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满族民风民俗详解: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   》 2饮食习俗礼仪      Fu Yoguang

  满族先民在渔猎时代,进食并无定制。行猎中饥则食,啃几口肉干,渴则饮,喝几口泉水,名曰“打尖”。往往打围结束日落时分,拢起篝火,燔烧猎物,共享野味,美曰“天火肉”。满族入关后,长期稳定的农业经济改变了饮食无时、野外进餐的习俗,逐渐养成一日三餐、室内进食的习惯。但关外乡间满族冬令时节一日两餐,这是由东北冬季昼短夜长,几乎不需劳作的特殊条件所致。
  满族先民在长期狩猎生涯中,形成了恭敬老人、好客重礼的优良饮食礼俗。而颇具满族独特风格的有宴则歌舞、喜抽黄烟和忌食狗肉。
  宴则歌舞
  《金史》记载了辽末头鱼宴的故事。公元1112年春天,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到女真完颜部举行头鱼宴(女真习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先人上供,并摆宴庆贺,称“头鱼宴”),宴会时,辽天祚帝要求女真部首领阿骨打为他献舞,阿骨打被辽帝的傲慢态度激怒,愤而拒绝,几乎引起一场血光之灾。头鱼宴事件成了触发女真反辽的导火索。这个历史故事说明了古代女真人进餐与歌舞是紧密相连的。史料记载,满族先民渔猎时代,打围结束日落时分,在猎达(打猎的头领)指挥下,拢起篝火,燔烧野物。众猎手不分你我,共享野味,饱食痛饮后,便开始欢快、热烈地歌舞,兴足而归。后金到清初,在宫廷筵宴上,往往有盛大的体育和文娱节目演出。大力士的“布库”(摔跤),八旗将士的花样滑冰,喜庆的“莽式舞”、“隆庆舞”,高昂的歌唱,都是其中精彩的内容。到了高潮时,皇帝也会舞之蹈之,歌之咏之。而近世满族在为老人祝寿的寿宴中,不但要恭献野味河鲜,而且族中晚辈进餐时,还要跳“吉祥舞”以助兴,这些都是女真古俗和遗风。
  十七八岁的姑娘叼起大烟袋
  满族,喜抽黄烟,俗称“关东烟”。满族以烟接客,是因为吸烟是其民族的嗜好。客人进门,年轻媳妇赶紧出迎施礼,把烟袋接过来请到屋里。到屋后,先敬烟,后倒茶。满族人不仅成年男女吸烟,就是十七八岁的姑娘也常吸烟,故东北旧谚“关东山,三大怪”中,有一条是“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
  忌食狗肉
  满族有忌食狗肉的习俗。说起满族人忌食狗肉,有一个《黄犬救罕王》的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龙。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红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苇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关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辑推荐前言(1)前言(2)1衣着(1)
1衣着(2)2发式3靴鞋4帽子
5佩饰1风味独特的饮食(1)1风味独特的饮食(2)1风味独特的饮食(3)
1风味独特的饮食(4)1风味独特的饮食(5)2饮食习俗礼仪1满族先民的住宅(1)
1满族先民的住宅(2)2满族的住宅3建房、居住习俗1狩猎
2捕捞与海猎3农耕1交通(1)1交通(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