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他說 》
144、打人不打臉,那,打動物呢?
熊逸 Xiong Yi
趙簡子找來王良,笑呵呵地說:"王師傅啊,以後我就派你給嬖奚當司機了,嬖奚可一個勁兒地誇你呢。"
王良一愣。
趙簡子接着說:"嬖奚現在正是我跟前的大紅人,權勢熏天、炙手可熱。你也知道,司機和秘書都是領導的心腹,你這次給他當司機,以後少不了提拔的機會。"
王良搖了搖頭:"我不幹!"
"啊?"趙簡子很奇怪,"這是多好的機會啊!那麽多人巴結嬖奚還愁巴結不到呢,你怎麽反倒不願意呢?我跟你說啊,你要是答應,以後那些巴結嬖奚的人一大半都得先巴結你,到時候別看你衹是個小司機,可論權力、論財富,誰也不敢小看你!"
王良還是堅持:"您聽我講講這兩次給嬖奚開車的經過就能理解我了。第一次我給他開車的時候,我是完全按規矩開的,結果整整一天也沒打到一隻獵物。第二次開車我就不管規矩了,結果衹一個早晨就打到了十衹獵物。可《詩經》裏說:'開車要遵守規矩,射箭要一箭穿心。'我不願意給小人當司機,請您給他另外派人吧!"
--這故事需要解釋。為什麽王良按規矩開車就打不到獵物呢?為什麽不按規矩開車就打到很多獵物呢?這規矩到底是怎麽回事呢?難道也像現在的交通法規那樣嗎?可這和打獵又有什麽關係呢?王良引的那兩句《詩經》莫名其妙的,到底是什麽意思啊?
王良所謂的規矩當然不同於現代的交規,說到底還是禮製之一種,是關於打獵的禮儀。還是先看看他引的這兩句詩吧。
"不失其馳,捨矢如破。"出自《小雅·車攻》。咱們先換換腦子繞繞彎,看一首李白的名詩,這詩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李白的《別友人》,五律,八聯裏邊頷聯、項聯、末聯全是名句,真是太厲害了!可我這裏要說的是最後一句:"蕭蕭班馬鳴",這一句其實並非李白原創,而是有所本的,把別人一首詩裏的一句加了一個字而已。原來的這句是"蕭蕭馬鳴"--怎麽是四個字啊?那看來九成是出自《詩經》了?
不錯,正是出自《詩經》,而且就是出自現在王良引用的這篇《小雅·車攻》: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田車既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之子於苗,選徒囂囂。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决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捨矢如破。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禦不驚,大庖不盈。
之子於徵,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據說這詩描寫的是周宣王會合諸侯一起打獵的場面。這是很生動的資料啊,我們看看當時的打獵場面到底是什麽樣子的。詩題《車攻》,並不是戰車列隊攻打敵人的意思,"攻"字是說"堅固","車攻"就是說"車子很堅固"。(王良能飈車,車子不堅固怎麽行呢?)
王良引的那兩句現在就能看到了,就在詩的第六段裏。好了,現在我把全詩來翻譯一下:
我的車子是新款,我的馬子真正點。(哦,錯了,不是"馬子",是"馬兒",更正一下。)四匹馬兒全是公,拉着車子跑嚮東。
打獵還得大吉普,四驅V8賽猛虎。東邊地裏野草多,鼕天打獵來開車。
我王當初夏獵中,挑選跟班鬧哄哄。竪起竜旗龜蛇旗,撲擊野獸在敖地。
駕駛四驅越野車,四匹雄馬會拉車。諸侯穿着講名牌,挨個朝見我王來。
扳指護具全戴好,弓的準星不能少。弓箭手往一塊兒湊,堆柴放火趕野獸。
四匹黃馬駕着車,驂馬如同方向舵。司機開車不出錯,開弓就把十環射。(這兩句就是王良引的"不失其馳,捨矢如破"。)
馬兒馬兒叫蕭蕭,旗幟旗幟飄又飄。步兵、車兵穩當當,山珍野味滿廚房。
我王打獵正歸來,兵丁人馬好乖乖。我王這人還OK,打獵沒有白受纍。
對《詩經》的解釋歷來一嚮衆說紛紜,這首詩也不例外,不過大意還是差不太多的。這詩寫的是天子狩獵,動靜比較大,連玩帶會見各路諸侯,順便也練練隊伍,有點兒像後來康熙在木蘭圍場搞的那套。(這套儀式有着非常原始的淵源,容後細表。)
天子和諸侯的打獵活動可不像有人想像的那樣僅僅是種娛樂,當然,即便僅僅就是娛樂,這娛樂也被賦予了深刻的政治意義。那時候的社會,《左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國傢最要緊的衹有兩件事:打仗和祭祀。而打獵既有為打仗練兵的意義,又有為祭祀準備祭品的意義,兩件大事全沾邊。草民們要是看見王公貴族們玩打獵玩得不亦樂乎,可千萬別駡他們腐化墮落、衹顧自己享樂而不管人民死活,要知道,人傢那可不是玩,那是在忙工作--咱們前邊已經見識過了商朝貴族們的"革命就是請客吃飯",現在再來見識一下"革命還是獵狐射雁"。
如果從"革命"意義上說,按規矩,天子和諸侯在太平無事的時候一年打獵三次,打來的野味有三種用途:一是"為幹豆",這和豆子沒關係,是說把野味做成肉幹,類似於我們超市裏賣的各種牛肉幹,可人傢的肉幹更神聖些,是祭祀用的;二是"為賓客",這就可以顧名思義了,是請客用的;三是"為充君庖廚",就是進了國君的廚房了。
既然打獵是件如此神聖而重要的工作,那自然不能隨便就打,是要講究不少規矩的,這些規矩都是禮製的組成部分,王良所謂的開車要守的規矩便是指此而言。
嬖奚的打獵沒有一點兒神聖性,純屬個人娛樂,但王良認為即便這樣也不能壞了神聖的規矩--這難道不對嗎,就算是去嫖娼,達官顯貴們也不能像鄉下人那樣沒規矩地鬍來呀。
王良所謂的規矩具體是哪些呢?首先是開車不能橫衝直撞,得有個四平八穩的勁頭,馬蹄揚起的塵土不能大了。這就好像現代的跳水比賽,運動員入水的姿勢再高難度,如果入水那一刻濺起的水花太大,那就要扣分的。射箭也不能見動物就射,別看一樣是把野獸射死,可這裏邊有着上殺、次殺和下殺三個檔次。上殺是古竜小說式的殺法,藍光一閃,生死立現,小李飛刀一刀穿心,動物還沒看清人的動作呢,突然産生一種奇怪的感覺,低頭一看,衹見自己的影子在心髒的位置竟然有一個小小的圓點透着陽光,動物想:這是怎麽回事?而在神經係統還沒來得及把痛覺傳到大腦的時候,動物就已經死了。這種被"上殺"的動物是等級最高的,肉質最好,可以被做成肉幹用作祭祀。中殺是說一箭沒有正中心髒,動物掙紮了一陣纔死,所以肉質就差了些,不能被做成肉幹用作祭祀了,衹能退而求其次,給客人們來吃。下殺是金庸和粱羽生小說式的殺法,人來一招"蕩箭式",動物招架一招"飛竜在天",人再仔細一看,對手是衹野豬,連忙變招,來了個"破豬式",野豬很生氣,硬說自己是竜,玩了一手"見竜在田"避了開去,雙方你來我往,大戰三百合,終於,降竜十八掌擋不住獨孤九箭,野豬中了一箭。野豬見勢不好,連忙點中傷口附近的幾處穴位止住流血,施展凌波微步落荒而逃。人一看野豬逃得太快,恐怕追趕不及,忙從懷中摸出一支蛇焰箭來,射上天空。遠處還有幾個打獵的人,一見東方天空有蛇焰箭的訊號,知道是同門求援,趕緊施展輕功趕了過去。那野豬跑啊跑,心想:我是受傷暈倒然後被美女救活呢,還是跌落懸崖找一本武功秘籍重新修煉呢?可野豬跑了兩個小時,既沒遇到美女,也沒遇到懸崖。野豬急了,退而求其次:難道連神秘黑衣蒙面人也沒有嗎?
追兵圍攏了,倒黴的野豬放棄了希望,深沉地說:"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人氣喘籲籲地說:"別怨我,誰叫你不幸生在森林!"
野豬傷感地說:"衹有面臨虛無,我們纔會想到存在。"
人很吃驚:"不會吧,連野豬都讀海德格爾?!"
野豬聽人說出了"海德格爾"這個名字,眼睛裏又生出了希望,商量着說:"要麽,就看在存在主義的份上,饒我一命吧!薩特不是說過麽,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人在冷笑:"人道主義和野豬沒什麽關係吧?嘿嘿,薩特還說過'存在先於選擇'呢,你既然以野豬的面目存在,又選擇了野豬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那你就接受薩特的另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獄'吧!"
野豬喪失了希望,它低頭看了看自己的傷口,鮮血狼藉一片,當下回光返照,很貞潔地說:"你們就算吃得到我的肉,也別想吃我的豆腐!"
"啊--?!"人一時沒聽明白,好一會兒纔反應過來,"它是說血都流光了,做不了血豆腐了。"
野豬終於"咕咚"一聲倒在地上死去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磨難,肉質也不好了,皮毛也傷痕纍纍了,既不能用來祭祀,也不合適招待客人,那就下廚房好了。
打獵要講究"上殺",還有不少規矩,比如,不是從任何方向都可以射擊的,首先,人一定要在動物的左邊,要追殺,而不能迎着動物來個對衝,也就是說,從左後方射擊在右前方的動物,箭要從動物的左大腿一帶射進,穿過心髒以後再洞穿出來。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打動物也不能打臉,如果動物的臉被射傷了,那就是"非禮"了,這個野味趁別人不註意自己偷吃還行,拿出手是沒可能了。所以說,如果野豬和你面對面,那可不能射它,這屬於沒規矩。
橫着射也不行,那樣會把動物的皮毛搞壞,也是"非禮",沒規矩。
《周易》的"比"卦裏"九五"爻的爻辭有一句"王用三驅,失前禽",前半句是當時很規矩的打獵方式:把獵場三面包圍,留出一面,從三個方向一起追捕動物,而"失前禽"這句,很多註傢都說是放走從"留出一面"的那個方向(前方)逃走的動物--如果衹解釋到這一步,倒是合乎當時的狩獵規範的,但還有人繼續說"射殺迎面而來的動物",這就不符合當時的規矩了。鄭康成的解釋值得參考:所謂"失前禽",是說不射殺迎面而來的動物,也不射殺從旁邊跑走的動物,衹射殺那些背對自己逃走的動物。
看看,不過是朝動物射一箭而已,講究可真多呢!
王良第一次跟嬖奚去打獵,就是規規矩矩地玩,結果嬖奚一無所獲。第二次的時候,王良幹脆敞開了讓嬖奚玩,結果嬖奚也不管什麽是"合禮",什麽是"非禮",見活物就射,衹一個早晨的工夫就射了十衹野味。嬖奚這屬於"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可王良卻認為嬖奚是個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或者根本就不知道禮製為何物,為了拿耗子就不講正義和廉恥,所以王良很看不起他,不願意給這種人當司機。
王良的態度很儒傢。後來宋朝有個張九成,《宋史·張九成傳》說有權貴托人給他送錢,有意拉攏他,說:"跟我幹吧,我幫你走走門路,包你能當大官。"真是個很大的誘惑哦!可人傢張九成不屑地說:"當年王良不屑給嬖奚當司機,如今的我也不攀您那個高門檻。"張九成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楊時,楊時當年嚮程頤求學,留下個"程門立雪"的故事,這個成語現在還被人用着,而楊時講學的地方到明朝又被顧憲成他們翻修成了東林書院,一群知識分子"風聲、雨聲、讀書聲","傢事、國事、天下事",折騰出好大的動靜,這都是大傢熟知的內容了。
這些儒門風采的根源都在《孟子》這裏呢。孟子給陳代講完了王良和嬖奚的故事,接着說:"王良恥於和嬖奚搭夥,就算搭了夥能打到野味堆成山,王良也不會幹。這兩年不是流行什麽'小故事,大道理'麽,從我說的這個小故事裏你有沒有體會出什麽大道理呢?"
陳代想了想,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混到連小人都不怕得罪,就一定要掌握過硬的技能。"
"嗯--?"孟子很奇怪,"這是怎麽推論出來的啊?"
陳代說:"如果王良不是天下第一車手,藉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得罪嬖奚啊,嬖奚動個小指頭就能把他滅了,趙簡子也不可能會罩着他。"
"唔,倒有幾分道理,"孟子點了點頭,"可這不是標準答案,你再好好想想。"
陳代搔了搔後腦勺:"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做小人應該陰險狡詐,而不能心直口快,嬖奚就是太心直口快了,結果遭到了王良的有力反擊。"
孟子搖頭:"不對,再想!"
陳代又想了想,說:"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做小人應該看人下菜碟。王良那麽大的能耐,你嬖奚知道他以前是誰的司機啊,九成就是人傢趙簡子的司機,領導的司機和秘書那是萬萬不能得罪的!嬖奚栽就栽在這上了。"
孟子搖頭:"不對,再想!"
陳代一張苦瓜臉:"還想啊!嗯,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做小人應該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致人於死地,所謂'打虎不死,反受其害',嬖奚既然要進王良的讒言,哪能那麽沒組織、沒計劃的,應該等待最佳時機,一句話就把王良打入十八層地獄,再踩上一萬衹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孟子搖頭:"不對,再想!"
陳代眼珠亂轉,半晌又說:"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哎,這個故事實在太有啓發意義了,能告訴我們這麽豐富的人生哲理!嗯,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做小人應該--"
"Kao!"孟子怒喝一聲,"你怎麽總跟小人沒完啊?出發點全在嬖奚那裏,你就不會想想王良?"
陳代連忙肅然起立,低頭稱是。
孟子看着他,看了好半天,最後纔用顫抖的聲音說:"我怎麽現在越看你越覺得渾身發冷呢?"
陳代猶豫了一會兒,這纔怯生生地說:"老師,這不怪我,昨天居委會貼通知您沒留心,說是今天管道檢修,要停暖氣呢。"
孟子氣哼哼地嘆了口氣:"我怎麽教出你這麽個學生呢!好了,不跟你廢話了,我直接給你講講這個故事的意義吧。"
陳代應了一聲,恭恭敬敬地打開本子,準備抄筆記。
孟子說:"這個故事其實告訴我們的是,做小人不能衹懂溜須拍馬,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嬖奚一個早晨能打到十衹野味,就算王良開車不講規矩,什麽都就着嬖奚來,那也說明了嬖奚箭術了得。所以說,好比你畢業以後出去應聘,如果你有了一技之長,又善於察言觀色、溜須拍馬,這纔更容易得到領導的賞識。如果你衹會溜須拍馬,大傢都不服你,你面對的睏難無疑就多了。"
陳代邊聽邊贊嘆:"老師,您這話實在是至理名言,發人深省!這見解太高深了!"
孟子很得意:"學到東西了吧?"
陳代誠惶誠恐:"學到了,學到太多了!我要是早學到這個道理,嘿嘿,早把公孫醜他們幾個踩在腳下了,整個兒孟傢學派,您是萬歲,我就是九千歲!"
"住口!"孟子恨恨地駡了一聲,"我都被你給繞糊塗了,嘿,我說你怎麽盡從嬖奚為出發點呢,敢情你自己就是個小人!好了,剛纔的解釋不算,我重新說!唉,王良,這個故事的意義在於王良。"
孟子接着說:"這個故事真正告訴我們的是,我們應該像王良一樣堅持原則,不能不顧原則而去諸侯那裏上門推銷。況且,如果你一開始就不按正道來走,又怎麽能夠把別人引上正道來呢?小子,你明白了嗎?"
陳代堅毅地說:"我明白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自序 | 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 3、河南人惹誰了? | 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 | 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 | 8、聖水、清水和髒水 |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 | 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 | 12、孟大俠天下無敵 |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 | 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 15、自由主義在齊國 | 16、詠春拳訣 |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 | 18、胸有成竹說錯話 |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 | 20、草民們的瞎激動 | 21、書生好談兵 | 22、賣國、亡國全有理 |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 | 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