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二十三
顧祖禹 Gu Zuyu
◎貴州四
◇竜裏衛軍民指揮使司東至新添衛六十裏,東南至都勻府二百裏,西南至定番州百裏,西至貴陽府六十裏,西北至底寨長官司百裏。自衛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一百五十裏,至京師七千六百二十五裏。
漢為西南夷地。唐、宋時,皆為羅甸蠻地。元置平伐等處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志》雲:元初置竜裏州,隸八番羅甸宣慰司。至元末,改為平伐長官司。大德元年,平伐首領內附,乞隸亦奚不薛千戶,從之。尋改隸新添葛蠻安撫司。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竜裏衛,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又升為軍民指揮使司《志》雲:洪武四年,置竜裏驛。十九年,改曰竜裏站。二十三年,始置衛,屬貴州都司,而總領於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增置貴州布政司,衛仍屬貴州都司,領長官司一。今以竜裏衛並竜裏長官司,置竜裏縣,屬貴陽州。
衛咫尺會城,噤喉要地。脫有不虞,則黔、楚之路絶,而肘腋之患至矣。故曰:欲保貴陽,先守竜裏。此前鑒也天啓初,安邦彥作亂,犯貴陽,先據竜裏,以絶官軍之援。既而官軍剋竜裏,賊遂引而西。
○竜裏廢縣衛東南五十裏。《志》雲:元初置縣,屬竜裏州,尋省入平伐長官司。又竜裏廢州,在今衛治西。亦元初置,尋廢。今衛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築,以石,有門四,城周四裏。
平伐廢長官司衛東南六十裏。元置,明初因之。萬歷十八年省,今見貴陽府。又噥聳、古平等處廢長官司,《志》雲:在衛東十裏。元置,隸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
○竜架山衛南一裏。衛西南一裏又有回竜山。衛西一裏又有馬鞍山。《志》雲:衛城東有紫虛觀山,又竜裏站旁有潮音山,參差角立,為近郊之險。
冗刀山在廢平伐司西南八裏。峰巒如列戟,上有營壘故址,今見貴陽府。又長衝山,在衛西四十裏,舊為苗賊出沒之所,成化間,置哨堡以守之。
○簸箕河衛北四裏。入新添衛境,下流合清水江。又原溪在衛西南五裏。東北流,合於簸箕河。今其地有廣濟橋,為往來者必經之道。○加牙河,在廢平伐司北,源出衛東南𠔌者寨,流入大平伐之甕首河。
○長衝關衛西十七裏。又竜聳關,在衛東二十裏。俱洪武二十五年置,設兵戍守。《志》雲:衛西一裏有西關,東一裏有東關。又衛西五裏有永通關,二十裏有黎兒關,皆戍守處也。
竜頭營在衛東。天啓初,安邦彥犯會城,撫臣王三善赴救,自新添抵竜頭營,敗賊兵,奪竜裏,是也。○白杵營,在衛東南。安邦彥犯會城,其黨洪邊土司宋萬化據竜裏,官軍不能進。別將楊愈懋等與賊戰於江門白杵營,死之。
蓮花堡在衛西。天啓三年,安邦彥再犯會城,使賊黨何中尉據竜裏。撫臣王三善遣別將祁繼祖等下竜裏,破蓮花堡,連燒上中下三牌賊寨百餘處。於是竜裏之路始通。又高寨亦在衛西。王三善剋竜裏,引兵復進,奪高寨、七裏衝,乘勝進兵畢節鋪,遂抵會城,是也。○竜裏驛在衛城西。又竜裏站,亦置於此。
大平伐長官司衛南八十裏。洪武十九年置,授土酋宋隆豆為副長官,屬貴州衛。二十八年改今屬,編戶四裏。今亦設平伐司。
○𠔌峽山司治東北,連峰峭壁,中一徑可通。舊與平伐長官司分界。
○甕首河司東南二十裏,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衛軍民指揮使司東南至都勻府一百五十裏,東北至平越府七十裏,西南至竜裏衛六十裏,北至乖西長官司五十裏。自衛治至布政司一百二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二百九十裏,至京師七千五百六十裏。
《禹貢》荊、梁南境。秦為黔中郡地。漢為西南夷柯郡地。宋為羈縻蠻地《志》雲: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剋服麥新等地,以其子勝守之,改麥新曰新添。元至元間,置新添葛蠻安撫司初隸湖廣行省,後改屬雲南行省。至正間廢。明洪武四年,置新添長官司。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戶所,屬貴州衛。二十三年,改所為衛。二十九年,又升為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都司仍統於四川。永樂中,始增置貴州布政司,而衛所悉屬於貴州都司。後仿此,領長官司五。今置新添衛。
衛當出入之交,居形援之要。會城有警,新添無恙,折衝不虞無術也。蓋根柢滇黔,控扼蠻左,衛實居其上遊矣天啓初,安邦彥之亂,貴陽圍,竜裏陷。賊方分兵下甕安,襲偏沅,以斷我軍。時主師者出平越,抵新添,西指會城,賊旋引卻。甕安縣,見平越府。
○新添長官司附郭。明洪武四年置,授土酋宋仁貴。初屬貴州衛,尋為衛治。《城邑考》:衛城俱洪武二十二年築,以石,有門四,城周五裏有奇。編戶〔十〕裏。
甕城都桑廢長官司衛西南二十裏。元置,屬新添安撫司,明初廢。
○金星山在衛城西。又西二裏有銀盤山。又象鼻山,在衛北一裏。衛北十裏,又有楊寶山,峰巒秀聳。○文筆山,在衛南六裏,亦名筆峰山,以山勢高聳也。城南十裏又有天馬山,與文筆山對峙。
𠔌定山衛西北五裏。又衛東北十裏,有蔡苗山。上有飛泉,懸崖而下,宛如玉虹。《志》雲:縣東十裏有東山,南十五裏有鬆牌山。
豬母洞衛東二十裏。天啓初,安邦彥圍貴陽,撫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豬母洞。明日次新添,是也。《志》雲:豬母洞今名憑虛洞,其後又有雷鳴洞。
○清水江衛西北三十裏。自貴陽府流入界,又東北入平越府境。○大籠河,在衛東六十裏,北流入清水江。又八字河,在衛東二裏,有東西二水,合流如八字,其下流亦入清水江。
甕城河衛西南二十裏。源出竜裏衛廢平伐長官司界。東北流經此,下流亦入於清水江。天啓初,安邦彥犯會城,據竜裏。王三善進兵平越,別將徐時逢敗,死於甕城河。又官軍討邦彥於水西,不剋,退屯威清。苗仲乘官軍之潰,大掠竜裏。至甕城,屍橫四十裏。即此。《志》雲:甕城河受衆水之流,漲溢獨甚。橫截官道,津濟為艱。舊有浮梁,弘治六年改建惠政橋於其上。其處即元甕城司廢址也。○乾溪,在衛西十裏,流合甕城河。又麥新溪,在衛城西,流合八字河,上有麥新橋。
○𠔌忙關衛東十五裏,與平越衛接界。又衛西南十五裏,有甕城關,俱洪武二十三年建。《志》雲:衛城東有東關。又有西關,在衛西。○新添驛,在衛城北。又新添站,亦置於此。
小平伐長官司衛西南五十裏。元為雍真、乖西、葛蠻等處長官司,屬順元路軍民安撫司。《志》雲:元為雍真等處蠻夷長官司。大德初,改平伐等處兼雍真蠻夷長官司,似誤。明洪武十五年,置小平伐長官司,授土酋宋斌保,屬貴州衛。二十三年,屬竜裏衛。二十九年,改今屬。編戶〔六〕裏。
○𠔌阻山司東五裏。又司西十裏有隴冒山。
○雍真河在司治西,流入清水江。元長官司以此名。
把平寨長官司衛南六十裏。元置,屬順元路安撫司。明洪武五年,仍置司,授土酋蕭任成,屬貴州衛。二十三年,屬竜裏衛。二十九年,改今屬。編戶〔二〕裏。
○擺籠山司東二十裏。又司北十五裏有翁黃山。
○翁黃河在翁黃山下。又司南有羅鴨溪。皆流入甕城河。
丹平長官司衛西南百裏。《志》雲:元置丹平等處蠻夷長官司,屬廣西南丹州,後廢。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莫𠔌送,改今屬,後廢。永樂元年復置,編戶〔四〕裏。
○隴黃山在司治南。又司東二十裏,有擺鋪山。司東北三十五裏,有洞得山。
○甲港溪司東十五裏,亦流入甕城河。
丹行長官司衛西南百二十裏。《志》雲:元置丹行等處蠻夷長官司,屬廣西南丹州,後廢。明洪武三十年,仍置司,授土酋羅海。又改今屬,尋省。永樂元年復置,編戶四裏。
○睹虎山司西十裏。多林木,謂之睹虎大箐。又藤茶山,在司治西南。
○藤茶河在司東南。源出藤茶山,東北流,亦甕城河之上源也。
◇威清衛指揮使司東至貴陽府六十裏,東南至定番州百三十裏,南至金築安撫司八十裏,西至平壩衛六十裏,北至水西鴨池河百裏。自衛治至布政司見上,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四百九十裏,至京師七千七百五十裏。
漢為西南夷地,後為郡地。唐、宋羈縻蠻地。元為貴州宣慰司地。洪武二十一年,置威清站,隸貴州衛。二十三年,改置衛,隸貴州都司。〔今亦設威清〕衛。
衛肘腋會城,控扼孔道,襟帶山川,拒塞苗左,西偏要地也。
○威清城今衛治。洪武二十六年建,以石,有門四,城周四裏有奇。
○馬鞍山衛城東南。又有筆山,亦在城東。《志》雲:衛西北五裏,又有蜜蜂山。○銅鼓山,在衛西南二十裏。相傳諸葛武侯南徵,獲銅鼓於此。又羊耳山,在衛北。天啓初,別將張彥方敗水西賊於此。
香爐嶺在城西。又城南一裏,有曹本洞,明敞如堂室。又衛西南十裏,有涼傘洞,一名華蓋洞。近時或易為雲竜洞,其相對者曰扁洞。洞口匾窄而中寬廣。○聳翠峰,《志》雲:在衛東十裏石宮堡。
○的澄河衛西八裏。《志》雲:源出普定九溪壩,東流入界,經衛西入山洞中。伏流十裏,至青山長官司界而復出,合於陸廣河。今有的澄河巡司,在衛西五裏,永樂中置。
鴨池河衛西北百裏,與水西為界。天啓初,王三善解會城之圍,乘勝而前。一軍屯陸廣,嚮大方。一軍屯鴨池,嚮安邦彥巢穴。賊糾其黨攻陷陸廣,乘勝赴鴨池,王師退屯威清。既而官軍復振,賊塹鴨池以自守,是也。
大壩洪衛西北百五十裏,入水西境內。天啓初,別將張彥方敗賊於羊耳,追至鴨池河,深入大壩洪、紅岡島,即此。○汲波塘,在衛西南二十裏,壅溪澗諸流,灌田甚廣。
○的澄關衛西八裏,臨的澄河上,因名,路出滇南。○三坌寨,在衛西北,與水西接境。崇禎初,督臣朱燮元討水西,分兵三道。一出三坌,一出陸廣,一出遵義,即此。又威清驛,在衛城南,威清站亦置於此。
◇平壩衛指揮使司東至威清衛六十裏,南至金築安撫司九十裏,西至普定衛六十裏,北至水西界百裏。自衛治至布政司百二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七十裏,至京師八千五十裏。
漢為南夷地,後為柯郡。唐、宋俱為羅國地。元為金竹府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衛,屬貴州都司。今亦設平壩衛。
衛背負崇岡,面臨沃野,山川環峙,控扼要衝。
○平壩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三年建,有門四,周四裏有奇。
○鹿角山衛城南十裏。石峰聳立,形如鹿角。又馬頭山,在衛東南二十五裏。群山連絡,高聳凌空,狀如馬首。○天馬山,在城西一裏,又城南一裏,有圓帽山。三裏,有筆山。八裏,有蹲獅山。亦名獅子山。又團山,在城內,衛治南小山也。又衛治西南,有觀音山。
袈裟岩衛南五裏,削壁千仞,如展袈裟,其相接者又有包玉岩。○南仙洞,在衛東南十五裏,石壁高十丈,入洞二十餘武,地勢廣平,可容千人。其西有深潭。又洛陽洞,在衛東十五裏,下有洛陽河。
○車頭河衛南十裏,水勢百折。又南十裏有麻綿河,衛東十五裏為洛陽河,其水皆匯流而東北入於鴨池河。○東溪在衛城東,源出東北石洞中。流灌田畝,人賴其利。又竜洞泉在衛南二十五裏竜洞堡側,亦有灌溉之利。
○滴水關衛南三十裏。又平壩驛,在衛城東南。又衛城南有沙作站。
◇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東至平壩衛六十裏,東南至金築安撫司界百裏,西至安莊衛六十裏,東北至水西界百裏。自衛治至布政司一百八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三百六十裏,至京師七千八百裏。
古西南夷地。漢為郡地。晉為興古郡地。唐為羅甸蠻地《志》雲:唐為羅鬼、犭乞犭老、可歷刂苗民所居,號普裏部。元初,置普定府,屬雲南行省《志》雲:元初置普定萬戶,尋改為府。至元中,又創置羅甸宣慰司於此。二十七年,司罷,仍為普定府,領安順、永寧、鎮寧、集安四州。大德七年,改府為路仍屬麯靖宣慰司。尋改屬湖廣行省。明洪武十四年,仍置普定府,屬貴州布政司。未幾,增置普定衛。十八年府廢。二十五年,改置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仍屬四川領三州,六長官司。正統中,始割隸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改屬貴州都司。
衛山川扼塞,民夷輻輳,襟帶三州謂四川、雲、貴,控引百蠻,邊鄙一都會也。
○普定城今衛治。《志》雲:故城在今城東二十裏。洪武十四年築,明年,改築今城,以石,府衛皆治焉。有門四,水關三,城周八裏。
○旗山衛東南一裏,峻拔如卓旗。又城東有馬鞍山。城西一裏,有竜井山。二裏有印山。三裏有大林山、小林山。又有唐帽、貓兒等山。《志》雲:衛治東南有東勝山,高數仞,長倍之,俗名青竜山。又治西有西秀山,上有浮圖七級,二山皆在城內,與近城諸山互相掩映。○搏翠山,在衛東北五裏。其上危峰雄峙,下有竜潭洞,泉石甚勝。又玄真山在衛西十五裏楊傢橋鋪。山高險,一徑逶迤,可達其巔。
歡喜嶺衛北二裏。洪武中,蠻賊攻城,指揮顧成大破之於此。軍民皆喜,因名。《志》雲:衛東南二裏,有清虛洞,亦幽勝。
○九溪河衛東南四十裏,溪流九麯,縈回而東,即威清衛的澄河之上源也。○竜泉,在城西一裏,出竜井山。又永濟泉,在城西北二裏,水出石中,涌流成溪。又槍鑿泉,在城西十裏,自山麓下流。俗傳諸葛武侯駐兵於此,將士以槍鑿之,泉即涌出。又聖泉,在衛東北五裏,亦自山麓引流。《志》雲:衛城四面皆深濠,山溪水註之,縈紆四達,皆流會於九溪河。
思臘河在衛北境,接水西界。天啓初,官軍議討水西,使黔兵繇普定渡思臘河,徑趨賊巢,謂此。
○羅仙關衛東十裏。又楊傢關,在衛東三十裏。老虎關,在衛西三十裏。牛蹄關,在衛西五裏。大屯關,在衛西十五裏。舊皆為戍守處。
何買寨在衛北。洪武十年,安陸侯吳復遣將楊文擊普定賊,破何買等寨,是也。又穿心堡,在衛東二十裏,有穿心堡橋。《志》雲:衛西十裏,有諸葛營,相傳武侯遺址。○普利驛在城南門外,隸安順府。又城西一裏,有普定站。
◇安莊衛指揮使司東至普定衛六十裏,東南至安順府九十裏,西至安南衛百十裏,北至水西界百二十裏。自衛治至布政司二百四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四百二十裏,至京師八千三百裏。
古西南夷地。元為永寧、鎮寧二州地。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莊衛《志》雲:洪武十四年,置納吉堡,是年改為衛。隸貴州都司,領守禦千戶所一。
衛近接黔、蜀,遠控滇、粵。而關索嶺者,又明初用兵之地也。洪武十六年,太祖嘗諭傅友德雲:關索嶺非古道,古道又在西北,可以大軍蹂之,開此道以接普定,即芒部渠長可盡獲也。噫!用兵於西南衛,其綰轂之口矣。
○安莊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五年築,以石。有門四,周四裏有奇。
○青竜山在衛城南。連峰疊,委迤如竜,下有嘉樂池。其對峙者曰白虎山,亦在城南。又龜山,在衛西南五裏。○東坡山,在衛東三裏,逶迤盤鬱,高三十裏,亙十餘裏,衛之名山也。《志》雲:衛東一裏有玉京山,又有筆架山,皆與東坡山相接。
環翠山在城北。林木蒼翠,環拱衛城。又白崖山,在衛西三裏,山勢起伏聯絡。自水西至普定歡喜嶺、老虎關、馬場鋪、竜井鋪等處,綿延百裏,至此而止。又慈母山,亦在衛西三裏,形如母負子,俗名背兒崖。又有蠃山,在衛西三十裏,下有大河。○白馬洞,在衛南三裏。又衛西五裏,有紫雲洞,一名太極洞,以上圓下方也。又有巢雲洞,在衛北二十裏,皆有泉石之勝。又有黑洞,在衛東一裏。又衛東南五裏,曰仙人洞,皆深黑,非秉炬不可入。
○烏泥江《志》雲:在衛南百裏。源出山箐中,匯諸溪澗之水,其流始盛。東南流入金築安撫司界,又東南入定番州界,流急水渾,故曰烏泥,即都泥江也。詳見川瀆盤江。
白水河衛南三十裏。源出山中,懸崖飛瀑,自高註下,三相承,凡數十仞。湍激若雷,時有雲霧塞其下。《滇程記》雲:白水驛達渣城有雞背、關嶺、白石堡、安籠箐,凡六亭。諺雲:渣城白水,半人半鬼。蓋滇路之險絶者。南流經慕役長官司,註於盤江。
楊吉河衛西南十五裏,下流註於白水河。又賀傢溪,在衛城北,源出東坡山。東北流,繞衛城中西出,溉田甚廣。又石溪,在衛南四十裏,流入慕役長官司界,註於白水河。○荻蘆池,在衛北六十裏。周回八裏,中有小島,居人資以灌溉。又有石泉,在衛西三裏,出石竇中,引流灌田。其相近有豐泉,出白崖山下,浸灌頗廣。又清泉亦出白崖山,其下流為浦泉,合於城西五裏之碧溪,入白水河。
○老虎關在衛東二十五裏。與普定衛接界,又木各屯,在衛東南九十裏,舊為戍守處。
白水堡衛南二十五裏,堡東為安莊站。又北口堡在衛南五十五裏。南口堡,在衛南八十裏。堡東為查城站。又有查城驛,西南至安南衛三十裏。
關索嶺守禦千戶所衛南五十裏。洪武二十一年,置關索嶺、雞公背二堡,尋並雞公背入焉。二十五年,置為所,建城,以石,有門三,城周三裏。亦置關嶺所。
○關索嶺即所治,滇黔通道也。洪武十五年,諭吳復等取關索嶺。既又敕曰:若通關索嶺,慎勿與蠻人戰於嶺上,當分哨直搗其巢穴,以掩襲之,使彼各救其傢,不暇糾合以抗我師。其旁土寨即未能下,合兵攻之,無不剋也。繼而諸將剋關索嶺,又取其旁土寨數十。《滇程記》:雞公背與關索嶺相對,兩山之趾,界以溪澗。嶺凡四十三盤,至巔,有香樹坡、小箐口坡、白口東坡、安籠箐坡、鬍椒凹、象鼻嶺,左右皆崖箐萬仞,中僅有道如梁。行者忄慄且汗矣。今亦見永寧州頂營長官司。
○馬跑泉所北十裏。相傳關索領兵至此,馬跑泉出,因名。
○阿咱寨在所南。洪武十五年,吳復等攻關索嶺,別將顧成剋阿咱等山寨。既而蠻攻安莊,成復擊破之,進擊阿咱寨及圍鹿角、當硬諸寨,追破慕役諸蠻賊,是也。
◇安南衛指揮使司東北至安莊衛百十裏,南至普安衛安籠所二百二十裏,西南至普安州安南所百五十裏,西至普安州百六十裏,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裏。自衛治至布政司三百四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五十裏,至京師七千一十四裏。
古西南夷地。蜀漢及晉俱屬興古郡。唐為國地。宋為羅甸國地。元為普安路地,隸雲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衛先是,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屬普安軍民府,至是改置今衛。隸貴州都司。今亦置安南衛。
衛據山川之勝,扼往來之衝,指臂滇、黔,恃為襟要。
○安南城今衛治。《志》雲: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二十年,置尾灑遞運所。二十一年,置尾灑站及尾灑堡。二十三年,置衛治江西陂。二十五年,遷治尾灑堡,因築衛城,以石。有門四,城周四裏有奇。
○尾灑山衛南二裏。山勢高聳,其巔常有雲霧,土人因名尾灑,猶華言水下也。又玉枕山,在衛南一裏。獨秀山,在衛東一裏。又東一裏,有飛鳳山。衛東北五裏,有竜翔山。○白基山,在衛西三十二裏。巍峨挺秀,旁有削壁。《志》雲:衛西南五十裏有白石崖。崖壁峭絶,飛泉下垂。
盤江山衛東三十七裏。東北與安莊衛為界,石路屈麯,降陟峻險。西南至普安州百八十裏,山蓋諸州之望也。○爆石岩,在衛東二十裏。岩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註深潭。又清源洞,在衛東十二裏,洞深曠,有清泉流出,當官道傍,行旅資焉。又朝陽洞,在衛城西南一裏,岩巒高聳,林箐茂密,日出則光先照,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練。
江西坡衛西南三十裏,高聳寬平。洪武中,置衛於此。後遷今治。坡旁有河。洪武十五年建橋跨其上,曰江西坡橋。又江西坡鋪,亦置於此。商民輻輳,無異城市。
○盤江衛東四十裏。自云南沾益州流入界,又南入安順府境。其間崖壁隘束,林箐障阻,紆回隱見,廣不過裏許。至沙麓津則上下皆迫狹,岸廣中深,其流尤細而瘴癘鬱蒸,行旅艱阻。嘉靖初,嘗疏滌之。未幾壅滯如故。《志》雲:盤江自烏撒過西堡諸溪,流經皮古、毛口諸屯,合規模小溪水,至下馬坡轉南,入岩穴,或見或隱,下通烏泥江。似誤。今詳大川盤江。
者卜河衛東南四十裏。源出普安州楊那山,麯折二百餘裏,至永寧州界,入於盤江。又江西坡河,自江西坡東南流,亦入於盤江。
○烏鳴關衛南二裏山巔。下入深箐,稱為奇險。洪武中,置有戍兵,俗稱老鴉關。又盤江關,在衛東盤江上。其下即盤江渡,為雲貴孔道。兩山陡夾,水勢洶涌,行者憚之。○尾灑堡,在衛城東北,又尾灑驛、尾灑站及遞運所俱置於此。
◇畢節衛指揮使司東北至赤水衛百七十裏,南至水西奢香驛百六十裏,西至四川烏撒府二百五十裏,北至四川鎮雄府二百四十裏。自衛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裏,至江南江寧府九千三百九十裏,至京師九千六百六十裏。
漢屬西南夷地,後屬郡地。唐宋為羅鬼國地。元為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司地。明初為貴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始置畢節衛《志》雲: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平烏撒諸蠻,置烏蒙衛於烏蒙境內。明年,奏請徙置於此,因畢節驛為名。隸貴州都司,領守禦千戶所一。今仍置畢節衛。
衛通道滇、蜀,控扼苗蠻。洪武中傅友德駐此,以其地寬廣,四面皆夷,路當衝要,因請置今衛以保障邊隅,聯絡形勢。其後群蠻蠢動,所藉以解散姦謀,振揚武略者,恆繇於此。天啓初,水西安邦彥作亂時邦彥結永寧賊奢崇明、烏撒賊安效良寇掠川貴及滇南之境,而邦彥為最強,議者謂以重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後可以奇兵四面俱進。由貴州抵大方大方,水西賊巢,路險,賊惟恃畢節一路外通。畢節至大方不及六十裏,賊所必爭者也。畢節守而賊四走之路斷矣。既而水西剋平,果繇畢節為我所扼也。唐鳳儀言:畢節諸蠻出入之所,為川、貴藩籬。自四川之鎮雄烏撒永寧以迄雲南沾益,其安危之故,係於畢節而已。
○畢節城今衛治。洪武十六年,傅友德使別將湯昭立排柵為守。二十年,始築衛城,以石。有門四,周三裏有奇。
○木稀山衛東四十裏。崖陡峻,石磴崎嶇,僅容一馬,設關以守其險。《志》雲:衛東一裏,有青蠃山。二裏,有東壁山。其相接者曰崧山。又衛南二裏有南霽山。北一裏,曰北鎮山。又北一裏,曰脫穎峰,亦曰筆峰。又云峰,在衛北五裏,一名靈峰。衛北百裏又有石筍峰,以孤峰獨立而名。
翠屏山衛西九十裏。四時蒼翠,望之如屏,與四川烏撒府接界。又七星山在衛西九十裏,七星關置於此。見前重險七星關。○鼉音洞,在衛南五十裏。一名響鼓洞。又豐樂原,在衛西十裏,平原沃野,豐樂鋪置於此。
○響水河衛東二裏。源出四川鎮雄府。東南流經此,懸崖飛瀑有聲如雷。《志》雲:河源有三,合流為一。南入落析水河。○落析水河,在衛南八十裏。經歸化、鴿鴉二關間,流入水西境,為陸廣河之上源。又南加河在衛南十裏,源出衛西四十裏之清水塘,流入落析水。
七星關河衛西九十裏,即盤江也。自烏撒衛流經此,兩岸壁立,有七星渡。嘉靖中,改建橋於其上。下流入雲南沾益州境。○威鎮河,在衛東十裏,上有橋,路出赤水衛。又歸化河,在衛南四十裏,其下流皆入水西界,合於落析水。
○善欲關衛南五裏。又老鴉關在衛西三十裏,道出烏撒。○木稀關,在木稀山上,與赤水衛接界。又北鎮關,在衛北二裏北鎮山下。《志》雲:衛西北二十裏,有羅羅關。衛南八十裏,又有落析關,臨落析河渡。又鐵鎖關,在衛西南。戴金雲:由四川永寧赤水以至畢節,重岡巨箐,馬不成列,間關百倍。由畢節鐵鎖關而入,則山箐益深,道路益險,部落有名,巢居非所矣。
層臺驛衛北六十裏,接赤水衛界,川貴之通道也。《志》雲:層臺驛,西去烏撒三百裏。○周泥驛,在衛西六十裏,周泥站亦置於此。有小城,設兵戍守。又西六十裏為黑章驛。入烏撒府境,又西六十裏為瓦甸驛。明初太祖諭傅友德曰:雲南士卒糧食少,不宜分屯。止於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衛,黑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衛,如此分守,則雲南道路往來無礙。謂此地也。
畢節驛衛東一裏,隸貴州宣慰司。又畢節站亦置於此。《志》雲:衛東南三十裏,有歸化驛。又東南三十裏,曰閣鴉驛。又五十裏,曰金雞驛。又五十裏,即奢香驛也。為往來之孔道。
守禦七星關後千戶所衛西七星關山上。洪武二十一年置,屬烏撒衛。永樂十二年,改今屬。《城邑考》:所城,洪武中置,有四門,周二裏有奇。
◇赤水衛指揮使司東至遵義府三百裏,南至畢節衛百七十裏,西至鎮雄府三百裏,西北至永寧衛百四十裏,北至普市所九十五裏。自衛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三百九十裏,至京師九千五百六十裏。
《禹貢》梁州南裔。漢為地。唐為藺州地。宋為疆州地。元為永寧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分置今衛,隸貴州都司,領所四。今亦置赤水衛。
衛連絡滇、黔,藩屏川蜀,山川環峙,亦控扼處也。
○赤水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二年築,以石。有門五,周三裏有奇。
○雪山衛北二十裏。岩高峻,亙數十裏。方鼕積雪,春盡始消。中通一道,置關於此,有兵戍守。又落幔山,在衛北十裏,峰巒高出群山之上,如懸幔然。又海洪山,在衛西北四十裏。延袤高秀,林木深密。衛北四十五裏又有摩泥山,亦高峻。
層臺山衛西南百裏。山高箐密,煙霧晦冥,接畢節衛界,層臺驛置於此。《志》雲:衛西有香爐山。西南五十裏,又有相見坡。兩山相對,道經其上。行者交相望見,故名。又倒馬坡,在衛西南百十裏。以升陟峻險而名。○東陵山,在衛城東。水石清幽,蒼翠如挹。又猿窩山,在衛城東南。山勢險阻,林木蓊鬱,為猿猱窟宅。《志》雲:衛東有東山。又衛東北五十裏,有黑泥坡,官道所經,泥濘為甚。
石竇嶺在衛城南,與衛北雪山對峙。又曰崖山。在衛南五十裏。西崖在城西,皆高聳。○水腦洞,在衛西四十二裏。成化四年,討敘州都掌蠻。別將崔由普市水腦進,是也。又西接鎮雄府界,又滑石洞,在衛東南百二十裏。
○赤水河衛城南。源自四川鎮雄府,經城西五十裏之紅土川。東流經此,每遇雨漲,水色深赤。下流至永寧界,入永寧河,一名赤虺河。《志》雲:河當川貴驛道,初以舟濟,尋為浮橋。其南北近岸處,水淺流闊,船不能及岸,人猶病涉。正統中,增造小舟相維,始與岸接。其後相繼修葺,在今城南。
杉木河衛東南五十二裏。土人伐木山中,皆繇此出。又白撒溪在衛東南白撒所旁,下流皆入赤水河。又竜溪,在衛北十二裏。其源曰瀑布泉,飛流成溪,東南註於赤水河。○三渡水,在衛東北七十裏。水流麯折,橫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又一碗水,在衛東北四十裏,泉出石隙,氵亭泓僅如一碗,雖群聚飲不竭。
○雪山關在衛北雪山上。又赤水河關,在衛城南一裏。○石關,在衛東北八十裏。又木稀關,在衛西南七十裏,與畢節衛接界。
白崖驛在衛南白崖旁。又西南六十裏,為層臺驛。《裏道志》:衛城南關有赤水驛。城東南又有赤水站。又阿永站,在衛南四十裏。又南二十裏,為阿永驛。古阿永蠻部也。舊《志》雲:永寧江出於此。又有落臺站,在城南百裏。摩泥站,在衛北四十裏,又北去永寧衛九十裏。四站俱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所建。
紅崖囤衛東南百裏,水西賊巢也。天啓初,川兵剋永寧,進兵追奢崇明,連剋紅崖、天台二寨,賊數千人迎降,遂安撫紅繚四十八寨。又天啓三年,貴州總兵魯欽自遵義直入賊巢,進營紅崖。紅崖與天台、水腳、婁石、牛酸草等囤,素稱天險。至是多為官軍所破。舊《志》:赤水衛至水西大方六十裏,紅崖蓋在大方迤北。
赤水前千戶所在衛南百裏層臺山下。《志》雲:赤水五千戶,四在城南,惟前所置於此。洪武二十七年,築所城,有門三,周一裏有奇。
摩尼千戶所衛北四十五裏。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裏有奇。
阿落密千戶所衛南四十裏。洪武二十七年建。有石城,周一裏有奇。
白撒千戶所衛東南七十裏。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裏有奇。
◇烏撒衛在烏撒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屬雲南都司。永樂十二年,屬貴州都司,領千戶所一。詳見四川烏撒軍民府。今仍設烏撒衛,屬貴州都司。
烏撒後千戶所衛南二百四十裏,在雲南沾益州治西北,永樂二年置。
◇永寧衛在永寧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屬貴州都司。今詳見四川永寧宣撫司。
普市守禦千戶所北至永寧衛五十裏,南至赤水衛摩尼所五十裏,西南至畢節衛二百四十裏,西至永寧九姓長官司百二十裏。自所治至布政司七百二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八百八十裏,至京師八千二百五十裏。
古西南夷地。漢為地。唐屬藺州,廣德中州廢。元為永寧路地。明初屬四川永寧宣撫司。洪武二十二年置普市所,直隸貴州都司。
所四山圍繞,峻險如壁。明初以地當滇貴要衝,設所以莅之。控扼群蠻,為邊隅之襟帶。
○普市城即所治。《志》雲:洪武二十五年建,有門二,周二裏有奇。
○木案山所東二裏,茂林修竹,橫亙青翠。下平如案。洪武中,以山當南北之道,乃置所於山下。又秀林山,在所南二裏,山多竹樹,鬱然森秀,又所北有錦屏山。
○落窩溪所東十裏。《志》雲:所東六裏,有竜泉澗,出山𠔌中。至所南潛流入洞,出為落窩溪,下流入永寧河。
○貓兒關在所西北。東去永寧衛五十裏,為貓夷出沒之處,有險可恃。嚮設兵戍守。○普市驛,在所南三裏。又普市站,亦在城南西,去永寧衛五十裏。
附考:水西宣慰司在貴陽府西北二百裏。土酋安氏世守其地。其先濟火之後也。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徵,帥濟火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裏,即今普定衛。俗尚鬼,號正祭者為鬼主。唐開成初,鬼主阿風內附。會昌中,封羅甸王。後唐天成二年,羅甸王普露靖率九部入貢。宋開寶間,有普貴者納土歸附,仍襲王爵。自濟火至普貴,凡三十六世矣。時有宋景陽者,真定人,奉詔平定諸蠻,因析置大萬𠔌落總管府授之。元開置安撫長官,分授諸酋長。明洪武四年,有靄翠、宋欽及土人安沙溪等歸附,詔以靄翠為貴州宣慰使。欽與沙溪等俱同知,皆設治於會城內。仍各統所部居水西,而靄翠最強。靄翠死,弟安的襲職,因為安氏。安氏以羅夷民四十八部。部長曰頭目。宋氏世居衛城側,領夷民十二部。部長曰馬頭。同知安氏領夷民一部,部長亦曰頭目。安氏西據水西之地,南逾陸廣,東接遵義,西連赤水,北抵永寧。延袤數百裏,山險箐深,有水西、大方、織金、火灼諸城堡,而大方尤為險固。役屬部落日以富強。萬歷中安疆臣潛與播酋相結,繼而朝廷赫然誅播,懼禍及,遂悉力深入。播平,朝廷嘉其功,不問也。天啓初,疆臣死,子位幼弱,土目安邦彥挾之以叛。時永寧賊奢崇明者亦倡亂,與邦彥相結,朝廷討之。崇明敗歸邦彥。又烏撒土目安效良,沾益土目李賢等皆叛應邦彥,邦彥縱橫滇黔之交,南犯會城,東襲偏沅。洪邊土司宋萬化及東西諸苗悉叛應之。官軍四面攻討,未剋。四年,督臣朱燮元議以滇兵出沾益,遏烏撒應援,而別布天生橋、尋甸,以絶其走。蜀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別出竜場、岩頭以奪其險,黔兵由普定渡思臘河,徑趨邦彥巢,而陸廣、鴨池,搗其虛。粵西出泗城,分兵策應,然後率大軍由遵義鼓行而進。燮元旋以憂去。崇禎二年,燮元復督川湖雲貴廣五省之兵再莅黔,乃檄滇兵下烏撒,蜀兵出永寧、畢節,扼各路要害,而自帥大軍駐陸廣,逼大方。會邦彥與奢崇明犯赤水,深入永寧,乃遣官軍一從三坌入,一從陸廣入,一從遵義入。復以奇兵繞出其後,賊不能支,遂大潰,斬邦彥等,圍安位於大方。賊窘,請削水外六目地及開畢節等驛路以降,許之。燮元又遣兵誅擺金、兩江、巴鄉、狼狽、火烘五峒叛苗,以孤其勢,位尋死,其族黨爭納土歸附。燮元因請分水西之壤授諸渠長及有功漢人,使勢少力分,易以製馭。於是水西復定。
○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貴陽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徑路迂回。夷恃為險。《野記》雲:夷人所據,或箐名,或洞名,皆因險築壘,如內地之城郭,而所屬之地界多謂之則溪,如內地之鄉邑。其號為則溪者,凡十有一,而箐洞之屬,以纍百計,未易悉數也。
大方城在水西西偏,與畢節衛相近。險固匹於水西。蠻人以為重地。天啓三年,黔撫王三善討水西,入大壩、洪江、烏江,直逼大方。賊焚大方老巢,遁入火灼堡。崇禎二年,督臣朱燮元圍大方,賊降。舊《志》:大方南近陸廣河,西近赤水衛,是也。
織金城在水西西北,地深阻,蠻人以為險巢。天啓三年,黔撫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彥竄入織金,既而三善為降賊所誘,師陷,邦彥遂復熾。
火灼城在水西北,深險與織金相次。○果勇底城在水西西北,水西酋險巢也。亦曰果勇底寨。其東十餘裏為沙窩等寨,皆險奧可憑。
○比喇大箐在水西、大方之間。東北去果勇底寨五十裏。崇岩茂林,四面深阻,中平廣,容數萬人,夷酋奧地也。又有波羅箐及白蠟等箐,皆山嶺險惡,僅通一徑。蠻人築壘其上以為固。又有塔寨箐,近水西。來泥箐,近果勇底。相去皆二十餘裏。○隴跨箐,在大方東北,與比喇相近。又有木泥箐在其東,皆深阻盤回,夷人窟穴其間。又以列箐,在隴跨北,自遵義出水西,由此達赤水、烏蒙之境。
十萬溪大箐水西東境。《野記》:自新添山寨西三十裏入箐中,溪水回環,山巒峭拔。又六十裏懸崖絶壁,無徑可行。遙望一山甚危峻,四面皆設屯寨,即十萬溪箐也。○杓裏箐,在水西東北,路近遵義,中有平川,可容數萬人。入路極險,其西有莫隴法地,危峰突峙,四面絶壁,蠻人周為石垣,上營木城,後有間道可登。
白玉洞在水西東北,亦曰白玉岩。夷酋聚糧處,洞險惡,西近臥遮竜場。《志》雲:自臥遮出平越府,楊義司之杉木箐,約五十裏。
閣鴉洞在大方西南,近畢節之閣鴉驛。《志》曰:落析水自畢節流徑此,謂之閣鴉江,流頗盛。渡江而北,即至大方,有閣鴉洞。俗名牛臯子洞。懸崖絶壁,下臨巨川,舟行洞中,深廣不可測。登降以梯,乃得上。夷人常保此,以為大方之障蔽。《滇紀》:由閣鴉至大方洞,凡三十有四,而閣鴉最險。又有岩底水洞,在大方城南,洞深廣二十餘裏,相近又有水銀洞、岩下洞,俱險峻。
角溪洞在大方東,洞最深險。中又有洞,為水所限。又阿足洞,在大方東北,一名阿腳洞。奇險難入,與紅岩洞、比喇箐皆相近。又有險水洞、阿母遮洞,皆蠻人據守處。○比渡坡,在大方東南。《志》雲:渡六歸河至比渡坡,趨以列箐,道險隘。
○陸廣河在水西南境。《志》雲:水西之河,最大者曰陸廣,其上流曰鴉池,下流東註,曰黃沙渡。會於清水江,又東會於涪江。鴉池,或曰即鴨池河,涪江即烏江別名也。○落淅水,在水西西境,下流為鴿鴉河。又有西溪,源出畢節衛界化閣山,流合落析水,下流為鴉池河,即陸廣河上源也。
六歸河在水西城西三十餘裏。自山箐中匯流而東出,經岩石間,湍流峻急,闊處幾數十丈。涉渡為艱,蠻人以閣鴉江為外險,六歸河為內險,下流入於烏江。○以撒河,在果勇底東北,湍流迅險,流合六歸河。
○化乍關在陸廣河西北。蠻人於此戍守,為中外之界。○老塘鋪,在閣鴉驛西十裏,水西通烏蒙之道也。又有牛羊山鋪,道出畢節,自此而西南,至烏撒之養馬川,為捷徑雲。又官莊,在水西城西六歸河上,為往來通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