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周邦彥(6)      閔澤平 Min Zeping

  這是周邦彥被貶出京師的另一說法。無論是小心眼,還是吃醋,總之,似乎都是徽宗皇帝的錯。其實,史書記載,這位道君皇帝本來頗為欣賞周邦彥的才華,他們還曾一同探討過音樂藝術方面的問題。據說,周邦彥曾自創《六醜》麯調。李師師為宋徽宗唱了這支麯子,徽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就嚮李師師打聽作者的情況。李師師趁機推薦了周邦彥,徽宗皇帝召見周邦彥時不恥下問:“為何取名《六醜》?”周邦彥答道:“因為它衝犯了六個宮調,那都是最好聽的章調,可是要唱好它並不容易。昔日高陽氏有子六人,富才華而貌醜,故以此取為麯調的名字。”《六醜·薔薇謝後作》雲:
  正單衣試酒,悵客裏、光陰虛擲。願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績;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嚮人欹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甚高。清人在陳世焜《雲韶集》中說:“如泣如訴,語極嗚咽,而筆力沉雄,如聞孤鴻,如聽江聲。筆態飛舞,反復低徊,詞中之聖也。結筆愈高。”夏敬觀則說它一氣貫註,轉折處如天馬行空,所用虛字,無一不與文情相合。其實,詞人在京師期間還寫過不少優秀的詠物之作。《蘇幕遮》說: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傢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詞人在大晟府任職不到半年,沒有任何作為即被調離大晟府,出知真定(今河北正定),改知順昌府(今安徽阜陽)。周邦彥的晚景十分凄涼、窘迫。他六十五歲時被從順昌調知處州(今浙江麗水)。未曾到任又被罷官,提舉南京鴻慶宮(在今河南商丘)。於是他去睦州(今浙江建德)居住。不久方臘起義爆發,他慌忙回杭州。纔入錢塘門,義軍已到,他衹好北渡長江,暫居揚州。又聽說義軍已盡據兩浙,將攻淮、泗,他衹得挈傢前往南京鴻慶宮定居。宣和三年正月,他重過天長道中,回憶起四十多年前經此道上汴京求學的情景,不覺百感交集,吟成了絶筆詞《西平樂》。詞中哀吟道:“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嚮此徵途,伫立塵沙!”到了南京後,他一病不起。
  周邦彥的詞,在南宋影響很大。南宋著名詞人在吳文英《惜黃花慢》詞序中說:“吳江夜泊惜別,邦人趙簿攜妓侑尊,連歌數闋,皆清真詞。”當時歌妓出場,都還是演唱周邦彥的詞。南宋末年詞人張炎在《國香》詞序又說:他曾經認識一位瀋梅嬌,是杭州著名的歌妓。後來在京都偶然見到她,非常詫異。在一起飲酒的時候,這位瀋梅嬌還能唱清真居士的《意難忘》、《臺城路》這兩首詞。張炎還在《意難忘》詞序中說:吳地有位歌妓名為秀卿,是樂部中之翹楚者。她所唱的周邦彥的詞麯,都能把握主其韻味。每次聽到秀卿唱清真居士的詞時,張炎都嘆賞不能已,後來就寫了一首《意難往》給她。而南宋晚年的大詩人兼詞人劉辰翁,在《大聖樂》詞中寫道:“傷心處,斜陽巷陌,人唱《西河》。”這裏的《西河》,也是周邦彥的名作,可見直至宋末元初,一些著名歌妓還非常喜歡或者擅長演唱周邦彥的詞。後來有學者慎重指出,在演唱傢那裏,清真居士的詞流傳最久,最有生命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一、王維(1)一、王維(2)一、王維(3)一、王維(4)一、王維(5)一、王維(6)
二、李白(1)二、李白(2)二、李白(3)二、李白(4)二、李白(5)二、李白(6)
二、李白(7)二、李白(8)二、李白(9)二、李白(10)二、李白(11)二、李白(12)
二、李白(13)二、李白(14)二、李白(15)三、 杜甫(1)三、 杜甫(2)三、 杜甫(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