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捲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
紀昀 Ji Yun
永瑢 Yong Rong
○道傢類存目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其書述黃帝得《陰符經》,問於廣成子及天真皇人。皆稱黃帝問而二人答,詞旨鄙淺,前有黃帝御制序一首,文尤謬陋。蓋粗知字義道士所為也。然金明昌中範懌作《陰符經註》序已引之,則其偽亦久矣。
△《陰符經註》·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舊本題金陵道人唐淳撰。前有至大己醜孟綽然序,稱不知淳為何代人。其說皆主於內丹。中稱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為杜光庭所加。則五代後人矣。
△《陰符經集解》·三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宋袁淑真撰。是書前有淑真銜,稱朝散郎行潭州長沙縣主簿。其裏貫則未詳也。其本亦分三篇,引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惟末附一段衹五十八字,又與諸本不同。
△《陰符經註》·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說》,已著錄。琰本文士,故是編所註較他傢具有條理,其闢詹𠔌以容成之術釋強兵戰勝之義,尤為正論。其本亦合為一篇,而人以愚虞一百十四字則兩存經文、註文之說。
△《陰符經註》·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金劉處玄撰。處玄即王重陽七弟子之一也。其說參以佛經。前有明昌辛亥寧海州學正範懌序。
△《陰符經註》·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舊本題姑射山太玄子侯善淵註,不知何許人。其本合三篇為一,而末有人以愚虞以下一百十四字。註較他本頗有文義,而傷於簡略。
△《陰符經解》·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錄。考《戰國策》稱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其書《漢志》、《隋志》皆不著錄,蓋已不傳。今世所行之本,出唐李筌。
宋黃庭堅以為即筌所托。註其書者自筌而後凡數十傢,或以為道傢言,或以為兵傢言,或以為神仙傢言,竑此註雖引張永叔真土擒真鉛,真鉛製真汞之說,似乎神仙傢言,而核其宗旨,實以佛理解之,與劉處玄註相近。蓋竑與李贄友善,故氣類薫染,喜談禪悅,其作此註,仍然三教歸一之旨也。
△《陰符經質劑》·一捲(江蘇周厚堉傢藏本)明方時化撰。時化有《易引》,已著錄。是編大旨以《陰符》與易理相合。
前有自序,謂已有《易》引百篇,不可不質劑於《陰符》。末又附陰符質劑問,設為問答以暢其說,大都不離乎禪學。
△《陰符經註》·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國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陰符經》文意刻酷,五賊三盜之名,尤為奇險。光地註義純粹,頗能補苴其罅漏。其註禽之製在氣,謂以心製目,以目製心,如禽鳥之以氣相製,雖雄鷙者不敢動。似較李筌註為順。然此書本筌所偽撰,自作之而自註之,自必不失其本意,可不必與立異同。況此註禽之製在炁句次在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之下,故此註會通四語以立義。
《漢魏叢書》本次此句於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二句下,則義有難通矣。傳寫互異,莫可究詰。楚失齊得,輾轉安窮。既非儒書要義,亦聽其各存一說於天地間耳。
△《古老子》·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舊本題許劍道人手刊。捲首有自題絶句一首雲:道人自昔不談玄,何事幡然繪此篇。料得浮雲無挂礙,欲從牛背學長年。稱壬子閏五題於申州傳捨。末有二小印,一曰史垂名,一曰青史。蓋其名字。次為所畫老子像,亦有二小印,一曰許劍道人,一曰別號題橋生。又書首二小印,一曰垂名原名南,一曰兩江一字青史。不知何許人也。考《石墨鎸華》有元至元間盩厔樓觀說經臺篆書古《老子》及《正書釋文》,與此無異。末刻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跋,雲魯之大儒高翿文舉者,善古篆,嘗為會真宮提點張志偉壽符書《道德五千言》,筆法精妙,古今罕
有。至元庚寅,承命祀香嶽瀆,駐於終南山重陽萬壽宮。遂摹諸經臺,垂之永久。
然則高翿所書,李道謙摹刻於石,而是册又從石刻摹出耳。字體怪異,不合六書。
趙崡謂其雜出頡籀款識古文大小二篆,沾沾自喜,尚不堪郭忠恕一嗤,非過論也。考翿自識有雲,《老子》舊有古本,歷歲滋久,不可復見。於《古文韻海》中檢討綴緝,越月乃成。據此,則翿所書篆體,徒本之《古文韻海》耳。其文視今本《老子》惟增減數虛字,亦不足以資考校也。
△《道德經說奧》·二捲(兩江總督采進本)舊本題朱孟嘗撰。附刻朱翊釒氏《廣宴堂集》後。明宗室命名,每府以二十字為次,其下一字則偏旁取五行相生。此曰孟嘗,蓋其字號。惟未審即翊釒氏作,或其子孫所作耳。其書於每章之後寥寥各贅數言,殊未盡老氏之旨。
△《道德經編註》·二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國朝鬍與高撰。與高字岱瞻,黟縣人。雍正癸卯舉人。是書謂《老子》今本相沿,章句多舛。乃遍訪古本,考正其文,並註釋其義。而篇中分合增改之處,絶不註所據者何本,未免無徵。其謂《老子》與六經相發明,亦蘇轍之緒論。每
章註釋之後又有附解,則其弟與宗所續,與高之註成於雍正甲寅,與宗之解成於乾隆戊辰。據與宗自跋,仍其兄之餘意雲。
△《讀道德經私記》·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汪縉撰。縉字大紳,吳縣人。是書以《易》義解《老子》。前有自序曰:釋《老子》者多矣,別於諸子方外與《易》相出入者私記之。蓋其大意欲於諸註之外獨標新義。然晉人清談,實合《老》、《莊》與《易》為一。王弼以《老子》解《易》,人人類能言之。即三語掾之故實,亦非僻事也。
△《道德經懸解》·二捲(編修周永年傢藏本)國朝黃元禦撰。元禦有《周易懸象》,已著錄。是書多以養生傢言訓釋《老子》,於原文章次多所變更,字句亦多有竄亂。謂之改本《老子》可也。
△《列子辨》·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康熙後壬寅自序,署其號曰復堂,不知何許人也。其註用林希逸口義本稍為刪削,而間附以劉辰翁評。捲首凡例稱,《列子》刻本,書肆絶少。此特藉抄,其中必多訛字雲雲。則亦寒鄉之士,罕睹舊籍者矣。其辨論大旨,謂《漢·藝文志》載《列子》八篇,典午之禍,典籍蕩然。六朝清談之士,依傍《藝文志》所云而妄托之。然其所證據,特以文句臆斷之耳。考《柳宗元集》有《辨列子》一篇,摘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後,然特謂其不免增竄,不以為偽也。高似孫《緯略》頗以《史記》無傳為疑,又疑其出於後人之薈萃,然未敢定為誰氏作也。是編漫無所據,竟毅然斷其出於六朝。極詆其文詞之惡,以朱筆勒其旁者,不一而足。文詞工拙,姑置無論。第考東晉光祿勳張湛所註,已疑其言鄭穆公以後事,與劉嚮所云鄭穆公時人者不合,則書在東晉以前審矣。作者未見湛註,遂以為出自六朝耳。觀其批篇首將嫁於衛句云,嫁字諸書所無,但此書率多訛字,嫁或傢字之訛。不知《爾雅釋詁》曰:嫁,往也。郭璞註引方言曰:自傢而出謂之嫁,猶女出為嫁。古訓炳然,乃橫生揣度,其空言臆斷可知矣。
△《莊子通義》·十捲(兩江總督采進本)明朱得之撰。得之有《宵練匣》,已著錄。此書以為《莊子》之書命辭跌宕,設喻險奇,人多謂其荒唐謬悠,不知異者辭也,不異者道也。故為作通義,並加旁註以詳釋之。先是,宋鹹淳間錢塘道士褚伯秀嘗作《義海纂微》,未行於世。
王潼錄其遺稿以授得之,得之因附刻於每段之下,先列《通義》,次及《義海》。
前有得之自序。案伯秀《義海纂微》,采掇詳博,今原本尚存,已著於錄。得之所解,議論陳因,殊無可采。至於評論文格,動至連篇纍牘,尤冗蔓無謂矣。
△《解莊》·十二捲(內府藏本)明陶望齡撰。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人。萬歷癸醜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謚文簡。事跡附見《明史·唐文獻傳》。是編僅寥寥數則,歸安茅兆河取與郭正域所評合刻之,均無所發明。
△《南華經副墨》·八捲(兩江總督采進本)明陸西星撰。西星字長庚,號方壺外史,不知何許人。焦竑作《莊子翼》,引西星之說頗多,則其人在竑以前。書首有其從子律序,作於萬歷戊寅,則與竑相距亦不遠也。是書編次,一依郭象本,而以天道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八字分標八捲,每篇逐節詮次。末為韻語,總論一篇之旨。其名副墨,即取大宗師篇副墨之子語也。大旨謂南華祖述道德,又即佛氏不二法門。蓋欲合老、釋為一傢。其言博辨恣肆,詞勝於理。其謂天下篇為即《莊子》後序,歷敘古今道術,而以己承之,即《孟子》終篇之意,則頗為有見。故至今註《莊子》是篇者,承用其說雲。
△《讀莊小言》·一捲(江西巡撫采進本)明文德翼撰。德翼有《宋史存》,已著錄。此書就《莊子》諸篇隨筆記其所得,然未能拔奇於舊註之外。
△《藥地炮莊》·九捲(內府藏本)明方以智撰。以智有《通雅》,已著錄。是編乃所作《莊子解》。藥地者,以智僧號也。以《莊子》之說為藥,而己解為藥之炮,故曰炮莊。大旨詮以佛理,藉滉洋恣肆之談,以自攄其意。蓋有托而言,非《莊子》當如是解,亦非以智所見真謂《莊子》當如是解也。
△《古今南華內篇講錄》·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題林屋洞藏書,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時代。捲一為南華旨要,皆言註《莊》之大旨。其第五節雲,洞庭今日首提虛用,其言何徵,亦惟得宗印于云莊先師。
捲二以《莊子》寓言一篇升冠於諸篇。前有小序雲,洞庭山縹緲峰林屋洞天夢蝶易師從蕙谿老農學《易》於天都峰,嘗會門弟子詳說南華反約旨要,弟子三林輩因記錄師語,著為成書。而《南華旨要》中又有《莊子》至今二千年語,以長歷推之,當為明末國初人也。捲三為逍遙遊。捲四為齊物論。捲五為養生主。捲六為人間世。捲七為德充符。捲八為大宗師。捲九為應帝王。捲十為天下。蓋以寓言為《莊子》前序,以天下為《莊子》後序,而內七篇之次第亦先後不同。其說以郭象註為今本,以嚮秀註為古本。然秀註《經典釋文》尚引之,而陳氏《書錄解題》已稱亡佚,宋以來諸傢書目皆不著錄,不知何由見之。且古人一書無兩序,其有序者必附於末,最可考者,《呂氏春秋》之序在十二紀末,《史記》自序、《漢書序傳》、揚雄《太玄》、《法言》、王符《潛夫論》、袁康《越絶書》,下至劉勰之《文心雕竜》諸序,亦皆在書末。此以前序、後序指為古本,是用後世之例推測三代,其為依托無疑。又《唐書·藝文志》稱唐天寶元載尊《莊子》為《南華真經》,而此乃雲加之南華之名,吾茲未之聞焉。意者郭子歟,嚮子歟,其在後之人歟?吾無聞焉耳矣。烏在其見古本也。
△《南華評註》·(無捲數,山東巡撫采進本)國朝張坦撰。坦字方平,號一菴,泰安人。是書成於康熙戊午。自序謂廣求古註數十餘傢,采其簡當,刪其繁蕪,又參以己意,為之評釋,別為或問十條列於捲首。今案其書,分段加評,逐句加註,皆不言本某傢之古註。其註似徐增之說唐詩,其評亦如金人瑞之評《西廂記》、《水滸傳》而已。觀其或問第二條,以《莊子》為風流才子,可知其所見矣。
△《莊子解》·三捲(內府藏本)國朝吳世尚撰。世尚,貴池人。是編成於康熙癸巳,所說止《莊子》內七篇。
大旨引《莊子》而附之儒傢,且發揮其文字之妙。觀其目錄後附記,稱嚮來解《莊子》者惟林西仲可觀,但有不盡洽乎文義者,是不知古有嚮、郭;又開捲即雲《莊子》自名其書曰《南華經》,是並《唐書·藝文志》亦未考也。
△《南華通》·七捲(陝西巡撫采進本)國朝孫嘉淦撰。嘉淦有《春秋義》,已著錄。是編取《莊子》內篇,以時文之法評之。使起承轉合,提掇呼應,一一易曉,中亦頗以儒理文其說。
△《南華本義》·二捲(山東巡撫采進本)國朝林仲懿撰。仲懿不知何許人。是編衹註《莊子》內篇,語多附會。如釋逍遙遊以北冥有魚為太極靜而生陰,化而為鵬為太極動而生陽,以南冥北冥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之類,皆強生意見。其餘詮釋,亦多類金人瑞、徐增之流。
△《南華簡鈔》·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徐廷槐撰。廷槐字立三,號笠山,會稽人。雍正庚戌進士。是編於《莊子》內篇全錄其文,外篇雜篇頗有刊削,漁父、盜蹠、讓王、說劍之屬則全篇刪之。每篇各為詳註。其論文論理,純以妙悟不測為宗。大抵原本禪機,自矜神解也。
△《南華模象記》·八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張世犖撰。世犖字無夜,錢塘人。乾隆甲子舉人。其學以禪為宗,因以禪解《莊子》。以天下篇為《莊子》自序,以寓言篇為開宗第一為首捲,如林屋洞南華講錄之說。其下則悉取外篇之文附內七篇之後,亦明人移掇《管子》、《晏子》之意。其篇目皆依佛經之例,以內篇之名標曰某品某品,刪去盜蹠、漁父、說劍三篇,又刪去蔣閭葂數段。每篇之首,各為宗旨,敘其所以分並之故。昔蘇軾撰《莊子祠堂記》,欲刪漁父、盜蹠等篇,然不過托之文字,非真有刪本。今則分割並附,又多所芟薙,是直修改《莊子》,非註釋《莊子》矣。
△《觀老莊影響論》·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釋德清撰。德清字登印,全椒人。即當時所稱憨山大師者也。其書多引佛經以證老、莊,大都欲援道入釋,多惝恍恣肆之言。以其藉老、莊為名,故姑附之道傢。其曰影響論者,取空𠔌傳聲,衆響斯應之義也。
△《周易參同契註解》·三捲(江蘇周厚堉傢藏本)明張位撰。位有《問奇集》,已著錄。是書章次,一依陳緻虛本而別為之註。
大抵參取諸傢之說,以己意發明之。其震庚、兌丁諸圖,及上、下弦諸圖,則皆位所補入也。
△《參同契章句》·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國朝李光地撰。是書前有自序,謂《參同契》者,參之而同契也。三相類者,三字之義疏爾。魏氏作《參同契》,自以為闕略未備,復作《三相類》一篇,互相解剝,而二千年未有知者。心之不達,則竊易舊簡以就膚見。故此書獨無完編,惟《漢魏叢書》所載似是原本,間有竄互不多也。獨其不知中斷二書及截立標題,亦庸末者之妄雲雲。蓋據篇末《參同契》者以下有今更作此命《三相類》之文,考《舊唐書·經籍志》載《周易參同契》二捲,《周易五相類》一捲,並註魏伯陽撰。三五字形相近,未詳孰是,然足知伯陽原有此二書也。明楊慎稱或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參同契》,魏伯陽所著上、中、下三篇,後序一篇,徐景休《箋註》亦三篇,後序一篇,淳於叔通《補遺三相類》二篇,後序一篇,合為十一篇。其說頗怪。慎好偽托古書,疑其因《唐志》之言,別《三相類》於《參同契》,造為古本,光地是書又陰祖其說。惟慎以《三相類》為淳於叔通《補遺》,光地則以為亦伯陽著,與《唐志》相合,較為有本耳。書中分章,大概亦與楊本同,惟不載徐景休《箋註》,又釐《三相類》為三篇,而於二書之後各列爐火說一篇,與楊本異。則不知光地又何所據也。
△《參同契註》·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陳兆成撰。兆成字宜赤,上虞人。案《浙江遺書目錄》,載有兩陳兆成。
其作《太極圖說註解》者,稱為常熟陳兆成,康熙初人。作此書者,稱為上虞陳兆成。然《太極圖說註解》末有乾隆戊辰兆成子魯附記凡例,稱是書與《參同契》互有異同,是刻可分為二,可合為一云雲。則似乎二書又出一人,疑不能明也。
其書盡廢諸傢舊註,獨以文義推尋,分《參同契》為三篇。以補塞遺脫為後篇,亦分為三,與前篇相配。又統分為二十九章。大旨謂首篇專明易理,禦政章乃言人君治世之事,即易之神化流通處,其後乃配以服食之法,而總不外乎易之中。
又自作釋例一篇附於末,反覆推闡,其說頗詳。
△《古文周易參同契註》·八捲(陝西巡撫采進本)國朝袁仁林撰。仁林字振千,三原人。是編以《參同契》舊註往往各自為說,反增障礙。因為隨文解義,凡書中藉喻之語,悉以身所自具者指明之。書成於雍正壬子。其曰古文者,蓋據楊慎所稱石函本雲。
△《古參同契集註》·六捲(江西巡撫采進本)國朝劉吳竜撰。吳竜字紹聞,南昌人。雍正癸卯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是集前有自序,稱《參同契》自明楊慎掘地得原本,經傳始分,因本元俞琰發揮而為是註。前載慎序,謂《參同契》書隋、唐經籍志是書原未著錄,蓋據《讀書志》之說。考《舊唐書·經籍志·五行類》有《周易參同契》二捲,魏伯陽撰;《周易五相類》一捲,亦魏伯陽撰。《新唐書·藝文志》同。晁氏所說,未免失考。慎述之,亦為沿誤。至慎所稱古本,雲掘地得之石函,夫文字托於金石,尚不免剝蝕銷泐,石函所藏,如在彭曉以後,則五代至宋,不應無一人見之,至明始出。如在彭曉以前,則絹素紙札,入土五六百年尚完全無闕,有是理耶?至俞琬之發揮,實不及彭曉、陳緻虛所註。獨據以為本,亦未為確論也。
△《枕中書》·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舊本題晉葛洪撰。考隋、唐、宋藝文志但有《墨子枕中記》及《枕中素書》,而無葛洪《枕中書》。此本別載《說郛》中,一名元始上真衆仙記,而《通志》所列《元始上真記》無衆仙字,似亦非此書。書中說多謬悠。若稱太昊氏治岱宗山,顓頊治恆山,祝融氏治衡霍山,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治華陰山,堯治熊耳山,舜治積石山,禹治蓋竹山,湯治元極山,武王為田極明公,漢高祖、光武為四明賓友之類,已屬不經;至謂元始天尊與太玄玉女通氣結精,遂生扶桑大帝、九天玄女,誕妄尤甚。又在真靈位業圖諸書之下,其出後人偽撰無疑也。
△《真靈位業圖》·一捲(內府藏本)舊本題梁陶宏景撰。宏景有《真誥》,已著錄。《真誥》見於唐、宋志,朱子謂其竊佛傢至鄙至陋者。此書杜撰鑿空,又出《真誥》之下。其用緯書靈威仰、赤熛怒、曜魄寶、含樞紐之名,已屬附會,而易葉光紀為隱侯局,尤為無據。至以孔子為第三左位太極上真公,顔回為明晨侍郎,秦始皇為酆都北帝上相,曹操為太傅,周公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為鬼官北斗君,則誕妄殆不足辨。王世貞、鬍震亨乃取《真誥》及玉檢大錄諸書詳為考核,殆亦好奇之過矣。
△《冥通記》·四捲(內府藏本)梁周子良撰。《隋志》作一捲,《宋志》作十捲,與今本皆不同。然第四捲目錄末雲,大凡四捲真本書雜色合六十五番,或真或草行,所言乃與今本合,則《隋志》、《宋志》均誤也。首有陶宏景所作《子良傳》,稱子良字元龡,本汝南縣人,寓居丹陽。年十二,從宏景於永嘉,受仙靈籙《老子》五千文,西嶽公禁虎豹符。十一年從還茅山,受《五嶽圖》三星內文。十四年乙未歲五月二十三日,遂通真靈。後一年卒,年二十。其說荒誕不經。此書所記遇仙之事,起乙未五月十三日,至丙申七月末,逐日縷載,亦宏景《真誥》之流也。然其文頗古雅,時有奧字。黃生義府第二捲末附此書訓釋一篇,如治堂為道士之居,彌淪為夢魘,道義為道友,婁羅一作覼縷,猶言委麯。水湯讀為蕩,謂以水滌器。道子為弟子,約尺為壓書尺,五尺為床之別名,忄孔忄孔為夢魘鼻中作聲,塸字即甌字,角傢為風角傢,壇靖皆為修道之所,扌屐之扌音洛官反,為二屐相疊,庹為橫展兩臂,乙為以墨滅字,甲乙告之為次第,請為以財事神,登為登時,檔為安置,傳寫誤從木,畔等為同伴,扇削為起屋犯鬼神禁忌,靖欞為道室之窗,輔病為口頰病。各有考證,亦頗賅洽。惟薫陸為乳香,則可不必箋註耳。
△《金丹詩訣》·二捲(兩江總督采進本)舊本題唐純陽真人呂岩撰,宋雲峰散人夏元鼎編。元鼎即作《陰符經講義》者也。捲中詩句皆言坎離交媾,嬰兒奼女,道傢修養之術。其上捲末附載留題詩六首,厲鶚《宋詩紀事》亦采錄之,然岩本唐人,其詩殊不類唐格。下捲歌行尤鄙俚。且唐人棋路,黑白各百五十,故《棋經》有枯棋三百之語。此所載下棋歌中乃稱因看黑白,愕然悟頓,曉三百六十路,又窯頭坯歌內有君不見洛陽富鄭公,說與還丹如盲聾,又不聞三衢趙閱道,參禪作鬼終不懊之句,是直為入宋作矣。
殆羽流所依托歟?下捲末附南嶽遇師本末,亦題夏元鼎編,述元鼎遇赤城周真人指示得道事。考《蓬萊鼓吹附錄》,稱元鼎博極群書,屢試不第。應賈、許二帥幕,出入兵間。至上饒,夜感異夢,棄官入道。至南嶽祝融峰,得遇異人傳授。
亦道傢荒誕之言,不足信也。
△《韓仙傳》·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舊本題唐瑤華帝君韓若雲撰。篇中自序,祖為韓仲卿,父為韓會,叔父為韓愈。即世俗所傳韓湘事。然湘字北渚,不識何以稱韓若雲也。傳中自稱遇呂洞賓傳授得道。考呂岩為呂渭之孫,當在湘後,何以湘轉師之?又《太平廣記》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及牡丹瓣上現雲橫秦嶺傢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句,稱為愈之疏從,自江淮來者,不云即湘;而愈集秦嶺藍關一詩題雲,示侄孫湘,亦不云侄;與此傳皆不合,其為偽托明矣。元陳櫟跋《韓昌黎畫圖》一篇,辨湘事甚詳,見所作《定宇集》中。
△《西山群仙會真記》·五捲(兩淮????政采進本)舊本題華陽真人施肩吾撰。肩吾字希聖,洪州人。唐元和十年進士。隱洪州之西山,好事者以為仙去。此書中引海蟾子語。海蟾子劉操,遼時燕山人,在肩吾之後遠矣。殆金、元間道流所依托也。其書凡五捲,捲各五篇。曰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曰養生、養形、養氣、養心、養壽;曰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曰真水火、真竜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曰煉法入道、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煉道入聖。其大旨本於《參同契》,附會《周易》,參以《醫經》。戒人溺房帷,餌金石,收心斂氣,存神固命,有合於清淨之旨,猶道書之不甚荒唐者。
△《仙苑編珠》·三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舊本題唐王鬆年撰。鬆年,天台道士。《文獻通考》作唐人,然書中有梁開成二年事,則已入五代矣。是書以古來聖帝明王並在仙籍,與後世修真好道者並數,得三百餘人。仿《蒙求》體,以四字比韻。撮舉事要,而附箋註於下。《通考》作二捲,又序文及《通考》所舉人數,皆與今書不符。或後人有所附益歟?
△《道教靈驗記》·十五捲(兩淮????政采進本)蜀杜光庭撰。光庭有《了證歌》,已著錄。其書歷述奉道之顯應,以自神其教。凡宮觀靈驗三捲,尊像靈驗二捲,天師靈驗一捲,真人王母等神靈驗一捲,經法符錄靈驗三捲,鐘磬法物靈驗一捲,齋醮拜章靈驗二捲。以光庭自序及宋徽宗序考之,尚闕五捲。張君房《雲笈七簽》亦載此書,僅六捲一百十八條,又節刪之本,更非其舊矣。陶嶽《五代史補》載,光庭,長安人,僖宗時應九經舉不第,嘗從道士潘尊師遊。會僖宗求可領蜀中道教者,潘薦光庭。遂奉詔披戴,賜號廣成先生。而《青城山志》載元符中彭崇一序,則雲光庭字賓聖,京兆杜陵人,與鄭云更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為道士。扈僖宗入蜀,留居青城以卒。其說小異,未詳孰是,然其為由儒入道則同。故所述皆嫻於文字,較他道傢之書詞采可觀。
惜其純為神怪之說,不足據為典要耳。舊本題曰唐人。考朱子《通鑒綱目》書王建以道士杜光庭為諫議大夫,而光庭《廣成集》中又有謝戶部侍郎表,則非惟入蜀,且仕蜀矣。故今改題焉。
△《神仙感遇傳》·五捲(兩淮????政采進本)蜀杜光庭撰。記古來遇仙之事。《雲笈七簽》所載凡四十四條,此本凡七十五條。然第五捲末尚有闕文,不知凡佚幾條也。
△《墉城集仙錄》·六捲(兩淮????政采進本)蜀杜光庭撰。記古今女仙凡三十七人。雲墉城者,以女仙統於王母,而王母居金墉城也。張君房《雲笈七簽》所載,與此本互異。然此本前數捲皆襲《漢武內傳》、陶宏景《真誥》之文,真偽蓋不可知。疑君房所錄為原本,而此本為後人雜摭他書砌合成編。然均一荒唐悠謬之談,真偽亦無足深辯耳。
△《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一捲(兩淮馬裕傢藏本)蜀杜光庭撰。首仙山,次五嶽,次十大洞天,附以青城山,次五鎮海瀆,次三十六精廬,次三十六洞天,次七十二福地,次靈化二十四,皆神仙幻窅之言。
故雖紀山川,不隸之地理類焉。
△《洞仙傳》·一捲(浙江汪汝瑮傢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晁、陳諸傢書目皆未著錄,然《太平廣記》嘗引之,《雲笈七簽》第十捲第十一捲亦全載其文,則宋以前人作也。所錄自元君迄薑伯,凡為傳七十有七。
△《集仙傳》·十五捲(江蘇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書錄解題》載《集仙傳》十二捲,曾慥撰。稱其書記岑道願而下一百六十二人。今《說郛》所載,雖非完本,然與此書體例迥殊,知非慥作。焦竑《國史經籍志》載《集仙傳》十捲,亦不著撰人名氏。竑書抄本刊本皆多訛誤,豈十字下脫一五字歟?此書所載皆唐事,每條各註出典,如《太平廣記》之例。以《廣記》核之,無不符合,蓋即好事者從《廣記》鈔出耳。
△《無上秘要》·一捲(浙江孫仰曾傢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稱元始天尊說。《藝文志》止七十二捲,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此本僅數十則,前後雜亂無次第,不特非七十二捲之舊,即所謂二十三通者亦不可復辨。捲內引司命東鄉君語,又列張子房
司馬季主諸人,疑非晁公武所見之本,或後人襲原書之名,剿他書以成編也。其大旨推演屍解之術,而屍解之術在煉錄形靈丸。又云,屍解者,當遺腳一骨以歸三官,餘骨隨身而遷,男留左骨,女留右骨。又有火解、兵解諸術,俱怪誕不經。
△《胎息經》·一捲(內府藏本)舊本題幻真先生註,不著名氏,亦不著時代。經與註似出一人。大旨本《老子》𠔌神不死一章,而暢發其義。
△《疑仙傳》·三捲(兵部侍郎紀昀傢藏本)舊本題隱夫玉簡撰,不著名氏。諸書或引作王簡,字形相似,莫能詳也。亦不著時代。中捲朱子真趙穎一條,稱鑾輿將幸蜀,忽失子真,穎服其藥,果得二百餘歲。考唐玄宗、僖宗皆嘗幸蜀,即以玄宗幸蜀計之,自天寶十四載乙未下推二百餘年,亦當乾德開寶之間,知為宋人所撰矣。所錄凡二十二人,皆開元以後事。前有自序,稱不敢便以神仙為名,因目之曰《疑仙傳》。其詞皆冗沓拙陋,或不成文,殆粗知字義者所為。雖宋人舊本,無足采錄也。
△《翊聖保德傳》·三捲(兩淮????政采進本)宋王欽若撰。欽若爵裏事跡具《宋史》本傳。初,澶淵之役,欽若忌寇準功,以孤註之說進。真宗以為恥,乃謀以符命誇四裔。於是天書之事起,東封西祀,諸說並興。欽若嘗自言少時見天中赤文成紫薇二字,復於褒城道見異人,告以他日當位至宰相。視其刺,乃唐裴度。自以為深達道教,遂創修醮儀,領校道書,凡增六百餘捲。復自著道書數種,此傳其一也。傳中所言翊聖真君降盩厔民張守真傢,太祖、太宗皆崇信之,事殊怪妄。蓋自張魯之教有三官,天、地之外獨有水官,而木、金、火、土不與,故道傢獨尊玄武。此所謂翊聖真君,即玄武也。
欽若小人,藉神怪之說以固寵,不足多責。至著而為書,則無忌憚之甚矣。
△《案節坐功法》·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宋陳摶撰。所論坐功治病之法,分案節氣行之。《宋史·藝文志》不著錄,蓋後人托名也。
△《極沒要緊》·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舊本題公是先生撰。公是先生,宋劉敞別號也。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極沒要緊》一捲,即劉原父弟子記也。於時人或書名,或書字,蓋以微旨別其人之賢否。案公是先生《弟子記》載晁公武《讀書志》,曾所述,即公武之語。
然其書尚有傳本。今別著錄此書,皆采掇郭象《莊子註》語,聯綴成文,與《弟子記》迥別,不知曾何以合為一書。豈曾所見別一本,而此為好事者所依托歟?
《弟子記》本屬儒傢,此書既剽《莊子註》,則道傢言矣。故附存其目於道傢,而辨其偽妄焉。
△《三洞群仙錄》·二十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陳葆光撰。葆光,江陰道士。是書采摭古來仙人事實集為四字儷語,而自註之。蓋王鬆年《仙苑編珠》之續。然所載但取怪異,不盡仙人事也。
△《道門定製》·十一捲(安徽巡撫采進本)前五捲為西蜀道士呂玄素撰。所載皆齋醮中表狀文牒之式,兼及符籙,有淳熙戊申自序。後六捲為玄素門人呂太煥所補,兼錄政和玉音長吟法事、短吟法事及道君自製道詞,有嘉泰辛酉自序。皆道流以意為之,自神其教者也。玄素書作於孝宗時,太煥書作於寧宗時。而第五捲中有大元國鄉貫字樣,殆元代刊刻,又有所附益,非復二呂之舊。然本書既純構虛詞,則增竄亦不足詰,同歸於誕而已矣。
△《梅仙觀記》·一捲(浙江汪汝瑮傢藏本)宋楊智遠編。智遠,仙壇觀道士,其始末未詳。是編記漢梅福仙跡。首列梅仙事實,不著撰人。稱自漢至今凡二十二丙寅,自元始中至今貞元二年丙申,計一千二百五十九年,則當為唐人作。然其文前列福王莽時所上書,全錄《漢史》,自變名為吳門市卒以下備言煉丹遇魔,逢師昇舉之事,其詞甚鄙,至稱王莽為國舅,殆粗野道流所依托也。次列羅隱碑及蕭山明、蕭泰來題後。次列宋敕誥。次列宋人贊詞及題詠,有後林李義山詩一首。考厲鶚《宋詩紀事》,宋別有李義山,非唐之商隱也。蕭山明碑陰文稱鹹淳六年六月朔,則此書成於度宗時矣。
△《延壽第一紳言》·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宋愚𠔌老人撰,不著名氏。其論攝生以絶欲為第一義,力闢三峰采戰之術。所引前人緒論居多,中及儲泳袪疑說,則其人當在南宋末也。
△《廣胎息經》·二十二捲(兩淮????政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但題為宋人。然第二十一捲中引羅洪先、陳獻章語,則明代道流所作,題宋人者妄矣。其書皆稱養浩生問而丹庭真人答,分卻病、延年、成真、了道四部,論吐納之法兼及容成之術,非道傢正傳也。
△《玄學正宗》·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宋俞琬撰。上捲列經傳及儒先之說,以闡明《周易》坎離水火之旨;下捲載賦詩各一首,名《易外別傳》,附於《周易集說》之後;後又附以琬所解呂岩《沁園春調》及《陰符經》,總名《玄學正宗》。案宋張伯端《悟真篇》自序曰:世之人以心腎為坎離,配肝肺為竜虎。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欲望還丹,必無所就。今琰之言乃曰子時曰坎卦,腎氣生。午時曰離卦,心氣生。又曰,內煉之道至簡至易,惟欲降心火於丹田耳。與伯端之言乃截然相反。又琬《陰符經註》本自為一書,《易外別傳》亦別有一書,今以《陰符經註》並入此編,而所謂《易外別傳》者又止一詩一賦,不應兩書同名。蓋道流采合琬書,餖飣成帙,非所手著也。
△《爐火鑒戒錄》·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宋俞琬撰。琬所著書,多闡明玄學。此書專為言外丹爐火者而發。以為為之者未必成,而致禍者十居八九,歷引古今事跡及前人議論以為鑒戒。自序謂兵後稿不復存,姑舉其略。今核其文,即所作《席上腐談》第二捲之下半捲。曹溶割裂其文,別為一書,收之《學海類編》中。然琬原有此書,特以散佚不完,附其大概於《席上腐談》中。溶摘出別行,較所收鑿空贋造之書,別立書名人名者,尚屬偽中之真矣。
△《華山志》·一捲(浙江汪汝瑮傢藏本)金王處一撰。處一始末未詳。前有大定癸卯泥陽劉大用序。其書皆載華山神仙故事。蓋道藏之餘文,非地志之正體,故隸之道傢類焉。
△《海瓊傳道集》·一捲(兩淮????政采進本)舊本題廬山太平興國宮道士《洪知常集》。前有陳守默、詹繼瑞序,稱乙亥之秋,遇其師白玉蟾於武夷山。戊寅之春,復於廬山相會,有道友洪知常,字明道,號故離子云雲。白玉蟾即葛長庚,宋末道士。則所謂乙亥者為宋德祐元年,所謂戊寅者為元至元十五年,知常蓋元人矣。其書稱白玉蟾所傳凡二篇,一曰金丹捷徑,一曰鈎鎖連環經。文詞鄙倍,殆村野黃冠所依托。前有錢曾名字二印,篆刻醜惡,亦庸劣書賈所贋造也。
△《攝生消息論》·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元邱處機撰。處機,登州棲霞道士。為全真之學,自號長春子。嘗應元太祖召,入西域。還燕,居長春宮。事跡具《元史·釋老傳》。此書皆言四時
調攝之法,其真出處機與否無可證驗。考處機答元太祖之問,亦止以節欲保躬,無為清淨為要,與此書頗相發明,或有所受之。亦未可知。然曹溶《學海類編》所收偽本居十之九,不能不連類疑之耳。
△《中和集》·三捲、《後集》·三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李道純撰。道純字玄素,號清菴,都梁人。又自號瑩蟾子。是書乃其門人蔡志頤所編次。題曰《中和集》者,蓋取其師靜室名也。前集上捲曰玄門宗旨,曰畫前密意,中捲曰金丹秘訣,下捲曰問答語錄,曰全真活法。後集上捲曰論,曰說,曰歌,中捲曰詩,下捲曰詞,曰隱語。大旨盡闢一切爐鼎服食修煉之說,歸於衝虛渾化,與造化為一。前有大德丙午杜道堅序,蓋世祖時人也。
△《三元參贊延壽書》·五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李鵬飛撰。鵬飛至元間人。自稱九華澄心老人。所言皆攝生之事,凡節嗜欲,慎飲食,神仙導引之法,俚俗陰陽之忌,因果報應之說,無不悉載。其說頗為叢雜,要其指歸,則道傢流也。前有自序,亦稱得之飛來峰下道士雲。
△《修真捷徑》·九捲(內府藏本)元餘覺華撰。覺華字榮甫,建安人。其書成於至元中。輯道傢服氣煉神歌訣,論皆篤實。大旨闡發𠔌神不死之說者也。
△《金丹大要》·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陳緻虛撰。緻虛有《周易參同契分章註》,已著錄。金丹二字,其源即出於《參同契》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之語。自唐人專以金石爐火為丹藥,服之反促其生,是循名而失其實也。緻虛是書,猶不失魏氏之本旨。其牽合老、莊、佛氏之書,皆指為金丹之說,則未免附會。學術各有源流,非惟佛、道異塗,即道傢不能概以一軌也。
△《清微仙譜》·一捲、《附錄》·三捲(兩淮????政采進本)元陳采撰。采,建安道士。是書自序,道教啓於元始,一再傳至老君,分為四派,曰真玄,曰太華,曰關令,曰正一。十傳至清微侍元昭凝元君,復合於一。
元君,零陵女子也。繼是八傳,至混隱真人南公。南公傳雷囦黃先生,黃傳之於采,因著是譜。其所序四派傳授,亦不甚明了。大概今所云全真者,乃關令派;張道陵者乃正一派。四派皆可以有清微之名,而采又自以會合四派別為清微派也。
後附道跡靈仙記一捲,上清後聖道君列記一捲,洞玄靈寶三師記一捲,每捲各編為一、緻一、有一、有二等號。蓋自道藏抄出別行者也。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三捲、附《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一捲(兩淮????政采進本)《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元道士李道謙編。《終南山說經臺歷代仙真碑記》,元道士朱象先編。終南山樓觀為尹喜故居,故其徒目曰祖庭。是編載歷代羽流居是觀者。道謙所編,皆金、元人。象先所纂,則自尹喜而下,周、漢以來人也。
象先自跋雲,樓觀先師傳者,尹喜之弟尹軌所撰。至唐有尹文操者,續紀三十人,各列一傳,為書三捲。今碑記僅一捲,而有三十五人。蓋象先節錄文操所傳,又增入文操等五人耳。所言多涉神怪。異學之徒,自尊其教,不足與辨真偽也。
△《甘水仙源錄》·十捲(兩淮????政采進本)元道士李道謙撰。自老子言清靜,佛言寂滅,神仙傢言養生術,而張魯等教人以符籙祈禱之事,四者各別。至金源初,鹹陽人王嘉棄傢學道,狀若狂疾。正隆中自稱遇仙人於甘河鎮,飲神水,疾愈,遂自號重陽子。大定中聚徒寧海州,立三教平等會,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諷誦,而自名其教曰全真。
元興之後,其教益盛。都卬《三餘贅筆》曰:今之道傢,有南北二宗。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漢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岩、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白玉蟾,玉蟾授彭侶。其北宗者謂呂岩授金王嘉。嘉授七弟子,其一邱處機,次譚處端,次劉處玄,次王處一,次郝大通,次馬珏及珏之妻孫不二。此外又有所謂全真者,其名始嘉。蓋嘉大定中抵寧海州,馬珏夫婦築菴事之,題曰全真。由是四方之人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雲雲。其說甚詳,然孰見其授受乎?厥後三教歸一之說,浸淫而及於儒者。
明代講學之傢矜為秘密,實則嘉之緒餘耳。是書作於至元中,集文士所為碑記詩歌,合為此編。以其源出重陽子,故取甘河鎮神水之事名焉。
△《玄品錄》·五捲(兩淮監政采進本)元張雨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別號貞居子,錢塘人,宋崇國公九成後也。
年二十餘,棄傢為道士。往來華陽、雲右間,自稱句麯外史。能詩詞,工書翰,當時虞集、楊維楨亟稱之。是編載歷代道傢者流,起周訖宋,列為十品,曰道品、道權、道化、道儒、道術、道隱、道默、道言、道質、道華,得百三十五人。然書名玄品,自應以清淨為宗,故曹參、張良之流可以類入。至於神仙方士,別自成傢;隱士逸人,各為一傳;溷而一之,已昧老氏之宗。乃至范蠡權謀之士,鬼𠔌捭闔之師,亦復藉材,未知其可。蒐羅雖富,難免蕪雜之譏矣。又雨自序中稱題曰《玄史》,今標題之目與序不同,豈書後改名,而序則偶未及改歟?
△《徐仙翰藻》·十四捲、附《贊靈集》·四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至元乙未福州教諭周壯翁序,似元時舊本矣。所載皆唐末徐溫二子知證、知諤詩文,稱降神於閩所作,然不言其所自來。考第三捲塞謗文中有今之箕筆語,乃知皆附乩書也。考倪嶽集有《正祀典疏》,其第十條雲,金闕上帝、玉闕上帝。謹案《大明一統志》,福州府閩縣南舊有洪恩靈濟宮一所,祀二徐真人,即今之金闕、玉闕二真人也。真人五代時徐溫子,曰知證,封江王;曰知諤,封饒王。常提兵定福建,父老戴之,圖像以祀,宋賜今額。又考御制碑文雲,太宗文皇帝臨禦之十有五年,適遇疾弗愈,百藥罔效。或有言神靈驗者,禱之輒應,脫然卒復。於是大新閩地廟雲雲。又《春明夢餘錄》載劉健革除濫祀疏雲,謹案正史載徐溫養子知誥篡偽吳王,楊氏諸子皆為節度使。知證夭死,知諤病死。五代石晉時無故立廟,稱之為神。成化末年,加為上帝雲雲。是徐仙之祀肇於晉,顯於宋,而大盛於明。此書元人輯之,明人刊之,蓋有以矣。後附《贊靈集》四捲,皆頌神之文,其中無一知名者。蓋未有端人正士肯列名於此等書也。
△《周顛仙傳》·一捲(戶部尚書王際華傢藏本)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紀周顛仙事跡。顛仙,建昌人。少得狂病,其蹤跡甚怪。
初謁太祖於南昌,隨至金陵。後從徵陳友諒,旋即辭去。友諒既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製此傳,命中書捨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後人錄出別行,並附以太祖御制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群仙詩及亦腳僧詩各一首。《明史·方技傳》敘周顛事,即據此文也。
△《神隱志》·二捲(江西巡撫采進本)明寧王權撰。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此書多言神仙隱逸攝生之事。權本封大寧,為燕王所劫,置軍中,使草檄。永樂元年,改封南昌。會有謗之者,乃退講黃、老之術,自號臞仙,別構精廬,顔曰神隱,並為此書以明志。永樂六年上之。蓋藉此韜晦以免患,非真樂恬退者也。
△《修齡要指》·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明冷謙撰。謙字啓敬,嘉興人。洪武初官太常協律郎。世或傳其仙去,無可質驗也。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所言皆養生調攝之事,如十六段錦、八段錦之類,匯輯成編。疑亦依托。
△《鶴林類集》·(無捲數,浙江鮑士恭傢藏本)明道士郭本中、步履常同編。以述其師周玄真之靈異者也。玄真字元初,吳縣人,居玄妙觀。以雨暘祈禱頗有應驗,故一時文士多以詩文投贈。本中等因萃為是編。又以玄真所授五雷法本於宋道士王文卿、莫起炎二人,故捲首先列二人繪像及事跡碑傳像贊,以明淵源所自云。
△《竜門子凝道記》·二捲(內府藏本)明宋濂撰。濂有《洪武聖政記》,已著錄。是書乃元至正間濂入小竜門山所著。有四符、八樞、十二微,總二十有四篇,蓋道傢言也。舊載《潛溪集》中。
嘉靖丙辰與劉基《鬱離子》合刻於開封,李濂為之序。
△《實地論》·二捲(編修勵守謙傢藏本)不著撰人名氏。有永樂乙酉自序,稱養和子題。不知何許人也。上捲二篇,曰一宗,闡寡欲延年之旨;曰二要,言導引服食之事。下捲二篇,曰辨惑,斥燒煉之妄;曰破邪,詆禦女之非。大旨謂清淨以葆元神為道傢之實地,一切異術皆虛幻之談雲。
△《霞外雜俎》·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舊本題鐵腳道人撰。有敖英序,稱嘉靖丁酉泊舟空舲灘,遇仙翁所授。又有後跋,稱鐵腳道人姓杜氏,名巽纔,魏人。亦未詳其信否也。所言皆養生術,大旨闡黃老恬靜之理。
△《至遊子》·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上捲凡十有三篇,下捲凡十有二篇。大旨主於清心寡欲,而歸於坎離配合,以保長生,且力闢容成禦女之術,言頗近正。惟上篇多取佛經,而復附會以儒理,故謂顔子之不改其樂與莊子、竺乾氏皆殊塗而同歸。《朱子語錄》謂今世佛經皆六朝文士剽剟莊、老以潤色之。此編又摭釋典以為道書,蓋二氏本出一源,宜相假藉。至援儒以入之,則陋見也。前有嘉靖丙寅姚汝循序,謂原書不著名氏。考宋曾慥號至遊子,慥嘗作《集仙傳》,蓋亦好為道傢言者,則似乎當為慥作。然玉芝篇首引朝玄子,註曰,陳舉寶,元人,則明人所撰矣。毛漸傳《三墳》,世以為即出於漸;張商英傳《素書》,世以為即出於商英;然則是書也,其亦汝循所托名歟?
△《諸真玄奧集成》·九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朱載編。第一捲為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解者為黃自如。第二捲為石泰《還源篇》,泰字得之,號杏林。第三捲為薛式《還丹復命篇》,式字道源,又號紫賢,嘗受訣於石泰。第四捲為陳楠《翠虛篇》,楠號泥丸。第五捲為《金液還丹印證圖》,序稱竜眉子,不著名氏,據林淨後序,竜眉子之師為翁葆光,即註悟真篇者。第六捲為《白玉蟾指玄篇》,白玉蟾即葛長庚,嘗受訣於陳楠,楠受之於薛式。第七捲為蕭廷之《金丹大成集》,廷之號紫虛。第八捲為趙友欽《仙佛同源》,友欽即趙緣督,嘗作革象新書者。第九捲為許遜《石函記》上下篇,遜即道傢所謂旌陽真人也。宋、元之間以仙佛著稱者,若石泰、薛式、陳楠、葛長庚之流,其源皆出於張伯端、蕭廷之、趙友欽,所言亦皆悟真篇之旨。
其仙佛同源一篇,繁稱博引,謂仙佛皆有入室求丹之事。再傳為陳緻虛《金丹大要》,其發明仙佛同源之義尤詳。但以為即釋氏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旨,則未知其果合否也。
△《群仙珠玉集成》·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不著編輯者名氏。第一捲賦二十二篇,第二捲論十七篇,第三捲歌詞六十六首,第四捲為錢道華《敲爻歌註》、李光元《海客論》。大概怳忽不可究詰,其詞亦多涉於鄙俚。
△《悟真篇註解》·三捲(江蘇周厚堉傢藏本)明張位註。位有《問奇集》,已著錄。是編前有位序,謂《悟真篇》自葉文叔著外傳,紊亂真經,使學者愈增惑誤。故分此書為三,而又撰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諸論,附於捲末。
△《玉洞藏書》·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李堪撰。堪號楚愚,應城人。書首何思沛序,稱其屢失利於棘闈,則嘗為諸生也。是書成於萬歷壬子。前二捲取宋張伯端《悟真篇》,句為箋釋,而附以諸仙修煉之說,後二捲則註漢魏伯陽《參同契》、《三相類》。其以《三相類》為淳於叔通作,用楊慎本也。
△《黃白鏡》·一捲、《續黃白鏡》·一捲(兩淮????政采進本)明李文燭撰。文燭字晦卿,自號夢覺道人,丹徒人。其第一捲專言丹汞之術,謂土稟中央之氣,色象故黃。鉛稟西方之氣,色象故白。黃者為藥,白者為丹。
一藥一丹,是謂黃白。自取藥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條。前後有自序、自跋。其續編一捲則醒醒歌二十七則,水心篇五十則。捲末亦有自跋雲,昔餘遭劉青田纍,幾成孔北海禍。姑蘇拙老獨不避去,由是多老遂欲以修煉胎仙之法告之,故續此鏡。題萬歷辛醜午月,然距劉基二百餘年,而稱受其纍為不可解。大抵荒誕之談也。
△《觀化集》·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朱約佶撰。約佶號雲仙,又號弄丸山人,靖江王守謙之裔。居於廣西。集中所載詩,皆論內丹之旨。篇首有三圖,亦內養之法。原序稱其得僧古光之傳,蓋專以修煉為事者。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稱其別有詩集行世,又精於繪素雲。
△《含玄子》·十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趙樞生撰。樞生字彥材,太倉人。是書仿《莊子》體例,自一捲至八捲為內篇,九捲、十捲為外篇,十一捲、十二捲為餘篇。其內篇大旨,皆言習靜養生,修仙修佛之說。謂心中真靈種子,毫末不許外佚,則吾身之氣與天地之氣淡漠而合一。前後立言,皆本此意。然衍為八捲,不免有繁冗重複之弊。外篇多言歷代帝王之事,間及於飲食植物之類,則隨筆雜記也。餘篇意主發明五經,而究多剿襲,亦時傷穿鑿。如論《易》之諸卦,聖王純乾也,佛純坤也,仙復也,水仙姤也,僧剝也。道士夬也,於義亦難通矣。
△《香案牘》·一捲(浙江孫仰曾傢藏本)明陳繼儒撰。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是書述神仙故事,自軒轅以下凡七十二人,皆自《列仙傳》、《集仙傳》諸書中抄撮成編,了無義例。末有王衡跋,稱乙未正月繼儒以此書寄衡雲雲。蓋衡嘗以書抵繼儒,約為楊許碧落之遊,故繼儒以此相報也。然繼儒聲氣通天下,與棲神山澤,吐納清虛者,其趣固不同矣。
△《養生膚語》·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明陳繼儒撰。以寡欲保神及起居調攝諸法為養生之要。雜采史傳說部及前人緒論,大抵習見語也。
△《化機匯參》·五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段元一撰。元一字思真,號涵虛子,又號永明道人,自稱北郡人。明無北
郡,不知為何地也。自云一行作令,遂歸林下,則嘗官知縣矣。其書成於崇禎元年,摭拾道藏之言,以端的上天梯五字為號,列為五捲。凡六十四篇,皆內丹訣也。其序稱親請正於呂洞賓,殆為乩仙幻術所惑。所列編次姓名,有新安呂維祺,自稱純陽子二十六世從孫。維祺儒者,且殉節名臣,不知何以如是也,其托名耶?
△《含素子麈譚》·十捲(江西巡撫采進本)明朱清仁撰。清仁號懷白,別號含素子,黃州人。流寓南昌為道士。此書分條劄記,而以類分為十篇,曰行品,曰玄真,曰聖居,曰佛說,曰審世,曰博論,曰迂言,曰地形,曰雜記,曰疣批。疣批即諸篇之自評,匯之於末,其實九篇也。
其說有頗切事理者,然大旨出於黃、老。艾南英序取其闢佛,然清仁為道士,自爭釋、老之勝負,非儒者之闢佛。其地形一篇雜采《山海經》、《神異經》及道傢附會之說,繪為地圖,尤為謬誕。
△《引年錄》·二捲(兩淮????政采進本)舊本題靖江朱應鼎撰。前有自敘,不著時代年月。書中引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萬歷後人也。大旨講養生之術,故以引年為名。上捲分天地、時令、居處、服飾、人事五類,下捲分飲饌、穀、菜、果、草、木、鱗介、禽、獸、蟲、服餌、病之藥忌十三類。其中如以狗肝合土泥竈,令婢妾孝順諸條,亦不盡關於養生也。
△《讀丹錄》·(無捲數,浙江巡撫采進本)明彭在份撰。在份號從野逸人,莆田人。是書論道傢煉丹養生之法。前列道宗,起漢欒巴以下寥寥數則,次總論,次錄杜道堅歌,次錄白玉蟾玄關秘論。自是以下,皆所自著。詳論修煉之法,自習靜至昆侖,共分四十四篇。其大旨以斷欲清淨為宗,以煉氣凝神為要雲。
△《道書類抄》·(無捲數,浙江巡撫采進本)不著編輯者名氏。前後無序跋,亦無捲數。蓋偶於道藏摘取以備觀覽,非欲勒為成書者也。
△《攝生要語》·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明息齋居士撰。不著名氏。所載調攝之方,皆雜引舊文,無所論斷。
△《二六功課》·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舊本題明石室道人撰,不著名氏。所錄自辰至卯凡十二節,各有調攝事宜。
蓋道傢導引術也。
△《列仙通紀》·六十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薛大訓撰。大訓字六詁,吳縣人。是書采摭道藏神仙故實,始於黃帝,次為穆天子傳,次為廣黃帝本行記,次為元始上真衆仙記,次為老子史略,次關尹子以下至孫仙姑,凡八百七十七人。往往時代參錯,莫明其例。次以文昌化書,次以玄天上帝啓聖錄,次以金蓮正宗,次以純陽神化妙道通紀,次以六仙外傳、桓真人昇仙記、洞天福地記、十洲記、閻祖師傳、吳許二真君傳、群仙總會錄。
前有華亭王宗熙、王辰熙二序,並稱親見許旌陽。辰熙又稱見潛山司命神,與其兄宗熙對談。其言尤怪異無稽。二序皆不署年月。考此書先刊於崇禎庚辰,名《神仙通鑒》,捲數相符。則序中所謂壬午者,崇禎壬午。己醜,蓋先刊於明,名《神仙通鑒》。至國朝版毀重刊,改此名雲。
△《真詮》·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葆真子所留真詮,餘舊嘗刪節之,猶病其多。
今重為訂正,撮其要旨雲雲。後跋題丁酉立秋前二日夢覺子書,亦不知為誰。又一行署酉岩山人四字,知為無錫秦氏抄本,則丁酉當為順治十四年也。其書皆言煉氣還丹之術,大旨依傍《道德經》、《陰符經》而傅合以《易》義。較道傢荒誕之說,頗為近理。
△《果山修道居志》·二捲(江蘇周厚堉傢藏本)國朝葉鉁撰。鉁有《續小學》,已著錄。果山在嘉興,鉁卜居其地,創修道居。此其所自為志也。其所居以釋教、道教與儒教合為一堂,殊為乖誕。
後一捲為同時諸人贈言,亦大抵荒謬之談。蓋明林兆恩等之流亞也。
△《得一參五》·七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薑中貞撰。中貞,會稽人。捲末有許尚質所作中貞小傳,稱嘗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術。蓋妄人也。是書闡明修煉之旨,所註《陰符經》、《道德經》各一捲,《參同契》三捲,《黃庭經》、《悟真篇》各一捲,為書凡五,故以得一參五名。案《陰符經》、《道德經》皆黃、老之言,無所謂丹法也。自宋夏尚鼎始以《陰符》言內丹,葛長庚又以《道德經》言內丹,而宗旨大變。中貞以《陰符經》所言九竅三要為火候之訣,《道德經》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為金丹之母。蓋因二傢之書而衍之,即在道傢亦旁支別解而已。
△《萬壽仙書》·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國朝曹無極編。無極字若水,金壇人。是書裒輯調息導引之法,而崔子玉《座右銘》、範堯夫《布衾銘》之類亦采入焉。蓋守靜默,寡嗜欲,為黃、老養生之本。其文雖似不倫,而其理實一傢之學也。
──右“道傢類”一百部,四百六十四捲,內四部無捲數,皆附《存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經部一 | 捲二 經部二 | 捲三 經部三 | 捲四 經部四 | 捲五 經部五 | 捲六 經部六 | 捲七 經部七 | 捲八 經部八 | 捲九 經部九 | 捲十 經部十 | 捲十一 經部十一 | 捲十二 經部十二 | 捲十三 經部十三 | 捲十四 經部十四 | 捲十五 經部十五 | 捲十六 經部十六 | 捲十七 經部十七 | 捲十八 經部十八 | 捲十九 經部十九 | 捲二十 經部二十 | 捲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 | 捲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 | 捲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 | 捲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