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国   》 第15节:三顾茅庐(3)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徐庶的推荐则无疑更直接。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可是一条卧龙,将军难道不想见他一见?徐庶是刘备器重信任的人(先主器之),他的话自然靠得住。刘备便说,那就请他和足下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是不可以随便召唤的,将军还是屈尊去拜访他吧!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我认为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不能简单地看作他们的个人行为。我们知道,荆州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除了本土的人才,还有中原地区避难而来的士人。这些人关心国家大事,也关注荆州的安危。当他们发现刘表不足依靠时,势必寄希望于号称“天下枭雄”的刘备。于是,一部分愿意效力的(比如徐庶),就开始团结在刘备周围,形成《三国志?先主传》所谓“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局面;而那些无意出山的(比如司马徽),则会帮助刘备发现人才。所以,这应该看作荆州士人集团的集体推荐。
  也是刘备福至心灵了。不管他出于什么原因,求贤若渴也好,信任徐庶也好,急病乱投医也好,总之,刘备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决定放下皇族和长辈的架子,亲自去拜访那个比自己小了二十岁,又没有什么职务头衔的年轻人。拜访之前,诸葛亮是否找过刘备,我们已无法确知。在我的“假说”成立之前,我们只能说,三顾茅庐可以肯定,登门自荐暂且存疑。现在的问题是,刘备三顾茅庐,是见到三次,还是只见到一次?
  有学者(比如尹韵公先生)认为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这是有可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陈寿的《上〈诸葛亮集〉表》,一则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则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都是这个意思。至于《诸葛亮传》说“凡三往,乃见”,也不是去了三次才见到。这个“乃”,和“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的“乃”一样,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凡三往,乃见”应该翻译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
  如果这样说还不明确,那么唐人的理解或许可以参考。杜甫说“三顾频烦天下计”,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烦”就是“屡屡、几次”,还特别说“不是频频烦请”。当然不是。因为三顾的“顾”,并非“聘请”,而应理解为“咨询”、“顾问”。甚至“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实指,即只去了三次,也可以理解为多次,即“再三”、“频繁”的意思。也就是说,刘备多次光顾隆中,向诸葛亮请教“当世之事”,两人越谈拢,越谈越投机,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是啊,这两个人的合作是何等重要,哪里能只谈一次就拍板的呢?
  所以,《三国演义》之“刘玄德三顾草庐”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其实,即便所谓“凡三往,乃见”是去了三次才见到,罗贯中编的故事也是演义。不过这个演义实在精彩,也很有意思。刘备第一次去,罗贯中为他安排的节目,是先听歌,再看山,再碰钉子,再观景,再见崔州平。山是“清景异常”,景是“观之不已”,人是“容貌轩昂”,而且不同寻常:童子不懂事,农民会唱歌,朋友满腹经纶。这一番看得刘备是目瞪口呆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只觉得这隆中这地方真是神秘莫测,那卧龙岗上藏着的必是高人。
  第二次去,就没有必要再看景了,只看人。先见其友,次见其弟,再见其岳父。如果说上一次只是让刘备开了眼界,那么,这一次就让刘备更加按纳不住。你想,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岳父都如此地超凡脱俗,诸葛亮本人还了得吗?
  所以第三次刘备就要择吉斋戒,沐浴更衣了。而且,离草庐半里,就要下马步行;到草堂之外,就要拱立阶下;诸葛亮高卧不起,他就要一等再等了。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实际上刘备初入隆中,刚刚听了歌,看了山,便已肃然起敬。因此当他“亲叩柴门”与童子对话时,便有了些《西厢记》里面张生见红娘的味道。张生见红娘时是怎么说的?“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结果被红娘抢白:“却是谁问他来?”刘备怎么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结果也碰钉子:“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两个场景,岂非神似?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话说三国
第1节:青梅煮酒论英雄(1)第2节:青梅煮酒论英雄(2)第3节:青梅煮酒论英雄(3)第4节:青梅煮酒论英雄(4)
第5节:天生奇才(1)第6节:天生奇才(2)第7节:天生奇才(3)第8节:天生奇才(4)
第9节:慧眼所见(1)第10节:慧眼所见(2)第11节:慧眼所见(3)第12节:慧眼所见(4)
第13节:三顾茅庐(1)第14节:三顾茅庐(2)第15节:三顾茅庐(3)第16节:三顾茅庐(4)
第17节:隆中对策(1)第18节:隆中对策(2)第19节:隆中对策(3)第20节:隆中对策(4)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