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南明史   》 第三節 鄭成功的開始經營臺灣和病卒      顧誠 Gu Cheng

  收復臺灣以後,鄭成功改臺灣城為東都,開始了把臺、澎經營為抗清基地的緊張活動。他親自帶領何斌、馬信、楊祥、肖拱宸等人巡視新港、目加溜灣、肖壟、麻豆、大目降、大武壠、他裏霧、半綫等地。“見其土地平坦膏沃”,適合屯田養兵。當時臺灣地廣人稀,高山族同胞“計口而種,不貪盈餘”,土地利用率很低,便於移民墾荒。在視察過程中,各處高山族同胞列隊歡迎,更使他感到民風淳樸。他對高山族同胞“賜以煙、布,慰以好言”,嚴禁部卒侵犯他們的利益。視察歸來以後,鄭成功立即召集各提督、鎮將和參軍議事,在會上說:“大凡治傢治國,以食為先。苟傢無食,雖親如父子夫婦,亦難以和其傢;苟國無食,雖有忠君愛國之士,亦難以治其國。今上托皇天重庇,下賴諸君之力,得有此土。然計食之者衆,作之者寡,倘餉一告匱,而師不宿飽,其欲興邦固國恐亦難矣。故昨日躬身踏勘,揆審情形,細觀土地,甚是膏腴。當效寓兵於農之法,庶可餉無匱,兵多糧足,然後靜觀釁隙而進齲”接着提出具體部署:“留勇衛、侍衛二旅以守安平鎮、承天二處。其餘諸鎮,按鎮分地,按地開荒。日以什一者了望,相連接應,輪流造更。是無閑丁,亦無逸民。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其火兵則無貼田,如正丁出伍,貼田補入可也。其鄉仍曰‘社’,不必易;其畝亦曰‘甲’,以便耕。一甲三十一戈二尺五寸,一戈東西南北四至長一丈二尺五寸。今歸版圖,亦以此為則,照三年開墾,然後定其上、中、下則,以立賦稅。但此三年內,收成者藉十分之三,以供正用。農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寓兵於農之意如此。”①在臺各鎮當即遵命領兵前往指定地方開荒屯種。鄭成功還“首崇文廟,次葺祠宮。歲修禋祀,時奉壇祀”②,加強文化建設。
  為了促進開發,加固根本,鄭成功命令把將士和官員的傢屬送來臺灣。這本來是一件好事,鄭成功未免操之過急。在擊敗達素等統率進犯金、廈的清軍以後,大陸沿海島嶼的局勢比較穩定,收復臺灣以後完全可以隨着墾荒、建屋等開發過程的進展,鼓勵將士和文官把傢屬逐步遷來臺灣。開闢階段,條件艱苦,對將士也應予以更多的關懷。鄭成功急於求成,立令過嚴,“犯者雖親信無赦”。大將馬信建議“立國之初,宜用寬典”。鄭成功卻堅持己見,回答道:“立國之初,法貴於嚴,庶不至流弊。俾後之守者,自易治耳。”③應當承認,鄭成功面臨緊迫的糧餉問題,不得不嚴加督責,但在許多方面一意孤行,造成嚴重惡果。史料記載:“以各社田土分水陸諸提鎮,令各搬其傢眷至東都居住,兵士俱令屯墾。初至,水土不服,瘴癘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衆。加以用法嚴峻,果於誅殺;府尹楊朝棟以其用小鬥散糧,殺其一傢;又殺萬年縣祝敬,傢屬發配。於是人心惶惶,諸將解體。”④“正月,賜姓嚴諭搬眷,鄭泰、洪旭、黃旭等皆不欲行。於是,不發一船至臺灣;而差船來吊監紀洪初闢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遣。海上信息隔絶。”①楊朝棟、祝敬用小鬥散糧未必是私剋入己,很可能是存糧不足,即便罪有應得,也不該牽及傢校至於強令駐守大陸沿海島嶼將士把傢屬送到臺灣,則帶有人質性質,意在防止諸將士叛投清方。這同明太祖朱元璋留諸將傢屬於京師、清廷命文武大員以子弟入宮為侍衛相似,是企圖以親屬的安危來維係下級的忠貞,本不足齲何況,臺灣那時的荒涼景況還難以同明初南京、清初北京相比。硬行推行這一措施,勢必在一部分將士(特別是鎮守金門、廈門、南澳等大陸沿海島嶼的將士)中引起抵觸。人心不平,訛言也隨之興起。有人流傳鎮守南澳的忠勇侯陳豹(即陳霸)因不願送傢眷入臺,已同清朝建藩於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通款投降。鄭成功沒有弄清真相,就輕率地下手諭給鄭經和洪旭,令周全斌、杜輝、黃昌等帶領舟師去南澳平叛。陳豹無以自明,率部卒乘船往虎門嚮清方投降。②
  1661年(順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清廷見鄭成功毫無受撫之意,把拘禁中的鄭芝竜和他的兒子鄭世恩、鄭世蔭等全家十一口“照謀叛律族誅”①。消息傳到臺灣,鄭成功深感悲痛,儘管他對此早有思想準備,父親和無辜的弟弟、侄兒滿門抄斬畢竟不能無動於衷。
  1662年四月,林英從雲南逃回,報告了永歷帝在緬甸被清軍俘虜,西南抗清武裝衹剩下李定國率領的殘部退往邊境地區的消息。這意味着東、西遙相呼應的局勢已告結束,清廷將集中力量對付鄭軍。鄭成功弄巧成拙,內心的悔恨可想而知。他的實力既不足以公開以隆武帝的繼承人同清廷逐鹿中原,衹好繼續挂着沒有永歷帝的永歷招牌,僻處一隅。不少史籍把鄭成功說成是明朝的純臣,對他和他的繼承人存明朝“正朔”三十餘年津津樂道。這種見解是比較膚淺的。對復明志士而言,永歷朝廷覆亡即已心灰意冷,極少數隨鄭成功赴臺的官紳、宗藩不過藉此保住先世衣冠,幾乎沒有人把仍奉永歷年號的鄭氏集團作為復興明朝的希望。鄭成功一貫的思想是“東南之事我為政”,不奉近在咫尺的魯監國而遙奉永歷,並不是由於朱由榔在血統上近於帝室,而是欣賞“天高皇帝遠”,江日升《臺灣外紀》記載鄭“經承父例,總兵以下皆自委任,如公、侯、伯及提督,必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二二一頁)。所謂“修表請封,然後出印諭”不過是一種形式,等於左手寫報告,右手批準,恩威自操,何等愉快。自然,鄭成功除了尊帝虛禮以外,也真心實意地希望永歷朝廷能夠存在下去,這樣既可以藉朝廷名義吸引東南復明勢力的支持,又可以利用永歷朝廷支撐於西南牽製清軍相當一部分主力。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打得太精,結果事與願違,使自己陷於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飲下自己釀造的苦汁,無疑是導致鄭成功晚年心理失去平衡、舉動乖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鄭成功心中鬱積的憂悶終於因為一件極小的事情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世子鄭經留鎮廈門,同四弟的奶媽陳氏通姦生了一個兒子,這類事情在豪門大傢中並不罕見。開初,鄭經嚮父親報告侍妾生了個兒子,鄭成功因添孫高興,賞了一點銀物。不料,鄭經的妻子是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雖“端莊靜正,而不相得”。唐顯悅為孫女鳴不平,寫信給鄭成功大加非難,內有“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傢不正,安能治國乎?”①鄭成功正因復國無望積憤於心,唐顯悅衹顧泄私忿危言聳聽,使成功“登時氣塞胸膛。立差都事黃毓持令箭並畫竜桶三、漆紅頭桶一,過金門與兄泰,同到廈門斬其妻董氏治傢不嚴之罪,並其子經與其所生孫、乳母陳氏”。黃廷、洪旭、陳輝、王秀奇等守金、廈諸將接令後大為震驚,力圖大事化小,和鄭泰、黃毓商議,采取折衷辦法,殺陳氏與所生嬰兒,諸將聯名上啓代董夫人及鄭經請罪。取得董氏和鄭經同意後,即按此辦理,由黃毓回臺復命。鄭成功堅持必須殺掉董夫人和鄭經,解下自己的佩劍讓黃毓到金門交鄭泰執行。鄭泰無奈,衹好把黃毓送到廈門嚮鄭經說明事處兩難。鄭經立即把黃毓拘禁起來,和金、廈文武官員商議對策。正在這時,蔡鳴雷從臺灣來搬傢眷,鄭經等嚮他探問消息,蔡鳴雷因為在臺灣有過失,怕受成功處罰,故意誇大其詞,說藩主發誓要除掉董夫人和鄭經,如果金、廈諸官拒不遵命就全部處斬,而且已有密諭給往南澳徵陳豹的周全斌命他相機行事。金、廈文官武將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洪旭說:“世子,子也,不可以拒父;請將,臣也,不可以拒君。惟泰是兄,兄可以拒弟。凡取糧餉諸物,自當應付,若欲加兵,勢必禦之。”鄭泰同意後,即趁周全斌徵南澳回廈門之機,將其拘捕,交援剿左鎮黃昌監守。同時給鄭成功送去諸將公啓,啓本中有“報恩有日,候闕無期”的話,明確地表達了金、廈諸將聯合拒命的意思。鄭成功閱信後,心中憤悶已極。五月初一日,他已感不適,仍每天登將臺手持望遠鏡眺望澎湖方向有沒有船來。直到初八日,完全絶望,氣噎而死,享年三十八歲。①
  從1662年四月到六月,永歷帝(朱由榔)及其太子、鄭成功、李定國相繼離開人世,標志着南明復興最後一綫希望的徹底幻滅。在這以後,鄭經和堅持於夔東的抗清武裝雖然仍以永歷紀年,卻沒有多大號召力了。鄭經繼承父業為經營臺灣作出了重大貢獻,儘管他一直以復明相標榜,但他的功業顯然不適合納入南明史的範疇。
  ①江日升《臺灣外紀》第一六八——一六九頁。
  ②瀋光文《臺灣賦》,出處見前。
  ③江日升《臺灣外紀》第一七○頁。
  ④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
  ①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又《臺灣外紀》亦云:“各島搬眷,俱遷延不前。”
  ②《臺灣外紀》、《海上見聞錄》(定本)記陳豹降清在康熙元年三月;《清聖祖實錄》捲八記康熙二年二月“戊午,授投誠偽侯陳豹為慕化伯”。
  ①《清聖祖實錄》捲五。《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第二五五頁,順治十八年九月二十四日《諭兵刑二部》中說:鄭芝竜“怙惡不悛,包藏異志,與其子成功潛通,教唆圖謀不軌,姦細往來,泄漏軍機等項事情,經伊傢人尹大器出首,究審各款俱實。如此負恩叛國重犯,不宜尚加監候。”命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會議具奏。不到十天,鄭芝竜父子即被殺。《海上見聞錄》雲,鄭成功“叱為妄傳,中夜悲泣,居常鬱悒。”《臺灣外紀》作:“忽報其父芝竜兇信,功頓足擗踴,望北而哭曰:‘若聽兒言,何至殺身。然得以苟延今日者,亦不幸之幸也/令文武官員各挂孝。”
  ①江日升《臺灣外紀》第一七二頁。
  ①主要依據江日升《臺灣外紀》,鄭成功病逝的日期在該書和《海上見聞錄》(定本)、《清聖祖實錄》中均作五月初八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內容簡介序論
凡例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誤第三節 吳三桂叛變與山海關之戰
第四節 清軍占領北京和大順軍西撤第五節 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
第二章 弘光朝廷的建立第二節 朱由崧的監國和稱帝
第三節 四鎮的形成和跋扈自雄第四節 弘光朝廷內部黨爭的激化
第五節 清廷接管畿南、山東等地和第六節 1644—1645年河南的形勢
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態度的變化
第三節 左懋第為首的北使團第四節 弘光朝廷的軍政和財政
第五節 弘光朝廷的腐敗第六節 清廷對大順和南明用兵策略的變化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第二節 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第三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第五章 弘光政權的瓦解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