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權力“深喉” 》
第147節:悖論與博弈的"棋局"(2)
黃誌 Huang Zhi
第三,政治矛盾日趨尖銳。格、烏、吉三國官場腐敗都很嚴重,裙帶成風。三國多次更換政府總理和其他內閣成員,而總統本人卻長期當政,讓下屬成為其政策失誤的替罪羊,結果執政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造成了衆叛親離的後果。
第四,外部勢力非常活躍,反對派力量較強。這三個國傢都是獨聯體中"西靠"傾嚮最明顯的,尋求美國等西方國傢的經濟和安全援助,不惜接受西方國傢的條件,為反對派的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不限製非政府組織的活動。
從發生"顔色革命"的地域看,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一個是獨聯體,一個是中東。重要的外因就是美國,因為這正是美國兩大戰略重點地域。美國已經並會繼續在這兩個地區不遺餘力地推進這種革命,從而達到控製中東和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的目的。
美國導演"顔色革命"的手段。綜觀"顔色革命",大致有以下特徵:革命對象大多是不聽美國使喚的國傢政府;由美國國務院國際開發署撥款資助並派人在該國建立網絡,指導反對派活動;以非暴力的宣傳、動員、集會抗議、輿論施壓為主要手段;通過策劃選舉運動來達到政權更替的目的。
據瞭解,美國對"顔色革命"的效果非常滿意。試想,美國以武力的方式解决伊拉剋問題,花費幾百億美元,傷亡幾千人,還搞壞了與歐洲盟國的關係,在自己國內也引起了很大爭論,至於伊拉剋戰後的"民主重建",更是睏難重重。而一場"顔色革命"成本衹有幾千萬美元,在國內沒有批評聲,在國外還得到了歐洲盟友的支持。
儘管許多輿論把"顔色革命"看成是所謂的"第四波"民主浪潮,但由於獨聯體國傢的社會世俗化程度比較高,與西方社會重合的部分比較多,因此由所謂"部分民主"國傢走嚮"完全民主"國傢的概率要高一些。而中東的情況由於有許多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狀況,伊斯蘭教如何與西方式民主制度相結合,始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美國政府主要是通過無處不在、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組織(NGO)策劃"顔色革命"。非政府組織獨立於政府體係之外,同時又不具有企業的營利性質,所以被稱為是繼政府和企業之後的"第三部門"。美國利用NGO來輸出美式"民主革命",具有以下顯著優點:美國政府可以躲在幕後,避免嚇跑那些厭惡美國霸權的老百姓;NGO的親和力與獨立形象,更具迷惑性和號召力;數以萬計的NGO及其相互之間的復雜聯繫構成了遍布世界的巨大網絡,可以為美國力量傳輸提供現成的平臺;NGO本身的資本積纍和融資能力可以放大美國政府投入的"種子資本"的力量,形成一種"杠桿效應"。
美國政府每年"為推動全球民主"開列的預算高達10億美元。1998年到2000年,為了搞垮米洛捨維奇,美國提供5500萬美元支持南聯盟的反對派,法、德等國提供了另外的2000萬美元。美國民主基金會官員公開宣稱,僅2003年和2004年,美國就花費6500萬美元資助烏剋蘭的反對派。
"顔色革命"從戰略總體上說,可以用"柔性政變"一詞來概括,其中除了發掘、擴大和利用國際國內政治矛盾外,還有一些慣用手段:
灌輸新概念:亂國先亂思想。美國係統地創造和傳播一係列新概念,為即將采取的行動披上合法的外衣,比如把號召人們製造大規模騷亂稱為"非暴力抵抗"等,其目的就是所謂"占領道德製高點"。同時,公開預言將出現政權更迭,以此來吸引公衆的註意,改變公衆對未來的預期,從而改變人們的行為。還搞所謂的"民意測驗",目的不是獲取信息,而是在私底下誤導民意,是一種全面的政治心理重塑。
打造組織:最初是建立一些"青年俱樂部",用免費的小東西和奇談怪論吸引年輕人參與他們的活動,然後逐步政治化、組織化,形成一批骨幹隊伍。由於年齡和社會閱歷的緣故,年輕人對生活存在浪漫的幻想,希望建功立業,同時政治辨別力較低,易於衝動。他們是各種政治運動的首選動員對象。
培養和扶植反對派:一方面美國把選中的未來領袖們接到美國面授機宜,另一方面非常重視實踐出真知。格魯吉亞被選中的基佳·波剋裏亞本身就是一傢本土NGO的創建者,他同時獲得了索羅斯的"開放社會",以及有美國官方背景的歐亞大陸研究所的資助。受索羅斯的派遣,他曾多次前往塞爾維亞,嚮當時正在"倒米"的組織學習反政府"非暴力"鬥爭的實際經驗。
非暴力手段:美國把行動刻意保持在"非暴力"的界限內,為的是能夠"讓普通人敢參與到其中來,同時,國際社會也因此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質和道義支持"。前美國軍官、國傢民主基金會塞爾維亞項目主管丹尼爾·瑟沃就曾對受訓人員說:"非暴力的戰爭是和平的戰爭,但是作戰使用的各種基本原理也是非常適用的,比如在决定性的點上集中最大兵力,應當采取進攻而不是防守策略……"顯然,他的訓導被忠實地反映到各次"天鵝絨革命"的策劃過程中,比如在搞遊行的頭一夜從幾百裏外雇來大量示威者以實現關鍵時刻的戰略集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1) | 第2節:前言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2) | 第3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 | 第4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2) | 第5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3) | 第6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4) | 第7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5) | 第8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6) | 第9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7) | 第10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8) | 第11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9) | 第12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0) | 第13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1) | 第14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2) | 第15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3) | 第16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4) | 第17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5) | 第18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6) | 第19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7) | 第20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8) | 第21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9) | 第22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1) | 第23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2) | 第24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