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弓弦一鉸送君王(9)
梅毅 Mei Yi
疾風識勁草,板蕩見誠臣。如今,昔日高喊“忠義”的人皆一個不見,惟獨龔彝來見,不由不讓永歷帝百感交集。
龔彝伏地痛駡,行足一套參拜大禮。
然後,他斟滿酒,嚮永歷帝跪進酒爵。
永歷帝哀不自勝,痛哭之餘,表示自己不能飲酒。
龔彝進勸再三。
永歷帝離座,感動之下,他接過龔彝的酒爵,滿飲三爵。
龔彝再行拜禮。
而後,他忽然大叫一聲:“皇上保重,臣先走一步1
言畢,龔彝快步衝奔,觸柱而亡。
事出蒼猝,永歷帝以及周遭的軍衛皆不及反應,眼睜睜看着龔彝在他們眼前碎首而死。
永歷帝急忙跪過去,撫屍大哭,幾近昏厥。
這一位龔爺,是他生前見到的最後一位明服明冠的純臣。
此事發生過後不久,又有一些漢八旗中下級軍官暗中聯結,想劫出永歷帝擁之入陝西再建一國。
未幾,謀泄,牽連被殺者數千人。
吳三桂為保險起見,上疏請求在昆明當地處决永歷帝。
剛狠兇戾、心機叵測的吳三桂,為了嚮清廷表現他的“一腔忠勇”,在行刑方式上,非要把永歷和他年僅十二歲的太子斬成兩段,使他們身首分離。
最後,連和他一起作戰的滿族人愛星阿和宗室貝子卓越羅都心中不忍,勸說:“永歷(帝)亦曾為君,給他留個全屍總該不過分。”
這兩個滿人的話,纔保全永歷帝在被執行時有個全屍而死的下常
永歷十六年陰歷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於昆明箅子坡,時年40歲。
與其一同被絞死的,還有永歷帝的十二歲兒子。
臨刑之際,永歷帝默然。他的十二歲太子,年紀雖小,很有風骨,對坐觀的吳三桂駡道“姦賊,我大明朝有哪裏對不起你?我父子和你有什麽私怨?為什麽要對我們下此毒手1
弓弦嘎嘎響,喉結噝噝促。
看着皇明最後的血胤在自己手中終結,吳三桂的臉上,露出一種旁人難以察覺的痛苦神情......
絞死永歷及其太子後,吳三桂為嚮滿清表忠心,下令把永歷父子焚屍揚灰,棄骨灰於荒野。
即使有殺父殺子之仇,也不會做出如此絶情寡義之事。
吳三桂這樣一個姦賊,真讓人難以相信他曾“衝冠一怒為紅顔”。
明末清初的大名士吳偉業,寫有《圓圓麯》一詩,其中妙筆生花,極力鋪陳,把“白皙通侯最少年”的青年將軍吳三桂和“前身合是採蓮人”的美貌歌姬陳圓圓的情事,婉婉道來。
筆者估計,真能看完全篇長詩的人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也衹有一句:“衝冠一怒為紅顔”,前因後果,當時現在沒有多少有心人真正琢磨。
其實,本人也投降清朝的吳偉業,通過這首長詩,對吳三桂極盡揶榆挖苦之能事,特別是後面四句: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1
大文豪這四句詩,簡直就是神來之筆,誅心之句――吳三桂因一貌美年輕歌妓背父棄君。想當初,石河大戰之後,氣急敗壞的李自成,跑到半途,就在秦皇島范家店虐殺了一直押在軍營當人質的吳三桂之父吳襄。可以想象,剛剛損失數數十萬精兵的大順軍,會怎樣懷着刻骨的仇恨,細刀慢剮“伺候”這位吳老爺!逃回北京後,李自成仍舊籠罩在自身敗怒狂極的情緒中,把吳三桂全家三十八口寸磔而死。
吳三桂以剃發背國、全家成灰的代價,換來“一代紅妝照汗青”!
吳偉業於字裏行間,刀筆戮入吳三桂的心肺骨髓,已把這個大漢姦的一生的宿命渲染殆荊
康熙十二年(1673年),老賊吳三桂竟也厚顔以“為明報仇”為名起兵。
前前後後又折騰了八年,但在他起兵之日起,就已註定了他敗亡的命運!
永歷帝被殺時,李定國率數千人馬駐紮於西雙版納的九竜江一帶(又有說在景綫,即今日泰國的昌盛)。
噩耗傳來,李定國自投於地,悲慟欲絶,幾次哭至昏迷。
數日之後,李定國即因悲傷過度而患重病,不久逝世。
臨終前,李定國對養子李嗣光說:“寧死荒郊,千萬不要投降1
可惜的是,落入窮荒、走投無路的李定國餘部沒能堅持下去,幾個月後,即在李嗣光帶領下嚮清朝投降。
李定國此人,有將纔而無帥略,犯過許多戰略性錯誤。
但是,國滅矣,君亡矣,李定國收合餘燼,崎嶇以死,百折不回,不愧為自古至今威武烈丈夫!
他對大明朝的耿耿忠心,他那種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他百折不撓的民族氣節,足以讓我們後人擊節贊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