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六小齡童品西遊(上)   》 第15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6)      六小齡童 Liu Xiaolingtong

  當年奉旨離東土,指望靈山見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難,何期半路有災。僧病沉痾難進步,佛門深遠接天門。有經無命空勞碌,啓奏當今別遣人。
  這般軟弱無能,令人好氣又好笑,難怪悟空說他“天下也有和尚,似你這樣皮鬆的卻少”。
  唐僧作為佛門弟子,很多行為也不像一位得道高僧。出傢人不殺生,但唐僧對劉伯欽搏殺猛虎的行為“誇贊不矣”,說“太保真神人也”。出傢人不打誑語,但給我們留下很深印象的卻是唐僧為了誘騙孫悟空戴上觀音所贈暗藏金箍的嵌金花帽的事情。
  行者去解開包袱,在那包裹中間見有幾個粗面燒餅,拿出來遞與師父。又見那光豔豔的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行者道:“這衣帽是東土帶來的?”三藏就順口兒答應道:“是我小時穿戴的。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經,就會念經;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禮,就會行禮。”行者道:“好師父,把與我穿戴了罷。”三藏道:“衹怕長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罷。”行者遂脫下舊白布直裰,將綿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體裁的一般,把帽兒戴上。三藏見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幹糧,卻默默的念那緊箍咒一遍。行者叫道:“頭痛!頭痛!”那師父不住的又念了幾遍,把個行者痛得打滾,抓破了嵌金的花帽。
  出傢人以慈悲為懷,但唐僧懲罰孫悟空曾多次念緊箍咒,“把個行者勒得耳紅面赤、眼脹頭昏在地上打滾”、“箍兒陷在肉裏有一寸來深淺”,我們每次看到悟空受到這種折磨都心存不忍。唐僧對悟空的殘忍與佛傢所倡導的悲憫好生之德大相徑庭。
  在《西遊記》中,唐僧作為正統思想的代表人物,由取經故事的第一主角退至了次要位置,作者的主體思想則主要寄托在孫悟空身上,孫悟空的明辨真偽、樂觀勇敢諷喻了唐僧。可以說,作者在唐僧這一人物的藝術構思中,一開始就偏離了他作為一名佛教徒的很多特徵,唐僧是一位頭戴“僧帽”的儒士,身上體現了舊時知識分子的許多共同弱點。他是一個被充分世俗化、藝術化了的人物,在他身上,作者同時對儒傢文化與佛教文化進行了審視和反思。
  吳承恩藉筆下的唐僧,抒發出自己的思想與觀念。明代是我國文化發生碰撞和融合的時期,經濟基礎的變革打破了文化上的沉悶和保守,反映出新興商品經濟的思想在正統觀念中滋生。這種具有強烈近代主義的人文特徵和思想,與封建廟堂文化存在着本質區別。作者生活的年代,處在社會思想文化變革的動蕩時期,他以文學家的敏感,感受到了這股人文主義思潮的來臨。因此,他的不朽名著《西遊記》也就摒棄了正統的封建思想和宗教觀念,充分洋溢着新興的近代文化氣息,反映出市民階層的意趣和追求。
  佛教常識之敲木魚、數念珠
  我們在電視劇《西遊記》中經常看到僧人敲木魚、數念珠的場景。我嚮大傢簡單說明一下:木魚是佛教的法器之一,木製,為魚形,中鑿空洞,扣之起聲。通常有兩種形狀:一種為圓形,外表刻成魚鱗狀,誦經時有節奏地敲擊,以調音節;另一種是長形木魚,一般刻成大魚形狀,懸挂於庫堂前,僧侶每次吃稀飯時上前擊之,後來也用作召集衆僧。那麽,木魚有什麽寓意呢?魚整日整夜從不合眼,僧人覺得應以魚為榜樣,晝夜不寐,潛心研究佛道,必能成佛。但魚是生活在水中的,不能時時看到它,所以就把木棒製成魚形,木槌敲擊魚身,是藉以督促僧尼。念珠又被稱作“佛珠”、“數珠”,是僧人念佛經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是把香木製作成小圓粒貫穿成串,當然也有用貴重的瑪瑙、玉石製作成的。沙僧最初在流沙河為妖吃人的時候,誤吃了取經的人,這些取經人的骷髏沉不到水裏,沙僧就作了骷髏念珠,在佛教看來這是極大的罪過。如來佛也對沙僧直言道:“汝流落於流沙河,傷生吃人造孽,幸皈依吾教。”所以沙僧衹被封為“金身羅漢”。念珠中有一顆較大的稱為母珠,其餘為子珠。數念珠要從母珠數起,邊數珠邊念經。念《阿彌陀經》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手拔一顆念珠。以108顆的念珠為例,念108遍即一圈,當念完20萬遍時,身心不亂,如果念完100萬遍,念經者便可以進入涅槃。知道了這些,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佛教徒總是不辭辛勞,抓緊點滴時間數珠念經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西遊記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序Ⅰ和序Ⅱ第2節:前言(1)
第3節:前言(2)第4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1)
第5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2)第6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3)
第7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4)第8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5)
第9節:第一章 天下第一名猴——孫悟空(6)第10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1)
第11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2)第12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3)
第13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4)第14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5)
第15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6)第16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7)
第17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8)第18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9)
第19節:第三章 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10)第20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1)
第21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2)第22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3)
第23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4)第24節:第八章 回味取經路(5)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