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南明史 》
第三十二章 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
顧誠 Gu Cheng
第一節清廷組織三省會剿
清朝初年,由於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徵服政策,使民族矛盾在一段時間裏上升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長達二十年的抗清鬥爭中,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一直是這一鬥爭的主力。
順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歷帝被俘,次年李定國病死,部將有的犧牲,有的降清,結束了以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鬥爭。這時,除了經營臺灣的鄭氏和張煌言部少數兵力駐於浙江沿海島嶼以外,在中國大地上繼續堅持武裝抗清的衹剩下了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餘部為主的所謂“夔東十三傢”。“十三傢”這個詞並不大準確,它指的是以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黨守素、塔天寶、馬騰雲為首的大順軍餘部以及王光興、賀珍等為首的其他抗清武裝。所謂夔東,大致相當於長江三峽地區,這裏山高水急,形勢險要,從軍事上來說,不僅是易守難攻的地方,而且切斷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進可以出擊兩湖、豫西、陝南和四川,退可以據險自守。
然而,由於這個地區基本上是重巒疊嶂,人煙稀少,生産很不發達,要維持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無論在人員補充上還是在物資供應上都有很大睏難。直到順治帝在位的中期,清軍用兵的主攻方向是西南地區,不可能調集重兵圍攻夔東抗清基地。郝搖旗、李來亨等人還有可能進軍鄖陽、襄陽一帶,既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也取得了部分人力、物力的補充。西南抗清鬥爭的失敗,使清廷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兵力鎮壓夔東抗清武裝。
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嚮朝廷建議發動四川、湖廣、陝西三省會剿,並請朝廷確定統一進兵的日期。他在密疏中說:
……闖逆餘黨郝搖旗、李來亨、劉體純、賀珍、袁宗第、黨守素、塔天寶、王光興等賊竄伏於荊、鄖、蜀東之間。在楚則遠安、興山、歸州、巴東、施州衛、房、竹等處;在蜀則大寧、大昌、夔州、巫山、建始等處;而逼近陝西之興安。計其切(竊)據地方橫亙數千餘裏,……楚蜀難通,氣脈梗阻。嚮來勾通滇寇李定國等假竊號召,搖惑人心,其肆猖獗而稽天討蓋有年矣。前者臺臣兩次建議,奉旨會剿;旋又奉旨暫停。廟謨深遠,誠非愚臣所能窺測。但諸逆嚮所倚恃觀望,惟在滇南。今大兵遠伐,六詔敉寧;而諸寇尚負固弄兵,阻我聲教,……逼處內地,有同養癰。……且楚、鄖、秦、蜀處處設防,曠日持久,息肩無期。……惟祈立奮乾斷,敕行進剿,俾屢年逋誅之巨寇速就殄誅,……廟堂之上酌定師期,三省士馬同於是日進發。……①
李國英的建議正中清廷統治者的下懷。這年九月初四日奉旨:“這所奏三路進兵剿除郝搖旗等賊,說的是。著密速議奏,兵部知道。”兵部經過秘密會議後,同意了李國英的建議,提出如下具體方案:由湖廣提督董學禮調總兵三員統兵三萬,從湖廣進剿;陝西提督王一正調總兵二員統兵二萬五千,另調河南省的河北鎮總兵鮑照統兵五千,湊足三萬,從陝西進剿;四川由總督李國英親自率領,官兵酌量帶往。進剿的日期確定為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日逼近抗清基地,同時發動進攻。這個方案在九月十三日得到清廷的批準,下達給川、楚、陝三剩這年年底,三路清軍進迫夔東抗清基地,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戰鬥從此開始了。
由於夔東地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進兵運糧睏難重重,清政府為了盡量減少損失,采取了剿撫齊下的方針。順治十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廷特地發佈一道詔書招降劉體純、郝搖旗等義軍首領;詔書中說:“茲特開一面,赦其既往之辜,予以功名之徑。劉二虎等果能悔罪投誠,真心嚮化,即赦其前罪,優加升賞”,雲雲②。次年,又頒發了同一精神的諭旨,在康熙元年,陝西總督白如梅《招撫劉體純等書》、《回賀道寧書》內除了傳達清廷旨意,還反復說明清兵入緬、永歷朝廷被俘,白文選和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劉文秀之子劉震部已投降,鄭成功也已病死,“天下事無復可望,又何所待乎?”勸他們作“識時務之俊傑”,並且以孫可望封義王、黃梧封海澄公、譚詣、譚弘封慕義、嚮化侯作典型,多方引誘。值得註意的是,這兩件文書中都提到清方派遣招降義軍首領的使者幾次被郝永忠阻回①。儘管清廷的招降政策收到了部分效果,夔東之戰仍然是驚心動魄的。
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日,李國英趁新春佳節之際,帶領重夔鎮總兵程廷竣撫剿署總兵梁加琦兩部官兵從夔州(奉節縣)出發,順長江北岸“沿岸前進”,於初三日渡過大寧河,占領了大昌縣(今大昌鎮)。駐守在這裏的明軍袁宗第部戰敗,被迫將城內房屋糧草放火燒毀,撤往茶園坪。據守大昌北面大寧的是岐侯賀珍②,這時已經病死,由其子賀道寧以富平伯名義統率部衆。賀道寧見袁宗第敗走,清兵迫近營壘,嚇得失魂喪魄,於正月十八日嚮李國英投降。李國英即於是月下旬分兵兩路夾攻茶園坪,同時派出部分軍隊堵截郝搖旗、劉體純來援之路。袁宗第雖然據險拼殺,終因寡不敵衆,將士陣亡和跳崖跌死的多達二千五六百人,被俘三百餘名,部下新化伯馮啓鳳繳印投降。袁宗第帶着殘兵敗卒乘夜跳崖脫走,同郝搖旗部合營。四川清軍也因為糧草不繼,暫時停止了追擊。
與此同時,湖廣清軍在提督董學禮率領下攻占了香溪口,這裏是李來亨部據守的興山縣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正月上旬,陝西提督王一正帶領陝西、河南兵也由白土關進入湖北,攻占了竹山和竹溪二縣。二月十五日,郝搖旗率部同清軍交戰於房縣赤土坡,郝部被擊敗。清軍三十六營駐紮於房縣西面的茅坪,接着又在鄧川峪再次擊敗明軍①。郝搖旗因兵力不敵,在房縣境內無法立足,於六月二十日帶領部下士卒和傢口放棄該縣山中營寨,取道上龕,在七月初十日到達川鄂交界處的吳傢垣子,同劉體純部會合②。郝搖旗經營了十二年的房縣據點從此落入清軍之手。
在清軍步步進逼、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郝搖旗同劉體純商議采取以攻為守的戰術,聯合以興山縣為基地的李來亨部對清軍實行反擊,藉以變被動為主動,打破清政府的圍剿計劃。這個提議得到了李來亨的積極贊同,决定首先合力迎擊湖廣清軍。出戰之前,李來亨命人殺豬備酒犒賞了劉、郝兩部將士,鼓舞鬥志。七月二十三日,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三部聯合對湖廣清軍大舉反擊。明軍英勇作戰,清“楚師全軍失利”①,董學禮指揮的三萬官兵被殺得抱頭鼠竄,“帶傷、死者甚多”②,“除殺傷外,擠竄於南陽河(在興山縣境內),水為不流”③。湖廣清軍一直逃回彝陵(今湖北宜昌市),喘息方定。
取得東綫重大勝利以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又聯合袁宗第、黨守素、塔天保、馬騰雲共計七部約五萬明軍(均為原大順軍)乘勝西上,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當時,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統率的官兵已進抵巫山縣城。部下除提督鄭蛟麟和重夔、建昌、遵義、永寧等鎮陸師以外,還有不久前降清、熟悉三峽形勢的明嚮化侯譚詣、慕義侯譚弘部水師,兵力相當雄厚。
八月二十四日,劉體純,李來亨等七部數萬之衆乘船直抵巫山城下。次日凌晨,開始強行攻城。巫山縣地處長江三峽之中,縣城面江背山。清人李調元《巫山縣》詩云:“小小巫山縣,雲峰密似麻。天寬纔一綫,地仄控三巴。……瞿塘天下險,莫更說褒斜。”這一地形特點既决定了它易守難攻,而一旦攻剋,守敵勢必全軍覆沒,逃跑的可能性很校李國英意識到生死成敗决於此戰,除了兩次嚮清廷告急請速派援兵以外(就巫山戰役而言這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致力於加強防守。他對部下將領說:“巫地勢低凹,難馳驟。賊衆若遠來,利速戰;我堅壁以待,彼不能久持。乘其懈,可擊而殲也。”李國英“躬先士卒繕完城垣,北城下錠梅花木樁,樁下挑品字深坑;西城外之高唐觀地高峻,可瞰城中,立敵樓炮臺;東城外一阜峻闊,築土寨焉”①。他責成部將分汛把守,自己坐鎮城內最高處調度指揮。為了鼓舞士氣,他一面“大書賞罰之格,懸示城頭”,一面“以小刀自隨,指其地以告將士曰:‘此本部院報國之所,不令諸君獨冒鋒刃也。’”②明軍從八月二十五日起晝夜輪番進攻,志在必剋。他們建造了土囤、挨牌、雲梯等攻城設施,還開挖地道準備用爆破式透入城內的方法奪取縣城。李國英則嚴厲督率部下官兵負隅頑抗。雙方拼死搏鬥了幾天以後,李國英發現了明軍給攻城部隊運糧的餉道,就派出幾百名精兵用白布包頭偽裝成明軍,潛伏在明軍運糧路旁。見有運糧士兵經過,就從暗中猝然擊殺,然後把屍體和糧食拖到林木荒草間。他還下令把明軍為運糧和兵員往來而鋪設的浮橋砍斷①,使攻城明軍得不到食品等物資和兵員的補給,陷於饑疲交睏之中。九月初七日,李國英認為時機已到,在黎明時分突然開城出戰。明軍雖然奮勇迎敵,但已成強弩之末,被清軍擊敗,陣亡將士多達七千人②。劉體純、李來亨等被迫於次日撤退。
1663年(康熙二年)七月至九月的東、西兩綫反擊戰,是原大順軍改編成的明軍在夔東地區為了打破清軍圍剿而展開的兩次規模較大的戰役。結果是一勝一負,雖然打擊了清軍的囂張氣焰,自己卻並沒有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在這以後,隨着清軍兵力的不斷增強,夔東基地逐漸縮小,抗清義師基本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年秋天,清廷接到湖廣清軍嚴重失利的報告,四川當局又一再求援,决定增派滿洲八旗兵參戰。命西安將軍傅喀禪、副都統杜敏帶領駐防西安滿兵由陝入川,從水路抵巫山;另調京師八旗禁旅一萬名,以都統穆裏瑪為靖西將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將軍率領前往湖廣,加強東路清軍實力③。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禪、杜敏帶領的西安滿洲兵到達巫山。由於途經漢中入川,“棧道崎嶇,馬匹睏憊”,李國英奴顔卑膝地下令把自己所統四川緑營兵的馬匹讓給滿兵騎乘,“鼓勵漢兵荷戈步走”①。十二月,穆裏瑪、圖海帶領的八旗禁旅也進至房縣,從北面嚮興山推進②。清政府重兵的集結,標志着一場大戰即將開始。明軍內部一些意志薄弱者既震懾於清軍的浩大聲勢,又忍受不了窮山僻水的艱苦生活,不斷發生叛變事件。十一月間,郝搖旗部下的挂印總兵羅茂同嚮清軍投降。十二月上旬,又有郝部挂印總兵馬進玉、王之炳、張大盛、武自強,袁宗第部下的挂印總兵鄧秉志、楊洵、趙雲等帶領部衆集體嘩變,叛投清朝。郝搖旗、袁宗第無可奈何,帶着為數不多的士卒前往巴東投靠劉體純③。可是,這時劉體純部的處境也已經相當睏難。從四川方面推進的滿漢清兵在十二月二十三日逼近了劉體純的營壘陳傢坡,大舉進攻。劉體純部抵敵不住,退到天池寨,部下總兵鎖彥竜、吳之奇、王加玉、李之翠、劉應昌、鬍君貴、田守一、王之禮等先後降清④。清軍乘勢攻占了劉部重要據點老木崆。劉體純見大勢已去,同傢屬一道自縊而死。據文獻記載,劉體純“驍勇有方略,禦衆嚴明”,“頗知愛民”①。他壯烈犧牲的消息傳開後,當地百姓都為之傷心落淚。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為收買民心,下令以禮安葬②。二十六日,清軍追至黃草坪,郝搖旗、袁宗第兩人帶領兵丁拼死抵抗,終因敵勢過大,郝搖旗、袁宗第和永歷帝所委派的部院洪育鰲被俘,長期依附於郝搖旗的明東安王朱盛蒗也被清軍擒獲,永歷帝派出的監軍太監潘應竜自縊身死。郝搖旗、袁宗第、洪育鰭朱盛蒗被押解到巫山縣城,後奉清廷旨意於1664年(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在該地殺害③。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
②《明清檔案》第三十七册,A37—71號、A37—72號均為此件影印本;《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第九九三頁所錄文本即A37—71號,個別字模糊不清。第一檔案館藏本亦有殘缺,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三五二—三五三頁。這件詔書現存(北京、臺北)共有三份,約為當時頒往相關省分謄黃廣為張挂所用。
①《甲申朝事小紀》三編捲七收“陝西白製臺”的兩封信,白製臺即清陝西總督白如梅。這兩封信的起草人為白如梅的幕客鄭與僑。
②賀珍在陝西降清、反清事已見前述。岐侯當為永歷朝廷所封。賀珍在大寧屯駐期間頗有建樹,道光《夔州府志》載《大寧場竜君廟碑記》雲:“自岐侯賀公建節茲土,招徠撫集,百堵皆作,籍什一之賦而民租減,革????法之弊而稅課蠲。諸如慮民之病涉也,則造梁以濟之,懼神之匱祀也,則捐貲以享之。出則以勤王滅虜為事,入則以課農練兵為本”。
①同治四年《房縣志》捲六《事紀》;《竹山縣志》捲十八《兵防》。
②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②同上書,康熙二年八月初九日題本。如襄陽鎮南營遊擊王進忠、前營守備張所藴、千總李三畏等均被擊斃,見《襄陽府志》捲二十《名宦》。
③乾隆十五年《直隸澧州州志》捲十九《兵難》。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記:“五月,鄭提督命師於巫。適郝搖旗棄房、竹至巴東,與諸逆合攻七連坪,楚師失利,勢猖獗,且謀犯蜀。”(鄭提督指四川提督鄭蛟麟)。康熙八年《當陽縣志》捲一《事紀》載:“越明年(指康熙二年)七月,我師稍卻,復屯當邑。是年鼕,益以禁旅,復由當陽進。”
①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
②《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①按,巫山縣城在長江北岸,城東為大寧河,這裏講的浮橋當是架設於大寧河上,而不是跨越長江之橋。
②李國英在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中報告巫山之捷說:“通共斬殺偽總兵、副、參、都、守、領旗四十八名,賊兵共六千九百四十四名”,另“正法”被擒“活賊”一百一十九名,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一。
③《清聖祖實錄》捲九。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二,康熙三年二月十九日題本。
②同治四年《房縣志》捲六《事紀》雲:“十二月,定南將軍圖海率禁旅抵房,督秦豫諸師入蜀會剿。”按,圖海為定西將軍,他和穆裏瑪帶領的八旗兵由房縣南攻興山縣茅麓山,都在湖北境內,說他“入蜀”不妥。
③《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捲二十一。
④同上書,捲二十二。
①光緒六年《巴東縣志》捲十四《事變志·寇亂》。
②光緒六年《巴東縣志》捲十四《事變志·寇亂》。
③李馥榮《灧澦囊》捲四記:“遂生擒宗第、搖旗獻功。太保(指李國英)命囚於巫山,請旨。命下,斬宗第、搖旗。”《南疆逸史》捲二十三《洪育鰲傳》記:“甲辰(1664)十月十二日殺於巫山,投屍峽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內容簡介 | 序論 | 凡例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 |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