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力“深喉”   》 第146节:悖论与博弈的"棋局"(1)      黄誌 Huang Zhi

  悖论与博弈的"棋局"
  革命总是发生在专制政权开始放松自己的控制程度和寻求改革的时候。而许多国家的执政者们尽管打着民主的旗号,但根本就不懂得也不会运用民主政治的工具。
  在缺乏权威和法律的情况下,和平可能是均势的结果,也可能是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与合作的结果,甚至可能是霸权的结果。
  民主,无论是作为"价值"(制度),还是作为"工具"(统治),从根本上说,终极原则是平等。
  在为保存美国国家完整而进行的大规模内战期间,林肯总统发表了一篇献辞,他以一句铿锵有力的结束语,给我们留下了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家喻户晓的关于民主的定义。他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之说 ,精辟地描述了民主政体的要素,可适用于一切有志缔造民主社会的民族。
  现代民主已不同于"民治政府"这一古典观念,它不是人民的"统治",而是一种"民众可以在相互竞争的政治组织和领袖所提供的选择范围中作出选择"的体制,它是让民众表达"是"与"否"的权利机制。冲突是这一机制中的基本要素,民众因冲突而进入政治过程。
  现代民主政治是近代以来的人类发明,虽然近三百年来似百川汇海,已蔚成大观,但与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专制政治相比,仍不是一种"稳态",仍需要附带很多相关条件。
  2005年2月2日,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2005年度国情咨文。其中外交政策部分的主题与其就职演说一以贯之--都是强调美国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自由的伟大使命。咨文说:从长远看,只有清除培育激进主义和鼓吹谋杀的意识形态,才能实现和平……而唯一足以制止恐怖和暴政崛起的力量就是人类自由的力量。因此,美国将同盟友一道支持中东及其他地区的民主运动,其最终目标是结束在全世界的暴政。
  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炮制"颜色革命"和"先发制人",不断地向外输出民主,实现其世界战略的意图,并以此为己任。然而,民主并非可口可乐,不是对点东西就可以营销全球。民主有其固有的内涵和生命力,与历史、宗教、文化、地缘等因素纵横交错,必然导致民主冲突,包括政治冲突、主权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等等,亨廷顿称之为"文明的冲突"。
  "民主赤字"是全球化的一道独特风景,波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民主的古典内涵和现代意义。
  后冷战时代的"民主版本":民主的悖论或者宿命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意味着冷战时期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为唯一"超超级大国",于是新的全球战略以及后冷战时代的"民主版本"便应运而生。
  "颜色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杜勒斯当年在评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的"解放政策"时曾说过:"革命不会在那些最专制和独裁的国家发生,相反,革命总是发生在专制政权开始放松自己的控制程度和寻求改革的时候。"
  "颜色革命"从早前的南斯拉夫,到2003年的格鲁吉亚、2004年底的乌克兰、2005年初的吉尔吉斯斯坦,并由此延伸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民主选举"的国家和地区。
  "颜色革命"蔓延的趋势,两个现象非常突出:第一,这些国家都被美国视为战略重点;第二,大都是正在转型的"部分民主"国家 。
  "颜色革命"指的是通过非暴力的柔性政变夺取政权。鲜花、美丽的色彩与天鹅绒一样,都暗示着组织者试图让"革命"以尽可能"优雅" 如"天鹅绒"的方式进行。因此,"颜色革命"也被称为"天鹅绒革命",指这几次"革命"都有鲜明的颜色标志。格鲁吉亚的叫"玫瑰革命"或者"玫瑰色革命",因为格鲁吉亚是盛产鲜花的国度;乌克兰的本来叫"栗子花革命",因为栗子花是橙色的,所以后来就被称为"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的被称作"黄色革命",也叫"柠檬色革命",因为该国首都比什凯克的市花是黄色迎春花。
  "颜色革命"最大的"卖点"就是"街头非暴力革命",它迎合了所在国一些老百姓"求变"又怕大乱的心理特点,同时符合西方政治文化中强调走程序的传统。这样它就在西方和"革命"所在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颜色革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反映了民众对于新体制和新生活的一种模糊的渴求。
  这些国家为何发生"颜色革命"?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权更迭均有外部背景,这一点毫无疑问。不过,人们普遍认为主导因素是内部矛盾。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谢瓦尔德纳泽下台有过一段相当精彩的评论:格鲁吉亚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经济政策方面犯了一系列错误,政权更迭是"必然结果"。具体来讲,谢瓦尔德纳泽未能巩固民主机制和国家基础,只是一味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进行"无助的躲闪"。另外,国家经济沦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艰难,甚至"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亮",而腐败却渗入各个方面。阿卡耶夫丢失政权后,普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一切对俄罗斯来说并非意外事件,这是吉政权软弱、社会经济问题积重难返的必然结果。
  从表面看,"颜色革命"都是因为选举不公引发的,但实际上,没有把国内经济搞上去是政权更迭的最主要原因。独立十多年来,吉尔吉斯斯坦一直是中亚五国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格鲁吉亚人的生活在独联体中也属低水平。中国有句古话:穷则思变。当反对派以选举不公为由鼓动群众上街时,自然有许多人起来响应。
  在独联体三国发生的"颜色革命"中,当反对派走上街头,甚至进行打砸抢的情况下,警察和军队竟保持中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如果当权者软弱无力,不采取断然措施,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如果我们对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作一个归纳,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即这些国家都是所谓的"部分民主"国家。美国国会在"2005年民主主义推进法草案"中,将世界各国分为"完全民主"、"部分民主"和"非民主"国家三个类型。按照美国学者约瑟夫·西格勒的观点,"部分民主"国家,"是那些正在向民主化方向转变或者虚假地进行民主化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建立了相对固定的选举程序,表面上允许有反对党、公民团体和新闻自由,然而受到许多限制……"
  这和当年杜勒斯的预言何其相同。我们看到,发生了"颜色革命"的国家都符合所谓"部分民主"国家的定义。在格、吉两国,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卡耶夫长期执政,乌克兰是典型的转型国家,黎巴嫩则是中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所谓"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这些国家由于领导人长期执政或社会处于转型期,都积累了相当多的内部矛盾。而已经建立的民主程序,则为国内的反对势力发泄不满和外部势力的介入提供了机会。可以说"颜色革命"都是内部"合法"反对势力与外部力量"合作"的结果。
  从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来看,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民族结构、国际环境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大的差异。但在举行选举的过程中,当局者都未能控制住局势,把政权拱手让给了反对派。结果相同,引发动荡的原因在不少方面又是相似的。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遇到难题,多数居民的生活没有改善。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在充分"市场化"和"私有化"以后,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灰色经济"泛滥,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则在贫困线下挣扎,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对立。
  第二,地区差异比较突出,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格鲁吉亚因为民族冲突造成了山河破碎,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处于分立状态;乌克兰的东部、西部既有民族矛盾,又有经济差异,对立状态很难改变;吉尔吉斯斯坦的南北不和也是由来已久,其中南部地区的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曾发生过械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1)第2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2)第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
第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2)第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3)第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4)
第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5)第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6)第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7)
第1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8)第1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9)第12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0)
第1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1)第1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2)第1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3)
第1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4)第1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5)第1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6)
第1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7)第2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8)第2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9)
第22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1)第23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2)第24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