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一腔忠愤血 飞溅于群虏(2)      梅毅 Mei Yi

  猝不及防,张煌言被清军生擒。
  他被押送至宁波,清朝总督赵廷臣从前到海上与张煌言谈判过,见到他非常礼敬,设宴举酒,问候到:“张老爷别来无恙。”
  张煌言不入席,凛然曰:“我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何必多言1
  与张煌言一同被俘的罗伦见状高声说:“张公一死而已,何必与如此猪狗之辈絮语1
  清朝的赵提督识趣,以重兵护大轿,把张煌言礼送至省城杭州。临别故乡时,乡亲成千上万泣别送行,张煌言作《甲辰八月辞故里》诗: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
  桐江空悬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蠢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
  船行途中,夜半时分,张煌言忽听有人低声吟唱《苏武牧羊曲》,大英雄立刻起身和歌,慷慨激昂。仔细一看,唱曲人乃看守士兵之一的史丙。
  张煌言知道对方“劝死”的心意,说:“你真是有心人!你放心,我作为大明兵部尚书,绝对会为国尽忠,含笑而死,不会给大明朝丢脸1
  入杭州后,张煌方赋《入武林诗》,更加坚定了以死报国之心: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字里行间,岳飞、于谦两位前辈先烈,成为张煌言的精神支柱。
  清朝的浙江巡抚张杰亲自迎接,待以贵客之礼。张煌言不卑不亢,与清朝督抚官员分庭抗礼,岸然高坐,寒喧闲话。
  汉奸张杰等人皆知,张煌言心坚为明不可劝转,所以,相见许久,皆略谈闲语海中之事,闭口不敢提招降的问题。
  言谈之间,还有降清的不少从前张煌言部将来拜,均涕泣行礼。
  对这些人,张煌言略微颔首示意。
  叙谈许久,清朝巡抚张杰终于开劝:
  “张老爷,您如果肯降大清,富贵功名,即可立致1
  张煌言脸色一变,起身斥责:“这等事岂可与我讲,我惟求速死而已1言毕离席。
  清官清将,皆离席恭送,沉默久之。
  张杰下令,将张煌言与被俘诸人软禁于豪宅之中。
  这些清朝的文官武将之所以不甚坚劝张煌言降清,在于他们学深知这位张先生的大义凛然。因为,早在先前相互往来的书信中,张煌言已经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执事(指清朝总督赵廷臣等人)为新朝佐命,仆(张煌言自指)为明室孤臣,时地不同,志趣亦异。功名富贵既付之浮云,成败利钝亦听天之命。宁为文文山(即文天祥),决不为许仲平(即南宋末降元的许衡);若为刘处士(即南宋末降元的刘秉忠),何不为陆丞相(即陆秀夫)乎1
  遭受软禁期间,张煌言欲绝食,其参军罗伦又劝:“大丈夫死忠,任其处置,死得分明即可。张公您该吃吃,该饮饮。”
  这位罗伦,本是镇江书生,南京之役时,开始追随张煌言。郑成功败走之际,他曾驾一吐小舟追赶海舟,登船苦劝:“您兵势尚强,奈何因小小挫败即奔。清兵胜后必骄怠,如果您现在回帆反击,定破南京。”丧胆落魄之余,郑成功不听,令人把罗伦挟去。罗伦当时在船上顿足号恸,士众感动。有这样的忠贞之士陪伴,张煌言肯定心中更感安定。
  被俘期间,张煌言终日方巾葛衣,南面而坐,以示不忘故君。
  临到刑场前,他提笔欣然,作诗二首,表其忠贞之态:
  其一
  揶揄一息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复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眷答商孙。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其二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苍茫九死身;独挽龙髯空问鼎,姑留螳臂强当轮。谋同曹社非无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红羊刚换劫,黄云白草未曾春?
  这两首诗,诸书皆无,惟载于《明秀南略》一书中。
  “螳臂挡车”,在文革以后的大批判语境中,皆比喻顽固不化者。但张煌言“姑留螳臂当轮”的悲壮,恰恰显示了百死愁绝之中我们那种勃勃不屈的民族精神。
  浙江地方政府报告上达北京后,对张煌言的处置,清廷内部研究一个月之久。有人建议把张煌言押送北京处斩,有人建议对他优待释放以招降南明残众,有人建议暂先把他拘押在杭州,议来议去,日久不决。
  最后,经清廷部议,得出如下裁决:“解北恐途中不测,拘留惧祸根不除,不如杀之。”
  清廷既怕张煌言押送北京途中有人劫囚车,又怕把他押在杭州给明朝遗民心中留希望,最终只能想出杀人一招。
  古人云:“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难。”于张煌言来讲,身死天下事,且死而有真成,造就大汉民族士气刚风,求仁得仁,为义赴义,殉节死国,成就了中华烈士又一个千古流传的佳话。
  张煌言死后,由于其妻子已经三天前早于他死于清军之手,他的尸体由其宁波同乡出资收敛,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的荔枝峰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让历史照亮未来(1)序让历史照亮未来(2)半明半灭大明朝(1)半明半灭大明朝(2)
半明半灭大明朝(3)半明半灭大明朝(4)半明半灭大明朝(5)半明半灭大明朝(6)
半明半灭大明朝(7)半明半灭大明朝(8)半明半灭大明朝(9)半明半灭大明朝(10)
半明半灭大明朝(11)半明半灭大明朝(12)半明半灭大明朝(13)半明半灭大明朝(14)
半明半灭大明朝(15)半明半灭大明朝(16)半明半灭大明朝(17)半明半灭大明朝(18)
半明半灭大明朝(19)半明半灭大明朝(20)半明半灭大明朝(21)半明半灭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