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外匯理財寶典:外匯投資一本通   》 第15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6)      彭鼕初 Peng Dongchu

  倫敦外匯市場是一個典型的無形市場,沒有固定交易場所,通過電話、電傳、電報、電腦完成外匯交易。倫敦外匯市場上,參與外匯交易的外匯銀行機構在2004年就有600多傢,包括本國的清算銀行、商人銀行、其他商業銀行和外國銀行。這些外匯銀行組成倫敦外匯銀行公會,負責製定參加外匯市場交易的規則和收費標準。
  倫敦外匯市場的交易貨幣種類衆多,常見的就有三十多種,其中交易規模最大的為英鎊兌美元的交易,其次是英鎊兌歐元、美元兌瑞郎、美元兌日元等交易。
  二、紐約外匯市場
  紐約外匯市場是北美洲最活躍的外匯市場,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外匯交易中心,對世界外匯走勢有着重要影響。二戰以後,隨着美元成為世界性的儲備和清算貨幣,紐約也成為全世界美元的清算中心。紐約外匯市場已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美元收付都是通過紐約“銀行間清算係統”進行的,因此紐約外匯市場有着其他外匯市場無法取代的美元清算和劃撥功能,地位日益鞏固。
  紐約市場上匯率變化的激烈程度比倫敦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美國的經濟形勢對全世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二是美國各類金融市場發達,股市、債市、匯市相互作用、相互聯繫;三是以美國投資基金為主的投機力量非常活躍,對匯率波動推波助瀾。因此,紐約市場的匯率變化受到全球外匯經紀商的格外關註。
  紐約外匯市場的日交易量僅次於倫敦。除美元外,各主要貨幣的交易幣種依次為歐元、英鎊、瑞郎、加元和日元。
  三、蘇黎世外匯市場
  瑞士蘇黎世外匯市場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傳統的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交易中處於重要的地位,其交易量在2007年位居世界第三位。二戰期間,瑞士是中立國,外匯市場未受戰爭影響,同時該國一直堅持對外開放,國內政治局勢和經濟運行穩定,因此瑞士成為世界上少有的、重要的外幣避禍國。當美國經濟下滑或國內政局不穩定時,交易者往往就會拋棄美元而購買瑞士法郎。
  蘇黎世外匯市場的主要特點:第一,外匯交易由銀行之間通過電話、電傳、電腦進行,而不是通過外匯經紀人或外匯中間商間接進行;第二,美元在蘇黎世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外匯價格不是以瑞士法郎而是以美元來表示的,美元成為瑞士中央銀行幹預外匯市場的重要工具。蘇黎世外匯市場具有良好的組織和效率,瑞士三大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是蘇黎世外匯市場的中堅力量。
  蘇黎世外匯市場上,美元兌瑞士法郎的交易量占據了主導性的地位。
  四、東京外匯市場
  東京外匯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目前也是世界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日本實行嚴格的金融管製,1964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後,日元纔被允許自由兌換,東京外匯市場纔開始逐步形成。80年代以後,隨着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在國際貿易中地位的逐步上升,東京外匯市場也日漸壯大起來。90年代以後,受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影響,東京外匯市場的交易一直處於低迷狀態。日本是貿易大國,進出口商的貿易需求對東京外匯市場上的匯率波動影響較大。由於匯率的變化與日本貿易狀況密切相關,日本中央銀行對美元兌日元的匯率波動極為關註,同時頻繁地幹預外匯市場,這是該市場的一個重要特點。
  東京外匯市場上,銀行同業間的外匯交易可以通過外匯經紀人進行,也可以直接進行。日本國內的企業、個人進行外匯交易必須通過外匯指定銀行進行。該市場的匯率有兩種,一種是挂牌匯率,內含利率風險、手續費等,每個營業日上午10點左右,各傢銀行以銀行間市場的實際匯率為基準各自挂牌進行交易;另一種是市場聯動匯率,以銀行間市場的實際匯率為基準標價。
  東京外匯市場的交易品種比較單一,主要是美元兌日元、歐元兌日元的交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1)
第4節:第一章 外匯簡介(2)第5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1)第6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2)
第7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3)第8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4)第9節:第二章 匯率與匯率制度(5)
第10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1)第11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2)第12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3)
第13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4)第14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5)第15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6)
第16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7)第17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8)第18節:第三章 外匯市場(9)
第19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1)第20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2)第21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3)
第22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4)第23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5)第24節:第四章 外匯交易(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