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怪海博格不愿出演这部戏剧。《摩尔少女》的故事发生在13世纪的科尔多瓦(西班牙城市———译者注)和格拉纳达(西班牙南部一座城市,位于科尔多瓦东南。———译者注),当时摩尔人和基督徒正在进行战争,但它与《黑白混血儿》在艺术上是无法相比的,因为《黑白混血儿》具有高超的戏剧艺术性和构思巧妙的角色及对话。当最终于1840年12月上演时,批评家对之进行了大肆抨击。
当安徒生于1840年10月离开丹麦时,他给海博格夫人写了封短信,告诉她,他对她的拒绝感到非常失望。同时,他预言,如果他们两个将来能再次相见,她会主动伸出自己的手,就像他现在的这封信一样。这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外表冷漠,内心善良;有些狡猾,又非常真诚,但后者占据主导。事实上,作家几乎时刻都想与自己的大敌和解。多年以后,海博格夫人在回忆录中对这次巧妙的和解进行了评论,说她觉得有些可笑,因为安徒生竟然敦促她主动伸出自己的手与他和解,她感觉真正被侮辱的是自己,而不是他。
在J*9郾L*9郾海博格和安徒生去世后,二人在天堂每天注视着彼此时,海博格夫人又对二人的权力之争进行了评论。在爱德华?科林关于安徒生的书于1882年出版之际,她给科林写了封信,信中她先是对这本关于安徒生和科林家族关系的书给予赞扬,之后便提出自己的看法: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意识到海博格为什么不会同情安徒生这种犹豫不决和性格软弱的人,相信他们不会因为海博格所缺少的东西而怪罪他。他的批评并不是出于对安徒生名扬海外和前途无量的嫉妒,对这些他一点也不感兴趣。”
这种将安徒生的软弱性格与其艺术水平,主要是其戏剧艺术水平联系起来的观点,在海博格夫人的1891~1892年回忆录中再一次出现。其中,她写道:“安徒生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戏剧作家,因为他的性格有些过于女性化。”对此,爱德华?科林回答说,他可以证明安徒生如果没有J*9郾L*9郾海博格的支持是不会成功的,而安徒生也非常清楚J*9郾L*9郾海博格在丹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在科林看来,在19世纪30年代,安徒生对J*9郾L*9郾海博格是极为尊重的,但在40年代,当安徒生得到承认并蜚声海外时,两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
“名望是他衡量一位作家价值的准绳,对他来说,获得名望是一位作家的任务。这种对前途的追求扰乱了他的内心,他把自己看成是丹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甚至是最伟大的作家,而他所衡量的这些作家恰巧在丹麦以外并不是十分有名。这正是他的悲哀所在。”
陈雪松,刘寅龙 Translate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