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古董 》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下) 》
第15節:寄托款與文字
馬未都 Ma Weidou
寄托款與文字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寫款。原因是康熙認為瓷器上不能寫款,寫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讓寫。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寫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寫"大明宣德年製"、"大明成化年製"、"大明嘉靖年製",這三個朝代寫得最多。這在我們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讀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厲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漢人提出"反清復明",電視劇裏常能看到。當時你要有一絲反清復明的傾嚮,就被殺頭了。可瓷器上寫的款,卻都是前朝的款,為什麽就能網開一面呢?原因是當時政府認為,對知識分子還是應該在某個地方有一個宣泄口,不能逼得太緊,所以瓷器上允許寫前朝的款,寄托漢人的情思。
康熙中期以後,瓷器上大量書寫漢字,寫得比較多的就是《赤壁賦》、《醉翁亭記》、《聖主得賢臣頌》等等。再有就是康熙六十大壽時燒的青花萬壽瓶。所謂"萬壽瓶",就是在大瓶上面寫一萬個青花的"壽"字。今天寫一萬個"壽"字,我估計一個人得寫一個月。用一萬個青花壽字裝飾的大瓶,故宮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各有一隻。
康熙本人寫一筆非常好的漢字,我講過,他喜歡董其昌。董其昌是當時江南的精神領袖,康熙寫一筆董字,目的就是要平息滿漢的這種文化衝突,然後取悅和說服江南的文人。康熙的母親是漢族人,所以他有一半漢族血統,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天生也有親近漢文化的基礎。
康熙中期以後,出現青花《聖主得賢臣頌》的筆筒。康熙深知漢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不可撼動。籠絡漢族的知識分子,是他統治江山的必要手段。《聖主得賢臣頌》是怎麽回事呢?西漢有一個人叫王褒,他撰寫了一篇文章,叫《聖主得賢臣頌》,意思是一個聖主,得了一個賢臣,兩人共同治理這個國傢。那麽,在清初的政治背景下,《聖主得賢臣頌》就成為滿漢皆能接受的一種官樣文章,寫在筆筒上,擺在文人的案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第1節:過渡期 | 第2節:天啓崇禎青花(1) | 第3節:天啓崇禎青花(2) | 第4節:崇禎筆筒 | 第5節:筆筒在晚明出現 | 第6節:明末江山之爭 | 第7節:正月理發 | 第8節:順治青花 | 第9節:筒瓶 | 第10節:康熙大帝 | 第11節:康熙青花 | 第12節:康熙青花枯枝花鳥梅瓶 | 第13節:刀馬人 | 第14節:勤能補拙 | 第15節:寄托款與文字 | 第16節:墨分五色 緊皮亮釉 | 第17節:雍正皇帝的政治與文化(1) | 第18節:雍正皇帝的政治與文化(2) | 第19節:雍正青花風格(1) | 第20節:雍正青花風格(2) | 第21節:賞瓶 | 第22節:督陶官(1) | 第23節:督陶官(2) | 第24節:十全老人--乾隆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