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從諸葛亮到潘金蓮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王溢嘉 Wang Yijia
在民間,包公是一個傢喻戶曉,代表正義的原型人物,依附於他而産生的民間傳奇《包公案》則是一組有着偵探趣味、伸張正義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正義所欲追討的乃是“出軌的欲望”,這使它具有了令人感到震驚、魅惑與反省的永恆主題——“罪與罰”。
作為一種表達思維、發抒情感的工具,《包公案》中的案件是真是假?是否都是包公所破?包公是否真的是斷案如神的青天?這些都是次要的問題(“包公”事實上衹是編故事者心理的外射而已)。因為在作者和讀者心中,它們都衹是欲望與正義、罪與罰的“符號”,重要的是這些“符號”所欲傳達的訊息,它們纔是歷久彌新的,就像穿越歷史時空的長喟,裏面隱含着來自漢民族胸中丘壑起伏與心頭塊壘紋路的回音。辨認這些起伏與紋路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它們多少刻畫着一個族群暴露在欲望與正義的十字路口時,內心普遍的心思。
在“正義”登場之前,《包公案》所說的其實是“欲望出軌”的故事。筆者所根據的《綉像竜圖公案》(同治甲戌年孟春重新鎸,姑蘇原本)共計五捲一百則(坊間的《包公案》則衹有五十七到六十則),稍加分類可以發現,其中涉及“色欲”者四十六例,涉及“利欲”者三十六例,涉及“仇怨”者衹有三例,因世間不平而在陰間告狀者反倒有十一例(傳說中的包公是日理陽世,夜斷陰間)。這個比例反映的恐非現實界的“罪惡輿圖”,而是世人心中的“罪惡係譜”,由單純仇恨等“攻擊欲望”引起的罪行在這裏被淡化了,受到凸顯的則是“色欲”與“利欲”這兩種“甘美欲望”的出軌。
但《竜圖公案》強調這兩種足以“熏心”的欲望,似乎並非像精神分析所說,是想藉此提供讀者“替代性的滿足”(透過閱讀而在心裏犯了那種罪);相反的,它所欲灌輸給讀者的毋寧是強烈的“幽暗意識”與“憂患意識”。因為讀者在閱讀時,常會不自覺地仿同於故事中的主角,而這些主角都是“被害者”,是他人恣縱欲望的凌虐對象。
以下,就先讓我們根據欲望出軌與正義追討的“型態”,來展讀《竜圖公案》中令人憂懼的“罪惡係譜”:
關於色欲的幽暗意識
俗謂“萬惡淫為首”,關於色欲,《牙簪插地》一案正可作為其“幽暗意識”的代表。包公年輕時任南直隸巡按,有一八旬老翁私通族房寡婦,寡婦之小叔屢次微諫不聽,具狀告於包公。包公暗忖“八旬老子,氣衰力倦,豈有姦情”,拷問老翁與寡婦,都說“沒有”。包公為此忘餐納悶,其嫂汪氏詢之,他遂將這場詞訟告嫂。“汪氏欲言不言,即將牙簪插地,諭叔知之,包公即悟”,隨即升堂,“嚴刑拷打”老翁與寡婦,結果兩人終於將“通姦情由,從實招供”。
包公見嫂將牙簪插地,悟出的是什麽大道理呢?評批《竜圖公案》的聽五齋先生說,此謂“男女之欲必至死地而後已”。我想很多讀者在聽了這種“解釋”後,仍然是滿頭霧水,莫名其妙。以婦女束攏頭髮的牙簪插地來象徵“色欲死而後已”,比精神分析以“上下樓梯”來象徵性交更加隱晦,但“貞靜賢淑”的汪氏卻能想出這個象徵,而“正義凜然”的包公更是一點即悟,這多少表示,“好人”對色欲原是具有“特別敏銳的執念”。就好像西方中古世紀教會中的“聖人”,以其“擔憂的想象”描繪各種“罪惡的性行為姿勢”,而逼問來告解的教友是否“犯了這些不可告人的罪”一樣。越“正直”的人,越思及壞人“墮落的深度”,就越義憤填膺,但事實上“壞人的墮落”,通常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麽“豐富”與“深邃”。這就是筆者所意指的“色欲的幽暗意識”:欲望是強烈而可怕的,自己勉力以“仁義道德”來壓製它,而意志薄弱者必然是“男盜女娼”的;這種微妙的心理乃是精神分析所說“反嚮作用”(reaction formation)與“外射作用”(projection)的産物。
在涉及色欲的四十六個案件中,有九件是和尚所犯,比例相當高。照理說,出傢人是清心寡欲的,但《竜圖公案》裏的出傢人卻是:“小僧與娘子有緣,今日肯捨我宿一宵,福田似海,恩德如天”(《阿彌陀佛講和》),“(他)原是個僧人,淫心狂蕩”(《烘衣》)。這也是“幽暗意識”在作怪:色欲是如此強烈而可怕,在這方面得不到發泄的出傢人,“必然”會因此而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來。結果,《竜圖公案》裏就充滿了“性緻勃勃”的出傢人。
但這種“幽暗意識”是不便明言的,就像汪氏衹能以牙簪插地來“諭叔知之”般,《竜圖公案》的作者也巧妙地以兩類案例來呈現他(或者替大傢說出)對此的“憂患”。這兩類案例是國人非常熟悉的,一是“謀殺親夫”,一是“試妻”,茲分述如下:
色欲的憂患意識之一:殺夫
《白塔巷》一案說包公一日從白塔巷前經過,聞婦人阿吳哭丈夫劉十二聲,“其聲半悲半喜,並無哀痛之情”,包公懷疑那丈夫“死得不明”,派仵作陳某“起棺檢驗”。陳某查無傷痕,認為病死是實。包公不信,要他再查個明白。陳某回傢憂悶,其妻阿楊建議他查看死人鼻中,結果發現劉十二鼻中“果有鐵釘兩個”,包公遂將阿吳上刑審問,阿吳招供“因與張屠通姦,恐丈夫知覺不合,謀害身死”。但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包公在知道查看死人鼻中的“靈感”是來自陳妻阿楊,而且阿楊乃再婚之婦人時,亦對阿楊的前夫“起棺檢驗”,結果亦有“二釘子在鼻中”,於是一舉連破兩樁謀殺親夫的大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自序 古典世界裏的散兵遊勇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1)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2)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3) | 孔明心態與諸葛亮人格(4)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1)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2)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3) | 林黛玉的愛情、疾病與死亡(4)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1)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2)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3) | 《封神榜》中的魔法與命運(4)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1)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2)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3) | 包公案中的欲望與正義(4)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1)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2)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3) | 《周成過臺灣》悲情的解讀(4)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1)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2) | 《聊齋》狐妖故事的心理學探索(3) | |
| 第 I [II] [III] 頁
|
|