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一百二十二
顧祖禹 Gu Zuyu
◎貴州三
◇思南府東至銅仁府界二百九十裏,西至四川遵義府界四百裏,南至石阡府界百四十裏,北至四川彭水縣界六百五十裏,東北至四川酉陽宣撫司界二百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四百五十裏,至京師七千三百九十五裏。
《禹貢》梁州荒裔。秦黔中郡地。□□因之,後□□□。後周武帝時內附,以其地屬黔州。隋初置務川縣,屬庸州。大業初,改屬巴東郡。唐武德四年,置務州治務川縣,貞觀四年,改為思州。天寶初,曰寧夷郡。乾元初,復故。宋為羈縻蠻地。政和八年,開置思州仍治務川縣。宣和中廢。紹興初,復為思州。元置府,尋改置思州軍民安撫司《通志》雲:至元中改為思南宣撫司,隸湖廣行省。《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改思南宣慰使司,治今鎮遠府,隸湖廣布政司《志》雲:思州自唐永隆中已為田氏所據,歷宋至元皆內附。明初,田仁厚等獻地來歸,置司授之,仍令世守。永樂十一年,改為思南府時宣慰田宗鼎以不法廢,因改為府。隸貴州布政司,領縣三、長官司四。今仍曰思南府。
府襟帶川、蜀,控扼黔、楚,山溪連亙,蠻獠環錯,昔人以為柯要路唐初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柯要路,請置郡撫之。蓋地接黔、播今四川彭水縣,故黔州治。播州,今四川遵義府。自播以西南,皆漢柯郡地,形援便易也。
安化縣附郭。隋務川縣地。《志》雲:唐置思州,治務川縣。後沒於蠻。宋大觀初,蕃部長田恭歸附,仍置思州。後廢置不一,元初置新軍萬戶府,尋改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徙治竜泉坪。其地有竜泉,因置竜泉平長官司為附郭。今石阡府竜泉縣是。後毀於火,移治清江。至元十八年,仍還舊治。至正中,田氏族屬相爭,分據其地,以獻偽夏,始設思南道都元帥府,復徙今治。明初改為宣慰司,治鎮遠州。二十二年,還治水德江。永樂十一年,始為府治。弘治十四年,始建土城。嘉靖二十八年,以石。萬歷二十八年,復分置安化縣於郭內。城周四裏有奇,門五。編戶二裏。
永德江長官司附郭。在府治東南。元置水特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土酋張坤元世守其地。明洪武初,張乾福來歸,置司授之。二十二年,改今名,為宣慰司治。永樂十一年,為府治。十八年,復以土人揚潮海為副長官。今編戶四裏。
蠻夷長官司附郭。在府治西南。洪武十年增置,授土酋安輝世守,復以李斌副之,屬思南宣慰司,尋為司治。今編戶三裏。
○思王廢縣在府南。唐武德三年置,屬思州。貞觀初,州廢,屬務州。四年,改務州為思州縣,仍屬焉。唐末廢。《志》雲:縣在府南,水路三百裏。今鎮遠府東八十裏有故城。又扶歡廢縣,在府西南五十裏。《志》雲:唐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扶歡縣,屬溱州,以縣東有扶歡山而名。後廢。溱州,今見四川真安州。
多田廢縣府西北四十五裏。《唐書》:武德四年,務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墾田盈畛而名。貞觀八年,改屬費州,後廢。《志》雲:縣北有樂浮山。又扶陽廢縣,在府西北八十五裏。劉句曰: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為名。今《隋志》不載。唐武德四年,屬務州。貞觀四年,改屬費州,後省。○城樂廢縣,在府西北百五十裏。唐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趙郡王孝恭招慰生獠,置屬思州。初築城時,人歌舞之,故曰城樂。貞觀初,屬務州。八年,改屬費州。後沒於蠻。
涪川廢縣府東北百裏。《隋志》雲:開皇五年置,屬黔州。大業初,屬黔安郡。唐武德四年,屬務州。貞觀四年,屬思州。是年置費州治焉。天寶初,改州為涪川郡。乾元初,復為費州,後州縣俱廢。宋白曰:州界有費水,因以名州。《通志》:費州,後周宣政初置。唐武德間,移州治蒙籠山。誤。
廢縣在府西。隋初置,兼置州治焉。大業初,改州為郡。唐武德二年,復曰州。劉句曰:蠻首領謝竜羽遣使朝貢,授州刺史,封夜郎郡公是也。又改縣曰建安。四年,又改州曰州,尋復故。開元中降為羈縻州,屬黔州都督府,後廢。《志》雲:州南有新興廢縣,唐初與州同置。又有賓化廢縣,亦隋初置,屬州。唐因之。後俱廢。《通志》雲:《唐志》稱蠻國,其王號鬼主,別部曰羅殿王。似去今郡甚遠,蓋思州遷徙亦不一地,故址亦不可得而考矣。
廢充州《志》雲:在故州北百五十裏。唐武德三年,以別部蠻置,所領平蠻等縣七。《通典》:羈縻充州所領有梓潼縣,與湖廣沅州西廢業州接界。開元二十五年,充州酋趙君道來朝。又後唐天成二年,有清州刺史宋朝化來朝。宋乾德三年,有南寧州刺史竜彥舀來貢。景德四年,有羅甕井都指揮使顔士竜來貢。皆蠻也。《寰宇記》:南寧州,本清溪鎮,唐置,在黔州西南二十九日行,從南寧州至羅殿王部落八日行,與雲南接界,曰充州,曰琰州,曰犍州,曰莊州,曰明州,曰州,曰矩州,曰清州,凡九州。每年朝貢自州、襲州、峨州已下凡四十四州,洞內羈縻而已。時於黔州置都督府,管播州下五十三州,即南寧州以下諸州。是也。又梓潼廢縣,考新、舊《唐書》不在充州七縣之列,未詳所據。或曰、充等州皆在今黎平、都勻之境。
廢莊州在府境。隋郡地。唐貞觀三年,以南謝蠻首領謝疆地置南壽州。四年,更名莊州,領石牛等七縣,尋復置清蘭縣屬焉。十一年,升為都督府。景竜二年,府罷,屬黔州都督府。州南百裏,有桂嶺關。又廢應州,在莊州之北。劉句曰:南蠻別種有東謝蠻,在黔州西數百裏,地方千裏。貞觀三年,首領謝元深入朝,因開其地為應州,領都尚等五縣。《唐志》:東謝蠻在西爨之南,居黔州西三百裏。又廢矩州,與應州相近,唐武德四年置。顯慶初,矩州人謝[C043]靈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討平之。唐末,仍沒於蠻。
廢明州在府南境。劉句曰:西趙蠻在東謝之南,其地山洞深阻,莫知裏數。南北十八日行,東西十二日行。趙氏代為酋長。貞觀二十一年,西趙酋長趙磨奴請內附,因置明州。其土俗略與東謝同。鬍氏曰:東謝蠻西接蠻,南接西趙蠻。之別部,曰羅殿,今廣西買馬路。自桂州至邕州橫山寨二十餘程,自橫山至自杞國三十二程,又至羅殿十程。唐貞觀十三年,渝州人侯弘仁自開道,經西趙出邕州,以通交桂,即此道也。又蠻州亦近府境。唐貞觀中置,領巴江一縣,屬黔州都督府。貞元十三年,有蠻州刺史宋鼎等請入朝,即此。尋沒於蠻。
○岩門山府城西南。兩相對峙,岩壁險峻。官道出其中,左曰大岩門,右曰小岩門。永勝、武勝二關依岩而立,郡之門戶也。去岩門數裏,有迎春、藏春二洞,又有鐘鼓洞,皆奇峭。○萬勝山,在城東南一裏,四面陡絶。元末紅巾之亂,郡人避兵於此。又城東三裏,有東勝山。
思唐山府東北四裏。《勝覽》雲:山南連河衹水,北枕內江水。內江,即水德江也。又有三峰山,《志》雲:在城東,高竦奇秀。或曰即城南三裏之三臺山。又天馬山,在城南二裏,與三臺相接。○大竜頭山,在府東北七裏。其南有白鹿峰,在城東七裏。又銅鑼山,在府東十五裏,以水出山峽中如鑼鳴也。或曰:以山形如鑼而名。又東十五裏為馬鞍山。
石柱山府西二十裏。頂有巨石,參差屹立,為郡之勝。又思王山在府西南三百七十裏,舊名竜門山。又無黨山,在府城南百裏。四面懸絶。或云即婺川縣之華蓋山。未詳。○屏風山,在府北百二十裏。府北百八十裏,又有石馬山。峰巒竦拔,獨冠諸山。上有巨石如馬。又蒲竹山,在府北二百裏,山極高峻。
○烏江在府城南。自石阡府流入界,至府南十裏,經鮎魚峽,湍流澎湃,險不可言。旁有大岩,岩有一孔,若鮎魚口然。經城北一裏,有香爐灘。灘石如鼎,因名。灘下為白鷺洲,突出中流。《志》雲:洲在城東北一裏,雙峰峙左,二水繞傍。又北歷獅吼洞。烏江越府城三十裏,至洞下,瀉十餘裏,聲如獅吼,舟莫能行。稍北為潮底泊。江流經此,平靜無波,商旅皆於此易舟而下。至府北三百五十裏為龔灘,洪濤洶涌,聲震如雷,長十餘裏,惟輕舟始得濟。又北歷袁灘而入四川彭水縣界,亦謂之黔江,亦謂之涪陵江也。詳見前大川烏江。
水德江府東南一裏。源出烏江,東北流入四川彭水縣界,入涪陵江。又思印江,在府東三十裏,舊名思印水,源出朗溪。下流合水德江,唐以此名州。
上費溪在府東北百裏,舊費州以此名。北流入四川黔江縣界,亦曰黔江。又東北入湖廣施州界,謂之清江。○青鸞溪,在府西五十裏,下流入烏江,俗名黑鵝溪。石牛潭府西南三十五裏,澄澈深廣,水際有石如臥牛,因名。又竜泉,在府東二裏萬勝山下。馬傢泉,在府南十三裏。自山麓懸流,勢如瀑布,俗名白水泉。皆有灌溉之利。
○永勝關府西二裏。府西南二裏又有武勝關。皆在岩門山下。○太平關,在府東一裏。府南十裏。又有德勝關。《志》雲:府城西南又有水關。○洪渡,在府北三百裏,蓋即烏江渡口,其傍居民皆事舟楫以濟人。
板橋鎮府東百二十裏,有巡司戍守。《志》雲:司舊置於石阡府苗民司北。弘治十四年,酉陽蠻爭沿河司地,因遷司治於此,以固藩籬。又府西北二百八十裏,有覃韓偏刀水巡司。府北三百七十裏,有都儒、五堡、三坑等處巡司。司本屬婺川縣,後改今屬。
婺川縣府北二百四十裏。隋開皇末置務川縣,屬庸州。大業初,屬巴東郡。唐武德四年,置務州治此。貞觀四年,為思州治,後廢。宋政和八年,仍置務川縣,為思州治。宣和四年,廢為務川堡,隸黔州。紹興初,復為縣,思州治焉。元曰婺川縣,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初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四裏。
○安夷廢縣在縣南。本務川縣地。宋政和八年,析置安夷縣,屬思州。宣和四年,廢為寨,屬黔州。紹興初,復故。元並入婺川縣。《通志》:今鎮遠縣,即宋之安夷縣,恐誤。
○華蓋山縣西十裏。峰巒高大,林木深邃。昔人嘗避兵於此。或以為無黨山也。《勝覽》雲:無黨山在思邛縣南四十四裏。亦詳見附郭。又安峰山,相去裏許有筆架山。又多羅山,在縣西四裏。其相接者有馬鞍石岩,又西一裏有山羊岩,皆高勝。又木悠峰,在縣西四十裏。上有水月宮,産朱砂。
岩前山縣東北二十裏。山産朱砂。又東北三十裏,有長錢山,亦産朱砂,地名板場。《志》雲:縣有板場坑、水銀場稅課局蓋置於此。成化九年廢。又泥塘山,在縣南五十裏,亦産朱砂。○大岩山,在縣東八十裏。山有岩屋,頗深廣,容百餘人。又臥竜山,在縣北五十裏,地名祥川。其相接者有金藏崖,頗幽勝。《志》雲:金藏崖在縣東五十裏。
○倒羊江縣北五裏。江城關臨其上。或云:江源出華蓋山,東北流入於烏江。又豐樂河,在縣東五十裏。又有羅多水,在縣東八十一裏,流經縣東六十裏之豐樂渡。合豐樂河南流入府界,註於烏江。又河衹水,在縣東二十一裏。流合豐樂河。《志》雲:河衹、羅多皆獠姓名也。暖塘縣北五裏。至鼕尤暖,秋分後魚皆聚焉。又縣東北二十裏,有來雁塘,昔有雁集於此,人以為瑞。
○焦岩關縣東十二裏。關北有焦岩渡。又缺窯關,在縣東北百五十裏。○烏金關,在縣西二十裏。又西十裏曰杉木關。又石板關在縣西五十裏。又西二十裏曰長灘關。江城關,在縣北五裏。又縣北八十裏,有天生關,百裏有濯水關。《志》雲:縣西南百三十裏,有九杵關,路通遵義,舊為要害。又縣西有石槽、檬子、土地三關,俱接遵義境,舊皆有兵戍守。《通志》:九杵關在縣東三十裏,似誤。
印江縣府東三十裏。唐開元四年開生獠地,置思邛縣,屬思州,在今鎮遠府界,後廢。宋政和八年,置邛水縣,屬思州。宣和中廢為堡,隸黔州。紹興初復置縣,隸思州。元置思邛江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後訛邛為印。明初因之,授土酋張氏世守,隸思南宣慰司。永樂中,屬思南府。弘治十八年,長官張鶴齡罪廢,改置今縣。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四裏。
○大聖登山縣東五裏。山高聳,為縣境之望。
○思印江縣南十裏。源出朗溪司,北流入水德江。又中洲溪,在縣北五裏,流入思印江。
○峨林關縣南七裏。又秀寶關在縣南三十裏,犭乞楠關在縣東七十裏。
沿河溪長官司府東北二百十裏,西北至婺川縣百七十裏。元置,屬播州軍民安撫司,以土酋張文竜世守其地,冉永安副之。明改今屬。編戶三裏。
○鬼岩山司東十裏,高百丈,延袤二十餘裏,為江東諸山之望。東南接酉陽境。又高歇峰,在司北十裏,形如削壁,高聳入雲。
○河由江司北十裏。源出銅仁府烏羅司。又石馬江,在司西百三十五裏。下流俱入水德江。《志》雲:司北五裏有五門灘,四十裏有培塔灘,亂石橫江,水勢最險。又有黎芝灘,與湖白灘相距十裏,崖石險峻,皆江流所經也。○桃竹溪,在府北高歇峰,下流合河由江。朗溪蠻夷長官司府東四十五裏,北至沿河司二百六十裏。唐貞觀八年,置朗溪縣,屬巫州,在今湖廣沅州界。元為朗溪洞,洞人犭乞獠據此。明洪武十年置是司,授土酋田榮。永樂四年,又以土酋任鑒副之,屬思南宣慰司。十一年,改屬烏羅府。正統四年,府廢,復改今屬。編戶二裏。
○琴德山司東五裏。山多材木,望之鬱然,為司之勝。
○仁溪在司治前。出山岩中,自高而下,居人引以溉田。中有川主洲在司治東南,居人建川主廟於其上,因名。
○皂嶺關司東五十裏。又司北四十裏有鬆嶺關。
◇思州府東至湖廣沅州界九十裏,東南至湖廣天柱縣界二百五十裏,南至黎平府界三百裏,西至鎮遠府界百裏,北至銅仁府界百二十裏,東北至湖廣麻陽縣界二百八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五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二百裏,至京師七千七百二十裏。
《禹貢》荊州。秦為黔中郡地。漢為武陵、二郡地。唐為思州地。宋因之。元屬思州軍民安撫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思州田氏降,置沿江安撫司,隸思州安撫司。尋自竜泉坪移安撫司治清江,即此地也。後宣撫仍還舊治。至正中,其族屬鎮遠州知州田茂安始分據其地,以獻偽夏。於是創設思南府,而宣慰田琛徙治都坪。思州自此分為二。按《元志》有沿河等處長官司,疑即《志》所稱沿江安撫司。明洪武三年,分置思州宣慰司《志》雲:吳元年,田氏歸附。是年始置宣慰司,仍隸湖廣行省。以田琛世其職。一云:明初以思南授田仁厚,而以思州授其子弘正。琛即弘正之子也。永樂十一年,改為思州府時田琛與思南宣慰田宗鼎有隙,弄兵坐廢,隸貴州布政司,領長官司四。今仍為思州府。
府東連沅、靖,西抵涪、渝,扼瓠之噤喉《元志》:思州蠻有犭羊犭黃、犭乞豬、木犭、貓數種,蓋皆瓠之苗裔,為楚、蜀之唇齒。且重山環抱,溪水縈流,商賈貿遷,居民輻輳,實西南雄勝之地矣。
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附郭。元置臺蓬、若洞、住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六年,改置是司授土酋何夢霖。二十五年,省入黃道溪長官司。永樂十一年復置,授土酋周斌與何氏,並世其職,為府治。十三年,營府城,後復展築。有門四,城周二裏有奇,編戶四裏。
○平溪廢長官司府東北五十裏。《志》雲:元置平溪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都雲軍民府。考《元志》:平溪等處長官司屬管番軍民總管府,去府境似遠。明初廢。又廢都素府,《志》雲:在府北七十裏。元初置,尋廢。
○鬆園屯山府城北。高大磅礴,為郡之鎮。《志》雲:府治北有後山,舊在城外,議者以俯瞰城中,敵至難守,乃築石城環之,周百二十丈。今亦曰據勝山。又竜塘山,在府城北,産鉛鐵。一云:山在府東六十裏。又平山,在府北十裏,頂平如臺。○獨峭山,在府東北一裏,孑然孤峭,卓異群峰。又平軒山,在府東一裏,一作平壖山。又岩前山在府東五十裏。
峨山府南三裏。其山律而嵬峨,登陟頗艱。下有架溪,跨以木橋。往來者經其上。《志》雲:府南一裏,有點燈山,亦高竦,夜常有光如燈。又上下住溪山,在府西三十裏,諸溪之水流經山下,瀦而復流,因名。
白崖府西五裏。高峻難登,中有空洞,下臨深潭。○打寶坡,在府南五裏。又府南百裏,有岑賈坡,外接洪江,苗所出沒。又十萬囤,在府東十裏,其地平曠,可屯十萬兵。
○清江在府東,即氵舞水也。經鎮遠府境,曰鎮陽江。流至府西三十裏,曰註溪,以衆水所瀦也。又東經城南曰架溪,至府東三十裏曰平溪,流入湖廣沅州境,註於沅江。《志》雲:府東八裏曰異溪,以小水派流,合平溪大河而名。○灑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之馬口溪,繞城北而東,合於架溪,謂之清江。一云,灑溪在城南,似誤。
養苗溪府西北八十裏。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又轉水在府西北四十裏,群山四合,水經其間,衆流悉匯,旋繞數麯。風氣完固,可建城邑。引流而東南,至府北十裏,為紙漕溪。又東南,入於清江。○竜溪,在府西五十裏,相傳土人擊銅鼓於此而竜出,因以成溪。府西二十裏又有凹溪,東岸有油魚洞,西岸有銅魚洞,俱流合於清溪江。
○平溪關府東北三十裏,又東北三十裏有鮎魚關,俱屬平溪衛。又黃土關,在府南十五裏。○盤山關,在府城北。《志》雲:關倚城臨水,一徑盤回。又清平關,在府南一裏,都哨關在府東一裏。
平溪驛府東北四十裏。平溪衛城外有平溪渡。又東北三十裏有晃州驛,又七十裏為便溪驛,有便溪浮橋。又東五十裏即沅州也。○磨寨,在府北五裏,有磨寨渡。又府北五十裏,有雲盤渡,轉水津濟處也。
都素蠻夷長官司府西九十裏,本蠻地。明初為馬口寨,屬黃道司。永樂十一年,始置是司。編戶二裏。
○土麻山在司治北。又江頭山,在司東北三十裏。《志》雲:山在府西北八十裏,旁有歇路坪,土人每遇節序,則相聚笙歌於此。又天應山在司東南十裏。舊《志》雲:山在司西百裏,最高聳,土人嘗禱雨於此。呼雷而雷應,因名。○天平囤山,在司南二裏。《志》雲:土人避兵處也。又有獅子口山,在司境平牙寨,為洞苗出沒處。
○馬口溪司北一裏,即灑溪上源也。又左溪,在司南十裏。泠水溪,在司西南二十裏,下流俱入於清江。又竹溪河,在司北,流合灑溪,有竹溪河渡。施溪長官司府北二百五十裏,元置施溪、漾頭等處長官司,屬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五年,遷置施溪長官司於平地寨,授土酋劉道忠,隸湖廣沅州衛,尋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一裏。
○丹川廢縣《通志》雲:今司治。唐武德初,置丹川縣,屬夷州。貞觀初,州廢,改屬務州。是年縣廢。縣蓋以溪水産丹砂而名。舊《志》:施溪司在府南百四十裏,似誤。
○禦屏山司北裏許。又司北二十裏者蠟傍山。其相近者有六竜山,苗常出沒於此。○漾頭山,在司南三裏,又大竜坑山在司西三十裏。
獨徑岩司東北十裏,路狹岩險,設隘禦苗。《志》雲:司境有朱砂坑四十八面,明初督其課以充貢,尋改折秋糧二十三石。罷其貢,坑猶存。
○施溪司東裏許,其上流自銅仁府來,流經司北十裏,有竜門灘。灘險損舟,下流達湖廣辰州府界。
黃道溪長官司府東北百三十裏。元置黃道溪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初仍置司,授土酋劉貴,又以土酋黃文聰副之。二十五年,遷治武陵坪,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一裏。
○丹陽廢縣《通志》:今司治。唐初置丹陽縣,屬思州。貞觀初改屬務州。二年廢。舊《志》:黃道司在府南百二十裏,似誤。○野雞坪廢長官司,在司西。元置,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廢。《志》雲:司西有務程竜鰲坪長官司,又有嶽溪都坪長官司,洪武二十五年,俱廢入黃道司。
○旗頭山司西三十裏,山勢險峻,高可萬仞。又鰲山在司西八十裏,以形似名。○黃崖衝山,在司西南五裏,山勢險固,其中平廣,有據險避苗囤。又楊柳岩,在司西二十裏,亦險峻。
九麯坡司西十裏,山高路險。又田壖坪,在司西北三十裏,四山圍繞,中有廣原沃野。坪前半裏為小石橋,路出晃川,通沅州大道。又前四裏餘為大石橋,皆往來通津也。嘉靖中,議者謂田壖坪一帶係平溪、萬山、黃道等衛司及沅州相鄰接,為三省屯寨通衢。又迫近大隴山叛苗,宜築一城,增兵戍守雲。○泉洞,在司西七裏,崖壁千仞,瀑泉飛瀉,下成溪河。以艇從傍入,洞廣容百人。
○黃道溪司西南八十裏。《志》雲:司北五裏有淘沙溪,西北三十裏有瑰樓溪,五十裏有白崖溪,為思州、銅仁分界處。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又田塍岩溪在司西五十裏,有渡。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於沅江。○竜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潔而甘,居民賴以溉田。
◇平溪衛府東北三十裏。西南至清浪衛七十裏,東北至湖廣沅州百六十裏。洪武二十二年建,隸湖廣都司。今設衛,仍隸湖廣。
衛當黔、楚之衝,控禦溪苗,東西應援,良為要地所屬關、堡、驛、站,分見上府境及湖廣沅州。
◇鎮遠府東至思州府界二百二十裏,東南至湖廣靖州界四百二十裏,南至黃平州湄潭縣界六十裏,西至平越府興竜衛界二百二十裏,西北至遵義府界百四十裏,北至石阡府界百八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二百裏,至京師七千三百三十裏。
《禹貢》荊、梁二州荒裔。漢為郡地。唐為思州地,尋沒於蠻蠻名竪眼大田溪洞。元初,置鎮遠沿邊溪洞招討使司,尋改為鎮遠府,屬思州軍民安撫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置招討司。二十年,改為軍民總管府。似誤。明洪武五年,改為鎮遠州,隸湖廣行省《通志》:時改置思南宣慰司,治鎮遠州。二十二年,始徙治水德江州,直隸湖廣布政司。永樂十一年,仍於州置鎮遠府,隸貴州布政司。正統三年,省州入府,領縣一、長官司二。今仍曰鎮遠府。府東達沅辰,西通貴竹,當往來之衝,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議鎮遠東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間道路險阻,乃雲貴往來必繇之所,而所屬邛水、施秉等司縣,又與洪江一帶生苗接踵。百姓平居無事,皆帶鏢弩自隨,有事則膚刃接矣。故鎮遠者雲、貴之門戶也,邛水、施秉者鎮遠之噤喉也。欲通雲、貴,當守鎮遠;欲守鎮遠,宜經營邛水、施秉等司縣。此形勢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
鎮遠縣附郭。《一統志》:元置鎮安縣,尋改安夷縣,後又為金容、金達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地,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為鎮遠、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屬鎮遠州,授土酋何氏世守。正統三年,改屬府。弘治十一年,長官何倫以罪廢,因改為鎮遠縣。《城邑考》:府舊無城,嘉靖三十年議者言府治前逼大江,後逼高山,參錯廣輪,丈不盈百。縱使築城,寇自高臨卑,勢難固守。迤西三裏,地名平昌。高爽饒衍,可容萬傢。後山如圭如笏,前江環繞,如拖練然。四圍諸山,皆如竜翔馬馳,拱揖相嚮,宜於此設立城池。但地連鎮遠衛教場,宜相視地形,彼此易置。不果。乃即舊址為城,有門三,周四十五丈,而於江南岸築土城為縣治。編戶三裏。
○思邛廢縣府東南九十裏。唐開元中,置思邛縣,蓋治此。《思南志》:府東南三百九十裏有廢思邛縣,即此也。後徙而北,今為印江縣。又思王廢縣,在府東八十裏,亦唐故縣治。今俱見思南府。《通志》:府境有定安、永安二縣,皆元置,屬鎮遠沿邊溪洞招討司,尋廢,未知所據。
金容金達舊長官司《志》雲:在今府東八十裏,元初置司於此。又有楊溪、公俄等處廢蠻夷軍民長官司,在府西。元置,屬思州安撫司。明初,並其地置鎮遠金容金達司,是也。又曉愛、瀘洞、赤溪等處廢長官司,在府東。又府東七十裏有卑帶洞、大小田等處廢長官司,皆元置,屬思州安撫司。明初俱廢。《通志》:府南有廢德珉蠻夷長官司,元置,未詳所據。
○中河山府治東半裏。《志》雲:元置鎮遠軍民總管府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有兩水夾流,山處其中。兩崖皆有巨石,卓立水中,上豐下儉,呼香爐崖。南麓有洞曰太和洞,北曰北洞。一名東岩洞。又吉祥山,在府治西半裏,臨江,狀如燕窠,上有吉祥寺。《志》雲:府城中有五老山,以五峰相接而名。○鐵山,在府東北三裏,石皆鐵色,下為鐵溪。溪之第一灣,有巨石,下瞰如屋。其第二灣,有長潭,潭之北岸為鐵山絶頂,南岸石委積成洞,有蹊隧通鎮陽江。江邊群石錯立,急湍奔瀉,名浮石灘。其東有石側立,上多樹木,名古牛崖,郡之名勝也。又筆架山,在府東南五裏,三峰並聳。
石崖山在府治北。石高百仞,屹立如屏,亦曰石屏山。郡之鎮山也。山半有石竇,久雨竇中水出,其明如虹,則江必溢。居民候此以避水。山右有路旋繞屈麯,名九麯岡。《志》雲:苗自金浦狗洞來,必由縣後大石崖山。自施秉鼓樓坡來,必由衛後小石崖山。有事時戍守於此。○雙峰山,在府西三裏,一名平昌山。《志》雲:諸山自府北境白羊坡頓伏而來,至此方止。雙峰圓聳插天,江水環其前。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場在焉。又一裏有獅子山,自東南望之如獅,自北望之如展旗。又六裏有白石柱,臨江駢立,一大一小,高數十丈。西至偏橋,有西峽渚山,懸崖飛瀑,奇勝不一。
觀音山府東十裏,岩石錯立,俗名觀音岩。《志》雲:府西十裏,亦有觀音岩,岩高數十丈,屹立江上。下有石洞,可據船而入,稱為幽勝。又太平山,在府東二十五裏,上有小池,雖旱不涸。○巴邦山,在府東南四十五裏,周圍陡絶,苗蠻出沒,居人嘗避兵於此。又思邛山,在府東南八十裏。《一統志》:山連思邛水,在舊思邛縣東。又都來山,在府東南九十裏。《志》雲:山在舊思邛縣東五十裏。唐錦州有常豐縣,與此接界。又都波山,亦在舊思邛縣東,接洛浦縣界。常豐、洛浦在今銅仁府境,去府界遠,恐誤。
鼓樓坡府南十裏。岡阜重複,狀如鼓樓。又馬場坡在府東十五裏,兩旁皆深𠔌,中有一路,苗自白蟲來者必經此,為戍守要地。○大洞,在府東五裏分水嶺北,俗名七間屋。以寬廣相似也。嘉靖中,好事者名曰凌玄洞。
○鎮陽江在府治南。一名鎮南江,又名氵舞溪。《漢志》:無陽縣有無水,首受故且蘭,東入沅。今受興隆黃平諸水,過府城而東流三百餘裏,入於沅江。
鐵溪在城東北鐵山下,南流入鎮陽江,其水剛利可淬鐵。又焦溪在府東十裏,宛溪在府東十五裏,梅溪在府東五十裏,秋溪在府東百三十裏,下流皆匯於鎮陽江。○鬆溪,在府西北一裏,府西五裏有牙溪,又西五裏曰小田溪,相近者曰勇溪,犭乞犭老所居,傍多隘口,又白冰溪在府西三十裏,自盤石奔流入江,潔白如冰。自鐵溪以下,所謂鎮遠九溪也。
平寧陂府西六十三裏,居民引水溉田,四時不竭。又竜池,在府北一裏。○雲根五竅泉,在府西油榨關崖下,五竇並出,行者藉以濟渴。
○油榨關府西三十裏。旁有二仙坡山,二峰突立,其狀如人。崖壁險固,控拒所資。又焦溪關,在府東三十裏,臨焦溪上,有焦溪橋。《志》雲:府東三裏有復古關,府治東有東關,城北又有北津關。西北有鎮西關,旁有西關泉。府西三裏又有西南坡關。西二十裏有望雲關,相近者曰九麯關。俱洪武二十二年以後次第增置。又鐵山關,在城東北鐵溪上。
甕蓬關府西五十裏,為戍守要地。《志》雲:府東四十裏,有沙關,地名金蓬洞。又東二十裏,有梅溪關。○清浪關,在府東七十五裏,清浪衛治於此。
爛橋關府西七十五裏,鎮陽江西岸長坡上。萬歷中,播酋楊應竜作亂,焚東坡爛橋,楚黔路梗。即此。東坡堡,見興隆衛,蓋與爛橋相接。又紫岡關,在府西北八十裏。○老鷹關,在府東北九十裏,與思州府都素司接界。又凱料關,在府北九十裏,與石阡府接界。《志》雲:自甕蓬關以下,俱洪武二十三年以後置。
相見堡在府西。《志》雲:堡初屬沅州,後屬鎮遠衛。嘉靖中,改屬府。又柳塘堡,在府北,屬偏橋衛。○茅坪寨,在府南,苗寨也。成化二年,茅坪諸處苗作亂,官軍討平之。
鎮遠驛在府治西。又偏橋驛,在府西六十裏。清浪驛,在府東九十裏。《志》雲:驛西去衛十五裏,又西五裏有清浪橋。
施秉縣府西南六十裏。《通志》:元至元二十年,置施秉、前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施秉蠻夷長官司,授土酋楊氏,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年,長官楊政麒從宣慰田琛之亂,官廢。正統九年,改置今縣。編戶二裏半。
○岑{敖山}山縣北一裏。《爾雅》:小山多石曰{敖山}。土人呼高為岑也。元末有陳元帥者,屯兵於此,營壘尚存。又岑麓山在縣治後,四面陡立,岡巒重複。《志》雲:縣初治仁化鎮。正統十四年,苗叛,縣毀。景泰間,招撫復業,依此為治。
巴施山縣東北二十五裏,其山圓聳插天,狀如卓筆。又癩頭坡在縣北十五裏軍民會哨於此。
○洪江在縣治南,即鎮陽江之別名也。又有秉溪,在縣西南,北流入洪江。○響泉,在縣治內,泉聲觸石如雷,鼕夏不涸,灌溉甚廣。
○岑麓堡縣治北。《郡志》:縣舊有岑麓等四堡。又邛水司,舊有蕩洞等十六堡。鎮遠司,舊有金浦一堡。正統十四年,皆為苗賊所毀。天順、成化間,議於府境及邛水司要衝處所立蕩洞、岑麓、八弓、得民等四堡,不果。成化八年,始築蕩洞堡。嘉靖中,始築岑麓堡。後相繼修葺,為守禦之備。偏橋長官司府西六十裏。元至元二十年置偏橋中寨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安德,屬鎮遠州。正統三年,改屬府。編戶二裏。
○鳳凰山司北三裏,又司東二十裏有馬鞍山,與府接境,峰巒特起,形如馬鞍。○甕蓬洞,在司東十五裏,江水經此而出,隘口凡五。行舟過此,如入甕中。甕蓬關以此名。稍西又有芙蓉洞,水自洞出,流經甕蓬。長不滿百尺,高百餘丈,旋鑿旋塞。又果老岩,在司西五裏,亦幽邃。
○杉木河在司北。出黃平州湄潭縣界,流入境。又東南入鎮陽江。又黃平河,在司西。其上源即黃平州之西門河也,下流亦入鎮陽江。
○偏橋在司東十裏。左倚高崖,右臨溪水。斫石架木,以通往來。又有爛橋關,在司西十五裏,見上。
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八十裏。《志》雲:元置安寧縣,尋改邛水縣。《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團羅、得民、曉隘、陂帶、邛水五長官司。二十五年,並四司入邛水司,授土酋袁誠本為副長官,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五裏。
○馬首山司南一裏。其山東昂西伏,狀如馬首。明長官鄧章嘗聚兵保民於此。又岑樓山,在司東南八裏。金朝山,在司西十五裏。又西五裏為巴邦山,與府接界。○岑藥洞,在司西八裏,崆峒深邃,莫測其際。
○邛水在司治南。源出蠻地,東流入洪江。
○蕩洞堡在司東北。又司東南有得民等堡,為戍守要地。《黔略》雲:邛水、施秉與洪江一帶生苗接踵,清浪衛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禦最切者,蕩洞、得民諸處是也。
◇鎮遠衛在府治西南鎮陽江西岸。洪武二十三年建,領長官司一,隸湖廣都司,今亦設衛本省,湖廣仍設鎮遠衛。
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衛西七十裏。元置臻洞、涪洞等處長官司,屬播州軍民安撫司,即此地。明初廢,洪武二十三年,改建是司。
◇偏橋衛府西六十裏,偏橋長官司南。西南至興隆衛六十裏。洪武二十三年建,隸湖廣都司。今亦設衛本省,湖廣仍設偏橋衛。
衛當黔、播之咽喉,為辰、沅之藩屏。苗蠻有警,衛實當其衝。萬歷二十六年,播酋襲據偏橋,掠興隆、鎮遠,楚黔路梗。事平後,益為重地餘見上偏橋司。
◇清浪衛府東七十五裏。洪武二十三年置,隸湖廣都司。今設清浪衛,仍隸湖廣。
衛當往來之衝,控扼苗蠻,亦為要地。
◇銅仁府東至湖廣麻陽縣界百二十裏,東南至湖廣沅州界八十裏,南至思州府黃道溪長官司界七十裏,西南至思州府都素長官司界二百裏,西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二百裏,北至四川邑梅長官司界二百二十裏,東北至湖廣五寨長官司界百五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二百七十裏,至京師七千八百裏。
《禹貢》荊州南裔。漢為武陵郡地。隋屬清江、明陽二郡。唐初為辰州地。垂拱初,分置錦州。五代以後,仍沒於蠻《通志》:宋為思、珍二州地。元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初,隸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銅仁府,隸貴州布政司,領縣一、長官司五。今仍曰銅仁府。
府東連溪洞,北接苗,窺伺之患,視他郡倍多。蓋辰、沅之要隘,而思、石之門戶也。鎮壓得人,則楚、黔兩路可恃以無恐矣。
銅仁縣附郭。元置銅仁,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一統志》:初隸都雲定雲等處安撫司,後改隸思州也。明洪武五年,改置銅仁長官司,授土酋李氏世守,隸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建府治焉。萬歷二十五年,以土司李永不職,改置今縣。《城邑考》:府舊無城,景泰二年,始築土城。嘉靖二十七年,改以石,有門六,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五裏。
○常豐廢縣《志》雲:在府西南五裏。唐垂拱二年置,曰萬安,屬錦州。天寶元年,更名常豐。今見湖廣麻陽縣。又洛浦廢縣,在府東北,亦唐錦州屬縣也。今見湖廣永順宣慰司。○德明洞廢長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屬思州安撫司,明初廢。
○東山府城東。嶙峋峭拔,迥出群山,為郡之鎮。又東裏許,為天乙峰,亦雄峻。又石笏山,在府東五裏,一名文筆山。《志》雲:文筆山在府東南五裏,高插雲漢。○銅崖山,在府城西南,高十仞,屹立銅仁大小二江間。又天馬山,在府南五裏。又南一裏曰曬袍山,其南四裏曰雙貴峰。《志》雲:府南三十裏又有玉屏山。俱秀聳。
諸葛山府西十裏,形勢突兀。俯瞰諸垤,上有武侯屯營故址。《志》雲:府西三裏曰三臺山,其相接者曰半月山。又有席帽山,在府西二裏。鳳山,在府北三裏。皆以形似名也。又獅子山,在府南七十裏,以山形雄踞而名。百丈山府西百裏。峰巒律,林木叢茂。一云山在府西二百十裏。又層嶂山,在府西百十裏,層崖疊嶂,如壁立然。《志》雲:府西二百裏,有獨崖山。又有將軍山,在府北六十裏。○黃蠟洞,在府東五裏。又東五裏有滴水洞,又府北四十裏有川江洞。皆深邃。
○銅仁大江府城西南。源出烏羅司西,九竜山東。流經城南,又東入湖廣麻陽縣界,謂之錦水,下流入於沅江。○銅仁小江,在府城西。源出府西北甕濟洞,東南流至府治,西北合於銅仁大江。今城西南有雙江渡,崖削水深,渡以小舟,即二江合流處也。
○竜勢關在府東北。又東北有石榴關。《志》雲:毛口寨隘在府東北二十裏,黑壇隘在府東北七十裏,張傢寨隘在府東北八十裏。又倒馬關,在府北。又北有清水塘關、芭蘢甕梅關及倒水關,並為守禦處。○施溪漾頭關,在府東南三十裏,接施溪司界。
亞寨堡府西北六十裏。宣德七年,總兵蕭綬大徵叛苗,於貴州設亞寨等十堡,是也。後遂為戍守重地。又孟溪堡,在府西一百裏。《通志》雲:宋置竜泉葛澤長官司於此,元因之。宋元《志》皆不載。明初置今堡。又小橋堡,在府西北百八十裏,接四川酉陽平茶司境,亦苗蠻出入之衝也。又落馬堡,在府西北二十裏。落壕堡,在府西五裏。城北堡,在府城北門外。
石子營府北三裏。又府西三裏,有壩地岡營。東三裏,有木桶營。《志》雲:府境近郊之守,如石子奧、黃蠟灘、壩地岡、木桶營、凱槽溪、竜於寨諸處,皆為要地。又烏業營,在府西北,一名烏泥營。又西北有河界營,嘉靖二十七年,討叛苗,官軍自銅仁進屯烏泥營,又屯河界營是也。○天生寨,在府北百二十裏。正德八年,官軍討叛苗,入天生寨囤,絶蠻峒水道,賊平。今其地有天生橋。又竜於寨,在府西二十裏,其地有竜於渡。又開添鋪,在府南,有兵屯守。《通志》:府境有廢太平溪金場。永樂十三年置,宣德八年廢。
省溪長官司府西百裏。《一統志》:元置省溪等處軍民長官司,隸都雲定雲安撫司。後改省溪、壩場等處蠻夷長官司,隸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楊氏,又以戴氏副之,隸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一裏。
○五雲山府西五裏。常出五色雲,因名。又江頭山,在司西九十裏,羅江出焉。司北三裏又有仙女洞,亦幽勝。
○羅江司北二裏。源出江頭山,至司西二十五裏,其流始大,東流合於銅仁江。水産金,或謂之省溪。又司北七裏,有雲捨泉,西流註於羅江。
提溪長官司府西百四十裏。《一統志》:元置提溪等處軍民長官司,隸都雲定雲安撫司,後隸思州軍民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楊秀纂,後又以張秉仁副之,屬思州宣慰司,尋改今屬。編戶一裏。
○磴山司東三裏。山高險,有石磴縈紆而上。又濫泥山,在司西三十裏。
○提溪司西五裏,源出濫泥山。引流而東,入於銅仁大江,中産砂金。《志》雲:府東一裏,有印江,流合提溪。
大萬山長官司府南百裏。元置大萬山、蘇葛辦等處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楊政華,仍隸思州宣慰司,後改今屬。編戶一裏。
勒捨廢長官司在司東。《志》雲:元置,屬思州安撫司,尋廢入大萬山司。
○新坑山司北五裏,岩𠔌深邃,土人嘗避兵於此。《志》雲:山産朱砂、水銀。又大萬山,在司南三裏,司以此名。
○司前溪司南一裏。出大萬山,東北流入於銅仁大江。
烏羅長官司府西二百裏。宋為烏羅洞,屬思州。祥興元年,湖南製置使張烈良等起兵興崖山,軍敗奔思州烏羅,為元軍所襲,皆戰死。元因置烏羅、竜於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楊世雄,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烏羅府治焉。又以冉興祖為副長官司。正統四年府廢,改今屬。編戶三裏。
○九竜山司西九十裏。高百丈,下分九枝,銅仁大江出焉。俗名飯甑山。又迎虹山,亦在司西南,高出群山之表,朝旭初升,山色光映,因名。相近又有雲朵山,秀麗如雲。○石梁山,在司東五裏。山石橫亙,如棟梁然。又東五裏有琴閣山。《志》雲:司東十三裏,又有木降山。
木耳坡《志》雲:在司治旁,官道經其上。俯視群山,森列其下,蒼翠鬱然。○觀音囤,在司西南三裏,崖壁峭峻,卓然天險。上有三井,可容五百人。又萬勝蹬在司西南三十裏,上亦有井,可容百人。苗亂,土人恆藉此以避兵。
○乜江司治南。上納烏羅溪、羊溪二水,下達湖廣辰州,可通舟筏,其旁地為宋隴諸苗蠻所據,阻絶不通人跡。○木耳溪,在司西南。源出山洞中,其流麯折,東抵平南寨,為九十九渡水。又烏羅溪,在司治東,源出林箐諸山,流瀠司前,為乜江上源。
○平南關在司南。其相近者,又有野貓關,東近府境之孟津堡,西近思南府朗溪司界。嚮設官兵戍守。
平頭著可長官司府西北百三十裏。元置平頭著可、通達等處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楊氏。又以田氏副之,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屬烏羅府。正統四年,改今屬。編戶一裏。
○森崖山司治西。峰巒高聳,林木蓊鬱,望之如雲。又石榴坡,在司西南,道出烏羅司,最險仄,有毒霧,行者畏之。
○甘梗泉在司南石崖中,一泉涌出,清濁分流,居人資以灌溉。
○地架堡在司東北。控禦苗蠻,最為要地。《邊略》:地架及小橋、亞寨,與湖廣麻陽縣之鴉剌關為三省連接處,戍守最切。鴉剌守則銅信溪、小坡水、草奧水、打田石、羊頭等處,隘兵可以不用。亞寨守則毛口寨、石子奧、黃蠟灘、白水洞等處,隘兵可以不用。地架守則孟溪堡、平南關、冠帶河、甕絞囤、竜於寨、張傢寨、四十八旗、提溪、省溪等處,隘兵可以不必全用。地架、亞寨不守,則張傢、毛口、甕絞諸處防禦最切矣。嘉靖中,議者又以地架偏在一隅,應西遷苗羊坪,為地架、小橋適中之處,可與烏羅、朗溪相應援,不果。
油蓬堡在司西。《志》雲:司孤懸苗界,地最廣饒,賦役出辦居多。與烏羅、朗溪及四川之邑梅司接壤,守禦至切。而油蓬堡、苗羊坪、冠帶河皆置戍處也。嘉靖中,議者以孟溪堡偏守一隅,宜遷於油蓬堡,乃平烏二司適中處,且可與四十八旗相應援雲。又冠帶河堡,在司西南,苗犯思石,此為必由之道,有險囤可以固守。○四十八旗屯軍,在司東南,為湖廣軍民雜處之地。嘉靖中,議築堡於此,恃為險囤,不果。
地運寨在司東南,苗寨也。《志》曰:貴州叛苗有黑潭、乾溪、駡勞、呂、駡衝、地所、塘寨、蜈公、地運、平頭、地根、老條、竜塘、苟腦、山總、慄凹、治古、麥地、抱木、老見、旦逞、普杓、田坪、烏牌、平茶、麻峒、木枰等二十七寨,多在銅仁北境。《邊略》:嘉靖二十七年,貴州及湖廣境內群苗皆叛,備兵使者趙之屏討之,分兵屯河界、竜勢、麥地三營,剿境內竜塘、鬼堤、江口、小茶園、麥地、都庫、駡勞、桐木坪、上下中地、所見、老條、新江口十四寨,又調湖廣鴉剌、眉亮二營,剿境內田坪、旦逞、慄凹、匏頸、麥衝、狗腦坡六寨,又調四川地架、平茶二營剿境內塘寨、地根、地、地架、呂蝸、新寨、抱木、普杓八寨,次第剋平,前後凡七十二壘,是也。
◇石阡府東至銅仁府界八十裏,東南至思州府界三十裏,南至鎮遠府界百八十裏,西至平越府餘慶縣界百六十裏,北至思南府界百二十裏。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二十裏,至江南江寧府四千裏,至京師七千七百六十裏。
《禹貢》梁州荒裔。漢為郡地。唐為思、夷二州地《通志》:唐武德四年,置夷州,即今府治。誤。宋為羈縻蠻地。元置石阡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初,改隸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置石阡府,隸貴州布政司,領縣一、長官司三。今亦為石阡府。
府山溪峻險,江水縈紆,懸崖削坂,茂樹深林,為黔、播參連之地,蠻苗叢蕞之墟。蓋邊方勝境,形援要區也。
石阡長官司附郭。元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楊正德,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為府治。十四年,又以土酋安景文為正長官,而楊氏副之。《城邑考》:府舊無城,正德五年,始築土城。嘉靖初,建三門,城周三裏有奇。
○竜山在府城東南隅。山高聳,左崖畔有古洞,洞內石隙中有水瀉入深潭,至春彌漫,流出五巴寨,入於大溪,鼕則涸。時有大風颶發,俗呼為風鬼洞。《志》雲:洞在石阡司治後竜山下,即此。又金雞山,在石阡司治東,高百丈。又東有黃楊山,上多黃楊木。又知府山,在府東三裏,其右曰侯山。
崖門山在府治西南。有兩山,高下相並,謂之崖門。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西上有洞嚮北,深廣莫測。《志》雲:司西五裏有排衙山,其相近者曰雲堂山,一名琵琶山。草塘後洞苗所出沒處也。《一統志》:琵琶山在府南四十裏。○駱駝山,《志》雲:在石阡司西三裏。又西為飛馬山。府西南又有挂榜山,府南曰溫塘山。
青山府北七十裏。山高聳,多林木。又北五裏為筆架山。《志》雲:石阡司北又有文筆山。又迎仙峰在府西北百五十裏,下有竜塘泉。○望鄉崖,在府西百六十裏,下亦有泉,曰望鄉泉。
香爐囤府北十裏。平地高二十丈,可容五百人。避苗寇者倚此為險。又十萬囤,在府南六裏,可容十萬人。○寒林箐,在府城西,以竹樹陰森而名,城西北有杉木箐,多杉木。
秋滿洞《志》雲:在石阡司治南。成化中,郡守餘志《記略》曰:府南梭寨隔岸有山,高峻凌空,下有秋滿洞。洞門開敞,洞後穿過塘池寨、平茫溪,石泉長流,資以灌田。正統間,苗賊為亂,民多竄入洞內。賊不敢入,但守洞口,計當睏死。民從洞後逸出,皆得免。又竜洞在府西南竜底江上,闊三丈餘,深一裏。又府西張傢寨旁高山上亦有洞峻險,人不能至。
○烏江府西百五十裏。自四川遵義府流入界,又東北流入思南府境,又北入四川彭水縣界而為涪陵江。詳見大川烏江。
竜底江在府城西南三裏,亦謂之大溪。其上源為包溪、鋪溪,流經府東黃茅囤而合流,繞府前入思南府界,註於烏江。○洋溪,在府北十裏,出銅仁府提溪司山中,西南流入界。又西經竜泉縣界,有桶口河流合焉,入於烏江。又深溪在府西百二十裏,各容溪在府西八十裏,皆西流註於烏江。登沙塘在石阡司治南。居民築堤遏水以避旱。又司治西有新寒陂,相近者有各容陂,皆瀦水溉田。《志》雲:府城南一裏有溫泉,泉源涌出,四時清暖。相近又有小溫泉,歲旱居民皆决渠引水以溉田。○平貫沙洲,在石阡司治北,上有平貫寨,寨前有溫泉潭,又保大沙洲,在司治西,相近者為石灘。《志》雲:竜底江所經也。
○鬆明關在府治東。又東有凱斜關,南去鎮遠府九十裏,鎮遠衛軍戍守。又大定關,在府東南,官路所經地。屬鎮遠衛。○鎮寧關,在馬鬃嶺,大路嶺屬黃平州。蓋境相接也。又武定關在府境白馬嶺上。《志》雲:鬆坎關在府治南,府東北又有石灰窯關。
銅鼓關在府西北。《志》雲:石阡司與思南府蠻夷司接界處。又鎮夷關在府北,地屬思南府印江縣,接近府境。《志》雲:石阡司又有象鼻關,司前又有太平寨。○茶園關,在府南,與偏橋衛接界。又府西南有錫樂坪關,與平越府餘慶縣接界。
竜泉縣府西百二十裏。西南至四川綏陽縣百七十裏。元初置大保竜泉長官司,尋改為竜泉坪長官司,思州安撫司治於此。明仍為長官司,屬思南宣撫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十七年,以土酋安永和為正長官。萬歷二十七年,播酋楊應竜突犯竜泉,長官安民志戰死。播平,改為竜泉縣,以民志後世襲土縣丞。編戶二裏。○綏陽山在縣治西北。又雞公山,在縣西北二十裏。《通志》雲:唐綏陽縣治綏陽山下。又雞翁縣在雞公山下,今俱見四川綏陽縣。○東山,在縣東二十裏。又縣東五十裏有石牛山。
騰雲洞縣北十裏。平地突起一峰,四面險阻,中通一孔,外窄隘而中高廣,可以避兵。○青竹崖,在縣治東北,一名深箐。又縣治東有瑪瑙崖、山羊岩,皆高險。又黃蠟箐,在縣治東。縣北又有隘頭箐、石筍峰、中宗崖,皆錯列近境。黃楊古囤縣東三十裏。岩絶壁,有大河環繞其上,可容百萬人。又竜泉坪,即今縣治,舊長官司以此名。萬歷中,楊應竜以播州叛,突攻竜泉,又從竜泉移兵攻婺川。既而湖帥陳琳進兵白泥,分兩翼,使陳良比等由竜泉坪進,是也。
○桶口河在縣北,流合洋溪,西入烏江。又縣治北有清江溪,亦流合桶口河。又犭乞木溪,在縣南,環繞縣治,入於清江溪。又魚□孔泉,在縣□□□□□深不可測,常有小魚從中出。
○牛水口關縣西八十裏。《志》雲:縣界又有天井關、青竜關、張教壩關、竹壩平關,俱為戍守處。又東山寨在縣南。
鄧坎寨在縣南。楊應竜攻竜泉,襲官軍於鄧坎。官軍擊走之,破其金竹、青岡嘴、虎跳關等七寨,蓋縣境去播最近也。
苗民長官司府西南八十裏。本蠻地,名曰壁林。明洪武十年置司,建文初,授土酋汪得英,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二裏。
○洋川廢縣《通志》雲:在司南洋溪山下,唐夷州屬縣也。今見四川綏陽縣。
○馬鞍山在司治東,山形昂聳。又東有黃楊山,多黃楊樹。又筆架山,在司治南。司西又有青山。○長沙嶺,在司東。《志》雲:司南有爛沉箐,又有來林箐。司西有大夫峰,又有斜崖,環拱司治。
○小溪司北四十裏。源出山箐中,出溪口會於烏江。水流迅疾,恆有漲溢之患。《志》雲:司北有相公灘,即溪流湍激處也。又有金場灘,在司治南。沙洲在司治東,山溪之水匯流經此,北入於小溪。○大竜潭,在司北,澄深不測,有灌溉之利。
○板橋司北四十裏,跨小溪上。正統初,建橋以便行旅。天順三年、成化十四年以後,屢經修治。板橋巡司亦置於此。《志》雲:板橋巡司在府西北三十裏。弘治中遷治於思南府東。境內之巡司遂廢。○金樹寨,在司前,舊為戍守處。
葛彰葛商長官司府南百裏。元置葛彰、葛商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仍置是司,授土酋安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中,改今屬,編戶二裏。
○夜郎廢縣《通志》:在司西六十裏。唐武德四年,置夜郎縣,屬夷州。貞觀初,與州俱廢,即此縣雲。
○獅子山在司治旁有二山,皆高聳。又司東有飛鳳朝陽山。又金順山,在司東五十裏。下有石蔭泉,廣一丈,深莫測。○麒麟山,在司治南。又南為雲𠔌,其相接者為聚兵墩峰,峻險可以屯兵。
隘門山在司治北,兩峰相峙,險隘如門。又司西有擒苗山。其相近者曰三尖峰、黃楊嶺。又有峰洞岩、甕古岩及山丹、綿花諸坪,俱為西面之險。○杉木嶺,在司北。又北為葛衝岩。《志》雲:司東有甘猛崖,司南有坪耕箐,司境又有崖頭、葛蔓諸箐,皆以岩險陰而名。
○樂回江在司南。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為一。流出司東北,又折而西流,註深溪,入烏江。○氵竜陂,在司南,旁有氵竜灘,皆樂回江所經也。
○牛塘壩關在司境。又司南有樂回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