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 第15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6)      Harold R.Isaacs

  同一时期,历史的潮汛另有出路,西欧挟贸易与军事的力量进入亚洲与非洲。根据格罗弗·克拉克(Grover Clark)1936年的研究,在他的《太阳大地》(A Place in the Sun)地图上所列举出来的,欧洲人1492年统治地球的9%,到了1801年,增加到1/3,1880年又增加了1/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1913年--再增加近1/5,到193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达到了85%。当时,世界上70%的人口是在西方国家的统治之下,单单英国就占有世界1/4的土地,统治地球1/4的子民,总人数超过当时的中国,也比俄罗斯、美国、法国与日本加起来的人数还多;1820年代之前,西班牙占有南美洲;19世纪末期到1918年短短的期间内,德国也在亚洲与非洲分一杯羹。但还不止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不列颠帝国之外,还有荷兰之于东印度群岛,美国之于菲律宾群岛,比利时之于刚果,法国之于东南亚,以及英国与葡萄牙之于非洲。欧洲人对世界这种大规模的占领,幅员之广或许只有蒙古人的征服差堪比拟,但在影响上前者远远地超过了后者。
  就像远古时代希腊人与罗马人建立的大帝国,这些强权加诸各民族的统治并不止于烙上政治的印记。长期以来,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或者干脆完全诉诸武力,把真真假假的优越迷思强加于整个文化体系,不仅深入生活与统治方式,而且代代相传,及于语文、艺术、宗教与哲学等精神层面,以及行政与司法的制度层面。在许多地区,对于被统治民族的精英阶层,这种影响尤其深远。欧洲君主与贵族的遗风虽然大都消散了,但在某些方面,例如西班牙人与天主教对于拉丁美洲的影响,却是难以磨灭地存留了下来。在存有多语言的印度,英国人留下了大量的语言遗产;同样的,在非洲,英国人与法国人也不遑多让。在以色列,政治与行政模式以及其他许多东西,都是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的先驱从东欧原封不动搬过来的。而标榜欧洲式社会主义的政权,在国内,宗教权威的地位居然凌驾于大部分内政事务,很明显也是奥斯曼教区体制(millet system)的遗绪,是英国在后奥斯曼的过渡时期中所保留下来的。因此,大批所谓"东方犹太人"(Oriental Jews)从奥斯曼与阿拉伯继承过来的遗产,又与来自欧洲的遗产面对面地碰上了。这么多亚洲与非洲文化的重塑会带来什么结果,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但是,现代欧洲的印记深印其上却是不容否认的。20世纪所有重大的战争与革命阵痛,19世纪所有改变全球政治生态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运动,都可以在西欧过去300年的政治、社会与哲学演变中找到根源。所有这些历史与发展,不论其情境如何,也不论其形态如何,都是一种变迁的趋势、理念与技术--由欧洲孕育的工业化、现代化与通讯技术形成,并由这些移动、扩散、竞争的权力体系无比盲目与宿命地带到各个大陆--的结果。它所造成的冲击,使得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都不可能回头再去重塑自己的过去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1)第2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2)
第3节:自序 政治变迁压力下的族群认同(3)第4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1)
第5节:原版序 族群认同的先知(2)第6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1)
第7节:中译本序 本书对族群本质提出新的解构(2)第8节:推荐一 读历史,也读预言
第9节:推荐二 两种时间意识第1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
第1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2)第1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3)
第1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4)第1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5)
第15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6)第16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7)
第17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8)第18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9)
第19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0)第20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1)
第21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2)第22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3)
第23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4)第24节:第一章 姆庇之家(15)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