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混血儿》首次公演正好赶上丹麦国王腓特烈六世去世和克里斯蒂安八世宣布继位,此时是1839年12月。当时在戏剧舞台方面已经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2月末的首次公演也推迟了几天。从他在北方饭店的窗户,安徒生能够看到霍尔芒斯运河的景色,远处还隐约可见厄勒海峡,近处则有一个铁匠铺的大烟囱。他饶有兴致地看着剧院入口旁来来往往的车辆,看着布景工往里拉大棕榈树和草棚。就在首次公演那天清早,人们争相排队买票时,腓特烈六世去世了,首次公演不得不再次推迟。在这种举国悲恸的时刻,安徒生并没有为继承亡夫遗产的遗孀、皇室其它成员或丹麦臣民伤心,而是为自己悲伤不已,因为这个可怜作家的作品又被搁置在一边了。剧院会关闭多长时间呢?会不会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哀悼期将一直持续到新年呢?
但在1840年1月,剧院海报就又张贴在了大街小巷。到了2月3日,皇家剧院再次恢复生气,开始上演《黑白混血儿》。这天,大厅里座无虚席,同时也象征着新任君主任期的开始。仅此就意味着此次演出已经大获成功,因为新任国王也出现在剧院,谁还胆敢对这场演出进行嘲弄呢?
克里斯蒂安八世和皇后卡罗琳?阿玛莉不仅与安徒生非常熟悉,而且对他的这部戏也是耳熟能详。他们曾于1839年在吉塞菲尔德见过安徒生,当时安徒生为他们演唱了一些歌曲,并表演了剪纸。其中有一张太阳的剪纸,其中的每道光芒上面都写有一行小诗,这给王妃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皇后曾邀请安徒生到哥本哈根的皇宫,给他们朗读他创作的新戏剧。但是,取悦王室是一回事,获得观众的肯定又是一回事。《黑白混血儿》能获得他们的肯定吗?首场演出的整个晚上,作家都仿佛如坐针毡,注意力一会转移到海博格夫人身上,一会又转移到尼尔森夫人身上,一会又转移到赖奇医生、舞台上的其它演员以及底层和包厢的观众身上。安徒生想,起初几幕观众都表现得异常安静,甚至连精彩场景也没有打破观众的沉默。他们难道一点也没有激动吗?
他们的确激动了。正如剧院老板霍尔斯坦预言的那样,这部戏可让哥本哈根那些经常出入剧院的戏迷们开了眼。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如释重负,几天后,他向亨丽埃特?汉克详细描述了这次首场演出:
“在第4幕,观众的血液开始升温,到了第5幕,便开始沸腾,之后便落幕了!整个剧院一片欢腾!今天国王让我去见他,他显得非常亲切,说他对这部戏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
正如B*9郾S*9郾英吉曼所形容的那样,《黑白混血儿》是“一幅大洋彼岸的画作,用的是强烈鲜明的热带颜色和真实壮丽的调色板”。这个说法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同时,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甚至是安徒生的老朋友、脾气暴躁的商人的遗孀、曾在19世纪30年代热恋着安徒生的卡瑟琳娜?布热尔也对这部戏中的奴隶、权力、原始爱情和贵族出身着迷不已。这部戏的社会寓意就是:“如果一个人灵魂是高贵的,那他就不会沦为奴隶。”
这部戏是安徒生所写的戏剧中最好的一部。正如剧中第5幕所说,“如果绳子拉得太紧,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句话不仅非常适用于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且也适用于戏剧写作本身。在安徒生所写的为数不多的戏剧中,像《黑白混血儿》这样将整个5幕的角色、诗句、舞台动作和主题控制得如此灵活自如,是不多见的。其原因在于,安徒生不必使出浑身解数来创作整个戏剧,而是借用了法国查尔斯?雷巴尔夫人新近撰写的一篇小故事当中的情节、全部角色甚至是一大部分主题。这篇故事刊登在1838年的《巴黎评论》杂志上,马尔米埃在前一年所写的安徒生传记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安徒生在将剧本交给剧院时,他或者主动忽略了这个事实,或者忘记注明这个故事的来源。后来,当剧本以书籍形式出版时,来源再次被省略,书的副标题为:“原创5幕浪漫剧”。安徒生在1840和1843年两次写给亨丽埃特?汉克的信中曾提到,雷巴尔夫人写的那个故事是“我在剧中所借用的一个法国小故事”,“它为我提供了《黑白混血儿》的素材”。对此,你也许会说这是被证明了的事实,这些话也仅仅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掩饰,但实际情况远远不是这样。
《黑白混血儿》不仅仅是一部戏剧,因为该剧通过大胆聚焦于奴隶问题,同时与个人的精神和肉欲相联系,为这个法国故事赋予了一种更为广阔和创新的内涵。戏剧吸引人的主题可以称得上是戏剧中的戏剧,这也完全是安徒生自己创作的。这个主题贯穿于5幕剧始终,直到最后的救赎时刻,即率真的白人贵妇塞西莉(以迷人可爱的海博格夫人形象为原型)与美丽的黑白混血少女紧紧拥抱,重新聚在一起,而少女的自由正是塞西莉与另外一个女人用钱在奴隶市场买来的。
陈雪松,刘寅龙 Translate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