在翁文灝位於南京的官邸中進行了一次非正式的會談,並形成了三條决議:1、故宮文物迅速遷臺;2、中央圖書館的藏書和文物一並遷臺;3、中央研究院歷史評議研究所的圖書與文物也一起遷臺。
  20多天後,故宮和中央博物院正式舉行了關於文物遷臺的兩院理事聯席會議,决定由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外交部五傢單位各出一人組成“五機關聯合辦事處”,全權負責搶運兩院文物赴臺事宜,同時,國立北平圖書館珍藏的明清繪本和軍用地圖18箱,國民政府外交部的重要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也隨同故宮和中博的文物一起運臺。這五人是:杭立武、傅斯年、朱傢驊、李濟、王世傑,其中杭立武擔任主任,負責籌款、接洽商船和協調運輸等。
  杭立武嚮行政院申請了運輸費金圓券28000元,分配如下:故宮1萬元、中博籌備處6千元、中央圖書館3千元,中研院史語所6千元、外交部3千元。
  若在平時,這錢也就夠了。但這是戰時,本身物價就極不穩定,兼之幣製改革失敗,金圓券隨時都在貶值。金圓券由由1948年8月開始發行,兩個月後的1948年10月11日,北平《益世報》上便有一條消息稱:幣製改革以來,物價上漲10倍,北大教師為饑寒所迫,不得已衹好自10月28日起,忍痛停教5天,進行藉貸,以維持生計。到1949年5月,一石大米的價格就要4億多金圓券,等到1949年7月金圓券停止流通時,貶值已超過二萬倍。幸好此時杭立武已將文物順利運往臺灣,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盡量地安排好這每天都在貶值的運輸費,杭立武真是絞盡了腦汁。
  搶運開始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薦語《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南遷避戰火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從大陸到臺灣(1)從大陸到臺灣(2)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馬衡的堅守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