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周國平全面闡述人之為人:善良 豐富 高貴 》
第15節:把我們自己娛樂死?(2)
周國平 Zhou Guoping
由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揣測作者對於文化的理解了。文化有兩個必備的要素,一是傳統,二是思考。做一個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於人類精神傳統之中進行思考。很顯然,在他看來,書籍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標,電視卻會使我們背離這個目標。那麽,電視究竟把我們引嚮何方?引嚮文化的反面--娛樂。一種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們衹能恰如其分地稱之為娛樂。並不是說娛樂和文化一定勢不兩立,問題不在於電視展示了娛樂性內容,而在於在電視上一切內容都必須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在電視的強勢影響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到了這個地步,本來意義上的文化就蕩然無存了。
電視把一切都變成了娛樂。新聞是娛樂。電報使用之初,梭羅即已諷刺地指出:"我們滿腔熱情地在大西洋下開通隧道,把新舊兩個世界拉近幾個星期,但是到達美國人耳朵裏的第一條新聞可能卻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今天我們通過電視能夠更迅速地知道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然而,其中絶大多數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所獲得的大量信息既不能回答我們的任何問題,也不需要我們做出任何回答。作者藉用柯勒律治的話描述這種失去語境的信息環境:"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但我們好像並不感到痛苦,反而在信息的泛濫中感到虛假的滿足。看電視新聞很像看萬花筒,畫面在不相幹的新聞之間任意切換,看完後幾乎留不下任何印象,而插播的廣告立刻消解了不論多麽嚴重的新聞的嚴重性。政治是娛樂。政治傢們紛紛涌嚮電視,化妝術和表演術取代智慧成了政治才能的標志。作者指出,美國前十五位總統走在街上不會有人認出,而現在的總統和議員都爭相讓自己變得更上鏡。宗教是娛樂。神父、大主教都試圖通過電視表演取悅公衆,《聖經》被改編成了係列電影。教育是娛樂。美國最大的教育産業是在電視機前,電視獲得了控製教育的權力,擔負起了指導人們讀什麽樣的書、做什麽樣的人的使命。
波茲曼把美國作為典型對電視文化進行了分析和批判,但是,電視主宰文化、文化變成娛樂的傾嚮卻是世界性的。譬如說,在我們這裏,人們現在通過什麽學習歷史?通過電視劇。歷史僅僅作為戲說、也就是作為娛樂而存在,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加徹底地消滅歷史的方式了。又譬如說,在我們這裏,電視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樣,報紙和雜志紛紛嚮電視看齊,使勁強化自己的娛樂功能,蛻變成了波茲曼所說的"電視型印刷媒介"。且不說那些純粹娛樂性的時尚雜志,翻開幾乎任何一種報紙,你都會看到一個所謂文化版面,所報道的全是娛樂圈的新聞和大小明星的逸聞。這無可辯駁地表明,文化即娛樂已經成為新的約定俗成,衹有娛樂纔是文化已經成為不言而喻的共識。
奧威爾和赫胥黎都曾預言文化的滅亡,但滅亡的方式不同。在奧威爾看來,其方式是書被禁讀,真理被隱瞞,文化成為監獄。在赫胥黎看來,其方式是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為滑稽戲。作者認為,實現了的是赫胥黎的預言。這個結論也許太悲觀了。我相信,衹要人類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會滅亡。不過,我無法否認,對於文化來說,一個娛樂至上的環境是最壞的環境,其惡劣甚於專製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嚴肅的精神活動都不被嚴肅地看待,人們不能容忍不是娛樂的文化,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幹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面對這樣的行徑,我的感覺是,波茲曼的書名聽起來像是一種詛咒。
2004.7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善良·豐富·高貴 | 第3節:快感離幸福有多遠? | 第4節:與偽書作鬥爭 | 第5節:花心男女的專一愛情 | 第6節:本質的男人 | 第7節:親疏隨緣 | 第8節:快樂工作的能力(1) | 第9節:快樂工作的能力(2) | 第10節:讓傢長們結束恐慌(1) | 第11節:讓傢長們結束恐慌(2) | 第12節:市場經濟與性愛自由(1) | 第13節:市場經濟與性愛自由(2) | 第14節:把我們自己娛樂死?(1) | 第15節:把我們自己娛樂死?(2) | 第16節:我的博客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