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讀遍紅樓 》
夢裏夢外大觀園(4)
鬍文彬 Hu Wenbin
從破土動工到大觀園的最後落成,前後花去了10餘年的時間,是分期建成的。今日的北京大觀園的亭臺樓閣院落,以至點綴其間的山水樹木,一花一石,不僅擁有《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性格特徵,而且還融進了新時代的文化內涵——紅樓夢文化博物館、聲光電太虛幻境、水上夢幻音樂,使遊賞者在一係列活動中感受到時代的脈博。大觀樓酒傢、紅樓書屋、紅樓食品……使遊者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時又得到物質的享受,而又在這種享受中領略到紅樓文化的無窮魅力。因此,每一位遊者在大觀園中不僅重溫一次《紅樓夢》,重讀曹雪芹,更
重要的是得到一次精神的升華,厚重了自己的人生。
北京大觀園既是紅樓文化的載體又是具有時代特徵的新文化載體,將多元文化凝於一園,已成為新時代宣南文化中一株閬苑奇葩。
林黛玉在題“世外仙源”匾額時寫道:“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藉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今天是“名園”築宣南,“仙境別紅塵”。《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藉”宣南山川之秀,為北京大衆、為海內外遊者“添”了一座新景物。因此,當我們在稱贊曹雪芹文章造化之功的時候,不能不佩服宣南人的遠見卓識。同時我們也期待着北京大觀園在萬象爭輝的新時代裏永葆文採風流!
註釋:
① 引文轉引自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第29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4月版。
② 曹寅幼為康熙“伴讀”之說見於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史事稽年”中的康熙十一年(1672)條下,原文雲:“寅自幼侍讀事,鄧之誠先生見告出某書,書為1939年頃購於琉璃廠文蕓閣,價二三十元間,八册一函,約為康熙問刊本,四字書名,怪異,亦無著者名。藏今北京大學圖書館。惟以書名失記,待檢。”劉上生著《曹寅與曹雪芹》,(海南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三章“曹寅生平事跡考索”中認為曹寅是“佩筆侍從”,而非“伴讀”。參見劉著第48-58頁。
③ 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號楞枷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明珠子,著名詞人。康熙十五年“授三等侍衛之職”,與曹寅相識。淥水亭在玉泉山麓為明珠別業,性德經常在此讀書、會友和詩文唱和。在此雅會的著名文人有薑宸英、朱彝尊、顧貞觀、張純修、嚴繩孫、粱佩蘭、陳維崧、秦鬆齡、吳兆騫等。“己未文會”是指康熙十八年“己未”參加博學鴻詞科的一些文化名人的聚會。與會者有顧景星、傅山、李圍篤、汪琬、施閏章等人。
④ 《宣南文化便覽》,鄭文奇主編,李金竜執行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是書分13個專題.全面介紹了宜南文化的發展流脈。內容豐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普及性強。本文所談及宣南文士經歷多采自本書,謹申謝忱。
⑤ 據吳長元著《宸垣沿略》10“外城二”內記載。徐乾學另有別業“南園”。文雲:“南園在虎坊橋,為昆山徐司寇乾學別業,今遺址無考。”下引徐乾學《奉邀說岩先生同薑、朱二翰林虎坊別墅宴集》詩。詩題之中薑指薑宸英,朱指朱彝尊。詩中有雲:“市南虎坊園,幽居帶林薄。雅堪延野色,憑眺有菌閣。”“極望效壇樹,微風韻遙鐸。驚沙白皚皚,流靄青漠漠。”由此可見南園之幽美。
⑥ 參見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第280頁。
⑦ 同上,第375頁。
⑧ 《宸垣識略》10“外城二”記:“海波寺在清廠迤北,其地名海波寺街。今廢。”
⑨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寧季重,號東堂,別號岸堂,自號雲亭山人,山東麯阜人。著有傳奇劇《桃花扇》名震天下,亦因此獲罪於當權而被罷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他被南巡的康熙皇帝任命為國子監博士,後到北京作官。居宣南的海波巷,與朱彝尊宅相鄰,時常出入古藤書屋,留下詩句“藤花不是梧桐樹,卻得年年引鳳凰。”
⑩ 《宸垣識略》10“外城二”記:“施愚山寓居在鐵門,今宣城會館。”下引王士禛《過宣城會館》詩云:
暮天黃葉落。一過西州門。
無復高人跡,空聞宿鳥喧。
新阡思挂劍,舊館憶開尊。
南望澄江水,誰招屈宋魂?
此詩寫於1683年施逝世之後,故有“舊館憶開尊”“誰招屈宋魂”之悼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捲首絮語 | 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 此書係自愧而成 | 通靈寶玉:一塊被幻化的頑石 | 賈寶玉:前身是一塊“美石” | 智而通則悟 | 難得糊塗 | 寧榮二公的囑托與寧國府的祭宗祠 | 實非別書之可比 | 《紅樓夢》中的一樁難解之謎 | 尤氏心內有什麽“病”? | 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 |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 | 一日倘或樂極生悲 | 裙釵一二可齊傢 | 萬不可奢華過費 | 敏探春“興利除弊” | 三人成衆,衆志成城(1) | 三人成衆,衆志成城(2) | 不過實錄其事 | 我心裏進不去,也白過了一世 | 娶妻當如薛寶釵 | 嬌養太過,競釀成個盜蹠習性(1) | 嬌養太過,競釀成個盜蹠習性(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