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3節      何新 He Xin

  不尚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②;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③。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④。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⑤。[為無為,]則無不治⑥。
  ①何按:賢,古音通黠、姦,通詐。即狡黠,姦詐。爭,鬥也,奪也。不尚賢,敦煌本作“不上寶”,賢,寶,富也。古以富為能,故賢引申有能義。
  尚賢與不尚賢,是戰國之際貴族階層沒落,平民階層興起,在用人主張上的一大爭論焦點。孔子主張尚賢即賢人政治,擇賢而用。老子之政治思想則反映世襲貴族思想,故其反對尚賢。
  賢者,能也。《墨子·尚賢上》:“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辨乎言談,博乎道術。”
  ②貴,《國語·晉語七》:“貴貨而易土。”韋昭註:“貴,重也。”
  難得之貨,即寶貨也。貨者,商品。強取曰盜。
  ③傅本、範本、王本作“使民心不亂”。想爾本、河上公本、景竜本作“使心不亂”,無“民”字。帛書《老子》甲乙本作“使民不亂”,無“心”字。欲,願也。欲,求也。見,現也。
  ④治,即政治。其,指民衆。千古政治中愚民政策,以此為始。但其所愚者,乃平民而非統治天下之貴族精英(聖人,君子)也。美國平民教育制度,今亦如之。其一般民衆之普及教育,采取虛智、實腹、弱志、強骨的政策。而另闢設精英教育之一途,選取英才而育以治國。
  ⑤王本作“智”,河上公本、傅本、景竜本、範本均作“知”,帛書《老子》乙本亦作“知”(甲本缺)。智、知、智者,古通用。
  ⑥為無為,無讀為不。治,治平、平治,太平也。
  景竜本、帛書《老子》乙本無“為無為”三字(甲本缺)。羅振玉雲:“景竜、敦煌二本無此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新版序序(1)序(2)序(3)序(4)序(5)序(6)序(7)序(8)序(9)序(10)序(11)
第1節第2節第3節第4節第5節第6節第7節第8節第9節第10節第11節第12節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