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講述電影之外的圓明園興衰史:日落圓明園 》
第15節:兩個世界的碰撞
範偉 Fan Wei
第四章 兩個世界的碰撞
外夷入見,如果誠心恭順,必加以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禮。以示體製,此駕禦外藩之道宜然。
——乾隆朝《上諭檔》
待附庸國之禮,與待獨立國之禮不同,貴國必欲以中國禮節相強,敝使死也不奉敕。
——喬治?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中國與西方的交往歷史很是久長,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曾經遠抵羅馬帝國;盛唐時期,絲綢之路更是空前繁榮,大唐帝國還專門在廣州設置了市舶使,管理海外貿易;公元十三世紀末,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遠遊中國,甚至曾經留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身邊供職;隨後,不斷有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一五五二——一六一○)來到北京,以其學識和為人深得朝廷賞識,被尊為“西儒”,利瑪竇在中國居留了二十一年,最後客死北京,葬在阜城門,是第一個被恩準葬在中國國都的外國人;此後,隨着航海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歐洲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中國。
西方國傢早期對中國的認識,主要是通過馬可?波羅的遊記和利瑪竇的《中國布道記》。十四世紀馬可?波羅的遊記極言中國之富庶,引起西方人的極大興趣。《中國布道記》是利瑪竇的意大利文日記,由法國耶酥會士金尼閣(NicolasTrigault)整理出版於一六一五年。如果說《馬可?波羅遊記》具有強烈的傳奇色彩,利瑪竇的日記則帶有紀實性質,大致是可信的。利瑪竇在《中國布道記》裏寫道:“北京十分富饒,大部分物品是從外面運來的,但儘管富饒,除不需節約的富人,生活還是很艱難的。”金尼閣在《緻讀者》序中評價說:“迄今寫中國的作者有兩類,一類多憑想象虛構,一類多憑耳聞,不假思索予以發表。”
可以肯定的是,一直到明代後期,中國上下對西方世界、甚至歐洲的地理位置還一無所知,直到利瑪竇嚮明萬歷皇帝貢獻了一副世界地圖——《萬國輿圖》,中國人才知道地球是圓的,纔知道萬裏之外還有一個歐羅巴洲。清朝康熙皇帝對此說是贊同的,他曾經評論道:“自古論歷法,未嘗不善,總未言及地球,北極之高度所以萬變而不得其著落。自西洋人至中國,方有此說,而合歷根。”(《康熙幾暇格物編譯註》)遺憾的是,康熙之後,隨着中西關係的變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斷,近代世界觀的萌芽也隨之被扼殺,甚至出現了倒退。乾隆朝撰修的《清朝文獻通考?四裔考》這樣評價西洋的地理學說:“即彼所稱五洲之說,語涉誕妄。”嘉慶朝撰修的《清朝文獻通考?四裔考》仍然堅持“天圓地方”的說法:“大地東西七萬二千裏,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並且堅持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其實這個時候的中國在世界格局中已經遠遠處在了落後的位置,衹是中國的統治者們並不確切知道這一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第1節:日落圓明園 簡介 | 第2節:萬園之園 | 第3節:圓明園的景觀格局 | 第4節:圓明園四十景(1) | 第5節:圓明園四十景(2) | 第6節:長春園——園林史上的大手筆 | 第7節:綺春園——圓明園建築餘響 | 第8節:圓明園第一個立法者 | 第9節:禦園聽政(1) | 第10節:禦園聽政(2) | 第11節:圓明居士 | 第12節:跛足皇子 | 第13節:苦命天子 | 第14節:珍寶館與博物館 | 第15節:兩個世界的碰撞 | 第16節:圓明園劫難 | 第17節:戰端重起 | 第18節:兵臨城下 | 第19節:鹹豐皇帝逃離圓明園 | 第20節:洗劫圓明園 | 第21節:禦園“空城計” | 第22節:洗劫(1) | 第23節:洗劫(2) | 第24節:初劫之後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