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南明史 》
第四節 清廷的沿海遷界
顧誠 Gu Cheng
1659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張煌言率領舟師展開的長江戰役雖然在南京城下遭到了重大挫折,但這個戰役的政治影響卻不可低估。顯示了鄭成功、張煌言為首的東南沿海義師還擁有雄厚實力,特別是大江兩岸縉紳百姓的群起響應,使清朝統治者不寒而慄,他們感到當務之急是不惜代價切斷義師同各地居民的聯繫。1661年(順治十八年)清廷斷然决定實行大規模的強製遷徙瀕海居民的政策,史稱“遷海”。
遷海令經過了一個醖釀過程。1655年(順治十二年)六月,清廷就曾下令“嚴禁沿海省分,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置重典”①。但是,這一禁令收效並不大。順治十六年福建漳州府海防同知蔡行馨在《敬陳管見三事》一文中寫道:
至於沿海一帶每有倚冒勢焰,故立墟場,有如鱗次。但知抽稅肥傢,不顧通海犯逆。或遇一六、二七、三八等墟期,則米、𠔌、麻、篾、柴、油等物無不畢集,有發無發,渾跡貿易,揚帆而去。此接濟之尤者,而有司不敢問,官兵不敢動也。
同年,戶科給事中王啓祚提出了堅壁清野的建議。他說
逆鄭雖生踞波濤,勢不能不聚糧於平地。臣以為宜效堅壁清野之計,除高山峻嶺不可攀緣處所外,凡平原曠野多築堅厚墻垣,迂回其道,相地廣狹,間築城堡,可貯糧石,紮營寨兵,可守望亦可設伏。地如民産,令民自築,免其徭糧,如係閑曠,當督守汛兵丁修築。使彼來無所掠,去不能歸,此坐而窘之一道也。②
在全面遷界以前,少數地方已經采取了把海濱居民趕入內地的措施。例如,順治十七年福建總督李率泰以海氛未靖為理由,建議“遷同安之排頭、海澄之方田沿海居民入十八堡及海澄內地”。九月,得旨允行③。
大規模遷海政策的提出,史籍中有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出自黃梧的建議:
海澄公黃梧一本,內密陳滅賊五策:一,金、廈兩島彈丸之區,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實由沿海人民走險,糧餉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盡徙入內地,設立邊界,佈置防守,不攻自滅也。④
另一種說法是清廷采納了旗下漢人房星煥的獻策。清初王澐寫道:
嗚呼,倡為遷海之說者誰與?辛醜(順治十八年),予從蔡襄敏公(蔡士英)在淮南。執政者遣尚書蘇納海等分詣江浙粵閩遷瀕海之民於內地。蔡公曰:“此北平人方星煥所獻策也。”公曰:“星煥者,北平酒傢子也。其兄星華,少時被虜出關。……從入關,始與其弟星煥相聚。星華官至漳南太守,星煥從之官。海上兵至,漳城陷,兄弟皆被掠入海,旋縱之歸。其主問海外情形,星煥乘間進曰:“海舶所用釘、鐵、麻、油,神器(指火炮)所用焰硝,以及粟、帛之屬,島上所少。皆我瀕海之民闌出貿易,交通接濟。今若盡遷其民入內地,斥為空壤,畫地為界,仍厲其禁,犯者坐死;彼島上窮寇內援既斷,來無所掠,如嬰兒絶乳,立可餓斃矣。其主深然之,今執政新其說得行也。”蓋蔡公之言如此。……嗚呼,不仁哉,執政者方忻然以為得計也,驟遷星煥官至山左監司……①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持同樣說法,衹是方星華寫作房星燁,方星煥寫作房星曜。“原任漳州知府房星燁者,為索國舅門館客,遂逃入京,使其弟候補通判房星曜上言,以為海兵皆從海邊取餉,使空其土,而徙其人,寸版不許下海,則彼無食,而兵自散矣。升房星曜為道員,病死無嗣。至是,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墻,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①。康熙《漳州府志》的記載也大抵相同②。又,該書捲十《秩官志》記知府有“房星燁,正黃旗人,貢生,(順治)九年任,十一年郡城破,降賊,既而逃歸”。另據康熙《山東通志》記載本省任職官員名單中按察副使項下有“房星煥,北直永平人,廩生,康熙四年任分巡武德道”③。
參考各種記載,可以大致確定:先後提出過類似建議的並不限於一個人,但直接引起清廷重視導致發佈全面遷海令的卻是房星燁、房星煥兄弟。
查考遷海令的策動者究竟是誰,目的在於探討清初統治集團中不同力量的動嚮。清廷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滿洲貴族,他們統率的八旗子弟弓馬嫻熟,是陸戰的好手,海上交鋒卻固非所習,决策遷海可謂是揚長避短。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員或是由於傳統觀念,或是由於本身利害攸關,大抵都不贊成遷海。遷海詔書發佈不久,湖廣道御史李芝芳就“冒死條陳”八不可,其中說:“未聞堂堂天朝,遷民避賊者也。……今詔欲徙五省沿海邊民,何以垂訓後世?”④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病危,不用再耽心“功令之所甚嚴,諸臣之所忌講”了,直言不諱地反對遷界:“臣思設兵以衛封疆而資戰守,今避海寇侵掠,慮百姓之賫盜糧,不見安攘上策,乃縮地遷民,棄其門戶而守堂奧,臣未之前聞也。”①康熙七年四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也奏稱:“伏思天下一統,鬍為一鄭經殘孽盤踞絶島,而折五省邊海地方畫為界外以避其患?自古帝王緻治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況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産漁????最為財賦之藪,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西北長城塞外風土為比……”②前引漕運總督蔡士英(蔡祖籍為江蘇宿遷③)的私下非議也透露了個中消息。從另一方面看,清廷推行遷海政策時派往東南沿海各省的巡視大員卻毫無例外地全是滿洲貴胄。兩相對照,多少可以觸及這一重大决策的內幕:滿洲貴族們怯於海戰,决心犧牲一部分漢人的利益。作為滿洲傢奴的房星煥正是摸準了主子的心理,一言即合,得到越級提拔。
沿海遷界令發佈以後,清廷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八月派出官員前往各省巡視“立界移民”_1063_3④。從這年九月起就隨着欽差大臣的來到,各地雷厲風行地把瀕海居民驅趕進內地。遷界的範圍原則上包括了沿海各剩福建總督姚啓聖在一份奏疏中說:“在當日原因福建海賊猖獗而議遷界,又因賊勢蔓延止遷福建一省之界不足睏賊,故並遷及廣東、浙江、江南、山東、北直五省之界,是遷五省之界者其禍實始於福建之鄭賊也。”①按照這個記載,當時奉詔遷海的共有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省(按現在的分省還包括了廣西、海南二省沿海地區)。不過,由於鄭成功義師的主要據點在福建,對清政府威脅最大因而遷界令執行得也最嚴格的是福建和同福建相鄰的廣東、浙江三剩自江蘇以北,遷海政策相對而言執行得稍寬一些。清初上海人葉夢珠談到遷海情況時說:“於是盡徙山東、閩、浙以及江北、江南濱海之地,嚴禁不許人跡至海澨,片板不容入海洋。……吾鄉獨從南匯所守備劉效忠議,以為鬆屬沙灘,素號鐵板,船不得近,不在遷棄之列。”②山東距離福建和臺灣較遠,遷界的規模和時間都比較有限。1663年(康熙二年),山東總督祖澤溥疏言:“寧海州之黃島等二十島及蓬萊縣之海洋島,皆遠居海中,遊氛未靖,姦宄可虞,請暫移其民於內地”,得到清廷的批準③。到三年六月祖澤溥的疏中又說:“登、青、萊三府屬海島居民已歸內地,其島內地糧應豁免”④,看來山東省所遷的衹是海島居民。四年三月,清廷諭兵部:“山東青、登、萊等處沿海居民,嚮賴捕魚為生,因禁海多有失業。前山東巡撫周有德亦曾將民人無以資生具奏。今應照該撫所請,令其捕魚,以資生民。”①所以,當時人認為清政府推行遷海政策“江浙稍寬,閩為嚴,粵尤甚”②。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清廷再次發佈《嚴禁通海敕諭》,其中說:“鄭成功盤踞海徼有年,以波濤為巢穴,無田土物力可以資生,一切需用糧米、鐵、木、物料皆係陸地所産,若無姦民交通商販,潛為資助,則逆賊坐睏可待。”下文說:“今濱海居民已經內遷,防禦稽察亦屬甚易”,自康熙元年起如仍有“通賊興販者,即行擒拿照通賊叛逆律從重治罪”③。這裏說的從重治罪的人似乎衹是“通賊興販者”,實際上掩蓋了越界一律處斬的真相。
在立界的距離上,史籍中有說瀕海三十裏的④,有說四十裏⑤、五十裏⑥以至二三百裏的⑦。康熙三年(1664)四月洪若臯《遵諭陳言疏》中有,“順治十八年奉旨沿海遷移三十裏”,又說,“遷界原奉旨三十裏”①。洪若臯當時任職福建福寧道,他在疏中自稱“沿海七百餘裏,悉臣管轄”,由此可以斷定清廷發佈的遷海詔書中規定了以距海三十裏為界。實際上由於地勢不同和奉行官員的任意專斷,各地所立的邊界距海裏數並不一樣。洪若臯的疏中就說到,“閩以路為界,遂有不及三十裏、遠過三十裏及四十裏者有之”。下面這段記敘多少反映了當時劃界的情況:
於是朝使至,偕督、撫大吏往相地焉。有司懼供億之煩擾也,則采山之最高者設帷幕以俟。至則立馬高岡,望見海波,揚鞭指畫定徙界,往往山下紆折去海輒百餘裏雲。②
從康熙二十二年奉命巡視廣東、福建兩省展界事宜的工部尚書杜臻報告的情況來看,即使在同一個縣內各處遷界的裏數也不一致。例如,廣東的欽州邊,“邊界以外距海四十裏者為織籬圍村、魚洪村;三十裏者為黃屋屯、孔明村、大值村;二十五裏者瓦竈村、雞窩村;二十裏者根竹村、墟埠村、舊關村、胎暮村、洞晚村;十裏者長山村、埠頭村、那畔村、料連村;及近海六七裏以下至一二裏若嶺腳村等,皆移並,三年續遷,共豁田地四百七十一頃有奇”。又如福建的福清邊,“邊界以外鬥入海八十裏萬安所,七十裏牛頭寨,五十裏澤朗寨,四十裏鬆下,十裏鎮東衛,附海五裏海口橋、上逕鎮,二裏硋竈俱移,共豁田地四千六百三十四頃有奇”①。可見,那種認為各地遷界是一律後遷若幹裏的說法不夠準確②。
有的地方所立邊界屢經後移,離海越來越遠。例如,廣東遷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爾坤、介山二大臣巡視海疆,“令濱海民悉徙內地五十裏,以絶接濟臺灣之患。於是麾兵折界,期三日盡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華大人來巡邊界,再遷其民”③。“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續遷番禺、順德、新會、東莞、香山五縣沿海之民”④。“初立界猶以為近也,再遠之,又再遠之,凡三遷而界始定”⑤。又如福建省長樂縣在順治十八年十月“命沿海居民遷內地,北從雁山抵金峰,南至大嶼轉壺井,直至三溪為界,絡繹設八寨”。次年,“復命八寨居民內遷,北至鶴嶺,南至六都井門為界”⑥。
清政府總是把遷海說成是一項關心民瘼的德政。開始遷海時,清廷在順治十八年閏七月上諭中說:“前因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瀕海地方,逼近賊巢,海逆不時侵犯,以致生民不獲寧宇,故盡令遷移內地,實為保全民生。”⑦康熙二十三年全面展界,經辦大臣在刊示曉諭百姓時又說:“先因海寇陸梁,遊■出沒,不時抄掠爾等。皇上為爾等身傢計,權移內地以避賊鋒。”①這完全是一派謊言。遷海自始至終都是以極其野蠻的方式摧殘沿海居民的一場駭人聽聞的暴行。清政府畫地為牢確定所謂的“邊界”以後,就以極其蠻橫的手段驅趕界外的居民進入內地。遷徙的時間規定得非常短促,一般是三天②,過期派官兵驅趕。為了斷絶遷民後顧之心,界外的房屋全部焚毀一空。當時人留下的記載說:
以予所見言之,方海患昌被(猖披)時,當事議主坐睏,遷瀕海數千裏內居民入內地,以絶其交通之路。朝命甫下,奉者過於嚴峻,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弃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裏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③。
檄下民盡徙。稍後,軍騎馳射,火箭焚其廬室,民皇皇鳥獸散,火纍月不熄。而水軍之戰艦數千艘亦同時焚,曰:“無資寇用。”④
初,(廣東香山縣)黃梁都民奉遷時,民多戀土。都地山深𠔌邃,藏匿者衆。平藩(平南王尚可喜)左翼總兵班際盛計誘之曰點閱,報大府即許復業。愚民信其然。際盛乃勒兵長連埔,按名令民自前營入,後營出。入即殺,無一人幸脫者。復界後,枯骨遍地,土民叢葬一阜,樹碣曰木竜歲塚。木竜者,甲辰隱語也。①
令下即日,挈妻負子載道路,處其居室,放火焚燒,片石不留。民死過半,枕藉道塗。即一二能至內地者,俱無儋石之糧,餓殍已在目前。……火焚二個月,慘不可言。興(化)、泉(州)、漳(州)三府尤甚。②
當播遷之後,大起民夫,以將官統之出界,毀屋撤墻,民有壓死者。至是一望荒蕪矣。又下砍樹之令,緻多年輪囷豫章、數千株成林果樹、無數合抱鬆柏蕩然以荊……三月間,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於地上。③
先畫一界,而以繩直之。其間有一宅而半棄者,有一室而中斷者。瀎以深溝,別為內外。稍逾跬步,死即隨之。①
昔者清野令下,遷邊民於內地。民之載子女、輦傢具入者如歸於虛,其不能舉者則委而棄之。於是,廢丹青,毀神像,凡裏社頌禱之神,春秋報賽之祀,皆撤而不舉。甚者遊食無賴之民颳碧折木瓦以裒衣食。鬼怨神恫,山愁𠔌怒。②
居民被驅趕入界以後,有敢出界者殺無赦。先看福建省的情況:在福寧州,“州地以大路為界,南路以州前嶺為界,鬆山、後港、赤岸、石壩近城亦在界外。道旁木柵,牛馬不許出入。每處懸一牌,曰:敢出界者斬1“越界數步,即行梟首。”③在莆田縣,“着附海居民搬入離城二十裏內居住,二十裏外築土墻為界,寸板不許下海,界外不許閑行,出界以違旨立殺。武兵不時巡界。間有越界,一遇巡兵,登時斬首”④。這個縣的黃石千總張安“每出界巡哨衹帶刀,逢人必殺。……截界十餘年,殺人以千計”⑤。上引洪若臯疏中說:“閩以邊路為界,路下近海者為界外,路上近山者為界內。當日遷移時,凡路下之民居盡毀,而路上不毀。既遷之後,凡路上之民越出路下即為越禁。……孰不知以路為界,民之住於路上而近路邊者,檐溜之前即為界外。夫細民勢不能不畜雞豚,雞豚勢不能識界禁,一旦越出路下,人或從而追之,塘兵遠了,即加以越界之罪。況道路不無歧口旁徑之分,行旅之人未諳路徑,跬步失足,防兵群係纍之,以越界論,致于有司,即或得辨釋放,而行橐衣資巳罄掠矣。”福建沿邊居民當時處於怎樣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境地,也就可以想見了。
再看廣東省的情況,“東起大虎門,西迄防城,地方三千餘裏,以為大界。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戮。而民之以誤出墻外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①。“嚮所謂界者,掘地為溝,廣不盈丈,插竹引繩以表之,或遇山則繞山址為溝,曰此界外山也。亦有去城不裏許為界者。民間畏同陷阱,側足不前。而愚懵無知,往往誤入其中。是時所司尚有以出界坐闢爰書請者,皆貧嫠村竪往拾蚌蛤之屬,為吏所掩獲者”②。
各省所設立的界限也不一致。浙江“當遷遣時,即將拆毀民房木料,照界造作木城,高三丈餘,至海口要路復加一層二層,縝密如城隍。防兵於木城內或三裏,或五裏搭蓋茅廠看守”③。福建和廣東的情況差不多,開初以插旗、木柵、籬笆為界。後來就越來越嚴格,或是“瀎以深溝”,或是“築土墻為界”④;再後來幹脆徵發民夫大興土木,把土墻改築為界墻,並且沿界建立寨、墩,派設官兵扼守。
(康熙七年)正月奉文,着南北洋百姓砌築界墻,從江口至楓亭。墻闊四尺,高六尺,每戶計築二丈一尺。界口起了望樓一座,遇海另築界堤。①
關於沿邊設兵戍守的堡塞,福建稱之為寨、墩,廣東稱之為臺、墩。大致情況是:“界畛既截,慮出入者之無禁也,於是就沿邊扼塞建寨四,墩十數,置兵守之。城外鄉民按戶徵銀,照丁往役。……一寨之成,費至三四千金,一墩半之。拷掠鞭捶,死於奔命者不知凡幾矣。”“寨周闊百六十丈,墩周闊十丈不等”②。“五裏一墩,十裏一臺,墩置五兵,臺置六兵,禁民外出”③。
看了上面列舉的事實,不難明白清廷所謂遷海是為了“保全民生”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了。時人盧若騰在《虜遷沿海居民詩》中說:“天寒日又西,男婦相扶攜。去去將安適?掩面道旁啼。鬍騎嚴驅遣,剋日不容稽。務使瀕海土,鞠為茂草萋。富者忽焉貧,貧者誰提撕?欲漁無深淵,欲畊無廣畦。內地憂人滿,婦姑應勃谿。聚衆易生亂,矧為饑所擠。聞將鑿長塹,置戍列鼓鼙。防海如防邊,勞苦及旄倪。既喪樂生心,潰决誰能堤。”①
沿海遷界政策的推行,不僅使大批濱海居民在違旨“透越”的罪名下慘死於清政府屠刀之下,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是個嚴重的阻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界外棄為灌莽。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綫最長的國傢之一,人民群衆世世代代為開發瀕海地區進行了艱辛的勞動。這裏有良田沃土,有可資富國的漁業和????業,有同海外貿易交往的口岸。遷海一聲令下,瀕海地區遭到清政府官兵的盡情破壞和蹂躪,轉瞬之間化成了一片廢墟。康熙八年一度展界之後,有人看到界外的情況是:
以予所睹,界外所棄,若縣若衛所,城郭故址,斷垣遺礎,髑髏枯骨,隱現草間。粵俗鄉村曰墟,惟存瓦礫;????場曰漏,化為沮洳。水絶橋梁,深厲淺揭,行者病之。其山皆叢莽黑菁,豺虎伏焉。田多膏腴,溝塍久廢,一望汗萊,良可惜也。②
以荒廢的耕地而言,據康熙二十三年奉命巡視粵閩開界事宜的工部尚書杜臻列舉的數字,廣東一拾廣州、惠州、潮州、肇慶、高州、雷州、廉州等七府所屬二十七州縣、二十衛所沿邊遷界並海島港洲田地共三萬一千六百九十二頃”;福建一拾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等四府、福寧一州,所屬十九州縣,原遷界外田地共二萬五千九百四頃零”③。兩省合計折合畝數為五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餘畝。又如浙江省溫州府屬原額田、園、地二萬四千六百一十三頃零,經過康熙八年展界部分復業之後實存田地數也衹有一萬六千四百九十九頃零。其中平陽一縣七千七百五十一頃零田地園在順治十八年遷界時竟全部“棄置”,康熙九年以後部分展界,招民復業,直到康熙二十年編審時各則田地園還衹有三千二百六十三頃零①。臺州府屬的臨海縣順治“十八年奉文遷界,棄田一十九萬九千二百九十三畝”零;寧海縣也棄去民田一千一百五十頃六十六畝零,另有民塗田二百一十二頃三十三畝零,也在“順治十八年全遷”②。可見,由於遷海而荒蕪的田地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問題還不僅是耕地,沿海地區歷來是捕魚和煮????的重要場所。厲行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和遷界之後,“萬頃滄波舟楫絶,何人更有羨魚心?”③漁業幾乎完全陷入絶境。“漁者靠采捕為生,前此禁網嚴密,有於界邊拾一蛤一蟹者殺無赦。咫尺之地網阱恢張,漁者賣妻鬻子,究竟無處求食,自身難免,餓死者不知其幾”④。海????的生産也差不多完全停頓。廣東的????場原有二十九個,康熙“元年遷界,諸場多在界外”。“閩中????場有七,在福州者曰海口嘗曰牛田場,在泉州者曰惠安嘗曰潯美嘗曰■州嘗曰浯州場,在興化者曰上裏場,初遷多在界外”①。浙江省溫州府屬的樂清縣長林????嘗瑞安縣雙穗????場也在順治十八年遷海時棄之界外②。臺州府屬“漁????之利較他郡為勝,但衹臨海、黃岩、寧海三縣有潮。然而,臨海縣的杜瀆嘗黃岩縣的黃岩嘗寧海縣的長亭場這三個主要産????地都成了遷海政策的犧牲品,直到康熙九年局部展界以後纔逐漸地恢復起來③。正是由於????場多在界外,使關係民生甚大的食????生産受到嚴重影響。福建的老百姓往往“淡食”④。廣西南寧、太平、思恩三府原來食用廣東廉州産????,鬱林州等處食用高州産????,“路近價賤,有便於民”;遷海之後,高、廉二府的“????田盡遷”,不得不改銷價高的梧州引????⑤。
二,遷民的顛沛流離。
受遷海之害最深的自然是被遷的所謂界外居民。他們好比生機勃勃的草木突然被拔離故土,忍受烈日的炙烤。廣東的情況是:
先是,人民被遷者以為不久即歸,尚不忍捨離骨肉。至是飄零日久,養生無計。於是父子夫妻相棄,痛哭分攜。鬥粟一兒,百錢一女。豪民大賈緻有不損錙銖、不煩粒米而得人全室以歸者。其丁壯者去為兵,老弱者展轉溝壑。或閤家飲毒,或盡帑投河。有司視如螻蟻,無安插之恩;親戚視如泥沙,無周全之誼。於是八郡之民死者又以數十萬計。
福建的情況也並不好一些:
海濱遷民,初時帶有銀米及錙重,變賣尚可支持。日久囊空,既苦糊口無資,又苦棲身無處,流離睏迫,……謀生無策,丐食無門,賣身無所。展轉待斃,慘不忍言。②
康熙元年十一月,也就是福建遷海之後的第一年,禮科給事中鬍悉寧上言:“據福建撫臣許世昌疏報,海上新遷之民,死亡者八千五百餘人。”鬍悉寧還說,此外“未經册報者又不知凡幾”③。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遺疏中也說:“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④可見徙民受難的深重。
遷民們既然被視若螻蟻、泥沙,任人踐踏,軟弱者成了犧牲品,強悍者則鋌而走險。一部分遷民參加了鄭氏義師⑤,或在當地揭竿而起⑥,由清朝子民逼成了反清戰士。還有一部分遷民在內地無法謀生又不甘心坐以待斃,就砍人樹木,伐人墳墓,掠人妻女,無所不為。甚至“夜間什伍為群,剜壁抉門,善入強出,人不敢攖。……又或百十為群,各執槍刀,強劫鄉間富室”①。內地居民因之皇皇不安,政府官員也窮於應付。
三,清政府賦稅收入的減少和百姓的攤賠。
界外土地全部拋荒,自然無法從這些地方徵收賦稅,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因而減少。康熙十二年福建總督範承謨的奏疏中寫道:“自遷界以來,民田廢棄二萬餘頃,虧減正供約計有二十餘萬之多,以致賦稅日缺,國用不足。”②康熙十九年福建總督姚啓聖又說:“照得邊海地方播遷,百姓拋産棄業,流離失所者二十年矣,朝廷正供以徙界缺額者四百餘萬兩。”③根據復界時工部尚書杜臻的報告,福建省由於遷海廢棄的田地為二萬五千九百餘頃,同範承謨所說“民田廢棄二萬餘頃”相合,可知虧減正課二十餘萬兩是福建省一年的數字,缺額四百餘萬兩是福建一省從順治十八年到康熙十九年二十年間的纍计數字。廣東由於遷界損失的賦稅還要更多些,據康熙七年廣東巡撫王來任的遺疏說,該拾每年拋棄地丁錢糧三十餘萬兩”④。如果考慮到????課、漁課、商稅等方面的減額,再加上浙江、江南、山東各省的數字,清政府在賦稅方面的損失肯定是相當大的。
當時,清朝廷因為連年用兵,財政入不敷出。順治十二年工科給事中王命嶽在疏中就說過:“今國傢所最急者,財也。歲入千八百一十四萬有奇,歲出二千二百六十一萬有奇,出浮於入者四百四十七萬。國用所以不足,皆由養兵。”①順治十八年還食言自肥,恢復了明朝剿餉,加賦五百多萬兩。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采取了責令界內居民攤賠的辦法來彌補部分缺額。“其(界外)四十裏之歲課,同邑共償之。至有所償過於其土著者。……自江南達東粵數千裏,????場在界內者勿論,其界外缺額商賠之”②。“惟以浙、閩、山東等處因遷而缺之課額均攤於蘇、鬆不遷之地,曰攤派,而????課之額極重矣”③。
四,對外貿易停頓。
我國海上對外貿易在明代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明末崇禎年間由於“通番獲利十倍,人捨死趨之”,出現了“窮洋竟同鬧市”④的興旺局面。清初實行禁海特別是遷海政策以後,不僅私人海上貿易被阻塞,連封建官府直接控製的市舶貿易也一度完全停頓。杜臻在奉派巡視廣東、福建兩省展界事宜時說過:“是役也,有當行之事四焉”,其中之一是“故事:直隸天津衛、山東登州府、江南雲臺山、浙江寧波府、福建漳州府、廣東澳門各通市舶,行賈外洋,以禁海暫阻,應酌其可行與否”①。他在巡視途中經過澳門,又談到“禁海時番舶暫阻,澳人貧睏。康熙二十年貢一獅子,求通商,以濟遠旅。許之。由是番舶復通”。由澳門進口的貨物允許經陸路運到香山,朝廷派官員董其事。可見,在遷海政策的直接影響下,從康熙元年到二十年,我國大陸的海上對外貿易中斷了二十年。清初慕天顔(曾在福建任知府,後任江寧巡撫、漕運總督等職)說:“本朝順治六、七年間,海禁未設,見市井貿易多以外國銀錢,各省流行,所在多有。自一禁海之後,絶跡不見,是塞財源之明驗也。”②復界之後,禁海政策仍然延續了下來,至多不過是在一段時間裏放寬一點出海的限製。這種作繭自縛式的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的發展。
遷海政策加重了我國社會的閉塞性,人民的活動領域和地區都受到限製。以海南島為例,清代在這裏設瓊州府,下轄三州十縣。由於島的內陸五指山區是黎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州縣反環其外,惟定安居中,餘皆濱海,勢不可遷”。但是,清政府仍然在全島“邊周環立界二千七百裏,惟海口所津渡往來如故,自餘魚????小徑俱禁斷不行”③。可以想象,在這種禁令下海南人民的活動範圍是多麽狹窄,給他們帶來的困苦又是多麽嚴重了。
清政府為了防微杜漸,對入海的河流一律發兵把斷,河中釘立木樁,防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銅鏡河、曰廉村河、曰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頭河、曰雲霄河、日開溪河,皆斷而守之”①。蘇北興化縣白駒場原來建造了閘口四座,按照旱澇情況調節淮揚一帶的河水入海。儘管“白駒場離海甚遠,並非沿邊地方”,清政府也悍然下令填塞,“以致水無所出,淹沒田畝”,使水利變成了水害②。
清廷頒布遷海令,原來的目的是斷絶鄭成功義師的物資供應,以收不攻自破之效。這樣的目的達到了沒有呢?清政府作為政策的製定者自然是聲稱效果顯著,說什麽此策既行,“賊勢果絀,降者接踵”③。就康熙二十三年臺灣回歸大陸,實現了全國統一來看,似乎證明遷海政策不無效果。實際上並不是這麽回事。
就在清政府雷厲風行地強迫驅趕沿海百姓遷往內地的時候,鄭成功親統大軍渡海作戰,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收復了我國神聖疆土臺灣。鄭成功對清廷的决策遷海深為不滿,同部下將領談及此事時嘆息道:“吾欲留此數莖發,纍及桑梓人民,且以數千裏膏腴魚????之地、百萬億衆生靈,一旦委而棄之,將以為得計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决志東徵,苟徇諸將意,株守各島,豈不笑吾英雄為其束縛?今當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闢草萊,相助耕種,養精蓄銳,俟有釁隙,整甲而西,恢復迎駕,未為晚也。”①鄭經還接受忠振伯洪旭的建議派遣屯兵入山伐木,修造船舶戰艦,“又別遣商船前往各港,多價購船料,載到臺灣,興造洋艘鳥船,裝白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熕、倭刀、盔甲,並鑄永歷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②。由於布帛等物來源阻隔,價值昂貴,鄭經又從參軍陳永華之請,派江勝駐紮廈門,“斬茅為市,禁止擄掠,平價交易。凡沿海內地窮民乘夜竊負貨物入界,雖兒童無欺。……其達濠貨物聚而流通臺灣,因此而物價平,洋販愈興”③。鄭氏父子“課耕積𠔌,務生聚,招徠遠人”④,憑藉着軍民的勤奮勞動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終於把臺灣經營成了“田廬闢,畝澮治,樹畜饒”⑤,“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的寶島。到康熙二十三年清軍收取臺灣時,統軍大將施琅所見到的情況是:“臣奉旨徵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産利溥,耕桑並耦,漁????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嚮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絶。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①杜臻也說:鄭成功入臺之後,“規度便近地,給兵屯種,而收賦於諸社以自給,又多種桐樹及枲麻為治船之需。”②這就表明,清廷的遷海政策不僅沒有達到從經濟上睏死鄭成功義師的目的,相反,迫使他們走自力更生之路,在開發臺灣的宏偉事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其次,清政府沿着人為的標界挖溝立墻,設兵戍守,固然增加了瀕海居民同鄭成功義師聯絡的睏難,但並沒有能夠割斷他們之間的來往。清初一位福建人士依據耳聞目睹寫了下面一段話:
當是時,大吏以界外為大荒,人跡阻絶,寇指日窮餓死。而寇竊笑於島嶼曰:“是畀我以田園矣,予我以藪澤矣。”於是,群浮遊於其間,架閣甌脫,漸通姦民,為越販之利,物之竹木,食之五穀,器用之油鐵,以及布帛麻枲之屬,晝伏宵行,絡繹成市。……予嘗遊清漳,過蒜嶺,望江陰廢城,煙火迷漫,而纏頭之寇(指不剃發的鄭成功義師)且觀劇其市。驚避之,肆主人曰:“無傷也,是徵米者。”亦異矣③。
這委實是一種滑稽的場面。在距廈門不遠的一些地方,清方守邊將士為求得安靜寧謐,也私下放寬禁令。“雖汛地謹防,而透越不時可通,有佩鞍穿甲追趕者,明是護送;即巡哨屢行,有耀武揚威纔出者,明使回避。故臺灣貨物船料,不乏於用”①。一位當時的福建鄉紳在詩中不無諷刺地說:“閩海昔遷徙,流離我黔首。高棟灰鹹陽,寒煙昏白晝。四郡美田園,割棄資逋寇。拒門撤藩籬,階除議戰守。群盜方揶揄,佃漁恣奔走。流亡死內地,窮蹙遑相救?”②沿海居民不顧禁令,冒着生命危險給鄭氏義師提供糧食,在清政府官方文書中也有反映。康熙十七年福建總督姚啓聖曾發佈文告說:“近聞界內不法居民每每鳩輸米𠔌於賊,公然賫為盜糧。……其中必有為首之人,代賊科斂。”③
這些材料令人信服地表明,遷海政策衹是給沿海居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給清政府自身帶來了重重睏難,對鄭成功父子領導的義師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威脅作用。康熙二十三年臺灣的回歸大陸是當時的大勢所趨,無論在直接意義上還是在間接意義上都不是遷海政策的結果。如果清廷抱住遷海政策不放的話,臺灣問題不僅不能解决,分離的局面還將繼續拖延下去。值得註意的是,在清朝大臣中主張進取臺灣的人(如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福建總督姚啓聖)都是遷海政策的反對者。清朝統治者對於自己的文治武功歷來是不厭其繁地張揚備至。惟獨對於沿海遷界這個涉及東南各省,持續時間長達二十年的重大政策卻很少記敘,連清實錄當中也衹是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這種現象多少可以說明清廷事後終於明白自己的失策。依賴當時承辦官員的文書、地方志和私傢記載纔多少保存了事情的真相,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清初推行的政策是怎樣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①蔣良騏《東華錄》捲七。
①《皇清名臣奏議匯編》初集捲十二。
②《皇清名臣奏議匯編》初集捲十三《清除弊害以圖治安七條》。
③《清世祖實錄》捲一四○。
①王澐《漫遊紀略》。
①《海上見聞錄》(定本)捲一。據夏琳《閩海紀要》捲上記,建議沿海遷界者為蘇納海。
②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捲三十三《災祥》。
③康熙十七年《山東通志》捲二十五《職官》。房星燁、房星煥兩人的名字在各種文獻中寫法不一致,應以《漳州府志·秩官志》和《山東通志·職官》為準。
④江日升《臺灣外紀》捲十一。按,此疏未收入《李文襄公奏議》。
①王來任遺疏引自光緒十九年《新寧縣志》捲十四《事紀略下》。
②《靖海紀事》捲上。施琅輕視西北長城塞外疆土,反映了他的利益所在和眼界局限。
③康熙元年《宿遷縣志》捲七,《藝術》,《蔡士英傳》。
④《清聖祖實錄》捲三十三。
①《總督福建少保兵部尚書姚公奏疏》(又名《憂畏軒奏疏》捲六,見《閩頌匯編》)。
②葉夢珠《閱世編》捲一《田産二》。
③《清聖祖實錄》捲九。
④《清聖祖實錄》捲十二。
①《清聖祖實錄》捲十四。
②《漫遊紀略》。
③《明清史料》丁編,第二五七頁。
④乾隆十六年《福州府志》捲十三《海防》記:“順治十八年辛醜,戶部尚書蘇納海至閩遷海邊居民入內地,離海三十裏。”海外散人所著《榕城紀聞》也說:“福建、浙江、廣東、南京四省近海處各移內地三十裏。”
⑤查繼佐《魯春秋》記:“(丁酉)內海禁嚴,沿海居民內徙四十裏,計清野洋師,防其接濟,犯者不赦。”
⑥屈大均《廣東新語》捲二說:“令濱海居民悉徙內地五十裏,以絶接濟臺灣之患。”道光十三年《廉州府志》捲二十《事紀·國朝》記:“康熙元年壬寅,詔遷海界。差內大臣科爾坤、介山親行邊海,東起大虎門,西訖欽州防城,令民徙內地五十裏,設排柵,嚴出入,以杜接濟臺灣之患。”
⑦野史落帽生許旭《閩中紀略》說:“曩者朝廷差滿洲大人閱視海疆,恐沿海百姓相通海上,遂為清野之計,凡沿海二三百裏棄為甌脫,荒畜牧,焚廬捨,百姓盡徙入內地。”
①洪若臯《南沙文集》捲三。
②高兆《長樂福清復界圖記》,見《閩頌匯編》,記。
①《粵閩巡視紀略》。
②這裏說的是實際奉行情況,並不排除朝廷發佈的遷海詔書中有一個大致的控製裏數,如洪若臯所說的三十裏。直到目前還沒有見到這份具體詔令。
③《廣東新語》捲二。
④鈕琇《觚剩》捲七,徙民。
⑤王澐《漫遊紀略》。
⑥乾隆二十八年《長樂縣志》捲十,《祥異》。
⑦《清聖祖實錄》捲四。
①《粵閩巡視紀略》。
②道光七年《香山縣志》捲八《事略》記:“官折界期三日,貧無依者不能遽如令。五月,夷其地。”
③《靖海紀事》,陳遷鶴所作《敘》。
④高兆《長樂福清復界圖記》,見《閩頌匯編》,記。
①道光七年《香山縣志》捲八《事略》。
②海外散人《榕城紀聞》。
③餘■《莆變紀事》。
①鈕琇《觚剩》捲七《徙民》。
②餘■《蘆中全集》,紀一,《界廟記》。
③乾隆二十七年《福寧府志》捲四十三《祥異》。
④陳鴻、陳邦賢《清初莆變小乘》。
⑤陳鴻、陳邦賢《熙朝莆靖小紀》。
①屈大均《廣東新語》捲二《地語》。
②王澐《漫遊紀略》,《粵遊》。
③洪若臯《南沙文集》捲三,奏疏。按,洪若臯為浙江臺州人,在福建任職。
④陳鴻、陳邦賢《清初莆變小乘》。
①陳鴻、陳邦賢《清初莆變小乘》。
②《莆變紀事》。王來任遺疏中也說:“地遷矣,又在在設重兵以守其界內。立界之所築墩臺、樹椿柵,每年每月又用人工土木修整,動用之資不費公傢絲粟,皆出之民力。未遷之民日苦派辦,流離之民各無棲址,死喪頻聞,欲生民不困苦其可得乎?”(見光緒《新寧縣志》捲十四,事紀略下)。
③《粵閩巡視紀略》。《廣東新語》捲二也說“毀屋廬以作長城,掘墳塋而為深塹,五裏一墩,十裏一臺”。
①《金門志》捲十二,兵事,《歷代兵事》。
②王澐《漫遊紀略》捲三。
③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①康熙二十三年《溫州府志》捲九《貢賦》。
②康熙六十一年《臺州府志》捲四《屯賦》。
③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捲二十九,藝文,張士楷《望海》詩。
④《閩頌匯編》《恩德述略》。
①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②康熙二十三年《溫州府志》捲十三《????法》。
③康熙六十一年《臺州府志》捲四《????課》。
④《閩頌匯編》。
⑤《清聖祖實錄》捲一一二。
①《廣東新語》捲二,地語。
②《清初莆變小乘》。
③《清聖祖實錄》捲七。
④光緒十九年《新寧縣志》捲十四,《事紀略》下。
⑤康熙十九年六月福建總督姚啓聖上疏請求復界時說,鄭部“投誠之衆率皆前日遷徙之民也”(見《憂畏軒奏疏》捲四,載《閩頌匯編》;又見《粵閩巡視紀略》)。遷民的參加鄭氏義師途徑不一,有的是越界,有的是乘三藩之亂。
⑥道光《香山縣志》捲八《事略》就記載了康熙“七年,遷民結黨為亂”。
①《清初莆變小乘》。
②範承謨《條陳閩省利害疏》,見《皇朝經世文編》捲八十四。
③《禁止派擾復業》,見《閩頌匯編》,《憂畏軒文告》。
④光緒十九年《新寧縣志》捲十四《事紀略》下引王來任遺疏全文。
①《清史稿》捲二四四,王命嶽傳。
②查繼佐《魯春秋》。
③葉夢珠《閱世編》捲一《田産二》。
④《明季北略》捲五《浙江巡撫張延登請申海禁》條。
①《粵閩巡視紀略》。
②顧炎武《日知錄》捲十一《銀》條內註文。
③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①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②《清聖祖實錄》捲二十七。
③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①江日升《臺灣外紀》捲十二。溫睿臨《南疆逸史》捲五十四《鄭成功傳》;連橫《臺灣通史》捲二《建國紀》也記載了鄭成功這段話,但比較簡略,文字也有所不同。
②《臺灣外紀》捲十三。《金門志》捲十二也載:康熙“八年,(鄭)經將江勝往來兩島(指金門、廈門),踞埠頭與姦民互市。”
③《臺灣外紀》捲十三。《金門志》捲十二也載:康熙“八年,(鄭)經將江勝往來兩島(指金門、廈門),踞埠頭與姦民互市。”
④《鄭成功海東事·鄭成功傳》,見《野史無文》捲十二。
⑤謝金鑾《蛤仔難紀略》,見《皇朝經世文編》捲八十四,兵考。
①施琅《謹題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仰祈睿事》,見《靖海紀事》捲下,又見《皇朝經世文編》捲八十四,兵政。
②《粵閩巡視紀略》附紀澎湖臺灣。
③高兆《長樂福清復界圖記》,見《閩頌匯編·記》。
①《臺灣外紀》,捲十五。
②《閩頌匯編》,五言古,黃璂詩。
③姚啓聖《憂畏軒文集·文告》,見《閩頌匯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內容簡介 | 序論 | 凡例 | 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 | 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 | 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 | 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 | 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 | 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 | 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 | 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 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 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