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思考 》 人與永恆 》
第15節:把握永恆
周國平 Zhou Guoping
11
詩藉瞬時把握永恆。哲學想直接把握永恆,但做不到,最後衹好嚮詩求援。
12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13
哲學家生活在永恆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14當一顆敏感的心靈被根本性的疑問刺傷,因而尋求治療的時候,它就會走嚮哲學。有一種不尋常的激情非人類脆弱的心靈所堪忍受,哲學是對這種激情的治療。但是,治療並非熄滅激情,使心靈歸於冷漠麻痹。詩宣泄激情,哲學則把激情轉嚮深沉的思考。
15
一個小女孩坐在灑滿陽光的臺階上,眯縫着眼睛,一個朦朧的疑問在她的小腦瓜裏盤旋:"我怎麽會到這世界上來的?"我悄悄走過她的身旁,回到屋裏,把所有的哲學書籍都藏了起來。
16
福剋納在加繆猝死那一年寫道:加繆不由自主地把生命拋擲在探究唯有上帝才能解答的問題上了。其實,哲學家和詩人都是這樣,致力於解開水無答案的人生之謎,因而都是不明智的。也許,對人來說,智慧的極限就在於認清人生之謎的無解,因而滿足於像美國作傢門肯那樣宣佈:''我對人生的全部瞭解僅在於活着總是非常有趣的。"
17正常人衹關註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學家總是關註無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區別即在於此。
18
一種回避生命的悲劇性質的智慧無權稱作智慧,衹配稱作生活的精明。
19
凡是有良好的哲學悟性的人,必定有過對於死亡的隱秘體驗和痛苦覺悟。這種體悟實質上是一切形而上思考的源頭,不從這源頭流出的思考就决非真正形而上的。因此,差不多可以把對死亡的體悟看作衡量一個人的哲學悟性的標志。有的人很聰明,很有理解力,甚至也很真誠,但沒有對死亡的體悟,你就很難和他作深入的哲學對話。
20
人們常說,哲學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實,哲學與時代之間的關係决非這樣簡單。有時候,哲學恰好是非時代(永恆)、反時代(批判)的,它立足於永恆之根本,批判時代捨本求末的迷途傾嚮。
21
哲學不是公共事業,而是屬於私人靈魂的事情。任何一種哲學的核心都是非政治的,政治色彩僅是附着物。絶對,終極,永恆,--怎麽能是政治的呢?
22
哲學是一個産婦,從她腹中孕育出了一門門具體科學。哲學的每一次分娩都好像要宣告自己的末日,但哲學是永存的,這位多産的母親一次次把自己的子女打發走,仿佛衹是為了不受他們的攪擾,可以在寧靜的獨處中悠然思念自己的永恆情人--智慧。
23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哲學家從來就有"仁者"和"智者"兩類,所以他們所"見"出的哲學也從來就有唯"仁"(人本主義)和唯"智"(科學主義)兩派。既然人性不能一律,為什麽哲學傾嚮就非要一律呢?我主張哲學上的寬容。但寬容是承認對方的生存權利,而不是合流。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生命的意義 | 第2節:溫柔的同情 | 第3節:自然和生命 | 第4節:情欲 | 第5節:愛 | 第6節:心疼一個人 | 第7節:人生之愛 | 第8節:孤獨 | 第9節:悲劇性所在 | 第10節:心心相印 | 第11節:真實 | 第12節:自然的姿態 | 第13節:真實面目 | 第14節:哲學 | 第15節:把握永恆 | 第16節:自食其力 | 第17節:個人思維 | 第18節:藝術 | 第19節:藝術氣質 | 第20節:一種退化 | 第21節:詩應當單純 | 第22節:朦朧是美的 | 第23節:美之三昧 | 第24節:純淨的美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