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二十、周邦彥(1)
閔澤平 Min Zeping
死去的周邦彥比生前更為尷尬。生前的他無非是飄零不偶,被人遺忘在世間的角落而已;而死後的他卻是上天入地,幾無安寧之時。褒之者認為他是詞壇巨擘,古往今來的集大成者,宋詞七大傢中的第一位,如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說:“詞至美成(周邦彥),乃有大宗,前收蘇(東坡)、秦(觀)之終,後開薑(夔)、史(達祖)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後之為詞者亦難出其範圍。”陳匪石《宋詞舉》也說:“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他是“詞中老杜(杜甫)”。
但宋末以來,對周邦彥的指責也十分尖刻。詞評傢張炎說周邦彥為情所役使,失去雅正的審美理想,其詞品位不高,是社會道德風氣澆薄的表現。清人劉熙載幹脆說“美成(周邦彥)信富豔精工,衹是當不得一個‘貞’字”,情感蕪雜低劣。還是那個國學大師王國維,又進一步延伸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歐陽修)、少遊(秦觀)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他認為歐陽修、秦觀等人雖然也寫豔詞,天生媚骨,但本身氣質高雅,不失高華之氣,還是淑女;而周邦彥格調低俗,塗脂抹粉,賣弄風情,猶如娼妓。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最權威的文學史說,豔情與羈愁幾乎占了周邦彥的《清真詞》的全部內容,包括那些詠物或詠節令的詞在內。這些作品既流露了他自己的生活情趣,也迎合那個腐朽王朝裏縱情聲色的士大夫們的胃口。由於內容的單薄與無聊,周邦彥就衹能在藝術技巧上爭勝。也就是說,周邦彥的藝術技巧雖然是超一流的,但內容很無聊,所以不值得去關註,也不能去關註,否則也就會陷入低級趣味之中了。這使我們這些普通讀者非常熟悉張孝祥、張元幹之類的大名,也對這樣一個大人物相當陌生。
1. 旖旎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嘉祐三年,出生於一個詩禮簪纓之傢。據說少年時期的他頗為聰明勤奮,《宋史·文苑傳》說他“博涉百傢之書”,所以很快成長為纔富學贍的青年士子。而《杭州府志》則介紹說,年輕的周邦彥最引人註目的不是他的博學,而是藝術方面的才華。他喜愛書法,真書、行書都很精通,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書法傢。更讓人瞠目的是周邦彥對音樂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他妙解音律,善自度麯,是北宋文人中繼柳永之後最傑出的音樂傢。
也許是文人的天性,早年的周邦彥生活較為放縱,幾部有關宋代的史書對的記載都很簡略,卻一直認為他“性落魄不羈”,“疏雋少檢,不為州裏所推重”,足見他在家乡的處境很不好。不過周邦彥不甘寂寞,他在努力尋求脫穎而出的機會。宋神宗元豐二年,朝廷擴充太學,二十四歲的周邦彥通過考試被錄取了。於是他欣然辭傢遠行,開始了遊學和仕宦的新生活。四十多年後,他曾經寫過一首《西平樂》,在序言中,他傷感地說:“元豐初,予以布衣西上,過天長道中。後四十餘年,辛醜正月,避賊復遊故地。感嘆歲月,偶成此詞。”
稚柳蘇晴,故溪歇雨,川迥未覺春賒。駝褐寒侵,正憐初日,輕陰抵死須遮。嘆事逐孤鴻盡去,身與塘蒲共晚,爭知嚮此,徵途迢遞,伫立塵沙。追念朱顔翠發,曾到處、故地使人嗟。 道連三楚,天低四野,喬木依前,臨路欹斜。重慕想、東陵晦跡,彭澤歸來,左右琴書自樂,鬆菊相依,何況風流鬢未華。多謝故人,親馳鄭驛,時倒融尊,勸此淹留,共過芳時,翻令倦客思傢。
詞前小序說詞寫於“辛醜正月”,辛醜年,當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避賊”的“賊”,則指方臘。這時周邦彥已經快走到他生命的盡頭了。他伫立在平坦的沙岸,眺望初春的景色,柳芽兒方冒出來,正披着一層輕柔的緑紗,那老枝上殘留着雪襲霜欺的痕跡。初升的太陽把陽光釋放出來,驅走了稍許寒意。秋去春來,自己轉眼也與塘中的蒲葦一齊衰老枯黃。當初來到這裏,自己正朱顔烏發,風華正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