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沉重的政治代价,滥用武力还曾导致了跨大西洋的裂痕--美国同它的欧洲盟友之间的分歧,更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在伊战4周年之际,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战游行就是一个明证。
"图穷匕首见"。2007年3月,一份由美国政府参与制定的新石油法草案在伊拉克内阁获得通过。根据这项草案,伊拉克80个已知油田中的65个将由外国石油公司来开发;伊拉克将与这些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产品分成协议",合同期长达15至35年,外国公司最初的利益分成将高达75%。
早在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一份盖洛普民意调查就显示43%的伊拉克人相信美军入侵是为了"攫取伊拉克的石油"。尽管美国政府和主流媒体绝口不提"石油"二字,口口声声"民主、自由",但美国民间"不要以鲜血换石油"的呼声早已撕下那层薄薄的面纱。
伊拉克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石油开采成本不足1美元一桶。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不仅使美国石油供应高枕无忧、石油商大发其财,更使美国增添钳制其他经济体的手段。此外,伊拉克的地理位置及水资源也具有战略重要性。
早有美国记者指出,布什家族及其盟友代表美国精英中三大派别--石油商、军火商和投资商长期以来的汇合,他们将其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为此不惜动用武力。
2007年7月17日,美国国家安全局解密了一份名为《国家情报评估》的报告,汇总了美国16个情报机构对恐怖组织所做的分析,结论是:"基地"组织仍是美国本土面临的最严重的恐怖威胁。
2007年7月18日,《纽约时报》的社论指出:报告是对布什反恐战略的一个有力否定。实际上,报告又一次提醒了人们:伊拉克在美国入侵之前并没有恐怖分子和恐怖活动,与策划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基地"组织也没有什么关联。
专门研究恐怖主义的专家、前政府安全官员本杰明也在《华盛顿邮报》上说:"我们正在伊拉克制造恐怖分子,同时也在伊拉克之外制造恐怖分子,(因为)他们受到了伊拉克形势的鼓励……我们在那里呆得越久,我们制造的恐怖分子也就越多。"这样的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接受。
统计数字显示,战争不仅给伊拉克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使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根据2007年年初美国民意调查显示,有近2/3的美国人认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
2007年8月1日,美国会预算局开出了伊拉克战争的详细账单:自2003年3月伊战爆发到2007年7月,美、英总共花费近5000亿美元,且正以每月101.5亿美元(其中英国承担1.62亿美元)的速度增加。以此推算,伊战每秒钟耗费美英两国4060美元。
自伊战爆发以来,美军费开支如滚雪球般递增。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伊战4年多来的费用已超过朝鲜战争;到2008年时,伊战直接总费用预计将达6000亿美元,超过越南战争的费用。
美国为伊战付出的经济代价还远不止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学预算专家琳达·比尔默斯的分析指出,与以往战争相比,驻伊美军官兵更易受伤,越战时阵亡者与受伤者比例为1∶2.6,伊战是1∶16,为此美国需要支付的军人医疗和伤残赔偿将为3500~7000亿美元。加上战争的直接费用,伊战的最终代价将超过1万亿美元,比最初设想的高出10倍,与二战费用持平。
2007年11月13日,美国国会两院经济联席委员会发表报告说,2002年至2007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付出的成本总计将达1.6万亿美元。如果把两场战争的费用摊到美国老百姓头上,平均一个4口之家要负担2万多美元。
任何战争都没有真正的赢家。
内争外扰和解难求:何时才能看见伊拉克"民主隧道"的亮光。国际舆论认为,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好比是穿越漫长的"民主隧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见亮光。
2003年3月20日,美国战斧巡航导弹划破伊拉克的夜空,伊战打响。
4月9日,美军攻占巴格达,萨达姆政府倒台。
2003年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
2004年 3月8日,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签署临时宪法。
5月28日,伊拉克临管会提名什叶派人士阿拉维出任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
2004年6月28日,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举行大选,选举275人的过渡议会。
4月6日,伊拉克过渡议会选举库尔德领导人塔拉巴尼为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统。
4月7日,塔拉巴尼任命什叶派人士贾法里出任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
2005年10月15日,伊拉克就宪法草案举行全民公决,最后批准了宪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