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開悟 》
道理要站對位置
證嚴法師 Zheng Yanfashi
道理要站對位置
道理端視自己如何去執行,用得對,就很美;若有偏差,就會起爭執。期待人人多用真心體解真理,善待他人,社會就能充滿亮麗與祥和。
“理”,不過是一個名詞,看似無形,也摸不到實物,本來無名無字,衹是心理意識;人生卻時常要探討道理,或是爭個“理”字。
一般人都會說:“知道、知道。這個道理哪會不懂?即使不懂,衹要多聽、多看、多研究就懂了。”可是所聽到的是不是真理?
如何才能真正體悟道理?很難。在文字上探討、尋找,甚至體會“理”,談何容易!文字是用來顯理,通常很難一句就讓人聽得懂,卻也不一定要長篇大論才能體會。
有一天,從國外來了一封信,我看不懂外文,就請懂英文的人來看,他看了半天就說看不懂。又拿給懂德文的人看,他說這不是德文,他也看不懂。拿給懂法文的人看,他也不懂。輾轉到最後纔知道是阿拉伯文。
全球各地使用的語言、文字各有不同,並非人人皆識。如此說來,透過文字去理解的道理,難道不會受文字所限?執着於文字相也會變成一種習慣,一味地認為看書就能懂得道理,囿於文字,反而遇到真實的人事物,就難以圓融。
所以說,重要的是本性,若能在人事物中多用心,不執著,用真誠的本性去體解道理、貼近真理,就是體悟。
雖然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是如何貼近真理?就是我們要體會之處。文字或語言衹是工具,我們運用工具,藉以真正體會道理。
《金剛經》雲:“法,如筏喻者。”意思是,將“法”比喻為一艘竹筏,我們從江河的此岸到對岸去,必須使用船、筏等工具,等到渡過河上了岸,船筏就不需要了。這就是懂得方法還要能運用,而且不受法之束縛;因為到達彼岸後,必須棄船上岸,並沒有上了岸,還隨身將船帶着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要多用點心,在每個人的動作言語中,無不是法、無不是理,衹是有時候站錯邊。
我很喜歡孩子,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最天真的本性,用心去聽他們的童言童語,往往能聽出真正的道理。有一回我到慈濟小學,看見一群孩子在操場跑,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就說:“喂!你們為什麽要跑得那麽快?要守規矩,你是幾年級?”
一個孩子就反問他:“我是二年級,那你是幾年級?”
三年級生回答:“我是三年級,你應該尊重我,聽我的話。”
二年級生就說:“我是二年級,你比我大,應該要疼我、照顧我。”
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各執一詞,就變成爭執;兩個人都執着於“有道理”,怎麽辦?其實道理要放對位置,雙方互換一下,不就完美了?
道理端視自己如何去執行,用得對,就很美;若有偏差,就會起爭執。期待人人多用真心體解真理,善待他人,社會就能充滿亮麗與祥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 錄(1) | 目 錄(2) | 目 錄(3) | 前 言 | 期待大同的世界 | 拉住生命的繩索 | 以禪思開啓大愛 | 從口蹄疫風暴看尊重生命 | 平等心 | 珍惜清平的日子 | 戰爭之害 | 母愛就像長流水 | 父母難為 | “求不得”苦 | 為富不仁的董事長 | 風水與福慧 | 一念差,步步錯 | 以心轉境 | 鑽石眼貓的婚禮 | 雖富猶貧的老人 | 富中之富 | 發揮人生使用權 | 心的迷惑 | 把握現在,及時付出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