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權力“深喉” 》
第146節:悖論與博弈的"棋局"(1)
黃誌 Huang Zhi
悖論與博弈的"棋局"
革命總是發生在專製政權開始放鬆自己的控製程度和尋求改革的時候。而許多國傢的執政者們儘管打着民主的旗號,但根本就不懂得也不會運用民主政治的工具。
在缺乏權威和法律的情況下,和平可能是均勢的結果,也可能是國傢之間相互依存與合作的結果,甚至可能是霸權的結果。
民主,無論是作為"價值"(制度),還是作為"工具"(統治),從根本上說,終極原則是平等。
在為保存美國國傢完整而進行的大規模內戰期間,林肯總統發表了一篇獻辭,他以一句鏗鏘有力的結束語,給我們留下了也許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傢喻戶曉的關於民主的定義。他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之說 ,精闢地描述了民主政體的要素,可適用於一切有志締造民主社會的民族。
現代民主已不同於"民治政府"這一古典觀念,它不是人民的"統治",而是一種"民衆可以在相互競爭的政治組織和領袖所提供的選擇範圍中作出選擇"的體製,它是讓民衆表達"是"與"否"的權利機製。衝突是這一機製中的基本要素,民衆因衝突而進入政治過程。
現代民主政治是近代以來的人類發明,雖然近三百年來似百川匯海,已蔚成大觀,但與有着幾千年傳統的專製政治相比,仍不是一種"穩態",仍需要附帶很多相關條件。
2005年2月2日,美國總統布什嚮國會參衆兩院聯席會議發表了2005年度國情咨文。其中外交政策部分的主題與其就職演說一以貫之--都是強調美國在世界推廣所謂民主自由的偉大使命。咨文說:從長遠看,衹有清除培育激進主義和鼓吹謀殺的意識形態,才能實現和平……而唯一足以製止恐怖和暴政崛起的力量就是人類自由的力量。因此,美國將同盟友一道支持中東及其他地區的民主運動,其最終目標是結束在全世界的暴政。
美國等西方國傢,通過炮製"顔色革命"和"先發製人",不斷地嚮外輸出民主,實現其世界戰略的意圖,並以此為己任。然而,民主並非可口可樂,不是對點東西就可以營銷全球。民主有其固有的內涵和生命力,與歷史、宗教、文化、地緣等因素縱橫交錯,必然導致民主衝突,包括政治衝突、主權衝突、民族衝突、宗教衝突等等,亨廷頓稱之為"文明的衝突"。
"民主赤字"是全球化的一道獨特風景,波及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民主的古典內涵和現代意義。
後冷戰時代的"民主版本":民主的悖論或者宿命
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意味着冷戰時期結束,兩極格局瓦解,美國在世界舞臺上成為唯一"超超級大國",於是新的全球戰略以及後冷戰時代的"民主版本"便應運而生。
"顔色革命"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杜勒斯當年在評論20世紀50年代美國對東歐的"解放政策"時曾說過:"革命不會在那些最專製和獨裁的國傢發生,相反,革命總是發生在專製政權開始放鬆自己的控製程度和尋求改革的時候。"
"顔色革命"從早前的南斯拉夫,到2003年的格魯吉亞、2004年底的烏剋蘭、2005年初的吉爾吉斯斯坦,並由此延伸到白俄羅斯、哈薩剋斯坦等"民主選舉"的國傢和地區。
"顔色革命"蔓延的趨勢,兩個現象非常突出:第一,這些國傢都被美國視為戰略重點;第二,大都是正在轉型的"部分民主"國傢 。
"顔色革命"指的是通過非暴力的柔性政變奪取政權。鮮花、美麗的色彩與天鵝絨一樣,都暗示着組織者試圖讓"革命"以盡可能"優雅" 如"天鵝絨"的方式進行。因此,"顔色革命"也被稱為"天鵝絨革命",指這幾次"革命"都有鮮明的顔色標志。格魯吉亞的叫"玫瑰革命"或者"玫瑰色革命",因為格魯吉亞是盛産鮮花的國度;烏剋蘭的本來叫"慄子花革命",因為慄子花是橙色的,所以後來就被稱為"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的被稱作"黃色革命",也叫"檸檬色革命",因為該國首都比什凱剋的市花是黃色迎春花。
"顔色革命"最大的"賣點"就是"街頭非暴力革命",它迎合了所在國一些老百姓"求變"又怕大亂的心理特點,同時符合西方政治文化中強調走程序的傳統。這樣它就在西方和"革命"所在國之間形成了一種共識。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顔色革命"更多的是一種象徵意義,反映了民衆對於新體製和新生活的一種模糊的渴求。
這些國傢為何發生"顔色革命"?格魯吉亞、烏剋蘭、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權更迭均有外部背景,這一點毫無疑問。不過,人們普遍認為主導因素是內部矛盾。俄羅斯總統普京對謝瓦爾德納澤下臺有過一段相當精彩的評論:格魯吉亞多年來在內政、外交和經濟政策方面犯了一係列錯誤,政權更迭是"必然結果"。具體來講,謝瓦爾德納澤未能鞏固民主機製和國傢基礎,衹是一味在各派政治力量之間進行"無助的躲閃"。另外,國傢經濟淪落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艱難,甚至"看不到隧道盡頭的光亮",而腐敗卻滲入各個方面。阿卡耶夫丟失政權後,普京也直言不諱地指出:吉爾吉斯斯坦發生的一切對俄羅斯來說並非意外事件,這是吉政權軟弱、社會經濟問題積重難返的必然結果。
從表面看,"顔色革命"都是因為選舉不公引發的,但實際上,沒有把國內經濟搞上去是政權更迭的最主要原因。獨立十多年來,吉爾吉斯斯坦一直是中亞五國中最貧窮的國傢之一。格魯吉亞人的生活在獨聯體中也屬低水平。中國有句古話:窮則思變。當反對派以選舉不公為由鼓動群衆上街時,自然有許多人起來響應。
在獨聯體三國發生的"顔色革命"中,當反對派走上街頭,甚至進行打砸搶的情況下,警察和軍隊竟保持中立。在殘酷的政治鬥爭面前,如果當權者軟弱無力,不采取斷然措施,最終衹能自食其果。
如果我們對發生"顔色革命"的國傢作一個歸納,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即這些國傢都是所謂的"部分民主"國傢。美國國會在"2005年民主主義推進法草案"中,將世界各國分為"完全民主"、"部分民主"和"非民主"國傢三個類型。按照美國學者約瑟夫·西格勒的觀點,"部分民主"國傢,"是那些正在嚮民主化方向轉變或者虛假地進行民主化的國傢,這些國傢都建立了相對固定的選舉程序,表面上允許有反對黨、公民團體和新聞自由,然而受到許多限製……"
這和當年杜勒斯的預言何其相同。我們看到,發生了"顔色革命"的國傢都符合所謂"部分民主"國傢的定義。在格、吉兩國,謝瓦爾德納澤和阿卡耶夫長期執政,烏剋蘭是典型的轉型國傢,黎巴嫩則是中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幾個所謂"民主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傢之一。這些國傢由於領導人長期執政或社會處於轉型期,都積纍了相當多的內部矛盾。而已經建立的民主程序,則為國內的反對勢力發泄不滿和外部勢力的介入提供了機會。可以說"顔色革命"都是內部"合法"反對勢力與外部力量"合作"的結果。
從發生"顔色革命"的國傢來看,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經濟水平、民族結構、國際環境都不盡相同,甚至有相當大的差異。但在舉行選舉的過程中,當局者都未能控製住局勢,把政權拱手讓給了反對派。結果相同,引發動蕩的原因在不少方面又是相似的。
第一,社會經濟的發展遇到難題,多數居民的生活沒有改善。這些國傢的經濟改革在充分"市場化"和"私有化"以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灰色經濟"泛濫,少數人暴富,多數人則在貧睏綫下掙紮,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對立。
第二,地區差異比較突出,民族關係比較復雜。格魯吉亞因為民族衝突造成了山河破碎,阿布哈茲、南奧塞梯處於分立狀態;烏剋蘭的東部、西部既有民族矛盾,又有經濟差異,對立狀態很難改變;吉爾吉斯斯坦的南北不和也是由來已久,其中南部地區的吉爾吉斯族和烏茲別剋族曾發生過械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1) | 第2節:前言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2) | 第3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 | 第4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2) | 第5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3) | 第6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4) | 第7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5) | 第8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6) | 第9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7) | 第10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8) | 第11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9) | 第12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0) | 第13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1) | 第14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2) | 第15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3) | 第16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4) | 第17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5) | 第18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6) | 第19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7) | 第20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8) | 第21節:戈爾巴喬夫:理想者無畏(19) | 第22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1) | 第23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2) | 第24節:葉利欽:權術者無常(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