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盐与文明   》 2.穿井取卤(7)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盐井里的卤水提升出来以后,要用火煎煮成盐。四川古代的井盐,限于自然地理条件,不能利用日光、风力使卤水蒸发结晶,须得用火力煎煮。
  原始的井盐制盐方法,不是用锅煎煮,而是“刮炭取盐”。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白摩沙夷有盐坑,积薪,以齐水(含有盐碱味的水质)灌而后焚之,成白盐。”又见《益州记》说:“越先烧炭,以盐井水泼炭,刮取盐。”这种刮炭取盐的方法可能沿用了很长时间,生产的是带有炭灰的黑盐。随着制盐方法改进,出现了敞锅煎盐工艺,生产出了成色纯净的白盐。
  敞锅煎盐之前,可能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陶器煎盐阶段。关于陶煎锅的形状,我们留待后面再述。
  敞锅煎盐出现后,一直持续使用了2000多年。四川古代各盐场用于煎制食盐的容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演进,其形制及名称因卤质、燃料、生产技术的差异而有不同。制作材料主要是铁,早期用陶器,属一次性消耗用品,盐煎成后即毁弃。
  汉代称煮盐容器为“牢盆”,是一种盆状的铁质器皿。宋代用铁镬,是一种大锅,明清沿用。盐锅的形制大小深浅不一,大体可分为小锅、大锅两类。
  小锅又分为马蹄锅、毛边锅、小盅锅、金圆锅、马锣锅。在乐山场河东区还曾用砂锅和镔铁箱等。小锅容卤量少,出盐不多,一般只在小井小灶使用。
  四川古代各盐场使用较广泛的是大锅,主要有双七锅、千斤锅、连边锅和镶锅等。
  双七锅又称大圆坦锅,重可达700公斤,故有“双七”之名。口径6尺有余,壁厚2寸,形坦如盘。锅沿圈架铁卤边,上面再用渣盐砌成假卤边,高1尺余,以增大容量,可盛卤水1000公斤。双七锅只能用于煎制巴盐。
  千斤锅重500公斤,口径略小于双七锅,锅膛较深。锅沿用草筋拌石灰筑成围子,高2尺。千斤锅专用于煎制花盐。
  连边锅又称黄桶锅,是乐山盐场专制花盐特铸的锅型。口径7尺,深3.5尺,壁厚0.2尺,可容卤水1000公斤。它不需另镶锅边,拆换锅灶时间少,能节省燃料。
  镶锅是自贡盐场用于煎制巴盐的特大锅型,通常用1个锅肚安放在中央,周围用8~12块铁板拼镶而成,锅周砌锅边。一锅烧4天,可产盐约4000公斤。盐煎成后拆锅毁灶,将成块盐撬出,再调整铁块,另砌铁边,然后重围火口继续熬盐。
  不论是什么样的锅,它的作用都一样,都是一个蒸发器皿,上面盛卤水,下面可以用燃料烧煮,卤水的水分蒸发后就得到了盐。
  最初的煎盐,一定是借用了烹饪所用的釜灶,不过是土陶之类。四川古代井盐的煎制,最初并无正式的灶台,只是在盐井附近挖出一个大坑,上面放置陶釜,用柴草煎煮。后来使用煤炭或天然气为燃料,出现了成型的火灶,灶型也有一些变化,典型的有独锅灶、条灶、和尚灶和火灶。
  最初的灶型独锅灶,在地面垒土成坑,坑上置釜,炉膛较大,釜四周留缝隙排烟助燃。一灶一锅,所以名之为独锅灶。
  为充分利用火力,减少燃料消耗,在独锅灶后开辟烟巷,巷尾砌烟囱,沿巷道上置锅4~5口,吸收余热浓缩卤水。后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进为牛尾灶,前锅煎盐,后锅熬卤,后锅浓卤翻到前锅结晶。这样的条灶可制花盐,也可制巴盐。
  其实汉代在烹饪中就非常流行这种双锅灶台,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可以见到这种灶的形状,汉代墓葬中随葬的陶灶也是这种样式。
  和尚灶是以煤炭为燃料后改进的灶型,是专制巴盐的敞口灶。掘地为坑,坑壁砌石,外糊沙泥,煤烟从火口冒出,一灶烧3~4天,结成盐饼重700~900斤。成盐提出后,要换锅拆灶,重新安装。
  火灶是天然气灶,专用天然气煎盐,最初的结构较为简单。《天工开物》记载:“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入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灶型,在炉内安置石制“火坛子”,坛侧钻孔,火笕插入孔中,火焰从火坛子上喷出,直射锅底,这样就明显增强了火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卤(1)2.穿井取卤(2)2.穿井取卤(3)2.穿井取卤(4)
2.穿井取卤(5)2.穿井取卤(6)2.穿井取卤(7)2.穿井取卤(8)
2.穿井取卤(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阳光产品(1)4.阳光产品(2)4.阳光产品(3)5.造盐者:盐丁(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