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权力“深喉”   》 第142节:伊拉克:萤火虫在飞(30)      黄誌 Huang Zhi

  美军在伊拉克的艰难处境,既表明美国实力的一定局限,也显示出布什政府的战略目标出了问题。按照新保守主义的设想,美国必须"整合世界",即以自己的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才能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事实上,这种对绝对安全的追求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美军对伊前景发挥着支配性作用,但它不堪重负的颓势早已显现,并且还在白宫和五角大楼之间引出分歧。军方高层反复的撤军暗示与布什本人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军事因素与政治因素在逐渐分道扬镳。虽然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家却无法提供战争能力,于是撤军或部分撤军已成共识。
  基辛格说:"美军撤离伊拉克应看作是一种加强国际安全的战略,草率行事的结果将是留下一个衰败的国家和一个烂摊子,并且会对该地区以及美国的国际地位产生灾难性后果。"
  驻伊多国部队指挥官本·霍吉斯上校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说,"我们已经付出太多,政府也已经投入太多,不达目的不可能罢手。如果我们过快撤军,肯定会受挫的。"
  伊拉克战后,驻伊多国部队就开始撤军了。
  率先撤军的是西班牙。2004年3月马德里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1300多名驻伊西班牙士兵于当年5月全部撤离。之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多米尼加、菲律宾、挪威、泰国、匈牙利等国先后在2004年年底之前完成撤军工作。
  2005年2月,葡萄牙驻伊警察部队全部撤回本土,波兰在伊驻军人数则大幅削减。同年4月,荷兰完成撤军工作。
  2006年新年到来之际,驻伊盟军掀起了新一轮的撤军高潮--2005年12月27日,波兰宣布2006年3月将撤出600名士兵;同一天,乌克兰国防部宣布已撤出驻扎在伊拉克的全部士兵;与乌克兰同样"决绝"的还有保加利亚,也在2005年年底全部撤出驻伊拉克的军队。
  英国也萌生退意。由于英军驻扎的伊南部地区是什叶派的传统地盘,治安良好,重建工作相对而言也比较顺利,英国撤军自然也是理所应当。英军是驻伊多国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驻伊兵力仅次于美国。2003年3月,英国出动约4.6万人的部队追随美国发动伊战,对伊主要战事结束后,约万名英军留驻伊拉克。随着伊治安状况日益恶化和驻伊英兵伤亡增加,英国内要求从伊撤军的呼声不断。迫于压力,英曾对驻伊英军进行过小规模调整与削减
  2006年5月,韩国军方开始制定从伊部分撤军计划,并通过部队轮换的方式裁减驻伊士兵。至8月底,韩从伊撤出兵员近900人。同年7月,日本完成撤军工作。同年12月,意大利完成撤军工作。
  2007年1月,斯洛伐克完成撤军工作;8月,丹麦完成撤军工作。
  2007年10月2日,英国首相布朗突访伊拉克,并宣布2007年年底前从伊撤出约1000名英军士兵。
  驻伊多国部队日渐萎缩。组建初期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驻伊多国部队,自2004年4月以来,至少已有15个国家相继从伊撤出。至2007年12月,多国部队尚有15万人部署在伊拉克,其中包括14万多名美国军人,7100名英国军人。
  伊拉克境内局势的改善进程缓慢,而美国国内外反战呼声高涨,布什面临巨大压力,美军驻扎伊拉克越来越引起伊拉克人民的反感,一部分袭击就是直冲美军来的。
  美国总统驻伊拉克特使扎勒米·哈利勒扎德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个中缘由:"在伊拉克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匆忙撤出,伊拉克的民主进程可能前功尽弃。而且,什叶派和逊尼派一旦开战,战争烽火将很快蔓延到境外。想想看,伊朗支持什叶派,而逊尼派阿拉伯国家又将是逊尼派的强大后盾。这样,地区性战争终不可避免。"
  美国众议员于2005年12月,联名提出议案要求布什政府在2005年底前公布从伊拉克撤军的"时间表"。而2006年1月公布的盖洛普民意调查也显示,59%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应该从伊拉克全部或部分撤军。
  2007年3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89票赞成、9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一项动议,开始对要求布什总统于2008年3月底前从伊撤军的议案进行辩论。
  但是,布什认为,撤军需要视伊拉克安全局势、政治进程以及伊安全部队的能力而定。
  尽管伊拉克的安全力量的完善和抵抗武装的消亡仍需一段时间,但美军逐步撤离已毫无疑问。撤离后的美军将其作为海外军事基地布局的一部分,永远也不会放弃在伊拉克的利益。
  2007年3月,在伊拉克战争4周年之际,美国发动的这场战争已经迈过两个标志性门槛:不但耗时已经超过美国所参与的二战,在开支上也已经超过朝鲜战争,并将很快超过越战。尽管如此,这场噩梦还远未终结,伊拉克还在流血,而美军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和不断攀升的军费支出,也让美国国内掀起更大的反战声浪,这直接导致了布什总统所在的共和党在2006年的中期选举中成为民主党的手下败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1)第2节:前言 让理想与命运和解(2)第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
第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2)第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3)第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4)
第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5)第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6)第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7)
第1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8)第1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9)第12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0)
第13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1)第14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2)第15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3)
第16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4)第17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5)第18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6)
第19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7)第20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8)第21节:戈尔巴乔夫:理想者无畏(19)
第22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1)第23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2)第24节:叶利钦:权术者无常(3)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