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147、聖人的蝗蟲作風      熊逸 Xiong Yi

  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又一位新人出場了:彭更,孟子的弟子。
  孟子的弟子好像經常在難為老師,或者是看老師的行為不順眼,前文裏遇到過好幾次了,如今彭更又來這一套了,他問道:"老師,您這一出門,幾十輛車浩浩蕩蕩,跟隨您的人足有好幾百,你們這些人白吃白喝地從這一國吃到那一國,這是不是太過分了?"
  底下還有人在小聲議論:"是啊,有次路過哪哪哪兒,農民們看我們黑壓壓一片,還以為我們是蝗蟲呢,結果噴了我這一身的農藥!"
  還有人說:"是啊,去齊國和魏國還好點兒,要是去什麽鄒國和滕國,嘿,那場景就好比梵蒂岡接待中國旅遊團,咱們一個旅遊團的人數就比人傢整個國傢的常住人口還多。"
  還有人說:"人多有什麽不好?有次在一處農村落腳,大傢住了一夜,咱們不是大受農民們的歡迎麽?"
  有人接口說:"是啊,人傢農民伯伯都樂壞了,說咱們這一個晚上生産的糞肥夠他們一年用的了,還歡迎咱們第二年再去呢!"
  孟老師一看,大傢越說越沒邊,太有損師道尊嚴了,於是趕緊解釋:"過分與否得看咱們的所作所為合不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事情,別說什麽吃遍諸侯,就算別人的一碗白飯咱們也不能接受;可要是事情合理,舜連堯的天下都接受了,這有什麽過分的呢?"
  --強!孟子這話真是太雄辯了,太有說服力了!好比公司銷售員按銷售比例拿提成,到年底有拿一萬的,有拿一百萬的,別看衆寡懸殊,卻都合情合理,難道拿一百萬的就過分了嗎?
  但彭更卻沒有被完全說服,接着問道:"話不能這麽說。我是覺得,知識分子不工作,吃白飯,是不對的!"
  看來彭更的想法很樸素。孟子說:"如果人們各自的成果沒有互通,各行各業的産品沒有交換,多餘的沒有被用來彌補不足的,那麽農民生産出來的糧食雖然有了多餘的可別人也吃不到,婦女織出多餘的布別人也用不到,木匠和汽車廠的工人哪裏能夠得着飯吃呢?如果有這麽個人,在傢孝順父母,在外尊敬長輩,嚴格遵守古代聖王的禮法道義,還把這些東西傳給別人,可照你的說法,這樣的人還不應該有飯吃了?如果你認為手工藝人吃幹飯理所當然,為什麽不認為這樣一位仁人賢者就不應該吃幹飯呢?難道他就不如那些手工藝人麽?"
  從前文好幾處我們都能看出,和同時代的人相比,孟子是很有經濟頭腦的,這裏顯然他很明白專業分工的意義。但他現在對彭更說的這番話卻不大合乎邏輯。嗯,誰看出問題所在了呢?
  他其實又在玩偷換概念那一手:因為手工業者是從事物質生産的,在這點上,他們和農民、和紡織女工是一樣的,而知識分子卻並不從事物質生産,所以和手工藝人們有着本質的區別,是不能拿來做類推的。
  這個問題以前咱們是聽馬剋思的。
  大概誰都知道馬老師的剩餘價值理論吧?馬老師說:衹有物質生産纔會産生剩餘價值。
  有人會奇怪了:照這麽說,最賺錢的那些行業,嗯,當官不說,就說律師和搞金融的那些,那些人誰也沒有從事具體的物質生産啊,再說最眼前的,商場的售貨員,他們也沒有從事具體的物質生産啊,他們難道都不生産剩餘價值嗎?那他們的錢是從哪裏賺來的呢?
  按照馬老師的說法,他們是參與了物質經濟生産部門所生産的剩餘價值的分配。也就是說,剩餘價值是工人老大哥和農民兄弟生産出來的,律師和售貨員他們都是從這裏分錢。
  當然了,他們瓜分一部分剩餘價值也是應該的,人傢畢竟也付出了必要的勞動了嘛。
  但是,如果我們衹把馬老師的話當作一傢之言的話,我們就會從其他一些一傢之言裏知道:商品交換是産生價值的,也是增進人民福利的。
  對後一點,一般人還好理解,前一點可有點兒繞了。宋朝王安石搞改革,最大的反對派就是司馬光。王安石和司馬光有一次就財稅問題辯論,王安石說如果有理財高手來運作的話,在全國的稅種不增加、稅率不提高的前提下還能增加財稅收入。司馬光大駡他鬍說八道,說全天下一年生産出來的財富就那麽多,那是有數的,張三多拿了就意味着李四少拿,李四多拿了就意味着張三少拿,如果政府收多了,自然意味着百姓拿少了。司馬光的道理在當時可比王安石更有說服力,但從現代經濟理論來看,好像錯的是司馬光,對的是王安石。
  這也不能太怪司馬光,說到底,稅收對經濟的作用是非常復雜的,現代人也很難搞得清楚明白--我提個小問題好了:對一種商品是嚮生産者收稅好呢,還是嚮消費者收稅呢?嗯,如果你是生産者,你肯定希望由消費者來繳稅;如果你是消費者,你肯定希望由生産者來繳稅。但事實是:無論誰繳稅,結果都是雙方分攤這部分稅收。
  這就完了嗎?還沒有。照上面的說法,難道政府嚮生産者收稅和嚮消費者收稅的結果都一樣嗎?也不盡然,一般來說,誰更缺乏彈性誰就多繳稅。還記得《孟子他說》第一册裏講過的稅收的轉嫁和歸宿的問題嗎?
  這些問題別說宋朝的司馬光不明白,現代人明白的也不多呢,你可以舉一反三地想想最低工資法,想想規定的企業和員工共同按比例分擔員工的社保繳費,想想對奢侈品徵重稅的政策,都是看上去合理卻禁不起認真分析的。王安石在他的時代裏已經算是很有經濟頭腦的了,他如果能先做改革試點,成功之後再逐漸推廣就好了。
  王安石的經濟思想比不上我們現代人,孟子更比不上王安石,但他好歹認為知識分子不從事物質生産卻能吃白飯是天經地義的,認為彭更很過分。
  彭更還是嘴硬:"手工藝人們的工作動機就是謀口飯吃,您既然拿他們做類比,難道是說君子研究學問、推行王道,動機也和手工藝人們一樣嗎?"
  彭更這種思想可非常危險,一個發展不好就成了後世中國很流行的誅心之論了。
  孟子說:"你管人傢動機幹什麽?人傢有功於你,該給人傢吃的就得給人傢吃的。再說了,如果是你是一傢公司的總經理,你對員工們是按他們的工作動機給他們開薪水呢,還是按他們的工作成績給開薪水?"
  彭更真是太單純了,回答說:"當然是按工作動機來開薪水了。"
  孟子說:"好比這裏有個工人,把屋瓦打碎了,在新刷完的墻壁上搞塗鴉藝術,他的動機也是為了掙些薪水。那麽,你會給他開薪水嗎?"
  彭更說:"當然不會了。"
  孟子說:"那麽,你給人傢開薪水,看的還是工作成績而不是工作動機了。"
  讀讀古書經常能發現一些東西的出處,孟子這裏說的"把屋瓦打碎了,在新刷完的墻壁上搞塗鴉藝術"原文叫做"毀瓦畫墁",宋朝張蕓叟有一本雜記,名字叫做《畫墁錄》,很有名的,看來名字的出處就在《孟子》這裏啊。
  就這個"毀瓦畫墁",上本書介紹過的那位刺兒頭王充就很是質疑過孟子,說這話問得不合邏輯,人傢彭更問的是求職找飯碗的事,可誰見過"毀瓦畫墁"的人是求職找飯碗的啊?所以老孟又玩詭辯,不地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