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弓弦一鉸送君王(4)      梅毅 Mei Yi

  二月二十日,緬方遣人來報,說南明幾路散軍皆嚮緬甸方向移動,請求永歷帝發敕令阻止他們的逼近。
  當晚,衆臣在“禦舟”聚集開會,大傢皆怕行程中遇劫喪命,誰也不願意攜帶敕令往回走,相互推諉。衹有總兵鄧凱和小官任國璽自告奮勇,馬吉翔惟恐二人回去見了李定國後說他“壞話”,暗中對緬人通事講:“這兩人無傢口,如果離開皇帝,肯定就遠走高飛!要阻止二人出緬。”
  不久,有報南明諸營已經散去,遣使發敕之事就無人再提。
  二十四日,緬王派人來邀請南明大臣過河議事,永歷帝派馬吉翔之弟馬雄飛和鄒昌琦二人往對。
  過河後,緬王本人並不接見他們,衹讓通事從中傳話,詢問了許多明神宗萬歷年間的明朝國事。這兩人草包,對往事知之甚少,甚招緬人輕衊。
  而且,他們所帶的永歷敕書上所蓋的皇帝玉璽,緬人拿來與萬歷敕令相比照,發覺永歷玉璽形製稍小,就懷疑是偽造。幸虧二人再拿出蓋有黔國公印文的文書,緬方對比一看,與從前文書上的印文一模一樣,這纔信以為真。
  由於萬歷二十二年開始,明朝約暹甸夾攻緬甸,雙方關係從那時開始已經非常緊張,日後入貢稀少,來往絶少,所以,緬方衹有萬歷時期明朝的禦敕與文書。從彼時起,雙方常年不通。大明皇帝來避難,自然使這個小國土皇帝生出幸災樂禍之情和歹心。
  對於南明使人,緬甸土王自稱“金樓白象王”,其實,他衹是大明朝歸屬黔國公管轄的“緬甸宣慰使”而已,地司級幹部。萬歷元年,緬甸土王好事,曾經自稱過“西南金樓白象王”,在公文中仍稱明朝皇帝為“天皇帝”,但他當時的自稱,已經讓大明朝非常不高興。現在,時易世移,小土王又開始裝大。
  面對流竄的帝室,如今的緬甸土王,確有資本裝大。
  忍捱到了三月,黔國公沐天漢與綏寧伯蒲纓、總兵王啓隆三人,主動邀請馬吉翔幾個人在大樹下集會議事(已經沒有象樣的夠大的房間容納大臣們開會)。
  沐天波說:“緬酋對待我們的態度,一日差似一日。我們應該馬上離開這裏往回走,尚可躲避危險。”
  馬吉翔想也不想,回答說:“如果你們想走,就走好了。皇上以及三宮,皆交與你們。你們看着辦吧,我不能再參與復興國傢的事情。”
  衆人聽馬吉翔如此要挾,一時沉默。
  大傢愣了半天,嘆氣哀聲,漸漸散去。
  當時,率兵深入緬境亞哇的白文選部,已經近在六十裏以外的地方。他們尋找永歷帝不得,心情焦躁,四處焚掠。
  如果永歷朝臣有一絲一毫的振作和主動,派人出動打探風聲,肯定能和白文選聯繫上,逃出生天。
  三月十七日,走陸路隨駕的永歷大臣和隨從陸續趕至亞哇,在河對岸聚居。這些人走陸路,倒比永歷帝來得更快。
  緬甸土王心疑,對左右說:“這些人慢慢聚攏,不像是避難,倒像是想算計我們。”
  驚疑之下,緬甸土王派兵四出,圍攻剛剛抵達亞哇不久的永歷帝隨人。混亂中燒殺搶劫,不僅殺掉幾百南明隨員和大臣,還有數位大臣惶亂中自縊而死。
  四月份,緬甸一方派人來報,說芒漠方向有一支由鹹陽侯祁三升帶來的南明軍前來迎駕,請永歷帝派人出敕文阻止他們。
  馬吉翔氣惱,立即派手下的錦衣衛軍官攜帶敕令前往芒漠,命令祁三升退走。
  由於有皇帝敕令,祁三升不敢再往前行,痛哭後退走。他們之所以後退,是因為明明白白有皇帝敕令,如果不退,迎駕就變成了逼宮。
  而後,馬吉翔給緬甸官員數道永歷敕令,讓緬方發至各個關隘,實際是馬吉翔自擬,內容完全一樣:“朕已往福建方向進發。以後有一切兵來緬甸,都給我統統殺掉1
  當其時也,李定國派出數部兵馬,在緬甸境內四處尋找永歷帝蹤跡。
  緬人各據險隘阻守,激使南明官兵殺心大起,千裏之內,焚掠攻殺。由於遍找皇帝不着,南明軍躁憤日甚。
  五月十日,永歷帝一行人方乘船行至亞哇城,隔河紮營。這地方原本先至的陸行明朝官員呆過,所以有現成的草房十幾間,就成為永歷帝的“行宮”。
  至於文武大臣,皆自己率傢人四處砍竹伐木,搭建臨時茅棚居祝此時的永歷帝,兵衛寡弱,每日僅有百名左右沒有武裝的士兵“守衛”“行宮”。
  隔了兩天,緬王派人送來不少土産品“進貢”。永歷帝心知肚明,也趕忙“回賜”不少金銀用品。土豆換黃金,如今不再是泱泱天朝找感覺,而是落難皇帝買安全。
  緬王當時之所以“禮敬”永歷帝,是因為對於殺入緬境的南明潰軍來講,永歷帝的敕令非常管用。所以,明帝倒成了土王自保的“人質”。正因為看正大明皇帝奇貨可居,緬甸土王更嚴加阻塞內外消息,千方百計阻撓南明軍隊找到永歷帝一行。
  雖被清軍擊潰,依南明軍的戰鬥力,在緬甸境內橫行,倒不是什麽難事。
  安頓下來後,緬甸不少婦人攜帶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進入南明君臣聚集的竹城,擺小攤,做買賣。永歷帝的隨行大臣們,皆恬然自安,再不穿官服,各個短衣跣足,挎籃提兜,坐在地上與緬甸婦人打情駡悄,砍價還價,樂得逍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半明半滅大明朝(1)半明半滅大明朝(2)
半明半滅大明朝(3)半明半滅大明朝(4)半明半滅大明朝(5)半明半滅大明朝(6)
半明半滅大明朝(7)半明半滅大明朝(8)半明半滅大明朝(9)半明半滅大明朝(10)
半明半滅大明朝(11)半明半滅大明朝(12)半明半滅大明朝(13)半明半滅大明朝(14)
半明半滅大明朝(15)半明半滅大明朝(16)半明半滅大明朝(17)半明半滅大明朝(18)
半明半滅大明朝(19)半明半滅大明朝(20)半明半滅大明朝(21)半明半滅大明朝(2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